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冰
农作物病虫害是我国农业种植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长期以来,传统的化学防治方法成为农民在农业生产中防治病虫害的主要手段。化学防治方法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控中的应用带来了生态问题,如农药残留对环境的影响、农产品安全问题等,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损失。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和对食品安全要求的提高,传统的化学农药防治方法受到了广泛的质疑。因此,越来越多的农业生产企业开始关注生物病虫害防治技术。本文针对生物防治技术在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控应用对策进行了详细地分析,为进一步提升我国农业发展作出有力参考。
生物病虫害防治技术是指通过自然回避、生物抗性、生物抑制剂等手段防治病虫害和杂草的新技术。生物防治包括以虫治虫和以菌治虫。其主要措施是保护和利用自然界害虫的天敌、繁殖优势天敌、发展性激素防治虫害等,是人类依靠科技进步向病虫草害做斗争的重要措施之一。早在古代,人们就开始用简单的生物防治方法来防治农业病虫害。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生物防治技术在农业病虫害防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生物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应用原理是利用农业生态系统中天敌的特性来抵抗病虫害,形成生产自我预防的新理念,促进生态治理。在防治过程中,生物病虫害防治采用生物药剂、生物病虫害防治技术和生态工程技术。通过保证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加强系统本身的防控能力,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农作物种植过程中,由于种植户缺乏对作物的科学管理经验,农民无法在病虫害发生时做出准确及时的判断。在这种情况下,不仅会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而且还会对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产生影响。因此,在农业生产中,病虫害防治是非常重要的。然而,由于一些农民缺乏专业的预防知识,他们采取的预防措施和手段非常简单。在防治方面,主要依靠化学方法,而生物、物理等综合防治的应用经验不足。
目前,我国的农业种植基本使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不仅会破坏自然的平衡,还会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不利影响。在大量化学农药的作用下,可能出现病虫害变异问题,对病虫害的抵抗力增强,最终导致防治工作恶性循环。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目前的农作物防治技术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因为防治工作不到位,使其影响范围进一步扩大,造成农作物减产。此外,药物可以残留在作物表面,对作物的质量和安全造成不利影响,对消费者的安全构成威胁。现阶段,大多数农业种植者没有接受过专门的种植技术培训,导致农作物种植过程中不能准确地确定作物病虫害的原因。因此,只能依靠传统的农业经验来购买杀虫剂进行预防和控制。但是,由于对农药的认识不够,如果喷得太少,药效就不明显,病虫害都不能得到控制。如果喷洒过多或不正确,会导致作物受伤甚至死亡,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失。也可能对农作物造成二次损害,因此,农药的不当使用对生态系统产生了不良影响。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逐渐减少,这对我国农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由于农作物病虫害种类繁多,具有跨区域迁移和高发的特点,给防治带来了困难。生物防治技术在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控的应用,可以有效提高病虫害防治的科学性,促进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控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在生物防治策略的应用中,普遍采用科学防治模式,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有效提高病虫害防治效率,降低病虫害防治成本,提高病虫害防治策略的有效性。
