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学习起点包括知识起点、认知起点和探究起点等。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教师要借助学生的话语、行为、表情等,把握学生的数学学习起点。实践中,教师要尊重学生起点存在的差异,正确对待学生个性化的起点。教师只有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才能有效、精准定位学生的学。注重学习起点的数学学科教与学,有利于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起点;精准定位
作者简介:魏宗南(1988—),男,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水箐镇中心校。
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的起点[1]。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正确认识学生的学习起点,精准地定位学生的学,从而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一、什么是学生的学习起点
学生的学习起点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它不仅包括学生的知识起点,还包括学生的认知起点、探究起点、思维起点等。其中最重要的三个起点为:知识起点、认知起点、探究起点。知识起点是基础,认知起点是核心,探究起点是关键。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教师要善作善为、踔厉奋发。
(一)知识起点
无论是哪一门学科,都有已知的知识起点,数学学科自然也是如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掌握数学学科知识起点的内容。知识起点是知识的生长点、生发点,也是新旧知识的连接点。
以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圆”的教学为例。笔者在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时,有必要和学生复习多边形的面积推导过程。这一方面为学生学习圆的面积奠定知识基础;另一方面为学生学习圆的面积奠定思想方法基础,如“转化思想”“剪拼法”“分割法”等。通过对相关内容的复习,能够唤醒学生已有的认知,让学生产生转化圆的面积的猜想并付诸实际行动。
筆者把握学生的知识起点,能够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更有方向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能够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随意、盲目的弊病。
(二)认知起点
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认知起点。具体而言,教师除了需要把握学生的整体学情,还要把握学生的个体学情。相比较而言,共性的、普遍的学情更适合教师进行整体的课堂教学,而个体性的、具体的学情更适合教师对部分学生展开细致入微的辅导。认知起点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学生的经验起点、思维起点等。
以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分数加法和减法”的教学为例。这一部分内容的知识起点就是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学生的认知起点则是整数加减法、小数加减法这一类知识的认知经验。学生通过上述两项内容的学习,可以认识到这样的规律:当计数单位相同时,才可进行相加、相减的操作。因此,在教学中,笔者唤醒学生的认知起点,让学生的认知起点推动他们学习“分数加法和减法”的知识。
(三)探究起点
所谓探究起点,是指学生在数学探究过程中所积累的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思维经验、方法经验等。这些经验是学生进行数学思考、探究的基石。教师把握学生的数学探究起点,可以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
以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运算律”的教学为例。在教学加法运算定律时,笔者充分利用学生的探究起点,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的事例入手,举出两个数相加和三个数相加的例子。在此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提出“交换”“结合”的猜想,并让学生再次举例验证。学生在“举例→猜想→验证”的过程中可以不断积累经验。有了这样的探究起点,笔者在教学乘法运算定律的时候,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知识。
基于学生探究起点的数学教学,让课堂从传统的以教为主转向以学为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寓于学生的认知发展过程中的。知识起点、认知起点和探究起点,构成学生数学认知的重要基石[2]。教师的教学除了要遵循数学学科的规律,还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经验,从而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二、如何找到学生的学习起点
教师怎样找到学生的学习起点呢?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访谈、测验等多种方法,探寻学生的学习起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尤其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困惑、认知障碍等问题,并将之作为教学要突破的重点。
(一)捕捉学生的话语
话语是学生认知、思维、想象的集中体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话语,从学生的话语中发现学生学习数学的困惑、认知、经验等内容。
以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用字母表示数”的教学为例。笔者与学生对话交流,了解到大部分学生认为,用字母表示数就是用字母代替数。针对学生这样的认知,笔者着重引导学生经历和体会符号化的过程,从而让学生认识到,用字母不仅可以表示未知的数,还可以表示已知的数;不仅可以表示确定的数,还可以表示变化的数。这有效地拓宽了学生的认知视野,丰富了学生对“用字母表示数”的认知。
(二)观察学生的行为
作为教师,不仅要听学生言,更要观学生行。观察学生的行为,有助于教师进行更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教学。
以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教学为例。笔者发现,在学习三角形的高这一部分内容时,很多学生用手比画出一条“竖直”的直线来表示三角形的高。通过观察学生的行为,笔者认识到学生心中的“垂直”与“高”不是“两条直线相交成90°”,而是“竖直向下”。即学生混淆了“垂直”和“竖直”这两个概念。针对上述问题,笔者画出多个不同形状、不同位置的三角形,让学生分别从三角形的三个不同顶点作对边的垂线,帮助学生形成关于“高”的正确认知。
(三)揣摩学生的表情
