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凯
【摘要】本文阐述纵横比较教学策略在高职思政课中的应用价值,分析教学输出端目标和需求导向、教学生成端价值取向,提出运用纵横比较教学策略要遵循实事求是与紧密联系国情的原则,建议在纵向比较中彰显中国的发展与进步,在横向比较中彰显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在交叉比较中彰显“四个自信”的现实依据。
【关键词】纵横比较 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策略 认同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27-0027-05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政课教师要善于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把一些道理讲明白、讲清楚。这一意见直接切入课堂教学策略,涉及教师的知识储备、教学思维、教学方法,以及教师对教学流程的设计,为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提供了有效指引,也为增强学生知识性认知和价值性认同提供了可行性路径。纵横比较是指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以史实、现实以及发展规律为依托,以数据化、具象化、现实性的客观事实及思政课教学内容中涉及的方针政策内容为素材,以时间、区域、类别、理论推理为对比轴,由表及里、从现象到本质挖掘思想政治理论内涵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在高职思政课教学中运用纵横比较的方法,能有效促进知识性与价值性相统一,有助于学生在剖析事物发展状态的同时认清事物的本质,增强学生对所分析内容的信赖与认同。尤其是高职思政课涉及制度、道路、理论方面的政策性、纲领性、统筹性的内容,更需要从多维度、多角度、多方位就教学内容对象的差异点、共同点做深入、全面、系统的比较,以达成计划性宣教宣导目标,从感官上冲击、从原理上说服求知者。
一、教学的输出端目标和需求导向分析
(一)基于持续夯实“认同”的目标与需求导向
思政课的性质是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高职院校的思政课目标体系定位是增强学生的使命担当,使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要培养学生形成“争做”的责任意识,就必须在螺旋上升的课程体系中持续地夯实“认同”目标,并且在此目标持续增强的同时逐层赋予新的目标。在整个目标体系中,认同教育是关键。认同是在认知的基础上生成的,只有引导学生认清事实的真相、掌握事物的本质原理,才能使其真正认同事物,否则认同的事物就是学生脑海里的假设和想象,容易造成学生认知与认同的割裂,这不利于达成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作为“教”的输出端,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要以“认同教育”为目标导向,多角度、多维度、多方位地制订有利于促进学生认同感生成的教学方案,在可比性中进行比较,在不可比性中优化比较前提并进行规律推导,使学生信任党的领导和国家制度,增进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深入把握和高度认可,增强意识上的亲近感、信赖感和归属感。个体只有在产生认同感、归属感的基础上,才能对党和国家的政策、制度、道路、理论等表现出最大的忠诚,形成坚定不移的态度与信念。纵横比较的教学方法,要求思政课教师依据教学内容,挖掘指向性明确、真实可靠的资源为依据,做今昔比较、中西方比较、不同区域比较、同系统不同类型比较等,让学生在比较分析中形成对教学内容所倡导的价值体系的认同与追求。
(二)基于突出深层次“自信”的目标与需求导向
高职思政课的主要任务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事关社会主义的“软”安全,事关中国共产党在新的赶考路上能否继续获得成功。作为“教”的输出端,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要以“自信教育”为目标导向,通过今昔比较、中西比较、同起点不同国家的现状比较,以大量的事实作为依据,采用由表及里的抽丝剥茧方法,挖掘获得当前成功的原因和本质,使教育对象对党和国家在奋斗历程中总结的理论、确定的道路、运转的制度、沉淀的文化生成信賴感、自豪感,以平视世界的角度、态度、力量和底气,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增强历史赋予的使命感,自觉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在纵横比较教学中,思政课教师要将学生平时缺少关注、容易忽略、未能直观摄取的信息与要“灌输”的、凝练的“知识点”进行比较,让学生在比较分析中发现内容的“真”、“我们”的“好”以及“好”的原因。如在纵向比较方面,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并深刻领悟我国从“依法治国”到“全面依法治国”的内涵及其内涵丰富的进程,在对比中掌握“全面依法治国”的“全面”包括“全方位”“全层次”和“全过程”三要义,使学生在从“法律体系”到“法治体系”的进步中建立自信,在“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的全面升级中坚定自信,对从“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发展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法治进程增强自信。
(三)基于自我教育和后续能力的“思维”目标与需求导向
