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崇军
随着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水稻栽培技术体系愈发丰富,为切实提高水稻种植效益,应把握栽培技术要点。基于此,本文立足于水稻栽培,深入研究提高水稻种植效益的技术措施,具体包括水稻育苗与插秧技术、水稻水肥管理技术、水稻栽培病虫害防治技术等,并根据技术操作需要选择合适的水稻田地、品种与播种时间等,以此提高水稻种植效益,促进效益最大化目标的实现。
水稻是种植历史悠久的粮食作物之一,在我国有着广泛的种植,其中包括广东地区。作为人们日常的粮食,水稻在较为湿润的地区有着很高的种植价值和经济效益。水稻栽培期间,具体的栽培技术是决定水稻质量及产量的关键因素,所以为有效提高水稻种植效益,把握水稻栽培技术要点是必要的。
我国水稻种植主要分为矮秆水稻和杂交水稻两种,为有效提高水稻产量,大多选用早育秧方式开展栽培作业。广东省水稻生产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水稻种植面积相对较大,在开展基于水稻种植效益提升的水稻栽培作业时,种植户应从广东省气候、种植环境出发,做好水稻育苗与插秧作业。广东省位于我国大陆最南部,受地壳运动等力的综合作用与影响,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地势总体北高南低,属东亚季风区。梅州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受山区特定地形影响,同时具有低纬气候特点和山区气候特点,属典型亚热带季风气候,水资源丰富。在该气候、水文环境下,基于水稻种植效益提高的水稻育苗与插秧技术要点可总结如下:
①育苗技术
为切实实现水稻提质增产,在开展水稻育苗技术操作时,应注重土壤肥力的控制,育苗前,将粪水浇灌在土壤中,或是添加25kg 磷肥,以此增强土壤肥力。完成后,压实土壤表面,并整平,将水稻种子均匀播撒在种植区域,播种后使用地膜覆盖。待水稻出苗,且秧苗长至一叶片后,种植人员应做好肥力补充,比如施加5kg 尿素,待水稻生长至三叶片,此时可施加复合肥,每667m2施加12kg 即可。移植前,提前7 天左右再次施加5kg 尿素。
②插秧技术
实施水稻插秧技术时,为有效提高水稻种植效益,种植人员应结合水稻品种分析其生长习性,以此为基础控制水稻种植密度。若是期间缺少种植密度的控制考量,导致水稻种植较为密集,较为容易出现单位面积内水稻植株争夺养分、水分等情况,不利于水稻田保持良好透气性,这将为病虫害疾病的发生提供空间。但若是水稻种植较为稀疏,将对水稻抗倒伏能力造成影响,同时土地资源利用率也处于较低水平,导致水稻种植质量与种植效益无法实现预期目标。所以,为切实提高水稻种植效益,结合水稻品种及其生长特点、育秧方式控制种植密度是非常必要的。对于广东省而言,常用的水稻品种有粤禾丝苗、美香占2号、南晶香占等,其中,粤禾丝苗作为新型水稻品种,耐寒性中,适合广东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晚种植,通常情况下,种植密度应控制在20.0cm×26.7cm,每穴插2 粒谷秧,亩基本苗6 万左右。
水稻田内杂草的出现与生长,将夺走土壤中大量的水分和养分,当缺乏及时的除草技术作业时,一旦杂草高度超过水稻植株,不仅妨碍水稻植株养分摄取,还会挡住太阳光,不利于水稻光合作用的正常开展。为确保水稻植株顺利生长、发育,提高水稻种植产量及整体品质,种植人员应做好水稻除草技术作业。具体而言,种植人员在开展水稻除草技术作业时,应以营造良好生长环境为目标,正确认识到此项技术工作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保障作用。所以,种植人员在种植前,就应做好田间杂草处理工作,尤其是田间枯草,处理时可采用深翻方式,以降低后续水稻生长进程中杂草的茂盛度。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插秧前可进行苗前封闭处理。除此之外,在后续水稻种植期间,种植人员还应做好田间情况的密切关注,对于新生长出来的嫩草,可以采用人工除草方式进行清理,提高作业精细化程度。若是田间生长出的杂草较为茂盛,此时可通过除草剂的使用将杂草清理干净,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一些除草剂难免对水稻植株造成影响,所以,在选择除草剂时,种植人员应选择低污染、低毒害的除草剂,进而在清理田间杂草的同时,保证水稻植株健康生长。