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在农业发展过程中保证农村生态宜居性。生物防治技术可以通过“基因工程”“生物协同”“生物拮抗”等技术,对原作物的抗性、抗病、抗虫等方面进行改变,实现对原作物的防治。生物防治技术具有对环境无污染和与植物协同作用的特点。从实际防治效果来看,与化学防治相比,生物防治策略可以有效减少对土地、河流等自然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绿色发展,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随着时间的推移,生物病虫害防治技术开发出了多种高效的病虫害防治方法,让农民有了更多的选择,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农民在使用生物防治技术防治病虫害时,应充分了解所种植作物的生长习性和农田病虫害的种类和特点。根据不同作物的生长习性制定不同的生长计划,然后根据不同病虫害的特点采用最有效的防治方法进行病虫害防治。也可以同时使用多种方法来预防病虫害。在防治病虫害的同时,还应利用生物病虫害防治技术,向作物注入抗性基因,提高作物对病虫害的防御能力,降低人工成本,使作物种植专业化、可持续性。
生物防治技术包括以虫治虫防治技术,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该技术主要利用病虫害与捕食者之间的生物链关系。目前,农林专家对以虫治虫防治技术的研究力度不断加大,并已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应用,如瓢虫、食虫牤等。这些昆虫在自然界中具有很强的捕食能力,特别是在它们的生长阶段,需要捕食大量的天敌来实现自身的生长,进而有效减少农作物病虫害的数量。以虫治虫防治技术在我国农业种植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突出的防治效果。例如,在农业大棚的生产中,病虫害防治方法是天敌法。通过在大棚内建立控制空间,以虫治虫,释放天敌昆虫后,这些病虫害可以得到全面控制。我国不同的农作物分布在不同的地区,每一种农作物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病虫害的影响,病虫害的天敌也会在同一地区出现,这可以有效地实现对不同地区作物的病虫害防治,从而有效地减少对当地自然平衡的影响和破坏。以虫治虫防治技术不需要投入很大的成本。此外,以虫治虫防治技术中还有一种寄生昆虫,它可以从诞生之日起就寄生在病虫害身上,通过对病虫害的营养来实现自身的生长,从而达到病虫害的防控效果。
生物防治中的昆虫信息素防治技术也是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控中的一项重要技术。在自然界中,许多昆虫需要分泌昆虫性信息素来进行繁殖。如果不能有效地实现昆虫信息素的分泌,将对昆虫种群的繁殖产生巨大的影响。昆虫信息素防治技术主要是利用这一原理,通过干扰病虫害分泌的信息素来诱捕和杀灭病虫害。在农业病虫害防治中,虽然昆虫信息素防治技术可以达到一定的防治效果,但由于技术水平有限,再加上昆虫信息素控制技术对气候变化、地理环境差异等外部因素的要求较大,部分地区还无法实现对昆虫信息素的全面认识和应用,从而限制了昆虫信息素控制技术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效果。
微生物防治技术是指利用具有抗菌、杀菌、除虫等功能的微生物对植物物种进行控制。目前,微生物防治技术在水稻和蔬菜作物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水稻典型病虫害防治,如水稻叶枯病、稻瘟病、白背飞虱、稻飞虱等,微生物防治产品应用广泛。在蔬菜领域,也有许多微生物防治产品,如对溃疡病、霉菌病、细菌性枯萎病等有一定防治效果。微生物防治技术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其主要利用病虫害产生的病原微生物,有效防治植物病虫害,而其中在病虫害身上的微生物种类繁多,包含了细菌、病毒与源生物等,而使用微生物防治技术就可以使得病虫害身上的细菌不给其他动物带来不良影响,而且没有残留毒性,并且对于农作物中的病虫害和真菌以及病毒都没有耐药性,所以这也意味着微生物防治技术已经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过程中获得了应用。
天敌防治技术是指将特定的天敌引入田间作物中,达到防治病虫害的目的,也是生物防治病虫害的重要手段之一。利用天敌防治技术来对农作物病虫害进行防治,是一种比较有效的生物防治技术手段。该方法主要是通过在既定区域,引入人工繁殖螨虫作为农作物病虫害的天敌,来从根本上抑制病虫害的生长,减少90%病虫害的数量。通常情况下,不同的农作物有着不同的生长环境,因而应当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天敌防治策略。因而,在对天敌防治技术方法进行应用时,应当注意从实际出发,要求农业技术人员必须对当地的农作物生长情况以及其病虫害的情况进行全面而充分的了解,然后再针对病虫害的种类,有针对性地对病虫害的天敌种类进行选择,并对引入适量的天敌数量进行管理控制,确保病虫害的天敌能够很好地适应当地环境,减少病虫害的数量,并且不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平衡造成危害。