思维和方法教育一直是我国教学改革要突破的难点问题,无论是微观教学目标中的“三维目标”包含的过程与方法目标,还是当下获得重点关注的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目标,都聚焦于思维和方法教育,它们既是教育工作者最想突破但也较难突破的育人目标,也是学生今后进入职场和参与社会生活时赖以生存、获得竞争优势的持续性、稳定性能力目标,更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贯追求的、较高层次的、彰显教育水平的核心目标。高职思政课教学主要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教”的输出端,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要以“思维教育”为目标导向,通过长期、连贯的纵横比较方法训练,使学生在运用纵横比较方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比较思维、提高信息提取和甄别能力,进一步掌握信息与数据的挖掘方法,能够正确选择比较角度、精准把握比较目标,为学生今后以独立个体身份参与社会生活奠定基础,使其面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新现象、新信息、新事件时,能够通过思维惯性明辨是非、把握主流、客观判断,加强自我思想建设,提升政治站位,以理性、睿智、明辨、正直且果断的态度更好地解析社会现象、参与社会建设,时刻保持与人民同在、与祖国同行。在纵横比较教学中,思政课教师要在进行教学内容的比较分析时,注重从坚定人民立场、集体主义立场出发,注重比较数据的选择、挖掘、运用,实施流程化、相对标准化的步骤设置,促使学生形成惯性思维。
二、教学的生成端价值取向分析
(一)横向夯实国情教育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从党史的学习中可知,“基于国情”是实事求是的重要基础之一。在高职思政课教学中运用纵横比较策略,可以将国情元素贯穿在所有角度、维度的比较之中。因此,国情教育既是开展纵横比较教学的基础,也是实施思政课教学的关键任务之一。国情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内容,也是附于思政课各模块知识点中的隐性内容,所有专题教学都要引导学生认清国情并结合国情开展合理、科学的分析。开展横向比较,一是对同样的事物在不同的空间的同方位、同条件、同阶段比较分析,挖掘我方措施、理念的合理性,以及其与国情的贴合性。通过大量的横向比较,如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与西方现代化进程的比较、中国基础建设与西方民生建设的比较等,使学生认清当前中国所处的世界方位,认清我国在人口、国防、经济、科技等方面的国情。二是对不同的事物在相同时间段内所取得的成绩做比较,深入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以及其理论的有效性、适用性。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70年与其他国家的70年成就比较、中国共产党的100年和世界其他国家政党的现状与成就比较。在比较中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认知与认同,引导学生厘清道路选择与国情的关系,以及认清今后决策结合国情的必要性。
(二)纵向培养唯物史观
以史带论、以史出论、史论结合是思政课教学中印证、例证、推导政策和知识点的有效策略。历史是最有说服力的事实以及最好的教科书,以无可争议的史实解决学生在学习政策性、纲领性知识点时的认知矛盾的教学方式,比理论灌输式教学更具深度和启发性,尤其是进行大量的历史对比之后,思考的层次可以超越比较分析时使用的素材。如在史论结合的纵向比较中,使用大量的史料、史实比较分析同一个空间不同时间段呈现出的不同状态和效果,引导学生认清当前与历史的关系,正确看待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学会正确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以及不同民族、不同国家文明的道路选择,以客观、全面的思维看待、分析社会现状,把握历史规律,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增强历史洞察力,自觉批驳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如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中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章节教学中,对“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比较”“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提出”“三大法宝”等内容,需结合大量的革命史实以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事迹,以史出论,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认同,提高教学效果。可见,在思政课中运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运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坚持实事求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拨乱反正、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历史事实,进行纵向比较教学,正是以客观史料和事实解析哲学原理的最好体现和最佳方案。
