国际中文教育背景下的文化传播与交流

2023-12-18 13:43鞠梅
美与时代·下 2023年11期
关键词:文化交流茶文化

摘  要:国际中文教育不仅仅是语言教学,更是文化教学,茶文化便很好地融汇了这个特色。文化传播与交流借助于茶文化的课堂多维度呈现,语言教学与文化融入,教与学、问与答、动与静兼备,历史特色与文化传承相激荡,哲学内核与文化内涵相辉映,将茶文化传授给来华留学生,也让茶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

关键词:茶文化;汉语国际教学;文化交流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建设项目“国际汉语教学背景下的《中国茶文化》课程建设”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中华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精神动力,也是实现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抓住机遇,利用好各种平台,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加强对外文化传播,创新人文交流新方式,进一步提高对外文化交流水平,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促使文化大国走向文化强国,真正实现文化自信。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当下,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关注中国,越来越多的来华留学生对中国的语言、文化也越来越感兴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也迎来了新发展,汉语国际教育的课堂成为重要阵地。

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下国人交际文化和闲适文化的重要载体。茶是世界上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有160多个国家与地区近30亿人爱喝茶。史书记载,茶,发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盛于宋。中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叶的国家,世界各国的饮茶习惯甚至茶树种植、制茶技术是直接或间接由我国传入的,因此中国被誉为“茶的故乡”。茶根植于中国传统的农耕文化之中,随着时间的流逝积淀,形成了既实用又富有文人气息的文化特质。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在中国本土形成了从以茶为药、以茶为饮到以茶为艺、以茶为道的精神文化衍变;同时向外传播交流,西传边塞满足了以茶为药,促进饮食平衡的需求;东传日本、韩国形成了士大夫阶层的精神修养之道,再传至欧美,最终导致种茶和制茶技术的西传,从此茶成了世界性的饮料,也正是因为中国茶文化的多层次多路径多维度发展模式,从而造就了今天博大精深、雅俗共赏、和谐融通的中國茶文化丰富的内容与形式。

深圳地处广东,饮茶文化非常发达,一年两次或以上的茶文化博览会,随处可见的茶馆、茶铺,各种茶文化交流活动定期举行。外国留学生来到中国,来到深圳,日常饮食也许会保持本国的传统和特色,但是当实际生活中遇到的中国茶文化,对于根植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的茶文化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引起深深地探究感,茶文化既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和特色,同时又承载了中国文化的悠远历史传统和体现了中国文化之美。因此,在来华留学生中开设《中国茶文化》的课程,能够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深度结合,能够将文化传播与实践体验相结合,让留学生在接受汉语知识的同时,也能通过课程学习与交流,了解中国茶文化,帮助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也是文化传播与交流的好方式。

二、相关研究综述

随着近几年中国传统文化以及茶文化进入国际中文教学的课堂里,不少专家学者从各个角度进行了探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与国际中文教学的课堂教学融合探讨方面,张瑞(2018)提出了两方面融合的几条路径和方法:求同存异,循序渐进的原则;打造顺畅的语言交流环境以及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定期组织安排文化课及主题交流会,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对外汉语教学之中。

对于课程的整体设计方面,张敏(2014)、冯冬梅(2016)、郐琳琳(2020),他们从课程教学的设计模式,教学设计方案,包括了课程简介、教学对象分析、课程资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茶文化课程教学设计的原则、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编排以及教学方法及评价上来进行了课程的整体设计。

也有不少学者将讨论深入到茶文化课堂,对于课堂讲授的内容中进行了探讨,薛靓(2017)则在茶文化知识上进行了探讨,探究引入茶文化知识的目的,分析了茶文化引入中的难点问题解析,并对国外学院进行了学习适应性分析。周佳舟(2020)将茶文化与故事教学法引入汉语国际教学中,具体探讨了茶文化课堂的教学方法,寻找二者融合应用的依据,探索融合应用的原则,分析融合应用的效果,并且提出了一些建议。

也有以语言教学为基础来探索茶文化课堂的,张晓平、龚倩(2020)立足茶文化传播中的茶词汇,探讨背后的教学策略,该文以茶艺课为基础进行了研究,细致探讨了汉语茶词汇内涵解读、茶艺课中的茶词汇教学,分析茶词汇的习得障碍,最终提出了茶艺课中的茶文化教学的策略。

由此可见,关于传统文化进入国际中文教学中并以茶文化教学为例的相关讨论,目前基本以宏观的课程设计为主,或者偏重于部分课堂内容的教学讨论,整体而言偏重于在课程中的文化传播与文化交流还是比较少。