在水稻栽培技术实施过程中,要想进一步提高水稻种植效益,还要做好水稻水肥管理技术,将其作为水稻茁壮成长的保障措施。在水肥技术操作落实期间,种植人员应把握以下技术要点:
①灌溉技术
水稻插秧后,种植人员应对水层深度予以控制,尤其是要保障土壤湿度,确保稻苗能够在移植后能够快速适应新环境,实现深度扎根。结合水稻植株生长状态合理灌溉水资源,主要由于肥料在给水稻植株提供养分的同时,如果施加过量会在一定限度上灼烧水稻植株根茎,进而影响其生长进程。所以,种植人员应根据水稻植物的不同时期,分析其相应的水分需求,以此为基础设计灌溉方案,提升灌溉质量。
②施肥技术
在肥料施用环节,种植人员应确定氮肥的总体施加量,一般情况下,应将基本肥料、穗肥和粒肥比例控制在4∶3∶1,同时注重肥料施加的灵活性,适当根据水稻生长情况对肥料比例予以调节。若是种植区域的土壤较为贫瘠,通过观察水稻生长情况发现其长势相对调查,种植人员应及时增加基础肥料施加量;若是种植区域的土壤较为肥沃,则可以适当减少肥料施加量。除此之外,种植人员还应立足于水稻种植时间选择合适的分蘖肥施加时间,对于早季种植的水稻,可直接施加分蘖肥;对于晚季属水稻,则要将分蘖肥的施加时间控制在移植的半个月后。需要注意的是,在选择基础肥料开展施肥作业时,种植人员应尽量选择磷肥,从而确保满足水稻生长对养分的需求,促进其顺利、茁壮成长。
水稻栽培与种植过程中,难免出现病虫害,一旦出现且未得到及时控制,将造成大范围影响,不利于水稻种植效益与目标的实现,甚至造成水稻植株等资源的死亡与浪费。因此,为切实提高水稻种植效益,种植人员应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避免病虫害疾病影响水稻植株生长状态,提高其存活率,优化水稻生长环境。从广东省当地流行病虫害的角度来看,水稻种植人员应做到以下内容:
①稻瘟病防治
稻瘟病作为我国水稻的三大病害之一,其发生区域较为广泛,且频率相对较高,是广东省主要流行病害之一,若是在水稻种植过程中暴发这一病害,将会影响水稻的最终产量和品质。一般情况下,当水稻发生稻瘟病,水稻可能减产10%-20%,若是病害情况较为严重,将减产40%-50%,提高水稻植株种植死亡率,不利于水稻种植效益目标的实现。种植人员开展稻瘟病的防治工作时,应明确这一病害的高发环境,即:植株徒长易感病,长期深水或缺水易发病,在20-30℃、相对湿度90%以上时易发病,若阴雨连绵会引起大流行。而且,在水稻整个生长周期中,各个部位都有患染稻瘟病的可能,且根据其危害时期和发病部位的不同,稻瘟病可被细化为多种,比如叶瘟、谷粒瘟等。近年来,广东省水稻的稻瘟病发生呈增长的态势,据不完全统计,该病害的年发生面积已经超过50 万亩。在具体防治工作中,种植人员可使用三环唑等预防药剂,降低稻瘟病发生概率,或是50%稻瘟酞可湿性粉剂,防止稻瘟病菌的侵入,结合实际情况可与春雷霉素混合使用,进一步强化水稻病害防治效果。若是在水稻种植过程中发生稻瘟病,相关人员则要及时加以治疗,比如40%富士一号乳剂(稻瘟灵)、2%春雷霉素液剂、咪鲜胺等,其中,2%春雷霉素液剂能够更好应对发病初期的水稻,见效较快,但是缺乏预防作用。因此,在实际工作中,种植人员应根据实际情况与具体需求,选择预防和治疗效果兼具的药剂,比如拜耳的拿敌稳、先正达的阿米妙收等。
②水稻纹枯病防治
水稻纹枯病是广东地区水稻的主要病害之一,主要由立枯丝核菌感染所致,常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发生。水稻感染此类病害后将无法正常抽穗,或抽穗后秕谷较多,导致产量大幅度下降。在防治水稻纹枯病时,种植人员可分别落实农业防治和药剂防治。在开展农业防治工作时,种植人员应根据当地流行病暴发时期适当推迟播种和插秧期,实行深翻深耕,把散落在地表的菌核深埋土中;在开展药剂防治工作时,种植人员应在发病初期及早进行防控作业,一般情况下,时间主要集中于水稻分蘖末期至拔节期,病穴率达10%-15%、孕穗期病穴率达15%-20%为防治适期。除此之外,药剂重点保护时期还包括孕穗期,若是经过实际情况考量需要二次施药,种植人员应根据第一次施药时间,将第二次施药的时间间隔控制在10 天左右,并选用菌核净、井冈霉素、苯甲·丙环唑等。
一旦种植人员发现稻田出现水稻纹枯病,应及时打捞稻田内的菌核,在远离稻田的地方将其集中深埋处理,以此减少菌源,实现对水稻发病率的有效控制。之后,加大力度开展水稻栽培管理,施足基肥,并早施追肥,增加磷钾肥的用量,通过配方施肥技术,防止水稻前期披叶。为实现对此类病害的有效预防,应当做到分蘖浅水,不早断水,避免早衰。
③虫害防治