(三)纵横交替拓宽视野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从历史、国家、民族的角度来看,青年需要有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宽广的历史视野和胸怀天下的格局。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其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民族使命感。纵横比较教学策略交替运用,需要调阅古今中外大量的社会经济发展、朝代更替、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调整、文化兴衰、科技革命等数据,让学生在交替学习这些客观事实时,掌握借古鉴今、以西鉴中等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形成关心国家大事、坚持独立自主、吸取经验教训的觉悟。从学生端的目标取向来看,在纵横比较教学策略交替运用时,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民族奋斗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以历史为素材学习思想政治理论,以认识历史为策略达成拓宽历史视野的目的。二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当代中国所处的时代方位,从中华民族发展史的角度看待当今中国发生的巨变以及承担的使命。三要引导学生运用国际视野和历史视野看待问题,如从“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视角看中华民族的灾难,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视角看中华民族的崛起,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视角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命感、责任感和自信心。
三、“纵横比较”教学应遵循的主要原则
(一)实事求是原则
在纵横比较教学策略的运用中,实事求是是第一准则。中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是不争的事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也是事实。从比较的素材来看,高校开展思政课教学能够增进学生“自信”的底气,只要不是方位错位下的比较、不是机械化选用时间点造成不同条件下的比较,都不需要夸大、虚构比较元素以凸显比较结果,以确保课内课外的数据统一。因此,高职思政课教学要结合实际需求,围绕设计端的需求,而非学生兴趣需要。所有选题的所有素材选择都应围绕课堂教学目标,聚焦选题,减少因与其他事项存在关联而往外延伸,避免因知识储备不足而歪曲事实。此外,思政课教学还需因事制宜,要結合所选素材的时空实际。纵横比较并非全是反差性对比,也并非褒贬并行,尤其是在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措施形成不同状态的主张上,要尊重其延续性、连续性和历史局限性,严守思政课的意识形态属性。
(二)紧密联系国情原则
一要着重分析和运用国情,在中外比较中,中国方案、中国风格、中国主张都是基于正确判断国情而做出的选择,尤其是在对同一事物采取不同主张导致显性效果比较不够明显时,要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国情,认清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二要慎重选择比较分析的对象和比较数据素材,牢牢把握“四个自信”总基调和交流互鉴的大格局,不能脱离国情盲目选择比较对象和比较领域,避免出现妄自菲薄的现象,也不能盲目自大,以免错判国情,切断与世界交流互鉴、共同进步的可能。三要深挖事实的本质,讲道理不能只停留在数据和现象比较的表面,要将价值认同引导到位。
比较是科学分析事物的方法,是人类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思维方法,马克思曾称它为“理解现象的钥匙”。在高职思政课中运用纵横比较教学策略,有助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剖析事物发展状态的同时认清事物的本质,促进学生对所分析内容的认同,从而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在实际操作中,还需反复实践、提炼总结其流程和标准,以实现认知、思维和认同教育的同频共振。
四、纵横比较教学策略的实施要义与路径
纵横比较教学策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纵向比较,运用于凸显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步与“升级”;二是横向比较,运用于凸显我国与世界诸国在“同台竞技”中愈发明显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三是交叉比较,从中华民族发展的视角看待当今中国。无论是纵向比较、横向比较还是交叉比较,都能让学生直观地看到中国的发展与优势,从而使其更为坚定“四个自信”。
(一)在纵向比较中彰显中国的发展与进步
今昔比较,即在同一个空间不同时段将同类事物进行状态比较,通过明显而强烈的比较凸显事物差异,彰显出当前状态的本质及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如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专题教学中,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涉及的具体政策的本质、纲领、战略、路线以及所产生的影响,利用不同时期的史实或客观事实作为辅助素材进行比较分析,呈现当下政策路线的进步性、各自不同时期取得成绩的差异性、不同时期因为国情不同而采取政策调整的必要性,从而引导学生思考造成这种变化的本质因素是什么,并让学生在对具象的认知变化中产生认同感。今昔比较需要从以下三方面着手。一是按需设定时间节点。