学生的表情是教师了解学生学情的一个重要窗口。有些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会面露“难”色。这个时候,教师就应当适当停下,帮助学生更深入地思考问题,为学生解惑。
以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教学为例。当笔者指出“一般的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时,学生面露不解的神情。显然,学生对于轴对称图形的判定停留在“两边完全相同”“两边图形一样”等直观的认知层面。基于学生的具体学情,笔者呈现多个好像是轴对称,实际上并不是的图形,如太极图等。在此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动手操作,采用剪、折等方式验证这些图形是否对称。学生通过有针对性的实践,逐步地认识到“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直线是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总之,学生的学习起点有时候不是显性的而是隐性的。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话语、表情、动作等方面了解学生的具体学情。此外,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起点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教师只有从学生的个体差异出发,从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兴趣思维等多个方面着手,才能精准有效地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才能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伪存真,真正地让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3]。
三、如何利用学生的学习起点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分析学生的学习“在哪里”“到哪里”以及“怎样到达那里”等问题;还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探究学生学习数学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从现有的水平发展到更高的水平[4]。
(一)尊重学生个体的学习起点,因材施教
教师要整体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更要了解学生个体的学习起点,并尊重学生学习起点的差异,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仍以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圆”的教学为例。笔者预设大部分学生的学习起点是用“滚圆法”“绕圆法”等经验探究圆的周长。笔者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探究圆的周长时,有一名学生直接说出:“可以用圆周率乘以直径。”显然,这名学生已经通过预习知道了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为此,笔者顺水推舟,借助学生个体的学习起点启发学生道:“圆周率是什么?它是怎样来的?为什么圆的周长可以用圆周率乘以直径?”这样基于学生个体的学习起点的启发,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数学学习活动。
(二)正视学生的模糊性学习起点,精准施教
有时候,学生的学习起点表现为对数学知识的一种模糊认知。这样的一种学习起点,称为“模糊性学习起点”。教师需要正视学生的模糊性学习起点,让学生的模糊性学习起点变成清晰性学习起点,从而更精准地施教。
以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分数的初步认识(二)”的教学为例。笔者通过访谈法和问卷法等调查方法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调查发现,学生的学习起点有的清晰,有的模糊。有的学生对“平均分”的认知比较到位。有的学生对“一半”“半个”等相关概念的认知比较模糊,他们认为,“半个”就是“一半”。基于学生模糊的学习起点,笔者重点引导学生比较“一个物体的”和“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的”。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一方面对分数的意义有更加准确的理解;另一方面能将“一个物体”“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等相关的概念整合起来,建构“单位‘1’”的概念。
(三)运用学生的清晰性学习起点,科学施教
教师要充分运用学生的清晰性学习起点,科学施教,充分发挥学习起点的育人功能,彰显学习起点的育人价值。
以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分数除法”的教学为例。笔者联系学生已有的“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相关学习经验,将之作为学生学习数学新知的清晰性学习起点。在课堂上,笔者激活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提问学生:“把一张纸的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接着,笔者引导学生画图进行数量关系的分析:“把平均分成2份,就是把4个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个,就是。”当学生遇到思考的障碍时,笔者引导学生借助“求一个数的几倍”的相关思路进行思考,从而帮助学生有效解决问题。学生借助清晰性学习起点,能够更好地实现知识的迁移,更有效地突破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总之,个体的、模糊性、清晰性等学习起点,是学生学习起点的基本样态。教师基于个体的学习起点因材施教,基于模糊性学习起点精准施教,基于清晰性学习起点科学施教,有助于拓宽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结语
综上所述,学生的数学学习起点既是静态的,也是动态的。教师需要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兴趣思维等方面,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做一个发掘学生学习起点的有心人。教师还需要尊重并科学运用学生的学习起点,在教学时以学生的学习起点为参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魏光明,王俊亮,等.小学数学核心知识教学的理论与实践[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20.
[2]魏光明.长程设计:关注阶段性和一致性[J].江苏教育,2014(17):57-58.
[3]陳华忠.以“学习起点”构建“有效课堂”[J].云南教育(小学教师),2022(Z1):4-5.
[4]王培幼,丁玉成.基于前测 由表及里 深刻感悟:“方程的意义”本质探析与教学路径思考[J].小学教学参考,2022(17):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