三、《中国茶文化》课程的文化传播与交流

对外汉语教学中融合茶文化教学,是在跨文化的教学背景下进行的,各项实践活动都需要在理论指导下进行,只有理论方面不断深入,实践活动才能更好地开展,否则,实践活动将偏离教学的目的。通过近几年的课程教学实践工作,《中国茶文化》的课堂中有以下文化传播和交流方面的收获。

(一)语言学习与文化融入相结合

语言是人类的沟通交流工具,是重要的文化载体,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了解文化的重要密码。在国际汉语教育的背景下,语言教学是重中之重,是专业的主要内容,也是课程的主要内容。语言和文化相辅相成,二者的关系也决定了要学好语言的同时,也要学习该语言背后的文化。语言是解锁文化的最直接的方式,通过了解、学习语言,去深入发掘语言背后形成的历史与文化。

茶文化经过了几千年的历史传承和发展,由于历史、地理、人文等综合因素的作用,形成了一套属于茶文化独特的语言体系,具有独特的内涵和价值。关于茶文化的语言词汇数量庞大,据统计,中国的茶叶就有6000多个品种,由茶所衍生出来的茶树种植、茶叶制作、茶叶贸易、茶艺、茶道等词汇更是数不胜数。学生可以通过直观演示法学习茶类、茶具等相关的词汇与知识;可以通过讨论法进行茶文化的交流,解决在中国遇到的茶文化交际中的困难;可以通过任务驱动法,促使学生了解并实践中国的茶艺,特别是不同茶类的冲泡方式;可以通过老师的讲授法来了解中国的茶文化的发展、茶的故事等;还可以通过比较研究法了解世界各国不同茶文化的表现方式和特色。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茶艺师》(基础知识篇)这本书从文化学的角度定义了茶文化。茶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茶文化是指整个茶叶发展过程中,有关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包含了四个层次: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心态文化。根据茶文化的四个层次,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实现最充分的文化传播与交流。

茶文化的物态文化是人们从事茶叶生产和茶文化活动时,各种方式与物品文化属性的展现。这一文化层次涵盖了茶叶的发展历史,茶叶的分类、产地、茶叶的加工制作。与茶相关的物质文化词汇种类非常多,除了六大茶类的词语以外,杀青、揉捻、炒青、发酵、干燥等均为茶叶的加工工艺;条索纤细、细嫩多毫、银绿隐翠、汤色明亮、滋味醇厚等为评茶术语;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多种多样的茶具,它们都有着耳熟能详的词汇如紫砂壶、盖碗、公道杯、茶道组、茶船等。这些词语可以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也能在茶文化的课堂上观摩,甚至在茶文化的活动中实践,让学生产生直观感受、深刻理解,也能让学生真正掌握与运用。

茶的制度文化是指在从事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行为规范。随着茶叶的生产,历代统治者不断进行管理,采取一系列的政策,形成了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边销茶、茶马古道、茶马司、茶马贸易,茶叶制度的前世今生,茶叶贸易中的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可以激荡起来华留学生对中国古代的茶贸易、茶文化的兴趣。早期的榷茶制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财富,政治属性超过了经济属性。明清时期,茶叶可以自由交易,成为了丝绸之路的主角,开始走向了世界的舞台。茶文化的传播与交流由此扩展开来,形成了有趣的文化现象,引发了茶文化的研究热潮。很多同学发现他们母语中“茶”的发音是不一致的,探究其背后的历史原因:海路运送的茶被称为“tea”,由陆路运送的茶则被称为“chai”,这样的区别激发了学生对于茶文化深入了解的兴趣。当然,古今中外有不少学者对茶文化感兴趣,古有着陆羽的《茶经》、宋徽宗的《大观茶论》、朱权的《茶谱》,这些是茶文化的宝典之作。如今在国内最有影响的是美国威廉乌克斯先生的巨著《茶叶全书》(上、下册),英国剑桥大学社会人类学系艾伦麦克法兰教授的著作《绿色黄金——茶叶帝国史》(2003),茶文化一直是中外学者的兴趣点,研究论文论著都非常多,茶文化的研究之风一直在世界各地盛行。

