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龙洲 孙一卉 陈隆添
摘 要:近些年,随着农业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和修订,导致种业形势发生了变化。随着种业形势的改变,宁都县杂交水稻制种产业的生产经营格局、体制、形式等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而出现了新的矛盾,引起了新的问题,产生了不少新的困难,对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升级与规模壮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和制约。杂交水稻从业人员要探索、要思考,如何让其走出困境、重塑辉煌,需要政府、行业管理部门、企业以及农户等多方共同努力,加快宁都县杂交水稻制种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杂交水稻;制种产业;宁都县
文章编号: 1005-2690(2021)14-0111-03 中国图书分类号: S511 文献标志码: A
宁都县是江西省杂交水稻制种主要基地之一,制种起步早(20世纪70年代)、面积大(居江西省内面积前3名)、产量高、质量优且持续稳定生产,闻名于长江中下游稻区和南方稻区。杂交水稻制种是宁都县的一项区域特色产业,也是一项富民产业,还是助力脱贫攻坚的特色产业,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以及贫困户脱贫摘帽作出了积极贡献。经县级申请、市级推荐、专家评审、社会公示,2020年8月宁都县获江西省第一批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杂交水稻良种繁育基地认定(全省同类两个)。
1 宁都县杂交水稻制种的基础设施及产业概况
1.1 宁都县地域特征及相关基础设施
宁都县属丘陵山区,地处江西省东南部、赣州市北部,紧邻广东、福建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面积4 053 hm2,居江西省第3位、赣州市第1位,土地确权面积为5.06万 hm2,人口85万人,居赣州市第3位,其中农业人口约62万人,农业劳动力约13万人,现辖12乡12镇。
宁都县是农业、粮食大县,素有“赣南粮仓”之誉。宁都县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粮食的年产值过亿元,水稻年复种面积6万 hm2以上、宁都黄鸡年出笼1亿羽左右、赣南脐橙1.8万 hm2、设施蔬菜(宁都辣椒)2 000 hm2。此外,还有杂交水稻制种、西瓜、白莲、席草、水产苗种(四大家鱼)等区域特色产业[1]。
宁都县基礎设施较为完备,区位优势凸现。319国道、昌厦一级公路纵贯南北,昌宁、济广、泉南、广吉等4条高速公路纵横穿境,兴泉铁路即将竣工通车,已列入规划即将动工兴建的南昌—抚州—瑞金的铁路将途经宁都县。宁都县距京九铁路、赣龙铁路的路程均不足100 km,交通十分便利,该县全部乡镇及村庄已铺设水泥路或油路。
宁都县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东南面紧邻福建省,南靠广东省,是闽、粤、赣3省通行的必经之路。由于农业矿产、劳动力资源优势,使赣南和宁都县成为粤、港、澳、闽生产某些原材料的供应基地和生活休闲的后花园,也是沿海经济发展向内陆转移的首站承接地。
1.2 自然条件
(1)地理位置。宁都县地处东经115°40′~116°17′、北纬26°05′~27°08′,赣江源头贡江的最上游,东面和东南面紧邻福建省三明市宁化县、建宁县,并与赣州市、抚州市的石城县、广昌县接壤,北与抚州市、吉安市的宜黄县、乐安县、南丰县相邻,西和西南面与赣州市的兴国县、吉安市的永丰县相连,南与红色故都瑞金市、红军长征出发地交界。县境南北较长约110 km,东西较短约60 km。
