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课程建设的优化路径

2023-12-18 20:18颜景旺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16期
关键词:民族民间文科范式

颜景旺

(燕山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4)

自2018 年以来,伴随“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 的提出,有关新工科、新文科、新农科、新医科的“四新”建设开始全面启动,此举彰显了我国高校本科教育积极改革下的新气象,标志着我国包括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在内的各项专业领域改革将迎来全面建设、深化的新时期。新文科建设作为“四新”建设的重要一维,旨在聚焦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是针对传统文科或旧文科教育的不足而进行的修正、完善之举,致力于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与世界性水平的文科人才培养体系的新范式、新模式和新路径。

课程教学作为人才培养的初始性与基础性环节,是联结上至学科、专业,下至学生的重要中介桥梁。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作为音乐学、音乐表演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与中国音乐学科课程群建设的重要构成,其如何在新文科的视域下加快专业转型,其如何立足新发展、新格局、新视野、新语境来提高课程效率、凸显专业能力、彰显课程教学特色,以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的各层次人才,已成为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课程教学改革、创新的必要命题。

一、“新文科”内涵释义

新时代的中国教育呼唤高等文科教育的改革与创新。近年来,随着新文科建设时代命题的提出,各高等院校纷纷围绕构建中国高等文科教育新格局、探索文科教育新模式的主题进行了系列探索,形成了诸多颇具特色的教学改革经验。

何谓“新文科”?顾名思义,新文科的亮点在于一个“新”字,其是相对于旧文科或传统文科而提出的一种新型文科建设路径。“新文科”这一概念并非源自国内,而是舶来性术语,其最早于2017 年生发于美国的希拉姆学院,用于指定将各种新技术融入到广大人文社会科学的专业课程领域,进而实现多元学科的交叉互涉,为学生创造较为综合性的跨学科交流与研究机会,进而来加强科学与人文之间的联系与互动,以共同促进理工科与文科的创新性发展。我国有关新文科建设的端倪与提法始自2018 年,并于次年正式启动建设,它作为我国高等本科教育的创新性发展举措,不仅含有“新旧”对立的新,更多还是指“创新”层面。创新的意涵是新文科建设区别于国外新文科与国内传统文科的身份标志,即适应新时代、新国情,兼具中国特色与走向世界的双重特征与历史使命,旨在培养“知中国、爱中国、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文科人才,培育新时代社会科学家,建构新兴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概言之,新文科建设的核心是运用新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新问题,提出新观点,开展跨学科交叉研究,培养跨学科思维和解决综合性、复杂性问题的创新能力,同时人作为新文科建设的主体,从“人学”或主体性角度来看,新文科从根本上彰显的是新的历史条件下“人”在不同学科共同作用下的观念变化。可见,新文科建设的关键词即为“交叉融合”,这个融合也就含括了内部与外部两种类型,前者指“文文交叉”,后者指文科与“非文科”或其他领域的融合,如文理综合、文医交叉、文工互涉等。

二、新文科建设视域下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声音景观,以其特殊的媒介在艺术大家族中独树一帜,且在国人心目当中最易相互理解、沟通心灵。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受新时期以来“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思潮理念的影响,逐渐从社会领域保护扩展到高等教育的体制当中,上升到了学校教育的传承与传播体系视域,进而在高校形成了有关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课程,其教学对提升学生专业能力与素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具体言之,该课程是音乐学与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旨在通过图文并茂、结合音像的方式来了解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不同类型及其特征,并习唱代表性作品,进而促进学生能够较为系统地掌握课程的相关基础理论知识,提高鉴赏水平,塑造研究能力。

在长期的实践教学当中,各大高校在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课程方面确实积累了一些丰富的教学经验,如积极进行课程建设、探索并创新教学方法与模式、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等,形成了自身较为独特的学术传统和话语体系。然而,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课程虽然在不断建设当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定的不足,如课程体系还亟待完善,课程管理力度较弱、教学内容更新滞后、教学目标与模式陈旧且固化、忽视学生兴趣爱好、未突出区域性特征、实践教学环节薄弱、教学阶段性与连续性不明显等问题。因此,立足新文科的现实语境,着眼我国新文科建设的战略目标,反思新形势下传统学科的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的相关问题,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课程要根据新的教育改革精神,积极探索,主动求变,重新调适其自身的教学目标、教学理念、方法内容及其实施模式,从而适应新时代、新理念、新模式下的课程教学体系。

三、新文科视域下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课程建设的优化路径

美国的科学史学家、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在其代表作《科学革命的结构》当中曾提出“范式”的概念,认为范式能够指导研究,能“为特定的连贯的科学研究的传统提供模型”,是学术共同体在研究方面所呈现共同特征的集合。也就是说,对新学者而言,其可通过范式来规范自身的研究方法与方向。然而,范式并非能够保证不同学者在研究方法上的一致性,其更多带来的是明灯效应,用来更微观地引导认可范例之人在范式规约下的大致研究方向。后来,库恩的“范式”理论被逐渐国际化,得到了不同国家与学者的广泛采用与再阐释。在国内,孙启贵在库恩“范式”理论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完善与系统划分,将其分为“观念范式”“规则范式”与“操作范式”三种类型,分别对应宏观、中观和微观三种视域,并认为三种范式应是从核心向外围层层递进的动态完整过程,因此,得到了不同领域学术研究者的广泛认同。

