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菊兰,沈发兴
(1.赣州市水土保持中心,江西 赣州 341001; 2.江西省水利科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9)
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是“国之大者”[1]。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水土保持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实现了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双下降,为我国生态环境改善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我国局部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状况,特别是水土流失治理质量和成效还不稳固的现状没有改变,迫切需要坚持问题导向,科学谋划,靶向施策,不断创新水土流失治理新模式。
2021年7月,赣州市被水利部列为“全国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先行区”5个试点市县之一。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见》,赣州市在宁都县首创“水土保持+大棚上荒坡”模式,推动治山治水治穷模式创新和“两山”理念转化路径探索,让荒山变“金山”,实现了水土流失治理与群众增收致富双赢,相关举措可为同类型水土流失治理提供参考借鉴,为新时期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提供新思路。
宁都县是一个典型丘陵山区县,也是赣州市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县份之一,曾被称为“江南红色沙漠”,有“宁都要迁都”的说法。《江西省水土保持公报(2021)》数据显示,全县有水土流失面积800.32 km2,占土地总面积的19.75%。水土流失问题不仅造成水旱灾害频发,而且影响到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同时,宁都县存在人多地少问题。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该县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067 hm2,人地矛盾突出。近年来,宁都县积极响应中央“遏制耕地‘非粮化、非农化’”的号召,做好珍惜和利用每一寸土地开展粮食生产的文章。但如何在确保“米袋子”稳产增产的同时扩大“菜篮子”规模,如何在有限的国土资源空间创造出更多保障农民美好生活的土地资源,成为当地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为破解粮菜争地这一矛盾,发挥好荒坡地资源作用,宁都县在产粮大镇——长胜镇开展荒坡地专项调查。数据显示长胜镇拥有紫色页岩母质的低丘缓坡荒地286.67 hm2。受自然地理和历史等多种因素影响,该类型荒坡地水土流失强度均在中度以上,而且土地严重退化,表土层厚度不足5 cm,自然植被覆盖度不足20%,土地生产力丧失,治理难度大、成本高,是典型的“茅草都难长一米高”的侵蚀劣地,成为水土流失治理中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过去,学者们对荒坡地的土壤侵蚀过程及相关人地关系进行了大量研究[2],探索出“小流域治理”“千烟洲模式”等丰硕成果,成为经典的水土保持学科理论,为水土流失治理提供了重要支撑[3-4]。但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区域环境发生了明显变化,在区域新的经济、社会发展格局背景下,水土保持也需要不断深化探索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服务于国家发展大局和增进民生福祉,为区域宏观战略规划、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国土资源提供支持。
2022年宁都县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切入点,在长胜镇法沙村流转侵蚀劣地,创造性地提出“劣地变沃土,大棚上荒坡”理念,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实现了水土流失治理与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产业的有机融合,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生态效益。“蔬菜大棚上荒坡”有效地破解了粮菜争地矛盾,不仅让宁都县扎紧了“米袋子”,而且拎稳了“菜篮子”,充实了农民的“钱袋子”。
