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小麦增产优质种植技术及病虫害综合防治策略探讨

2023-12-18 07:12李瑞清朱瑞占
农民致富之友 2023年35期
关键词:盛花期赤霉病悬浮剂

李瑞清 朱瑞占

小麦是山东省重要的农作物之一,近年来,随着优质种植技术的推广和病虫害防治力度的增强,小麦产量大幅度提高。在整个小麦栽培过程中,从多重角度开展病虫害防治工作。山东省建立了小麦试验田,对小麦病害与虫害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对比分析用药效果,总结了更多病虫害防治经验。本文将简单介绍山东省单县小麦试验田概况,系统论述山东省小麦高产增产优质种植技术,浅析小麦病害与虫害特征,并综合探讨病虫害防治策略。

一、山东省单县小麦试验田概况

山东省单县小麦试验田所处区域土壤肥力中等,pH 值是5.7,因为在种植小麦之前栽培过水稻,所以土壤类型是水稻土。试验田地势平坦,土壤较为松软,土层深厚。该试验田开辟于2020 年下半年,2021 年开始种植小麦,所选品种是菏泽29,播种方式为机械条播,播种量是15kg/667m2。为了增加小麦产量,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本县在2022 年2 月底对小麦试验田进行了化学除草,一个月以后,采取了蚜虫防治策略。4 月上旬,小麦开始抽穗,除了施用本次试验方案指定的药剂,等小麦抽穗后,没有再施用其他药剂。

二、山东省小麦高产增产优质种植技术

为了实现小麦高产目标,促进小麦增产,山东省各地区非常注重推广优质种植技术,积极研发营养丰富、具有抗病能力的优良品种,菏泽29 就是优质高产品种之一。当前,山东省非常注重提升小麦机械化管理水平,秉承因地制宜原则,借助先进的技术对麦田实施翻耕,做好土质处理工作,不断优化小麦播种技术、水肥管理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和收割技术等。

在种植小麦的过程中,山东省各地会采用倒茬轮作模式,以此降低病虫害的影响,增加土壤肥力,促进小麦增产。省内各地采用了“一深”“二增”“三防”“四改”的方式,全面执行绿色栽培技术方案,提升深耕和施肥效果,防止麦田倒伏。同时,运用智慧农业监管技术创新麦田管理模式,实现水肥一体化管理,实施有计划的施肥与灌溉。在灌溉水口,安装了监测仪表,旨在监测灌溉用水量,确保灌溉水源充足,避免浪费。另外,智慧监管技术设施会提醒农户及时清除田间杂草,监控小麦的生长态势,加强田间病虫害管控力度。

在小麦赤霉病防治过程中,工作人员制定了三种对比性试验方案:第一,在小麦初花期(即扬花初期),将每种药剂施用1次。第二,等到盛花期(即小麦扬花盛期),将每种药剂各施用1次。第三,在初花期和盛花期,分别施用1 次药剂,这样等于2 次施药。相比之下,采用第三种方案的防治效果优于第一种方案,而第一种方案比第二种方案的防控效果良好。2022 年,单县在小麦试验田施药过程中制定了完善的用药方案,小麦在本年4 月8 日初次扬花,此时开展了初花期施药工作。等到4 月18 日,小麦扬花进入盛期,实施了盛花期施药方案,借助WBD16 型电动喷雾器进行均匀喷雾,小麦试验田指定区域的喷液量均为3kg。

三、小麦病害特征

1、小麦病害发生条件特征

从整体上看,小麦病害发生条件体现在两方面:其一,病原;其二,环境。病原会对小麦产生直接作用或者间接作用,这也是引发小麦病变的重要原因。小麦本身和一些病害存在抗病与感病的关联性,部分品种的小麦对某一类病害存在高抗性,却容易感染其他病害。部分病原在侵入小麦时会对毒素进行分泌,使病原被扩展。部分病原会在小麦侵染点的周围引发坏死反应,从而对病原侵染产生一定的抗病保护性能。