茶文化的行为文化是在从事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约定俗称的行为模式,通常以茶礼、茶俗以及茶艺等形式表现出来。茶艺中的选茶、择水、备器、冲泡、品茶、奉茶等流程中相关的用语,留学生们通过直接操练,来体验中国的茶艺,感受中国的茶艺之美,感受中国茶文化的奥秘。此外,藏族的酥油茶、白族的三道茶、土家族的擂茶、侗族的打油茶、客家擂茶、四川盖碗茶、北京大碗茶等,丰富多彩的茶俗,可以激荡起学生关于世界茶的分享,在交流与分享中,让学生之间充分了解,对于中国茶文化的认知更加深刻。

最重要的莫过于中国茶文化的心态文化,刻划着人们在应用茶叶过程中所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主观因素。以茶会友、以茶代酒中透露出茶的交际功能;三茶六饭叙述着中国的婚俗文化;浅茶酒满、茶三酒四这些成语中透露出中国人的茶文化酒文化中的礼仪;以茶养性、粗茶淡饭讲述着中国人的養生文化;不茶不饭、茶饭不思描述着人的心情;浮生若茗、人生如茶谈着人生。透过这些词语,我们可以深入地看到中国人对待人生、对待朋友、对待世界的态度。当然,中国古代的文人墨客也留下了丰富的关于茶的诗歌、画作。我们可以带领学生一起超越历史的时空与古代文人进行对话,欣赏中国古代人与茶相关的诗句,感受古代文人的茶情诗意。茶、槚、蔎、茗、荼,这几个有趣的“茶”字,展现了人们对于茶的认识过程。不夜侯、清友、涤烦子、余甘氏、清风使这些都是茶有趣的别名。这些名字是人们对于茶的功效的美称,人们赋予了茶丰富的文化内蕴。广博的语言文字,同样的事物,不同的表达方式、不同的雅称,细细品味,让留学生们能感受到中国语言之美、茶文化之美。

从茶本体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到行为文化再到心态文化,从简单的语言,再到有思想内涵,涉及茶艺、茶道、养生养性方面的文化知识,丰富多彩的语言加上深刻的实践体验,我们从口语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等全方位提高学生的汉语水平。这样的语言学习,不再枯燥,有着语言课堂的知识性,也有着实践课堂的趣味性,更有着生命文化体验的思想性。

(二)历史传承与文化特色相激荡

茶文化本身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几乎每一种茶都流传着历史悠久的传说故事。一部茶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国社会的发展史,也是一部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史。

中国的人的饮茶史也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发展,饮茶方式不同,制茶的方式也各异。饮茶方式从最初的混合葱、姜、橘皮等煮饮,到唐代的煎茶,宋代的点茶、斗茶,明清冲泡饮。茶叶的加工方式有多种多样,从粗、散、末、饼茶,到比较精致讲究的龙团凤饼,再到散茶。中国人对于茶的探索,从复杂走向了简单,从知识分子的文人雅集走进了寻常百姓家。

关于茶的发展,流传着很多非常有趣的历史传说。从耳熟能详的神农尝百草遇荼而治,确定了茶治百病的中医中药学地位;到乾隆下江南赋予了原本属于知识分子文人雅士的茶文化,有了来自官方的授权,得到了官方的加持,碧螺春和龙井名扬天下;大红袍、太平猴魁、普洱贡茶等历史故事讲述着中国人民风淳朴,以及乐于助人、乐于分享、懂得感恩的好品质。

除了茶本体的传说故事,不少日常生活中、茶艺表演中的词汇背后也有着流传至今的历史故事。这些都与中国的茶礼有密切的关系。自唐代陆羽撰写《茶经》开始,以茶为礼就成为了中华民族以至于世界各国都熟知的礼仪,历久不衰、源远流长,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讲述着中国礼仪之邦的故事,阐释着茶文化的精神内核。茶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传承着中华民族的礼仪文化,以茶为礼堪称是“中华礼仪文明”的“活化石”。中国的宴请餐桌上,以茶代酒的词语高频使用,既摆脱不善饮酒的尴尬,又不失礼节,这样的行为历史悠久,带着学生追溯三国时期“以茶代酒”的孙皓和韦曜的故事;陆纳杖侄,以茶养廉的故事,让留学生去感受中国人的以茶性俭的精神。潮州工夫茶中“关公巡城,韩信点兵”的使用,穿越时空,将学生拉进中国的历史,寻找历史中的人物,感受历史故事的文化内涵;观摩茶艺表演中的这套动作,了解茶文化讲究公道、尊重客人的茶礼。

