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欣宇 孟紫嫣 朱美杰 鲍宗煜 董珍珍
(南京中医药大学翰林学院,江苏 泰州,225300)
偏头痛是一种进展性的神经系统疾病,属于原发性头痛范畴,其临床主要症状为一侧或两侧剧烈头痛。偏头痛发作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甚至致郁致残。偏头痛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全球约15%的成年人罹患偏头痛[1],我国偏头痛发病率高达9.3%[2]。偏头痛治疗以减轻头痛发作,缓解症状,预防复发为主要目的。西医治疗容易反复,不良反应严重,且治疗费用昂贵,大量使用药物可能会出现药物依赖性偏头痛[3]。中医治疗偏头痛经验丰富,可显著缓解患者发病的次数、程度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已获得患者及临床工作者的广泛认可。
偏头痛以症状命名,在中医药古籍文献中属于“头痛”“首风”“脑风”“偏头风”的范畴。偏头痛的基本病机为不通则痛,不荣则痛,病因不外乎外感和内伤两方面。外感致病,多由风、火导致,其中风邪为主要致病邪气。“高巅之上,惟风可到”风邪侵袭人体,常伤害人体属阳位之处,发为头痛,“风为百病之长”风邪常兼合它邪侵袭人体,阻滞经络,上犯巅顶,风性数变,来去迅速,聚散无常,可导致本病出现反复发作的发病特点。内伤致病,由脏腑失调内生痰瘀火邪,阻滞脑络,致使头痛,多责之于肝、脾、肾三脏。
中药治疗是针对偏头痛患者临床症状进行辨证分型,依证给药,是个体化治疗。中医药治疗头痛多在经方基础上辨证加减,如风湿头痛用羌活胜湿汤,痰浊头痛用半夏白术天麻汤。
孙备[4]认为偏头痛好发于年轻女性,风、寒、湿三邪和月经来潮、阴血积蓄胞中为主要诱因,治以祛风胜湿,散寒止痛,运用自拟方剂散表正阳汤对风寒湿型偏头痛患者进行治疗,本方运用大量阳药,辛温味苦,可散寒祛风燥湿,如羌活、独活、川芎,且运用引经药使药力直达,止痛迅速,患者症状改善明显,疗效持久。韩姿辰[5]认为风痰上扰型偏头痛的根本病机为血虚不足,故以平肝养血熄风、祛风化痰通络为治疗原则,使用头风宁汤治疗风痰上扰型偏头痛,能降低脑血流速度,缓解脑血管痉挛,且能减低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大脑前动脉(Anterior Cerebral Artery,ACA)血流速度,降低超敏 C 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水平,显著缓解患者炎性反应状态,总有效率达 96.7%。郑然[6]应用止痉通络方治疗瘀血型偏头痛,研究显示此方可改善血流变学和血小板聚集率,降低血清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有效改善患者症状,且在治疗结束后的随访中复发率更低,近远期疗效明显。通窍活血汤也是临床治疗瘀血型偏头痛的经典方剂[7],方中运用虫类药、活血药,搜风逐瘀,通络止痛,疗效突出。陈敏等[8]认为月经性偏头痛的病机特点是肾经亏虚,冲任失调而致肝火上炎,脉络瘀阻,采用疏肝补肾泻火汤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可明显降低头痛发作频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效率为81.2%,值得临床应用[9]。