从环境条件来看,引发小麦病害的条件因素包括气象条件、土壤条件、农作物种植栽培条件等。气象条件与温度、湿度、光照条件、降水、蒸发息息相关,同时,也和麦田里的小气候密切相关。土壤条件是指土壤内所含的水分、透气性、土壤性质、土壤结构、土壤内的有机物成分和内部温度等。小麦栽培条件主要是指农作物的种植密度、施肥量、灌溉效果、病虫害防治工作状况等。这些条件都会影响小麦种植区域内的病原寄存状况和发展状况,如果环境条件不利于病原的寄存与发展,就有助于降低小麦病害概率。反之,如果环境条件适宜病原的滋生扩展,此时的小麦生长态势与抗病力较弱,就会加剧病害问题。如果此时小麦生长态势良好,抗病力比较强,即使环境条件有利于病原,也不易发生病害,或者病害程度较轻,易于控制。

2、病原特征

从农业病原特征来看,大致可以将病原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①非侵染性病原。这种病原因素一般是指不利于小麦健康生长的气候条件、土壤条件、营养、水源条件、盐碱条件与矿物质条件等多重条件。如果麦田的某些营养物质存在缺乏或者过多问题,灌溉水源不足,田间的气候温度过低或者过高,光照过于强烈或者不足,土壤内的盐碱含量过低或者过高,某些矿物质元素含量不足等,这些因素都会导致小麦产生生理性病变问题。

②侵染性病原。这种病原泛指会进行寄生和传染的各种有害生物,像真菌、病毒、细菌、寄生性种子植物和线虫等,它们可以统称为“病原生物”。侵染性病原引导的小麦病害会在麦田传染,加剧病害。单县试验田的小麦在乳熟期出现了明显的赤霉病症状。该县将试验田的小麦赤霉病分为四个等级:一级赤霉病,即病小穗在小麦全穗中的所占比例不足25%;二级赤霉病,病小穗在小麦全穗中的所占比例达25%到50%;三级赤霉病,病小穗在小麦全穗中的所占比例在50%到75%之间;四级赤霉病,病小穗在小麦全穗中的所占比例高达75%以上。对于赤霉病小麦,种植者及时进行割除,并采集样品用于试验研究分析工作。到了5 月下旬,小麦完全成熟,用收割机完成了小麦收割工作。

3、小麦病害症状特征

如果小麦存在病害问题,其外观通常和正常状态存在明显的差异。小麦病害症状特征往往会根据病因和病害类型表现在不同部位,像叶部、根部、枝干、麦穗。病害特征又分为病状与病症,病状是小麦发生病害后的异样状态,像变色、斑点、腐烂、萎蔫、畸形等。变色指小麦的叶子颜色发生改变,出现褪色、白化与黄化状况;斑点有叶斑、溃疡、枝干斑、叶枯、立枯等;腐烂状况表现为小麦干腐或者湿腐以及软腐问题;萎蔫的小麦会出现青枯、黄萎、枯萎等状况;小麦如果存在畸形病害,就会出现小叶、卷叶、麦穗稀疏等问题。

从小麦的病症特征来看,时常会出现五种状况:第一,霉状物。植株上会生有青霉、霜霉、绿霉、灰霉、黑霉、赤霉等不同颜色的霉层,山东省小麦赤霉病的发生频率相对较高。第二,粉状物。不少患病的小麦在叶子表面有白粉、黑粉或者锈粉。第三,点状物。部分小麦感染病害后,其叶子、枝干表面有褐色或者黑色的点状物。第四,伞状物。这种状况指侵入小麦的病原在发病生长形成的伞状物。第五,脓状物。这种状况是指病菌在小麦的发病部位产生了脓状黏液,等失水干燥后,此处就会变为胶质颗粒。在小麦生长不同阶段,采用的防病措施也不尽相同,运用一种方法通常无法彻底消除病害,必须科学采用多种措施。