当前,宁都县“劣地变沃土,大棚上荒坡”工程利用侵蚀劣地开展高效农业产业开发,在重建“绿水青山”的同时,彻底打通“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双向转换新通道。该项目年产蔬菜3.5万 t,年产值2.1亿元,350户种植户每户年增收30万元,助力9个村集体经济每个年均增收60万元,使不毛之地“变废为宝”,有效带动了村民增收致富,助推了乡村集体经济和乡村振兴发展。这一创新举措,从根本上实现了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维护、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水土保持是江河保护治理的根本措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5]。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推动水土保持工作,在长江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实施好水土保持、河湖和湿地生态保护修复等工程,增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生态功能[1];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全面推动长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6]。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主持召开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座谈会时强调,“坚持绿色发展,开展生态保护和修复,强化环境建设和治理,推动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绿色发展的美丽中部”[7]。这些重要指示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治水重要论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主动适应和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是加强新时代地区水土保持工作的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必须在思想和行动上保持与党中央一致,解放思想,勇于探索实践。
水土保持工作综合性强、涉及面广,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统筹协调,落实各方责任,发挥各方作用,形成工作合力[1]。赣州市出台《赣州市建设全国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实施方案(2022—2025年)》,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和赣州重要讲话精神,瞄准“作示范、勇争先”目标要求,在党委和政府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水利水保部门作为水土保持工作主管部门的牵头组织作用和农业农村、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林业等部门的职能作用,建立健全水土保持联席会议制度和目标责任考核制。同时,发挥政策激励引导作用,充分调动全社会广泛参与,构建水土保持工作新格局,推动水土流失治理同荒坡整治、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协同推进,实现水土流失治理转型升级、提速增效,加快拓宽“两山”理念转换通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农业经济已不仅仅是农业生产本身,而是人类的技术经济活动与生物系统和环境系统联结而成的网络结构。”[8]区域高质量发展必须基于水土保持的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的均衡统一[9]。全面保护、科学治理是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任务,“系统”和“综合”是水土保持学科和事业的核心,统一规划、系统布局、综合治理是水土保持的成功之策[10]。提升荒坡地的经济功能、生态功能和服务功能,必须走水土保持集成化、科技化发展的新路子。
在全面调研、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坚持问题导向,强化系统思维,着力解决好“建设资金从哪来”“土地怎么转”“土壤怎么改”“水源怎么定”“大棚怎么建”“经营主体怎么找”“品种怎么定”“产品怎么销”等系列问题,统筹做好荒坡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从机制上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推进“大棚上荒坡”项目落地,做到“让老百姓真正受益”,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同步提升。在开发过程中,坚持生态环境治理、水土保持和荒坡开发利用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变荒坡综合开发为绿色整体开发。
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水土保持+大棚上荒坡”工程的实施,必须强化水土保持基础支撑能力,细化建设内容、措施配置、发展方向和目标。对于重度退化土地,需破解常规的治理修复手段,研发培育更多治理恢复技术手段,改良土壤,改变侵蚀劣地的自然环境状态,为恢复和重建生产系统创建基本条件和环境。