偏头痛缓解期重在预防,可通过调理体质偏颇达到目的,辨体论治也可以补充偏头痛缓解期无证可辨的不足[10]。牛婷婷等[11]针对气郁型体质偏头痛患者使用加味小柴胡汤治疗,研究结果显示可降低头痛程度,减少每周头痛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长,并且可以明显改善体质和焦虑、抑郁情绪。现代研究证明偏头痛常可与抑郁障碍共病,由于缺乏识别诊断能力,忽视偏头痛患者合并的抑郁状态,往往使得偏头痛治疗效果不佳[12]。本方可改善不良情绪,预防病情反复或加重,值得临床应用。吴茜[13]认为偏头痛以肝阳上亢最为常见。其主要病机为肝风内动侵袭脑络致使脑络失和瘀血阻滞。治疗时不可单独平肝潜阳,还要兼顾熄风通络,活血止痛。运用痛眩宁膏治疗肝阳上亢型偏头痛,进行随机对照研究,以天舒胶囊作为对照,观察治疗结果显示:痛眩宁膏在减轻头痛程度、减少发作次数、发作持续时间以及治疗结束后的随访等方面均优于天舒胶囊。
中国针刺治疗偏头痛历史悠久。针刺治疗偏头痛具有疗效明显,操作简便,价格低廉,安全可靠等优点,被推荐为偏头痛单独发展的治疗选项[14]。现代研究表明,针刺有调节脑血流量及血管舒缩[15]、血管活性因子[16]、内源性镇痛物质[17]等作用。已有文献统计分析显示针刺治疗偏头痛能够有效地减少患者头痛发作频率、缩短头痛持续时间、减轻头痛强度[18],且与药物相比更加持久[19],同时减轻偏头痛患者情绪影响,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加强其社会功能[20]。
目前基于相关文献数据归纳研究发现,单纯采用针刺治疗偏头痛最常用穴位为风池、率谷[21]。有学者研究发现针刺枕神经支配区穴(风池、率谷穴所在区域)相比针刺三叉神经支配区穴和脊神经支配区穴更能缓解枕部痛,并对额颞眶部痛有更明显镇痛作用[22]。肖许珍[23]将60例急性期无先兆偏头痛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实施针刺和布洛芬模拟片,对照组实施假针刺和布洛芬片。比较两组治疗后不同时间段的伴随症状,即时疼痛状况,情感状况等各项评分。统计分析,得出结论:针刺治疗急性期无先兆偏头痛相比布洛芬,在20 min和40 min疼痛缓解更加明显,即具有更显著的即时镇痛效果,更适合此类患者的早期干预和治疗。穴位敏化指腧穴因机体生理病理变化而处于相对的“静息态”和“激活态”从而改变其“开/合”功能。病理状态下,即穴位处于“激活态”时穴位功能强弱范围大小产生变化,针刺产生的调节功能更强[24]。赵敏[25]根据敏化态腧穴理论,采用针刺肝阳上亢型偏头痛患者力敏穴,对照普通针刺组,收集两组在治疗后1、3、5、10、30 min时的各项数据,研究其即时止痛效果,结果显示,试验组愈显率达93.33%,且在治疗第1、3、5、10 min时试验组疗效快于对照组。研究提示针刺力敏腧穴能快速、有效治疗肝阳上亢型偏头痛。
巨刺法源于《灵枢·官针》:“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理论,多用于治疗经脉瘀阻,气血不通引起的疼痛类疾病,可加速整体的气血循环,祛瘀生新,缓解疼痛。李啟福等[26]采用序贯三联巨刺法治疗急性发作期偏头痛患者,取患者阿是穴健侧对应点,如风池、头维、率谷等穴位,留针2 min后进行评价,在临床研究中总有效率达 96.4%。结果显示此方法治疗用时短,简单易行,疗效明显。孙树凤[27]运用巨刺法治疗偏头痛,选取健侧太阳、丝竹空、率谷等穴位,对照组取患侧对称穴位。结果显示:初次治疗后0.5 h和1 h,巨刺法镇痛比常规针刺即时镇痛疗效更突出,且巨刺法在治疗时避免对患侧的重复刺激,可缓解患者紧张情绪,易于患者接受。
刺络放血疗法源于《灵枢·九针十二原》中“宛陈则除之”理论。通过放出瘀血祛除邪气起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的功效。