茶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史更是与留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从文成公主进藏、榷茶制度到茶马古道,从径山茶宴到日本茶道,茶走出中国、走向世界,融合成了新的文化——日本的抹茶道、煎茶道;韩国的茶道,英国的下午茶,土耳其、俄罗斯的茶。文化一直在交流在融合,中西方的文化在茶文化这里产生了新的碰撞,形成了另外一种独特的文化,茶文化在世界各地精彩纷呈,茶文化的课堂可以超越时空,变成一场世界茶文化的传播与交流的盛宴。

茶文化的历史与传承仍然在继续。从“茶圣”陆羽写出了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促进了唐朝的茶叶生产,也带动了一大批文人墨客潜心茶事;敦煌遗书中的《茶酒论》茶酒对话,针锋相对,难分伯仲,个性突出,茶显宁静、淡泊、隐幽,酒显得热烈、豪放、辛辣,是不同的品格性情和不同的价值追求;卢仝的《七碗茶诗》成为了千百年来人们吟唱茶的经典。宋代在中国的茶文化史上进入了精致奢华时期,制茶工藝炉火纯青,点茶技巧精妙绝伦,饮茶人群空前广泛;茶与艺术完美结合。宋徽宗绘有《文会图》,他的《大观茶论》更是为我们精细呈现了北宋时期蒸青团茶的产地、采制、烹试、品质、斗茶风俗等。宋代的茶风盛行,文人雅士经常一起品茗赋诗,留下了丰富的文化产物。蔡襄还整理出《茶录》一书以彰辉煌。明代以后,随着朱元璋“废团改散”,明代的茶进入了返朴归真的时代,正如朱权的《茶谱》中所说,明代的文人不再盛行斗茶,而更加注重饮茶的艺术性,他们经常优乐茶事,注重审美情趣的意境和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清代以后,中国茶开始深入市井、走向世俗,走进了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也开始走向了世界的舞台。

我们的《中国茶文化》在传播中国茶文化相关知识的同时,在有趣的历史故事中了解茶文化的发展,也可以跨越时空跟留学生分享中国茶的前世与今生,了解中国茶文化传播与交流路径,了解世界茶文化的传播与交流的轨迹。

(三)哲学内核与文化内涵相辉映

中国茶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喝茶是中国古代人的日常雅事,是福建人、广东潮汕人的日常生活的必备。茶文化中,融合了中国人的哲学思想,体现了我们传统礼仪、道德、情操之风范。

茶是吸取了天地灵气的自然之物,而人是宇宙的精灵。茶文化体现了中国人在看待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中的哲学思想。这个哲学思想的核心便是“和”,而“和”也是中国儒、释、道三家的高度融合点。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表现为亲和自然、保护自然,而儒家思想的中庸之道、道家思想的天人合一、佛家思想的禅茶一味。陆羽《茶经》创立茶道时吸收了道家思想的精华,天人合一的理念成为中国茶道的灵魂。“茶”字,意为人在草木之间,古人喝茶,往往选择在书房、在户外,对于环境的选择相对要求比较高。于天地之间,择山水烹制,三五知己,喝茶吟诗谈人生,在冲泡过程中,水与火、茶与水、人与自然的交融,人与天地之间的交流,兼容了阴阳五行的精华灵气,在一杯茶中,追寻天人合一,忘却烦恼,放松心情。人与茶均融入了自然之中,达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获得身心的自由。

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上,必须节制而不放纵。独自一人时,也可以静心品茶,涤荡胸中烦恼,苦尽甘来、口舌生津,在茶味中感受到苦,又在苦味中体会到甜的乐趣,在苦与甜中咀嚼人生岁月。中国传统的茶馆与咖啡馆完全不一样,布置比较雅致,也比较安静。品茶需要静心,通过淡淡的茶汤品味茶的味道,品人生真谛,领悟宇宙万物的奥秘,陶冶性情、提升修养,从而提升自身的品德。茶成为古代儒生的修习之道,修身养性,寄托情怀;也是众多高僧的修习之道的必经之路,茶可以提神醒脑,可以参禅悟道;当然也是道家的养身利器,能够增强体质、延年益寿。当代,不少年轻人在工作休息之余,也开始“围炉煮茶”,体验传统文化,感受传统文化中的静和,暂时去除工作生活中的杂务,感受这片刻属于自己的宁静,品茶养性,追求自我。