四、小麦虫害特征

威胁小麦健康生长的害虫习性、危害部位不尽相同。在控制小麦虫害的过程中,必须正视害虫的发育世代、习性和危害部位。昆虫从卵到成虫成熟的个体发育史称为一个发育世代,成虫在产卵后,经过一段时间,卵会孵化成幼虫,俗称毛毛虫,幼虫在经过脱皮长大后,到老熟化蛹(茧),蛹经过一段时间越夏或者过冬羽化为成虫,这样从卵到幼虫,从幼虫到蛹,从蛹到成虫,再到成虫产卵形成一个循环,完成了昆虫的一个世代。蚕食小麦的害虫完成的世代越多,对小麦的危害越大。从昆虫的习性来看,主要包括趋向性、食性、群集性、迁飞性和自卫性等。其中,趋向性是指昆虫对来自外界环境刺激的一种反应,结合外界刺激的性质来看,大致分为趋光性、趋温性和趋味性。很多昆虫的成虫对不同色光有趋向性,大多数害虫喜欢黄色和荧光,对此,可以借助灭虫灯来消灭害虫,或者设置黄色粘板。群集性是同种昆虫的个体高密度地聚集在一起的习性,群集有临时群集和永久群集之分。对于小麦来说,食性害虫主要是指食草性害虫,它们会蚕食小麦的根茎、枝叶和麦穗。迁飞性是指不少害虫会进行迁飞,有许多害虫在成虫羽化到翅骨变硬的羽化初期,有成群从一个发生地远距离迁飞到另一个发生地的习性。自卫性害虫具有一定攻击性或者会通过短时间僵持不动的方式来进行自卫,部分蚂蚁和吸食农作物汁液的害虫具有攻击性,也有一些害虫在受到突然的接触或者震动时,全身表现出一种反射性的抑制状态,身体蜷曲,或者从植株上坠落到地面,一动不动,片刻才爬行或者起飞,这种现象称为假死。对于具有假死性的害虫,可以采用骤然振落的措施进行捕杀。

从害虫对的小麦的危害部位来看,可分为地下根部害虫、食叶害虫、枝干害虫、食穗害虫等。其中,地下根部害虫主要会蚕食小麦的根,像地老虎。食叶害虫经常会取食小麦的叶片或者吸食叶汁,像卷叶虫、黄刺蛾、梨园蚧、黄褐天幕毛虫、葡萄天蛾、苹掌舟蛾等。枝干害虫经常会钻蛀进小麦枝干的内部来吸食枝干的汁液,像桃红颈天牛、柿榕蚧、朝鲜球坚蚧、茶翅蝽等。食穗害虫主要是咬食麦穗的害虫,像麦芽虫。

五、小麦病虫害防治策略

1、履行病虫害防治原则

优化小麦病虫害应对方法,首先要积极履行四项基本原则:第一,预防为先原则。对于小麦病虫害问题,不能等到感染病害或者受到虫害侵袭后再采取控制措施,需要履行预防为先原则,即提前对病虫害进行防控,第二,综合防治原则。该原则具有综合性特征,要求在小麦病虫害防治工作中,要同时基于生物和环境的角度,秉承预防为主理念和因地制宜方针,确保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安全性、生态性、经济性、实用性和简洁性,综合采用生物防治法、物理防治法、农业防治法和生态学措施,对小麦病虫害进行有利控制。另外,要确保小麦的营养质量,促进增产,保护生态环境。第三,协作统一原则。山东省在小麦种植工作中,非常注重引导广大农民落实协作统一原则,对于病虫害防治工作,需要在一定时间内进行统一性防治,在麦田实施统一用药,避免因为某一农户未曾用药而导致病虫害大肆传播其他种植区域,减少重复防治成本,避免病虫害出现再传播和再侵袭问题。第四,生态环保原则。在本世纪,绿色生态农业发展态势良好。农民的生态环保意识更高,在控制小麦病虫害的过程中,会自觉坚守生态环保原则,科学用药和施肥,严加控制农业污染问题。