根据根结理论,头足之间存在紧密联系,“根”穴多为井穴,井穴位于四肢末端,为经脉气血发出之所,可通过针刺井穴,调节头面气血。刘丽琰等[28]通过足三阳经循经井穴刺血联合针刺治疗偏头痛,在常规针刺治疗后按疼痛部位辨经选取相应井穴,如前额眉棱骨痛取厉兑,巅顶及后头痛取至阴,侧头痛取足窍阴,其镇痛疗效突出。黎运凤[29]用放血联合头针疗法治疗瘀阻脑络型偏头痛,在头针治疗完成后选取太阳穴和风池穴进行三棱针点刺放血,结果显示联合疗法比较常规针刺治疗有更突出的即时镇痛效果。根据太阳穴有醒脑开窍,驱邪通络的功效,陈辉平[30]研究发现通过太阳穴刺血可缓解偏头痛患者临床症状和焦虑抑郁情绪。刺络放血拔罐是在点刺出血给邪以出路后,再通过拔罐法形成的负压,以及一定的温热作用,将坏血吸拔出机体外,起到祛除瘀血、疏通经络、通则不痛的功效。刘霁颉[31]通过刺络放血拔罐结合针刺治疗偏头痛,患者经过针刺治疗后,对患侧太阳穴进行刺络放血拔罐,研究结果显示联合疗法在即刻镇痛疗效和近远期疗效方面均更有优势。
火针,别名燔针、烧针,《素问·调经论》载“燔针劫刺”,火针通过直接刺激病灶及反应点,起到行气开郁,以热引热,温通经脉,散寒除湿的作用。因火性炎上,结合偏头痛肝胆气逆和风火相煽的特性,可使用火针引邪外出。
梅花针是浅刺法的一种,主要作用在皮部,浅刺法通过刺激皮部起到疏通经络脏腑,调节气血,平衡阴阳的作用。刘培枝[32]研究发现,先使用梅花针按经脉循行叩刺患侧头部的手足少阳经脉,后使用火针快速点刺,可更好地减轻偏头痛患者的头痛程度、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外周血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 Related Pepitde,CGR)含量及升高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 水平,具有良好的即刻止痛疗效及远期疗效。原敏[33]研究发现使用毫针联合火针治疗可有效缓解偏头痛患者头痛发作次数,缓解症状,升高血清 5-HT水平,且操作简便。李珊珊等[34]研究发现运用毫火针宣通法即毫火针结合温针灸治疗偏头痛患者,在减轻疼痛、缩短疼痛持续时间、缩短疼痛发作天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等方面较西药治疗效果更优,毫火针可宣通阳气、直达病所,温针灸通经温阳止痛,二者结合使疗效更突出。
针刀治疗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能够以痛为腧,松解筋结,通过刺入经穴和病变部位发挥疏经通络的作用从而缓解偏头痛症。
谢奕彬等[35]研究发现使用针刀松解风池穴治疗偏头痛临床疗效突出。杨仙雨等[36]对100例偏头痛患者使用针刀三维松解法治疗。其治疗可彻底松解剥离枕大、小神经穿过易引起卡压的肌筋膜部位,松解粘连,以达到迅速消除卡压、缓解症状的目的。其治疗总有效率达 89%,近期及远期疗效显著,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王安等[37]研究发现微针刀治疗可通过调控血管活性物质和神经递质水平,减轻炎性刺激,缓解偏头痛症状,较单纯针刺治疗临床效果更好。朱敏婕等[38]研究发现对于瘀滞脑络型偏头痛使用针刀结合通窍活血汤治疗,对比西药治疗的临床疗效更优。以针刀松解病处粘连,缓解症状,加之通窍活血汤加减内用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脑部血循,达到散瘀活血,通经止痛的效果。