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三五知己小聚,茶必不可少;客人到来,一定是先奉茶待客;即便是当代社会中,酒店吃饭前喝茶,朋友坐下来聊天喝茶,很多商务洽谈也是在茶桌前完成的,甚至有些人际关系中的纠纷协调也是在喝茶中得到调解。“得闲来食茶”成了所有潮汕人的招呼用语,食茶是与家乡、家人、朋友甚至陌生人的情感关联,增进友谊、增强凝聚力,化解矛盾、达成合作。留学生在中国生活,尤其在广东生活,经常会遇到中国朋友送茶、请喝茶的情况。跟中国人喝茶聊天,顺利进行跨文化交际,了解茶桌上一些礼仪文化,成了不少留学生同学的必备技能。课堂的实践中,随着学生在课堂上的喝茶交流,仔细观察公道杯的使用,了解并学习叩指礼、斟茶七分满等相关礼仪,老师讲解这些文化背后的哲学内涵,纠正学生自己在实操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让学生更深刻了解茶文化,更好地在中国的茶桌上进行茶文化传播与交流。

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倡导“礼之用、和为贵”。茶艺中,注水时按照逆时针方向回转,表示欢迎之意,为客人分茶时,水量一致,表示公正平等。茶斟七分,寓意七分茶,三分情,表达主人的情谊,也方便客人饮用。在敬茶、让茶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长幼有序,尊敬、谦虚、热情。赏泡茶之技术的同时,赏茶具之美,感受茶文化的意境、茶情与茶理,“物我相安,人我相安”的唯情哲学,情中有理、理中有情、情理交融的独特茶文化。

外国留学生通过学习中国茶文化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和养生理念,能更为完整地了解中国文化的特征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如中国茶文化中所蕴含的人际交往文化是他们所不了解的,这就使得他们难以理解国人习惯的“扎堆”的现象。随着对茶文化内涵的把握与体验,中国人也能从国人的圈子文化中理解国人的上述行为偏好。

四、结语

结合我国茶文化资源的发展与应用状况看,茶文化所具有的深厚内涵和价值影响力,是当前我们了解及应用茶文化体系过程中所必须深层次把握的重要内容。因此,在当前整个汉语国际教育活动中开展与具体实施时,如果能够选择合适的茶文化元素融入其中,尤其是通过对该资源内容进行改造,其必然能够在丰富教学资源内涵的同时,引导全球大众全面认知我国茶文化所拥有的独特的文化因素,进而为整个汉语国际教育活动的有效推进与开展做出贡献。

国际汉语的课堂具有世界文化的背景,在这样的背景下,也必然带来世界茶文化的探讨与交流。中国茶文化是世界茶文化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茶文化的课堂中,交织着语言、历史、哲学的教学,促使学生了解汉语知识和中国茶文化,深入理解相关的语言文字,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在国际中文教育的背景下,我们让留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了解中国文化,加深对于汉语的理解,提高语言应用能力,增强跨文化的交际能力。在茶文化的课堂中,理论与实操相结合,让学生真正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色,深入进行文化交流,让来华留学生克服文化障碍,提高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增加学生传播中国茶文化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让学生架起文化交流的桥梁,成为文化的传播者,让中国的茶文化真正走国门、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龚永新,黄启亮,张耀武.中国茶文化发展的历史回顾与思考[J].农业考古,2015(2):12-16.

[2]张瑞.中国传统文化与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融合探讨[J].教育教法探讨与实践,2018(7):281-282.

[3]张敏.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茶文化课程教学设计探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4(7):141-143.

[4]冯冬梅.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茶文化课程设计研究[J].福建茶叶,2016(11):271-272.

[5]郐琳琳.以茶文化为例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中国传统文化教学[J].福建茶叶,2020(3):147.

[6]薛靓.对外汉语文化因素中的茶文化知识教学研究[J].福建茶叶,2017(5):279-280.

[7]周佳舟,茶文化与故事教学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融合应用[J].福建茶叶,2020(10):230-231.

[8]张晓平,龚倩,浅谈茶文化传播中的茶词汇及其教学策略——以高校留学生茶艺课为例[J].福建茶叶,2020(3):448-449.

[9]李婭菲,中国茶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渗透[J].福建茶业,2018(1):349-350.

[10]张争艳,汉语国际教育中的中国茶文化展示与传播初探[J].福建茶业,2018(2):365-366.

[11]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茶艺师(基础知识)(第2版)[M].北京:中国劳动保障出版社,2017.

作者简介:鞠梅,深圳大学国际交流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中文教育,茶文化。

猜你喜欢
文化交流茶文化
两岸赏石文化交流线上展览
以“春风化雨”的文化交流,加强两国“心通意和”
2022两岸赏石文化交流线上展览
充满期待的中韩文化交流年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栖霞山与中外文化交流
茶文化的“办案经”
“一带一路”与茶文化传播
世界各地的茶文化
别具特色的俄罗斯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