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桂琴
在机械化秸秆还田工作全面实施的背景下,通过实践表明,采取犁耕深翻的作业方式具有显著的技术推广价值。但是,近年来耕地大部分以旋耕作业为主,耕作层逐渐变浅,一般只有10厘米左右,秸秆全量还田造成土壤耕作层秸秆量增多,耕作层以下土壤严重板结,阻碍土壤养分和水分的流动,使农作物的根系无法向下深扎,植物所需的营养物质和水分难以吸收,严重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同时也降低农作物抗病、抗旱、抗倒伏的能力,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带来很大阻碍。因此,必须大力推广以机械化土壤深翻为主的犁耕深翻改良模式。犁耕深翻秸秆还田可以实现耕翻、灭茬、覆盖、旋耕、平整等多工序一体化作业,秸秆还田效果好,杂草及病虫被深埋,起到清除残茬杂草、消灭寄生虫,降低土壤盐碱度的作用,极大增加土壤有机质和蓄水保墒能力,对减少秸秆焚烧、防止大气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和保障粮食稳定持续增产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主要探讨了犁耕深翻的基本技术路线以及操作实施方案,促进农业生态化种植的效果得到体现。
犁耕深翻必须采取规范化的技术路线及作业流程,土壤深翻与秸秆还田相融合。具体在涉及技术路线的确定过程中,关键就是要体现在均匀抛撒作物秸秆,然后采取旋耕与深翻土壤的技术路线。在放水浸泡深翻田块的基础上,同时要施加基肥,然后进行机械化插秧,或高速插秧机上装配带侧深施肥装置,在机插秧的同时对秧苗根部精准施肥,节约肥料成本及人工费用。对于冬季时段的犁耕深翻,做到田间无积水,土壤深翻后要晾晒2-3 天,整地要平,并且及时对垄沟进行开挖,做到内、外沟相通。
犁耕深翻的重要实施前提就在于粉碎作物秸秆,采取抛撒秸秆的方式确保其实现均匀埋入土壤的效果。对于切割作物秸秆的长度应当控制在8 厘米以内,秸秆留茬高度控制在5 厘米左右,秸秆切碎长度和留茬高度过长会影响灭茬效果,并且至少需要保证超出90%的作物秸秆被土壤充分覆盖。在犁耕作业的实施过程中,应当控制在20%左右的土壤含水比率,最高不要超出30%的土壤最大含水比率限度。犁耕深翻农田土壤的深度应当控制在18-35 厘米内,并且不得小于18 厘米。采取机械化的深翻土壤以及秸秆还田配套设施,有效确保了深翻后的秸秆能够达到充分还田的良好实施效果。
犁耕深翻的全过程要以配套性的农机具作为必要的技术支撑,因此必须采用配套性的机具设备。具体而言应当侧重于采用配套北斗导航农机自动驾驶监测系统的大马力的拖拉机,能够自动定位、检测出土壤旋耕深度和耕作面积,并且还需选配相应的双铧液压翻转犁、旋耕一体机等机具。为了保证土壤原有的肥力指标能得到快速的恢复,一定要禁止使用容易造成土壤板结的机械设备。应当采取信息化与自动化的监测仪器来准确判断种植土壤在不同时段的含水率指标,避免存在土壤长期过度浸泡的风险,对于种植土壤本身的黏性程度也要给予合理的控制。
泰州市九龙镇土壤为砂性土,保水保肥能力都很差,肥水容易流失,种植成本偏高,农户种植积极性受到影响。最近几年来,经过实践,该地区采取稻麦秸秆犁耕深翻全量还田技术,土壤肥力得到明显提高,有效保证了经过全面深翻处理后的土壤能够具备植物生长最基本的肥力条件。实践表明犁耕深翻秸秆还田作业能有效增加耕作深度,打破犁底层,使耕作层土壤疏松绵软、结构良好,形成土壤团粒结构,土壤的水、肥、气、热比例相互协调,有利于作物的营养吸收,促进农作物生长。广大种植户主要采取犁耕深翻的技术处理措施来整治砂性土,从而达到了提高土壤种植效益,体现出犁耕深翻措施在土壤改良工作中的重要价值。
上述的作物种植地区砂土田块规模较大,未经犁深耕或深翻处理达不到技术要求的土壤难以为作物提供必需的水分以及营养物质,并且造成了土壤深部的营养元素较为匮乏的弊端。近些年以来,当地种植户通过推广的犁耕深翻技术,有效确保了深翻后的土壤孔隙度以及疏松程度达到更为良好的状态,切实在源头上消除土壤深部的生态污染。由此能够得知,正确采取犁耕深翻的技术对于保障作物种植的综合效益具有明显的变化。