针刀既可有针的尖锐可疏通气血,又有刀的锋利能切割松解病变组织,与毫针相比刺激量更大。针刀治疗在医治偏头痛方面取得了较好疗效,然而由于其有一定的风险性,对操作者要求较高,在临床有一定的操作困难。
穴位埋线治疗是采用在穴位中植入可吸收性线,柔和持久地刺激相关经穴,代替频繁针刺和较长时间留针取得针刺累积效应,以达到调畅气机、活血通络的作用。对治疗慢性、疼痛类疾病效果显著。
陆云圻等[39]采用埋线治疗偏头痛患者,对比组为常规针刺治疗,均选取百会、双侧C3~4、C4~5颈夹脊穴、风池,患侧率谷、头临泣,埋线组每周治疗1次,针刺组每周治疗3次,共治疗3周。结果发现在缓解脑血管痉挛状态、降低脑血管平均血流速度、纠正枕部血流动力学微循环紊乱状态等方面穴位埋线法更优,且治疗结束后 1 周仍维持了一定数量的治疗刺激,疗效具有一定的可持续性。师帅等[40]采用风池穴穴位埋线治疗偏头痛,结果显示风池穴穴位埋线刺激性强,作用持久,安全性高,治疗效果优于常规针刺组,肌骨超声动态监测显示埋线1周后线体周围组织与正常组织无明显差异,故线体吸收速度较快,不良反应小。
穴位埋线治疗具有易行性、长效性,减少患者往返就医次数和单次治疗时间,节约医疗费用,减轻患者就医负担,受试者配合度和接受度较高。但其治疗干预时间长短、刺激量多少为佳等问题还未明确,还需系统研究。
推拿具有疏经通络,理筋整复,理气行血等功效,其治疗过程舒适,患者依从性较高。吕丽娜[41]采用肌筋膜经线推拿法治疗偏头痛,总有效率为96.7%,对比常规推拿手法更具优势。李泽嘉等[42]通过研究发现推拿联合按压足部相关反射区对比常规推拿治疗更能减轻发作期偏头痛头痛程度。刘颖[43]采用少阳经推拿法治疗偏头痛,治疗显示少阳经推拿法治疗对比西药治疗能更好地降低偏头痛患者血清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 浓度,对于临床症状改善程度更加显著。谢孝磊[44]采用少阳经推拿法治疗偏头痛对比常规推拿能够更快缓解头痛症状,且在干预偏头痛的焦虑抑郁状态方面更加突出。少阳经推拿将手法操作更集中于头颞侧的病位,能够有效缓解局部痉挛和疼痛程度。有研究显示头颈部推拿能显著缓解偏头痛患者临床症状和改善大脑中、后、前动脉血流速度[45]。黄旭晶[46]针对肝阳上亢型偏头痛使用浅针结合推拿扫散法治疗,对比西药治疗止痛更快更持久,能够更迅速降低患者脑血流速度。扫散法有疏通气血、松解粘连、增强头部血循的功效。浅针疗法不入皮肤,刺激方法柔和舒适、安全无痛,且有效刺激量与毫针无明显差异。二者结合可以明显提高疗效,共奏疏经通络,活血止痛之功。
中医治疗偏头痛历史悠久,经验丰富,主张辨证论治,有内治外治等多种治疗方法,如中药汤剂治疗、针刺治疗、穴位埋线治疗等,与西医治疗相比疗效更加稳定显著,且安全性更高。中医治疗前景较好,相比单一内治或者外治方案,综合治疗方案可以更大程度地扬长避短、标本同治、平衡阴阳,疗效更佳。中医治疗偏头痛优势显著但也有一些问题需要商榷如:①具体哪种治疗方案更优,由于各类治疗方法不一,尚无定论,有待进一步研究。②研究缺少随访疗效观察或随访时间较短,缺乏证明远期疗效的有力证据。③研究的诊断标准、疗效观察指标存在偏倚风险,缺乏足够的客观性、统一性等问题。④缺乏大样本,多中心的高质量随机试验,难以支持临床疗效结果。⑤目前临床试验较多,动物、细胞实验欠缺,有关偏头痛发病机理及中医治疗机制未明。未来研究中应扩大样本容量,延长疗效观察时长,进一步量化观察指标,采用相关生理、生化指标,使研究结果更加客观,设计更加严谨的试验方法,设计相关动物、细胞实验完善发病机理及治疗机制研究,使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接轨,以便开拓中医治疗的广阔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