2、优化农业防治措施

提高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理应注重优化农业防治措施,首先要合理建设小麦种植基地,尽可能选择临近灌溉水源,排水条件良好和土壤透气性好的区域种植小麦。在种植小麦的过程中,要合理控制密度,降低根部病虫害发生概率。其次,要在栽植期间及时剔除携带病虫害的植株。同时,要注意消灭土壤内的病菌和害虫。在小麦生长期内,要合理施肥,选用绿色有机肥,根据不同生长阶段,为小麦施入相应的肥料,以此促进小麦健康生长,加强病虫害控制力度。单县的试验研究报告表明,即使在同一时期,选用的药剂不同,小麦赤霉病防治效果也不尽相同。无论是在小麦初花期还是在盛花期,和其他药剂相比,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的单次施用防治效果最为良好,如果是初花期和盛花期2次都施用该药剂,防治效果优于其他药剂。在初花期,施用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后的病穗率是1.01%,在盛花期施用本药剂的病穗率是1.85%,如果是初花期和盛花期2 次都施用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病穗率降低到了0.54%。如果在初花期施用适量的丙硫菌唑·戊唑醇悬浮剂,病穗率是1.22%。如果只在盛花期施用本药剂,赤霉病防治效果就不及初花期,病穗率会升高到2.05%。在初花期和盛花期均施用丙硫菌唑·戊唑醇悬浮剂,病穗率降低为0.78%。由此可见,不能在盛花期单次施用本药剂,在初花期和盛花期2 次均用药才能取得最佳防治效果。氰烯菌酯·戊唑醇悬浮剂在初花期施用的防治效果优于盛花期,试验表明,初花期用此药后的病穗率是1.24%。如果在盛花期单次施用氰烯菌酯·戊唑醇悬浮剂,病穗率是2.08%。如果在初花期和盛花期2 次施用本药剂,病穗率降低为0.79%。相比之下,氰烯菌酯·戊唑醇悬浮剂对赤霉病的防控效果优于肟菌酯。如果在小麦初花期单次施用戊唑·咪鲜胺悬浮剂,病穗率是1.64%。如果仅仅在盛花期单次施用该药剂,病穗率会增加。这表明只在盛花期施用戊唑·咪鲜胺悬浮剂,会导致病穗率上升到2.46%。在初花期和盛花期两次该药剂,病穗率最低为0.95%。由此可以得出,戊唑·咪鲜胺悬浮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最差,该药剂属于对照药,因而,不能单一施用戊唑·咪鲜胺悬浮剂。

3、做好人工防治工作

对于小麦病虫害问题,必须做好人工防治工作,而不能一味依赖天敌和自然条件,需要通过科学试验研究更合理的防治方案,控制好用药量。山东省在小麦赤霉病防治工作中,施用的药剂一共有5 种,分别是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丙硫菌唑·戊唑醇悬浮剂、肟菌酯、氰烯菌酯·戊唑醇悬浮剂、戊唑·咪鲜胺悬浮剂。其中,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的用量是200g/L,900mL/hm2。丙硫菌唑·戊唑醇悬浮剂的比例为40%,用量是600mL/hm2。肟菌酯的比例是30%,用量是600mL/hm2。氰烯菌酯·戊唑醇悬浮剂的用量为600mL/hm2。戊唑·咪鲜胺悬浮剂的比例是45%,用量是375mL/hm2。对于小麦虫害问题,山东省引导广大农民设置了灭虫灯与黏虫带。另外,通过饲养益虫、益鸟和益兽等方式来遏制小麦虫害问题,像七星瓢虫、啄木鸟、喜鹊和青蛙等。

综上所述,山东省近年来非常注重优化小麦高产增产优质种植技术,积极研究抗病力良好的高产品种,努力提高小麦种植管理机械化水平,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和智慧农业,运用网络化技术监管麦田,不断完善水肥管理模式,及时清除杂草和病虫害问题,从而使小麦的产量得以大幅度增加。

猜你喜欢
盛花期赤霉病悬浮剂
丽水市桂花盛花期与气候条件的关系研究
花海泛波春意浓
小麦赤霉病研究进展
花海泛波春意浓
芮城县:科学预防小麦赤霉病
15%噁唑酰草胺·五氟磺草胺可分散油悬浮剂的配方研究
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杀菌剂应用情况分析
40%丁香·戊唑醇悬浮剂配方的研制
系列嵌段聚醚在高浓度可分散油悬浮剂的应用
微囊悬浮-悬浮剂和微囊悬浮剂不是同种剂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