时间轴上的划分线可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社会主义改造前后、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前后等,也可按照宏观政策调整的大小细化时间跨度,以满足教学需要。二是结合适用内容选择差异性强的事实或数据做比较。在确定比较的事物后,今昔的状态信息要在同一纬度且易于辨识,挖出标志性差异点,使得比较具针对性。如党的十八大前后同样针对生态文明建设下功夫,可将党的十八大后治污力度、监管执法强度、思想认识程度等较之前更强的具体表现罗列出来,以数据化、具象化、标志性的形式彰显事实,可以加大“解惑”的冲击力。三是处理好优越性、进步性和延续性问题。纵向比较采取的对比信息呈现的差异性一般而言梯度越大越好,但在一脉相承的治国理政理念下,要充分考虑政策的延续性,处理好基石与梁柱、基础与尖端的关系问题,以免造成教育对象的思维混乱、厚今薄古。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发展和完善”专题教学中,进行今昔比较就需要做好差异性和延续性宣导;进行改革开放后与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道路初步探索时期的比较,则需要做好经验积累和教训借鉴的宣导。
(二)在横向比较中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中外比较,系在同一个社会条件維度或同一个时间维度将中西方国家的同类事物进行状态比较,通过明显而强烈的比较凸显事物差异,彰显出我方当时的状态及形成这种状态的原因。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题教学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古代缔造的三座世界文化高峰的标志性文化现象及其背后蕴含的精神内核,与同时期的西方文化标志性成果对照比较,分析其异同点、先后性、先进性及其在某领域的独有性,挖掘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之处,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交流输出、推陈出新”的影响力和感召力,从而引导学生增强文化自信。中外比较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按选题内容选择西方同级别国家具有代表性的元素进行比较。如将文化领域中诸子百家与雅典学院、唐宋时期与欧洲中世纪的社会经济发展、明朝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进行比较,凸显民族底气。二是按选题内容选择国外同条件下其他国家具有代表性的元素做比较。如道路和制度选择中,将我国与其他二战后同起点国家在道路、制度的施行下科技、民生、经济、社会稳定等领域的发展指数进行比较,凸显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性和优越性。三是按选题内容选择同样时间跨度的中外双方成绩做比较。如工业化发展7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40余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等与西方代表性国家同内容同时间跨度期的成绩比较,展示相同时间区间内我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高速发展事实。
(三)在“交叉”比较中彰显“四个自信”的现实依据
“交叉”比较,系在相近时期相近空间将同一事物在不同理论的指导下产生的效果进行状态比较,通过直观明了的事实凸显理论差异,彰显理论、哲理、良法的正确性、适用性和科学性。如在“毛泽东思想”专题的“实事求是”知识点教学中,围绕“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新民主主义革命路线,将毛泽东开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党内部分人主张的“城市中心论”相比较,将“城市中心论”在其他国家取得的成功与在中国造成的失败相比较,呈现相近时期不同路线造成的不同革命形势,让学生在史实中增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同感,生成对“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高度信赖感、认同感。“交叉”比较应从以下两处着手,一是按选题内容的直观需要选择矛盾冲突的双方典型事例进行比较。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中“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选择相近时期不同主张导致的具体社会现状,使学生在比较中自觉形成对当前制度的认可和认同。二是纵横相融,在时空坐标轴上开展古今中外的“交叉”比较。如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专题,在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的变化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百年探索的比较后,再次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与世界其他经济体70年的变化比较,让学生在纵横比较中认清当前中国的时代方位,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高度认同和高度自信。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
[2]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5-3(2).
[3]范丽丽.纵横比较:思政课教学的主要方法[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