植物营养剂防治技术较化学防治技术、物理防治技术等发生作用速度较慢,但是作用效果时间更长。因此,在运用植物营养剂防治技术开展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工作过程中,为保证灭虫效果,应及早投入使用,以保证灭虫效果。植物营养剂防治技术是指利用养分来维持植物的健康,增强其农作物抗病虫害的能力。目前,在苹果、葡萄、黄瓜、西瓜、十字花科、茄类蔬菜等地块有大量的实践证明,施用养分可以提高作物抗病虫害的能力,达到生物防治病虫害的目的。例如,在马铃薯田防治茎腐病和黑腐病中防治作用的生物有机肥、海藻等都已取得了明显的防治效果。
利用病毒作为“弹药”,以相应的病毒为载体,应用病毒生物农药,有效防治病虫害。该方法对过去传统的防治策略进行了优化,从而简化了施药方法,缩短了杀虫时间,有效地提高了防治水平。同时,植物性农药也可以用于有针对性的防控。植物性农药不会对土壤产生重大影响,而且这些农药不会杀死天敌。农作物病虫害在接触到这类农药后自身的神经系统会产生影响,从而不能继续危害农作物。
病虫害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有着重大影响。因此,在农作物生长时期,加强对病虫害的监测是十分必要的。如果在病虫害发生后使用农药进行防治,可以有效消灭病虫害,但复发的可能性很大。重复施用还会增加昆虫的抵抗力,使药物很难使用,并影响周围的土地和环境。因此,最好的方法是加强有害生物监测,在有害生物出现之前进行干预。在种植作物时,要注意病虫害的生长发育,确保对作物和环境的危害降到最低。
农作物田间管理是影响病虫害发生的重要因素,其中灌溉、施肥和田间清洁环境是主要因素。正确的灌溉和科学的用水方法对某些病虫害是有效的。合理的灌排不仅可以改善土壤水分条件,还可以保证作物的正常生长。例如,在二化螟进入化蛹期的早期,减少田间水分,在化蛹高峰期连续2 ~ 3 天进行深灌,可导致二化螟的蛹死亡。采用喷灌技术,容易导致土壤湿度过高,从而加速疾病的传播。而采用滴灌技术可以有效地抑制这一现象。对作物进行修剪,将田间的枯叶、落果等各种作物残余物清理干净,从而减少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化学农药不再是他们的首选。尽量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可以减少对土壤和生态环境的危害,保证公众的食品安全和人们的身体健康。在此背景下,利用植物性农药防治病虫害已成为重要的防治手段。通过对植物性农药的应用,这样可以避免对土壤和环境的危害,也可以促进农业产业的更好发展,促进绿色生态理念的进一步发展。植物性农药的成分也逐渐降低,再加上植物性农药其成本售价普遍不高,也为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整体成本控制,减少后续的农药残留、防止食品安全等问题都起到了良好的效果。更为重要的是,其病虫害的处理过程能够得到有效的保障,为我国病虫害防治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
合理使用植物性农药防治病虫害是有效防治病虫害的必由之路。但目前,由于社会市场上化学农药品种繁多,容易对土地和环境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因此,在病虫害生物防治过程中,合理使用植物农药是必要的。比如植物中含有大量的油菜素内酯,它不会直接对自然环境造成污染和危害,却能起到很好的杀虫作用。当油菜素内酯被精炼加工成化学品或杀虫剂时,可以有效地防治农作物病虫害。因此,从生态系统的角度来看,使用植物性农药不仅可以完全控制病虫害防治的代谢过程,而且可以直接根除农作物病虫害,因此,可以在农业种植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农作物在各个生产阶段可能都会遇到不同的病虫害类型,同时,病虫害在外界环境中的变化很大的程度上会导致其作用的发生。因此,研究人员应有效地对农作物的病虫害发展规律展开相应的研究工作,全面掌握病虫害变化的特点,调整改善防治方法,研制新型的生物防治技术。有效地对其在生物发展过程中创造良好的条件,降低病虫害在农作物当中的危害,同时也可以做到零污染,对环境保护起到很好的作用。
简而言之,病虫害是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传统的病虫害防治方法可能由于农药残留而造成相应的损害。生物病虫害防治技术由于其绿色发展过程,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得到广泛推广,为促进我国农业发展的科学合理性创造了有利条件。为了保护农作物的品质和产量,保护生态环境,生物防治技术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采用生物防治技术,可以降低农业区域的病虫害威胁,保障农作物的健康发展。现阶段,生物防治技术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控中的应用需要积极推广,在实际应用中结合当地病虫害防治现状、作物类型、病虫害特点,选择合适的生物防治技术,真正为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创造良好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