1)全面落实水土保持措施。项目示范区规划,水保先行。项目实施过程中,科学合理地配置各类水土保持措施,包括坡面防护工程、水系疏浚工程、雨水集蓄利用工程等,严格按照水土保持措施要求高标准打造,最终实现水不乱流、泥不下岗、农业设施基础稳固的目标。比如,长胜镇法沙村项目示范区共计修筑梯田80 hm2,修建生产道路6.8 km、排水沟12.47 km、沉沙池26个,绿化护坡10 140 m2,种植香椿2.76万株,建成高标准蔬菜大棚121个(棚内面积4 hm2),完成总投资3 840万元,其中水土保持项目资金330万元、地方自筹资金3 510万元。
2)充分利用表土资源与土壤改良。古人有云:“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表土是指表层部位的土壤,表土剥离利用是提高土地生产能力,保护优质土壤资源的重要途径[11]。对项目表层土壤按照土壤发生层进行分层剥离并加以存储,待大棚建设等活动结束后将剥离存储的表土、客土(清淤塘泥、附近工程建设迁土)、底肥(谷壳22.5 t/hm2、有机肥30 t/hm2、腐熟鸡粪30 t/hm2)充分翻转混合后回填再利用,重建大棚种植土以备耕种,提高土地生产能力,保护有限的表土资源。
3)雨洪调蓄利用,配套供水设施。在侵蚀劣地中建设设施农业,水资源成为继表土资源后的第二刚性约束。项目区因大棚集中分布导致“不透水面”比例大,雨水径流量增大,汇流时间极大缩减,洪峰流量大幅增加。因此,在“大棚上荒坡”基地建设过程中,雨水调蓄和综合利用在雨洪管理中的作用凸显。项目区建立“天上水、地下水”循环使用机制,按照因地制宜、蓄排结合、保障安全、综合利用的水资源统筹管理调度和资源化利用思路,执行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术规范,在保障汛期防汛安全的前提下,将雨洪水调蓄利用作为一项重要设计指标,对坡面水系进行统一设计,在坡面兴建雨水滞纳蓄水池,在坡脚夯筑雨洪调蓄山塘,作为作物成长过程中重要的水源供给。同时,项目选址紧邻梅江河,采取梅江河提灌和打井取水备用方式,确保设施农业灌溉用水充足。
1)选择合理开发经营模式。采用“农投融资,乡镇建设,村级管理,分户种植”的建设经营模式,明确县农投公司为投资主体融资开发建设,并持有大棚产权;按照每年不低于3万元/hm2的标准收取大棚租金,由县农投公司和村委会按6∶4分成。
2)强化经营主体队伍建设。经营主体是产业发展的核心。通过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采取党员模范带头种、群众跟着种的形式,分棚到户,服务到户。在产业链前端,选定主推品种。经充分论证,选用种植技术成熟、适合本地气候的作物品种(主要种植品种为螺丝椒、螺线椒等)。在产业链中端,强化技术指导。充实专业人才,采用“1+2+26”的队伍培育模式助力技术落地,即宁都县引进中国科学院院士建立1个院士工作站,从山东寿光聘用2位种植专家常年驻点指导,还以每人10万元年薪请来26位寿光“土专家”到各个乡镇蔬菜基地蹲点服务,全面巡棚、全程指导、全力解难。农户种植积极性高,产业发展信心足。在产业链后端,宁都县优化销售服务,组建6支专业销售队伍,分片对接全国各大蔬菜批发市场;“大棚上荒坡”实现9个村集体经济每个年均增收60万元,带动周边劳动力就业600人以上,人均年增收2万元以上。
宁都县长胜镇荒坡地为村小组集体所有,经村民会议同意,以每年1 500元/hm2的土地租金签订土地流转协议,将荒坡地集中成片区整体流转。布局基地水电路、水沟、边坡、挡土墙等基础设施。根据项目实施区紫色页岩风化层厚度大、岩体松散等特点,采取打深桩、拉钢丝等办法,将大棚建设技术更新迭代,确保荒坡地建设蔬菜大棚的安全。同时,配建冷链分拣中心、管理房等功能设施,做好上市蔬菜的筛选、分类包装,有效提高蔬菜的品质管控。
推行“大棚上荒坡”水土保持重点工程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建设管理方式,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和群众参与水土流失治理的积极性;创新工程运行管护制度,确保工程长期稳定发挥效益。
1)先建后补政策。对依法依规开发荒山荒坡等未利用地,用于建设蔬菜钢架大棚,且权属清晰、四址明确,经土地开发立项并审核同意,集中连片0.33 hm2及以上的,市、县共补助30万元/hm2。
2)工程运管制度。对已建设3 a以上并稳定经营运行的蔬菜大棚基地,给予县级4.5元/m2换膜补助(含顶膜、边膜、压膜槽、防虫网更新),同时享受市级1.5万元/hm2换膜奖补。给予乡镇建成1 a以上的基地6 000元/hm2补助资金,用于水、电、路等设施维修养护,基地环境整治,以及秸秆、农膜、农药肥料包装等废弃物清理,由乡镇统筹使用。
3)采后设施补助政策。对各基地新建占地50 m2以上的田头小型冷库,县级给予每个6万元奖补,同时可享受市级200元/m3的奖补(每个基地限1个,占用耕地建设的需获得设施农用地备案许可,每个基地的最高奖补资金不超过30万元);对新增采后处理场地,每个给予市级5万元奖补。
4)信贷支持政策。对有贷款需求、符合“财政惠农信贷通”“农业产业振兴信贷通”等政策的大棚蔬菜种植主体,进行信贷贴息。
赣州市宁都县聚焦耕地保护、粮食安全和百姓致富,充分利用荒山荒坡等非耕地资源,集成水土保持、节水灌溉、土壤改良和作物栽培等技术,将荒坡未利用地的水土流失治理与高标准设施农业建设统筹规划、同步实施。将荒坡变为“高产地”,腾出大量耕地还原于粮食生产。在破解粮菜争地矛盾的同时,保障了农民群众收入稳步增长,解决了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扎实推进全国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