(2)气候与气象。宁都县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丰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8.3 ℃,历史上有记录的极端最高气温为39.3 ℃,极端最低气温为-7.5 ℃,年平均日照时数约1 800 h,年平均降水量为1 860 mm,降水多集中在4—6月,全年无霜期约290 d,年平均蒸发量约1 750 mm,平均高程海拔300~500 m。
(3)地貌与土壤。宁都县属赣南中低山丘陵区,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有丘陵1 407 hm2、山地1 788 hm2,境内农作物土壤质地北部、东部及梅江河两岸多以壤土或沙壤土为主,中部及南部多以紫色页岩发育而来的黏土为主,西部多以富含矿物元素的沙壤土为主,绝大部分以水源条件较好的水稻土为主,且土壤有机质、氮元素含量较高,磷元素、钾元素含量较低,土壤总体结构良好,保水、保肥能力较强。
(4)土地与劳动力资源。2020年宁都县土地确权面积为5.06万 hm2,各乡镇上报耕地地力补贴面积为4.4万 hm2。宁都县农业户13.2万户,农业人口60余万,农业劳动力32.5万人。
1.3 宁都县水稻制种简要发展情况
宁都县杂交稻制种起步早,与我国杂交水稻应用与推广技术同步而行,从1975年的以人民公社为单元的广东湛江、海南三亚制种开始到现在,制种历史已有45年,面积规模逐步扩大,发展到高峰期(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面积超过3 000 hm2。近些年,水稻制种面积基本稳定在1 000 hm2左右;单产量由当初的不到750 kg/hm2上升到如今的3 750~4 500 kg/hm2,年产量为300万 kg左右;生产的杂交稻种子,从初、前期的自产、自用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大量外销,主要销售地为广东省、福建省、湖北省及江西省的许多市县。
随着2000年《种子法》的出台,杂交水稻种子生产经营的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打破了原有的县级国有种子公司独家生产经营的局面,县级国有种子公司也早已改制,现在的生产模式都是持“证”种业公司订单式委托生产。现如今,宁都县的杂交水稻制种仍是全市农业的一张“名片”,是全省三大制种基地之一,是江西省级杂交水稻制种教学培训基地,多次迎来了东南亚、非洲等国家的官员、专家前来观摩学习[2]。
1.4 产业现状
(1)面积情况。最近5年来年均制种面积在1 000 hm2左右,高峰期在1 500 hm2,制种产量较少年份在700 hm2左右。2021年申报制种面积初步统计达1 470 hm2。
(2)产量情况。平均单产量为3 000~3 750 kg/hm2,其中三系组合产量较高,一般平均产量可达3 375~3 750 kg/hm2,两系组合制种难度稍大,产量相对较低,一般平均产量在2 625~3 000 kg/hm2。宁都县每年种子总产量在300万 kg以上。
(3)效益情况。通常情况,三系组合种子平均购价为12~13 元/kg,两系种子平均购价为15~16 元/kg,制种产值37 500~45 000 元/hm2,纯收入15 000~22 500 元/hm2。
(4)运作模式。打破了由原来的国有种子公司安排计划、独家生产的格局,制种模式多元化,以种业公司委托生产型为主,即为订单式生产,其中有合作社生产型(链接农户)、“公司+大户”型、委托农户生产型。
(5)助力脱贫攻坚情况。2016年以来,宁都县把制种产业当作脱贫攻坚的一项特色产业,列入产业扶持奖补范围。贫困户每年参与制种面积约2 670 hm2,链接贫困户约500户,平均每户制种0.533 hm2左右,可增收6 000元左右,对贫困户脱贫摘帽发挥了重要作用。
2 面临的困境与问题
2.1 劳动力严重不足
制种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且季节性非常强。目前,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多数不愿从事辛苦且低回报的农业劳动,大部分外出务工,留在家中的多为老弱妇孺人员,而制种栽插、打药、赶粉、收割等劳动大部分依靠人工,需要大量劳力。缺工人、缺劳力且价格不断上涨是制约制种产业规模化发展和扩大制种面积的主要因素,走规模化发展道路存在着严重的客观障碍。