犁耕深翻和秸秆还田作业应结合土壤性质、气候条件、种植特点及后茬作物等因素,合理配置机具,因地制宜选用犁耕深翻秸秆还田技术。对新开垦或旱改水田块以及犁底层较浅的田块宜在秋季进行单季犁耕深翻秸秆还田耕作方式,防止农机下田作业造成陷车。土壤含水率对犁耕深翻秸秆还田作业质量影响较大,土壤含水率过高会加重拖拉机负荷,影响后续整地质量。土壤含水率过低会造成耕翻质量下降,甚至难以达到翻埋覆盖效果。夏季雨水较多,宜在雨停后土壤含水率适宜时进行耕翻作业。秋季稻茬田土壤含水率较高,且易受连续阴雨天气影响,水稻收获前需搁田并且适时断水,使土壤含水率处在适宜范围。
犁翻深度应根据当地土壤特性、原有土壤耕作层深度来确定,一般以逐渐增加犁翻深度,加深耕作层为宜。机具作业前应做好铧犁的调整,避免作业时出现立垡、回垡。对于水稻秸秆还田的田块,播种后的小麦要适时适墒镇压,确保种土密接,保证小麦正常出苗,确保苗壮、苗齐、亩匀,为小麦高产打下基础。肥料使用在保持总氮量不变的前提下氮肥适当提前,在基肥中增施10%左右氮肥,以利于秸秆快速腐解。应当健全沟系,排涝降渍,遇阴雨天气及时排出田间积水,防止土壤含水量过大,造成种子腐烂,要确保基本苗达到标准。同时要根据整地质量与墒情等因素合理调节播种量和播种深度。
犁耕深翻的实施过程应当配合采用秸秆还田的技术保障措施,从而将深翻农田种植土壤的最佳生态效益得到充分体现。在秸秆还田的土壤深翻实施过程中,必须重视深翻土壤的平整操作,避免作物秸秆的残留部分对于土壤种植效果带来不利影响。作物秸秆粉碎过程如果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就会导致粉碎后的秸秆无法实现全面充分的还田,并且增加了秸秆还田过程中的经济损失。对于秸秆还田区域的种植土壤在采取全面翻耕的实践中往往忽视土壤彻底深翻的现状,将会造成土壤翻耕的效果很难得到体现。在深翻过程中如未能做到及时施加氮肥,土壤缺少必需营养补充,会影响作物正常生长,那就会容易造成作物根部的腐烂或者枯萎,进而很难保证秸秆还田的最佳效益。
种植户对于氮肥施加的比例必须进行科学完善的合理设计,确保促进农田种植区域的还田土壤保持在最佳的肥力条件。反之,如果没有及时添加氮肥和营养物质,则会在较大程度上造成土壤养分和水分流失,不利于土壤营养物质得到长期的稳定。秸秆还田土壤的氮肥应当避免存在肥力缺失,同时也要防止氮肥过度施加的不良后果产生。某些种植户没有准确按照现有的秸秆还田技术实施,未科学合理用肥,而是盲目施肥,造成氮肥使用过度,导致秸秆还田的肥料浪费。也有农户对填埋作物秸秆的整体深度没有进行必要的控制,影响到秸秆腐熟后的微生物作用发挥。因此存在土壤翻耕问题以及秸秆粉碎还田两者的矛盾,现阶段秸秆还田技术本身存在亟待改进之处,应当紧密结合土壤深翻技术进行改良。
犁耕深翻的各项技术方案全面实施过程将会非常有利于还田后的土壤深部虫卵以及有害病菌得到彻底的清除,切实防止了种植作物出现较高频率的病虫害发生的后果。对于作物秸秆在进行深埋操作的基础上,经过微生物转化后的秸秆将会形成作物易于吸收的土壤有机肥料,提高土壤有机质,从而促进了土壤深部的各类营养物质得到均衡的分配。因此从总体角度来讲,正确采取犁耕深翻土壤的还田技术将会大大增加土壤肥力、消除生态环境破坏与失衡风险,促进农田土壤形成更为完整的生态平衡整体。深埋于土壤内部的微生物以及有机质将会直接改善土壤本身的肥力程度,避免了有害菌群或者虫卵威胁到作物的生长。
犁耕深翻措施的全面深入推广不仅可以产生优良的社会生态效益,并且还能给种植户带来较为可观的经济收益。这是由于采取犁耕深翻作业将会减少肥料投入,节约化肥使用成本。经过犁耕深翻的土壤病菌和虫卵被深埋,病虫害、草害将会减轻,防治病虫草害的药剂成本以及农机具作业成本大幅度降低,通过采取更少的种植成本投入来获得最优的综合种植效益。近些年以来,已经有很多种植地区正在尝试推广犁耕深翻的技术,预计总体种植成本会明显降低,粮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现阶段的犁耕深翻创新实施过程将会促进形成更为均匀并且肥沃的农业种植土壤,对于种植土壤耕作层的原有深度有了较为明显的改善。因为从根本上来讲,运用犁耕深翻的技术解决并消除土壤深部板结的问题,同时对于熟化土壤以及疏松深部土层也会起到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种植土壤经过定期的深翻耕种操作以后,那么土壤原有的肥力效果与保墒蓄水能力就会得到非常显著的提高,客观上促进实现了种植产业的增收以及种植效益增长的目标。