其中,观念范式位列最为核心的层次,规则范式是观念范式的具体认知化,是对观念范式具体细节的补充,常被定义为在观念范式基础上“衍生出来的一套概念、定律、定理、规则、学习方法、仪器设备的使用规则和程序等规则系统”;操作范式作为更为具象化的实践程序,其是“指一些公认的或具体的科学成就、经典著作、工具仪器、已解决的难题以及未解决但已明确解决途径的问题。”从以上“范式”理论三种类型的内涵上看,随着“新文科”建设的发展需要,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课程需要从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范式向新文科背景下的课程建设的新范式去转换,这并非是要取代传统范式,而是利用新范式为指导,对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课程进行多方面的创新,以更好地发现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课程与其他学科或专业的交叉融合点。

基于三种“范式”理念,从观念范式出发,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课程实质上指代的是“新文科”建设下,倡导“交叉融合”观念下的课程理念创新;就规则范式而言,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课程讲求的是在观念范式的引导下,寻求“文文交叉”或文与“非文”之间的具体互涉;立足操作范式,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课程意在讲求更为微观交叉融合的“程式”,具体表现为历史与活态、音乐与文化、理论与实践、专业课程与“思政”、教学团队优势互补等方面的知识关联,这些具体的科际交叉、融合可为建构高等院校音乐专业的新型教学理念与方法提供新的实施路径。

(一)历史与活态相统一

民族民间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构成,是其颇具鲜活与艺术魅力的生动体现。学界对于民间音乐的界定,一般将其定义为形成并流传于民间的各种音乐体裁,分为民歌、歌舞音乐、民间器乐、民间戏曲、说唱音乐五大类,既包括了汉族的民间音乐,亦囊括了少数民族的音乐传统。各民族的民间音乐历史悠久,具有较为旺盛的生命力,虽然历代统治者都将其视为“不登大雅之堂”,对其持鄙夷态度,但其一直生生不息,且演化出了众多丰富的品类,呈现出了多元的音乐风貌。在对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教学当中,其更多注重的是对当下“活着”的音乐品种的描述,侧重于共时层面的建构,这种侧重方式虽然能够让我们“点清家产”,了解各民族民间音乐的存在品类,但不能真正深入到作品的历史建构层面,展现其演变逻辑,洞悉作品在历史长河中的发展轨迹,进而将作品的历时性与共时性割裂开来,难以呈现出作品的立体性知识,故需要立足共时本位的课程性质,适当引入音乐史的相关视角对不同音乐种类进行时间流程方面的呈现。如此,既能使学生立体把握相关知识,还能培养他们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来看待当下音乐事象的研究能力。

(二)音乐与文化相融合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亦有其文化土壤,蕴含着一定的文化语境,其为何会呈现出独具特色的样态,这都与其背后的文化滋养大有关联。传统意义上的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课程,常注重民间音乐本体或形态学方面的讲解,过于强调音乐形式的价值和意义,较少涉及甚至忽略民间音乐种类背后的文化构成。因此,立足新文科建设背景,我们不仅要厘清民间音乐不同种类的本体特征,更需将作品置入产生其本身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及其功能性等整体视域来观照,从而形成“民族-地域-形态-文化”的“授道”模式,这样才能将民间音乐中的一些有趣现象讲清楚。

(三)教学理论与专业实践相弥合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课程在教学目标上基本由两大块构成,一是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二是对代表性曲目进行表演实践。在教学中,两部分内容的关系并非完全割裂,而是相辅相成,相关基础知识的把握需要习唱表演的感性直观印证,注重自上而下的演绎;而实践表演部分的学习又促进了对民间音乐相关基础知识的整体把握与深刻理解,强调自下而上的归纳。二者的统一才能进一步促进学生学习知识的把握能力。传统的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教学模式,或重视相关基础理论知识的讲解,或偏重实践表演的训练,同时亦有将二者分裂开来的现象。实际上,基础知识是在实践表演中得以升华,而实践表演又在相关理论知识的把握中而富含韵味,所以应该将二者弥合起来,在理论与实践的互涉当中培养复合型的专业人才。

(四)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相渗透

在高等院校当中,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课程彰显立德树人的“思政”元素,其价值引领的实现应是多元的。首先,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课程重表演实践的“习得”特性,本身就是一种传承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具体体现,进而使学生在实践互动的过程当中乐于接受、主动传承。其次,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当中蕴含着许多代表性作品与音乐家、音乐学家的故事,回顾作品被流传下来并生成经典的发展历程,考察民族民间音乐保护的工程与案例,能够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与爱国情怀;每首作品的内容可谓都是一个生动的故事,而文本内容背后亦蕴藏着音乐家、音乐学家与作品之间的某种情结,讲述作品背后的故事,能够使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更能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五)实现教学团队间的优势互补

一般音乐学院或音乐系部均存有声乐、舞蹈、器乐三方面的教学资源,在“新文科”理念下,应实施专业融合,充分发挥理论与表演教师的优长,形成团队共建模式,如民间器乐部分,可请器乐表演教师向学生讲授、演示器乐专业技巧,民歌请声乐教师示范演唱韵味,让现实田野采录的第一手资料进课堂等。此外,也可让学生根据自身专业示范,增加组合表演,提升参与式教学力度,进而使学生兼具感性认知与理性把握的双重乐感。

四、结语

“新文科”建设的启动对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课程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任务,其教学应该与时俱进,在“交叉融合”的核心理念下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民间音乐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具体而言,应建立观念范式的“新文科”信念,在“交叉融合”的过程中来让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课程保持文化自信,形成中国特色、区域特色与教学特色;应立足规则范式,让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课程与其他学科更为有效的互涉融合,总结创新概念与方法,以适应新时代艺术学发展的总体要求;立足新时代,关注人才培养新需求、新目标,从而以具体的操作范式来培养出理论与表演实践相结合的复合型音乐人才。

猜你喜欢
民族民间文科范式
民族民间音乐之于民族声乐演唱及教学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冬奥背景下我国民族民间冰雪运动传承研究
信息技术视域下小学民族民间音乐的教学改革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豆文科作品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