对于广东省水稻而言,常见虫害主要是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前者食性单一,成虫和若虫主要刺吸水稻植株进行危害,雌虫则是产卵危害,同时,其排泄物也会影响水稻正常的光合作用;后者主要是幼虫危害较大,缀叶成纵苞,藏于其中靠吸食表皮及叶肉为生,严重时将导致水稻死亡,若是在孕穗期发生此病害,将对水稻开花结实造成影响,无法实现较高水平的种植效益目标。在对此开展虫害防治工作时,种植人员应尽可能使用绿色、无污染的方式加强防控,比如生物防治措施,蜂—蛙—灯绿色防控技术,选择赤眼蜂防治害虫。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种植人员可根据广东省流行病虫害规律,当害虫进入产卵期后,种植人员可开展放水作业,放水间隔控制在2-3 天,通过放水3 次,实现对虫害的有效防治。绿色防控技术中的“蛙”,主要是指泽蛙,利用其以害虫为食的天性,减少田间稻飞虱。除此之外,种植人员还可以使用灯光诱虫技术,将具有趋光性的田间害虫有效捕杀。与此同时,在防治水稻虫害时,还可以使用无害药剂,比如扑虱灵等,若是水稻进入生长后期,此时的水稻植株高度较大,所以可以采用分行泼浇的方式进行,以此优化药物施用效果。对于稻纵卷叶螟,选用药剂时,可采用25%杀虫双水剂,每667m2施用150g 即可,兑水50kg,以喷雾形式施洒,以此实现对虫害的有效防控。
为有效提高水稻种植效益,种植人员应做好种植品种的选择,依托于正确选择种植品种,确保其适应当地环境,从而更好的生长、发育,为水稻种植效益的提高奠定良好基础。具体而言,种植人员选择水稻品种时,应对其产量以及当地气候进行综合考量,其中包括水文、地质等,以此实现水稻的有效种植。根据广东省实际情况而言,若是种植地所在区域的平均海拔在350m以下,种植人员可落实“早熟+晚熟”种植方案,以此增加水稻产量。若是种植地所在区域的平均海拔在550m 以上,则要落实“早熟+中熟”种植方案,以此增加水稻产量。若是种植地所在区域的平均海拔在400-550m 范围内,种植人员应选择中熟的水稻品种。除此之外,随着农业现代化、规模化发展,种植规模呈明显上升状态,开展水稻种植作业前,种植人员应开展混合种植作业,避免相同品种带来严重的病虫害,造成不必要的资金、资源等损失。在完成上述考量后,种植人员应选择具有较强抗倒伏、抵御病虫害以及高产量的水稻品种,选购前确定种子为正规厂家生产,质量等参数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在选定水稻品种后,种植人员还应面向种子开展质量挑选工作,比如大小统一、消杀处理等,以此提高稻苗成活率。
①水稻种植时间控制
虽然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但地区气候、地形方面的差异使得水稻种植时间不尽相同,对于广东省而言,在开展水稻种植工作时,为有效提升种植效益,种植人员应做好种植时间的合理把控。广东地区的水稻主要分为早稻和晚稻两季,掌握好播种的时间和注意事项是保障水稻生长的关键。在开展此项控制工作时,应保证早稻和晚稻的生长周期,明确早稻成熟、晚稻播种衔接时间,以此保证种植效益。对于广东省而言,早稻播种时间应控制在2 月到3 月,晚稻播种时间应控制在6 月到7 月。以粳稻等为例,播种前种植人员应做好土壤耕整、翻耙、平整工作,做好土壤改良作业。
②水稻灌溉水量控制
水分作为水稻顺利生长发育的基础,在栽培期间,种植人员应做好合理灌溉工作,尤其要控制灌溉水量,一方面避免水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避免对水稻生长造成不良影响。具体而言,在实际灌溉工作中,种植人员应明确不同生长时期水稻的需水量,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弹性灌溉方式,比如间歇式灌溉法等,依托于水资源使用量的控制降低水稻种植成本,实现有效灌溉的同时提升种植效益。除此之外,在当前时代背景下,现代化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愈发广泛、深入,为有效提高灌溉效率,降低水资源浪费,种植人员应积极引进先进的灌溉技术,结合应用物联网等技术,根据水分参数分析实现水资源的精准灌溉,增强自身节水意识,促进水稻种植整体经济效益的提高。
综上所述,水稻作为主要的粮食作物,其广泛种植于我国各个地区。经上述分析可知,对于广东省而言,在开展水稻栽培与种植工作时,要想切实提高种植效益,应注重栽培期间各项技术的落实,通过把握栽培技术要点提高栽培效益。同时,选择优良种植品种,做好水稻种植时间、水稻灌溉水量等栽培细节的控制,加强病虫害预防与治理,以此减少影响因素,提高种植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