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宪碧
结构性心脏病是近年来心血管疾病领域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是先天性或获得性心脏结构异常的统称,主要包括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法洛氏四联症等)、心脏瓣膜病(二尖瓣、三尖瓣、主动脉瓣、肺动脉瓣等)、心肌病(肥厚性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等)、大血管疾病(动脉导管未闭、瓦氏窦瘤破裂、主肺动脉脉窗等)等,主要患病人群为“一老一小”。根据国家卫生部调查的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出生罹患先心病的婴儿高达15万~20万,其中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及肺动脉瓣狭窄约占先天性心脏病的70%~80%。在老年病患者中,结构性心脏病如主动脉瓣病的发病率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这些结构性心臟病不但发病率较高,还会引发不同的心血管事件,缩减患者寿命。
过去,结构性心脏病的治疗包括药物、外科手术和介入治疗3种方法。但是,药物治疗效果不尽理想;手术则存在创伤大、输血多、切口大而不美观、并发症多、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长的弊端;早期的介入治疗是在X光影像引导下进行的,医生与患者在X线下暴露时间较长,有远期造成患者和从业人员放射性损伤(致癌、染色体畸形和血液病等)的可能。
本世纪以来,随着超声设备与技术的不断革新,结构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取得了飞跃式进展。超声引导下的介入技术,可以用“针”来代替“刀”,不需要使用放射线及造影剂,患者不需要开胸,只需要在超声引导下经皮、经导管将器械深入到心脏内,去封堵异常的缺损、扩张狭窄的瓣膜或植入人工瓣膜,具有创伤小、美观、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势。简单来说,超声就像是外科医生的眼睛,能引导输送系统到达心脏,精准地帮心脏“换门修墙”,大大提高治疗的成功性与安全性。这些优势无疑会使无法耐受外科手术和不适宜长时间接触X线和造影剂的“一老一小”两大结构性心脏病的高发群体受益。
除了上面提到的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心肌病、大血管疾病,超声引导介入治疗还可用于以下结构性心脏病的治疗:并发于其他疾病或者外源性的心脏结构异常,如室壁瘤、室间隔穿孔、医源性房间隔缺损等;并发于其他疾病而产生的心脏功能的异常,且通过改变心血管结构可得到改善的疾病或状态,如房颤导致左心耳功能异常、心力衰竭导致心脏功能的异常;心脏肿瘤、心脏内血栓、心包疾病等。
当然,超声介入治疗的应用不仅仅局限于结构性心脏病,它还能帮助医生实现精准地穿刺活检;可以用于治疗囊肿硬化,如肾囊肿、肝囊肿、卵巢囊肿等;还可用于脓肿或积液等置管引流;也能对良性肿瘤患者进行消融治疗;对于一些无法手术的恶性肿瘤,也可以利用它在患者体内植入米粒大小的放射性粒子,来控制肿瘤的生长。
总而言之,超声介入治疗远未达平台期,诸多技术方向仍有很大提升空间,特别是二三尖瓣介入治疗、心房分流术方面未来将会有更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