犁耕深翻的具体工作实施过程必须充分依赖农业耕种的机械化配套设备,但是现阶段的深翻与耕种机械化配套设施仍然存在较为匮乏的弊端。因此,有关部门必须全面加大对农业机具的购置补贴力度,采取多元化的购置经费补贴,调动种植户购置农业机械设备的积极性。
针对黏性土壤或者砂质土壤的深翻深耕都必须提前做好农业机械保障措施。深翻农田土壤设备机具质量既要保证满足坚固性与稳定性,并且还要易于进行操作驾驶,进一步改善和提高土壤翻耕过程的工作效率。当前政府农业、财政部门必须制定重点针对当地种植户采取多元化的购置机具补贴实施方案,从而确保种植户能够购买土壤深翻与深耕辅助机械,深入推动犁耕深翻的机械化技术改进,让犁耕深翻技术得到普及推广。
犁耕深翻工作如果要得以深入地推动实施,那么必须紧密结合农业现代化的技术人才培养,对农机驾驶人员进行驾驶技术的培训,让作物种植户都具备良好的农业机具操作技术,同时也要注重维修技能的培训,能够做到准确理解并且正确使用、维修犁耕深翻农机,确保农机故障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在此前提下,相关部门必须重点针对农业产业现有的技术人员给予全方位的培养,加快构建农业产业的推广示范园区,以此来吸引综合素养较高的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农机操作人员针对深翻土壤各个实施环节的基本注意事项都要准确把握,减少机械故障和维修成本,进一步提高种植户的种植效益。
例如,种植技术人员要因地制宜制订作物栽培前期的施肥与整地技术方案。作物大面积播种与栽培的最佳地块应当具有充足的自然光线照射条件,同时还需要避免选择积水较多的潮湿种植土壤。采取深翻的土壤应当确保达到土壤翻耕的最佳深度标准,同时运用实时性的智能监测系统来确定土壤湿润程度和翻耕深度。
犁耕深翻工作目前现有的作业指导力度仍然较为薄弱,因此必须全面强化针对农机操作人员的作业指导力度。政府有关部门应当采取印制宣传手册、集中进行融媒体授课、一对一的讲解演示等多种方法,从而有效确保农机操作人员都可以做到准确理解与把握犁耕深翻操作过程中的要点。
现阶段的融媒体网络培训技术平台正在被普遍应用于犁耕深翻的指导实践中,并且在客观上达到了深翻土壤与耕种农业土壤的最大化效益。农机操作人员通过接受实时性的远程信息化知识培训,做到全面掌握深翻土壤的重要实践技巧,有利于土壤秸秆还田与深翻工作的良好经济效益得以充分体现。
犁耕深翻区域的土壤如果有杂草或者固废存在的情况,那么深翻土壤的整个操作过程将会受到明显的影响。因此,对于犁耕深翻的田间土壤杂草与固废物质应当采取更加全面与彻底的清除,严格确保种植作物的土壤深部符合犁耕深翻的实施要求。犁耕深翻技术属于核心性的作物种植技术,具体在涉及犁耕深翻的过程中,如有高低不平的田块,耕翻前要将土地整平。种植土壤的定期除草工作有益于土壤杂草得到必要的铲除,否则,草害将严重对农作物生长带来影响。
目前大面积土壤深翻的实施主要建立在自动化以及机械化的设备作为保障基础上,确保对于种植土壤的杂草与固体废弃物进行了彻底的清理。对于土壤固废污染的安全隐患必须采取严格控制的技术实施思路,促进土壤清洁程度的提高。对于作物灾害的农业防控方法集中体现为种植土壤的深度清洁,通常应当集中在每年的秋季与冬季来实现全方位的田间土壤灭菌消毒操作。对于大规模栽培农作物的田间土壤应当进行深翻,避免种植土壤的深部带有残留的越冬虫卵。种植农作物区域的落叶、枯树枝与固体废弃物都要得到彻底的清理,妥善处理田间废弃物。
犁耕深翻是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粮食增产的重要措施,多年未实施深翻整地作业的地块会出现土壤板结严重、病虫害多发的情况,只有逐年进行犁耕深翻土地,提高土壤耕作层,培肥地力,不断改善耕地质量,才能确保作物的产量不断提高。
经分析可见,现阶段的农业秸秆还田操作实施过程必须建立在犁耕深翻的土壤疏松与处理保障前提下,避免存在农田土壤的板结或者黏稠程度过大等缺陷。农业种植户具体在全面推动实施土壤犁耕深翻的过程中,关键就是要采取最为可行合理的土壤整治技术实施手段,并且还需要配合采用农业自动化与农业机械化的土壤深翻深耕各项保障措施。农业技术人员应当全面采取动态化的土壤生态平衡监控技术方案,结合农田土壤全面整治的基本需求来进行犁耕深翻的工艺方法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