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花香里悦成长,这样的耕读教育很有趣

2023-12-18 06:24汤钧
莫愁·家教与成才 2023年12期
关键词:农耕劳动学校

汤钧

2022年《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出台,江苏省昆山市信义小学依托地域农耕特色,积极探索校家社协同育人模式:以学校为主导,“课程化”提升劳动教育品质;以家庭为基础,“生活化”夯实劳动教育根基;以社会为支持,“基地化”丰富劳动教育形式。通过校家社协同教育,实现劳动教育效果的最大化,为学生的发展奠定扎实基础。

以学校为主导,“课程化”提升劳动教育品质

“教育的宗旨是什么?就是让受教育者学会做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其中劳动教育是学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家庭生活化劳动教育,学校的劳动教育应该主动构建相对完整的学生劳动教育体系,负担起系统规划的责任。

(一)教材研发,夯实劳动教育实践基础

“学生劳动的习惯,应该而且可能在各学科的学习中养成,在课外的各种活动中逐渐养成,不断实践,这才能够终身以之。”学校积极研讨劳动教育融合方式,研发校本教材,为劳动教育体系提供有力抓手。

1.“清单”落实,明确家庭劳动内容。“家庭久,学校暂”,孩子在家庭中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能让他们更好地体验家庭的责任感。指导家长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劳动教育清单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我校根据《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制订清单,一目了然,家长可以清楚知道孩子在目前阶段应该做哪些家务劳动。

2.“手册”指导,构建校园劳动体系。在新课程标准印发后,学校立即组织教师团队编写劳动教育校本教材,现已投入使用。课程内容十分丰富,日常生活劳动包括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烹饪与营养、家用器具使用与维护;生产劳动包括农业生产劳动、传统工艺制作、新技术体验与应用;服务性劳动包括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

自从有了劳动教材,老师们上课有了依托,劳动任务涉及更加科学,更有系统性,孩子们有了更丰富的劳动体验,增强了劳动兴趣。

3.“农耕”实践,勾勒特色劳动文化。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学校地处鱼米之乡,水稻种植历史由来已久。但随着社会进步,这些田间耕作的场景渐渐远离了学生。在一些孩子看来,黄瓜是从保鲜盒里长出来的,小麦和水稻没有明显的区别,他们五谷不分,也叫不全日常蔬菜的名字。农耕实践劳动教育非常有必要。

依托学校建有的“一米亲子菜园”“半塘田园”“锄禾馆”等农耕实践基地,整理开发了一年级薰衣草课程、水培番薯课程,二年级的土豆种植课程,三年级的番薯课程,四年级的油菜花开课程,高年级的水稻课程。

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把一套课程分为多个阶段、多个实践项目,让孩子们连续性地体验农耕文化。比如,水稻课程,我们有落谷、育秧、扦插、割稻、捆稻、脱粒、脱谷等;油菜花开课程,我们有育秧、移栽、收割、收获、换油、志愿服务。这些活动,都需要家长与孩子们一同完成,在那一刻,亲子教育也会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体现,也是校家社联合育人的一个过程。

(二)课程评价,三层劳动教育评价体系

劳动课突出的实践性决定了我们不能简单地以劳动作品的优劣、劳动技能的获得与否,作为衡量学生劳动素养的唯一标准,还要注重学生劳动价值观的树立、劳动精神的培育等其他维度,关注学生平时表现评价和阶段综合评价。

1.家里练一练,每日实践打卡。班主任老师对积极参加居家劳动打卡的学生,根据“坚持劳动次数”“参加劳动项目数量”“劳动中的创新与活力”,评选“坚持星”“全能星”“创意星”等奖项。

坚持星:根据学校布置的劳动清单要求,将某一项目按照对應频率连续打卡并反馈,直至活动结束;全能星:根据家务劳动清单要求,在活动结束前将所有项目打卡完毕并有反馈展示;创意星:征集一些创意劳动小视频,增强学生的劳动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劳动热情。打卡只是一种形式,激发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学会劳动、热爱劳动、创意劳动。

2.校中比一比,劳动技能大赛。每年11月,学校都会举行充满趣味和创意的劳动技能大赛。在紧张的比赛中,孩子们展示了劳动技能,更激发了劳动热情。

比赛过程分为三步:家中练一练、班中秀一秀、校级比一比。参赛的孩子专心致志,低年级学生比拼整理书包学具、传递作业本、摆放课桌椅、系红领巾、洗晒红领巾,不仅拼速度,还要比谁完成得好。

3.社里展风采,稻田音乐会。一场演奏生命张力的音乐盛宴在稻田间上演。珍惜稻米、田土乃至大自然的馈赠,是对生命的回应和尊重。孩子们以黑土为台,以蓝天为幕,以白云为音符,歌声飞扬,舞姿千幻,赞颂大自然的馈赠,也赞颂自己践行劳动的收获,真正认识到劳动的付出与收获,并以热爱劳动为荣。

以家庭为基础,“生活化”夯实劳动教育根基

叶圣陶先生提出:“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曾经有一本书感动了我——《会做饭的孩子走到哪都能活下去》,讲述的是一位癌症妈妈在最后的时间,教自己的女儿做饭。父母当为子女计深远,我们如果不重视家庭中的劳动教育,不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不让孩子经受生活的历练,最后只会剥夺孩子自我生存的能力。习惯成自然,生活化劳动教育是必须的,而主阵地就在家庭。

(一)家长课程,更新家长劳动教育观念

1.新父母学校,传递耕读育人理念。通过线上家长会、线上班会、家访、家长学校等活动,我们向家长传递我校耕读育人的教育理念,引导家长更新劳动教育理念,改变劳动教育方法,做好志愿服务并适当参与学校劳动教育活动。

2.亲子阅读会,助孩子养成劳动习惯。以劳动习惯养成为核心,组建家长读书会。通过引导、指导、帮助、协同等关键核心要素,引导父母身体力行,做孩子的榜样;设立“周六家庭劳动日”,通过陪伴、展示等关键核心要素,引导父母陪伴同行。在这过程中,学校提出两个原则和三个基本点。原则一: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原则二:家里的事情帮着做。基本点一:充分相信,耐心指导;基本点二:榜样示范,潜移默化;基本点三:家庭会议、分工合作。言简意赅,方便家长总结和操作。

(二)家务劳动,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劳动教育来源于生活,最后要回到生活中。家庭必须全力配合学校,积极参与到劳动教育当中。家庭中提供的劳动教育生活化,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洗衣做饭等必要技能,具备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更是让劳动教育真正由理念变为现实,从空中楼阁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重要途径。

以社会为支持,“基地化”丰富劳动教育形式

诗书传家远,耕读继世长。耕读实践,一直是学校劳动教育的特色项目,是学生们喜欢的劳动课程。而作为一所拥有2300多名学生的学校,学校开展农耕实践活动,得到了社会多方面的支持。

(一)因地制宜,

在地域資源中开发农耕实践资源

1.硬件支持,特色农耕实践基地建设。学校积极与黄泥山社区沟通交流,得到了对方的大力支持,在学校旁边获批3200平方的水稻种植园,成为昆山市唯一独立拥有劳动实践基地的学校。在政府的支持下,我们建立了农耕水稻博物馆。

2.软件支持,丰富多彩农耕实践活动。学校的水稻课程、油菜课程、红薯课程得到了昆山市农科院的大力支持,农科院还送来了5000斤的有机肥。得益于政府、社会力量的支持,学生的农耕水平也越来越专业,翻地、播种、秋收,有模有样。学校陆续开展了稻田音乐会、稻田运动会、乡村画展等活动,让学生感觉到劳动不仅仅只有汗水,更有收获和荣耀。

(二)终身教育,

开发“成长型”的社会劳动课程

1.职业体验,接受现代劳动文化熏陶。开展职业启蒙、职业认知、职业体验与劳动技术教育方面实践体验活动,使学生了解不同职业的性质和特点,形成正确的劳动观、人生观、价值观,实现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田野运动会是四年级同学最期盼的活动。搓稻绳、跳大绳、跳稻坑、割水稻,稻田上、田埂上、谷堆旁,同学们既体验了农民的辛苦,也感受到了田野泥土的芬芳。学校还通过诗歌朗诵来讴歌劳动,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推动同学们努力践行“人生在勤,勤则不匮”,懂得幸福不会从天而降,美好生活靠劳动创造。

2.志愿服务,构建多元社会服务课程。为拓宽劳动教育链条,让孩子们在了解农作物种植的同时也能了解产销过程,提升社会实践能力,学校多次发起“农耕研学,乐享丰收”义卖活动。在家长志愿者和老师的帮助下,学生们调研市场,确定蔬菜价格,在校门口摆起小摊,吆喝、称重、打包、收钱,不一会儿就将采摘的蔬菜售空了。义卖活动所得的爱心款全部充当爱心基金,用于对贫困学生的慰问,以及友好学校的互助。

校家社协同育人实践,为劳动教育的落地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是教育面向生活、面向实际、面向社会的有力保障。相信通过校家社协同教育,劳动教育效果能实现最大化,培育出更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编辑 东篱 623358414@qq.com

猜你喜欢
农耕劳动学校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农耕初体验
农耕旧事十二韵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立足农耕 特色强校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学校推介
拾趣安吉,快乐“农耕”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