2.2 效益低下
由于粮食价格受国家控制,多年来一直稳定不涨,种子购销价格无法大幅上涨,制种产值相对稳定不变,但是农资价格、劳动力价格、田租等生产要素的价格却不断上涨,制种成本不断上涨,但总产值和纯收入减少,农民积极性较低。
2.3 高效农业产业增多
由于结构调整力度加大,种植结构多元化,挤压了水稻制种产业的稳定和增长空间。随着政府倡导和市场推动,宁都县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和多样化,高效益的设施蔬菜、果业、白莲、中药材、芋头等种植面积不断增加,低效益的传统水稻种植面积逐年下降。
2.4 制种存在风险
一是气候变化无常,水稻制种是靠天吃饭的农业产业,大晴大旱、连绵阴雨、高温干热风、低温寒露风、台风等灾害性天气,对制种的产量与质量影响都较大,直接导致农民减收。二是制种新组合频出,对亲本特性不清楚,容易出现花期偏差,影响产量和收成。
2.5 公司诚信问题
一些种业公司一心想做大做强,安排面积时不够严谨、不够慎重,某些组合生产面积过大,遇行情不好时,寻找各种理由和借口拒收或减收种子。收购入库的种子不及时兑付种子款,有的拖欠种子款数年,严重挫伤了制种农民的积极性。
2.6 轻简栽培技術应用程度低
受地形地貌、耕地承包权、播差期不同等因素影响,机械化栽插、直播、无人机防治、机械赶粉等轻简栽培技术在制种上的推广不够普遍、应用程度不高,直接影响了制种的成本投入,减少了农民的制种收入。
2.7 土地流转难度大
由于水稻制种是异花授粉的特殊生产,需要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安排生产,因此尽量要做到统一规划布局、集中连片生产。但在现实中,土地承包到户,农民想法不同,责任田分到家可自由支配、自愿种植。外来品种与制种田花期相遇,从而导致出现问题。为规避风险制种不能集中连片,增加了制种成本,带来更多质量安全隐患。
3 走出困境的思考
3.1 政府重视,扶持发展
当地政府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一项产业能否发展兴旺,跟当地政府主要领导的重视程度密切相关。事实证明,政府重视、主要领导亲自过问,则水稻制种产业大有希望。
宁都县设施蔬菜的发展给了有力的证明。设施蔬菜从“0”起步,3年内发展到2 000 km2,成为亿元产业,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补贴30万 元/hm2,还给予了37.5万元的贴息贷款,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副县级领导兼任蔬菜办主任。种业要实现良好发展,那么也要成立发展领导小组,主要领导牵头任组长,把杂交水稻制种产业当作一项重点区域特色产业和富民产业来抓,力求做大做强。要站在种业是农业“芯片”的角度来认识种业的重要性。要持续改善种子生产基地条件,加大扶持力度,加强种业发展后劲。
3.2 利用政策,降低风险
利用好国家对种业的扶持政策,尤其是对水稻制种等政策性保险,不仅可以保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还可以保病虫害侵害带来的损失,以较小的代价抵抗较大的风险[3]。
3.3 强化监管,提高门槛
行业管理部门应加强监管,依法依规规范制种生产秩序,提高准入门槛,坚决拒绝不符合条件、不讲信用、诚信度较差的小型种业公司进入宁都县从事制种生产。
3.4 轻简栽培,提高效率
大力推广轻简栽培技术,尽量减少在制种生产的过程中对人工劳动力的依赖。一是提高全程机械化水平,尽量做到机耕、机插、及防、机收、机烘等一条龙服务;二是推广父母本直播技术,最大化减少用工需求;三是推广母本抛秧技术;四是试验推广无人机机械赶粉。
3.5 规模生产,增收致富
在解决土地流转、使用机械设备的前提下,实行适度规模生产、规模经营,增加农民收入。规模制种面积达到70 hm2以上,才能获得上万元的收入,这样才能称为增收致富。这其中还能链接当地的一些贫困户,吸纳贫困户人群,增加其务工收入。
参考文献:
[ 1 ] 张正国.宁都县杂交水稻制种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江西农业学报,2011,23(6):174-176.
[ 2 ] 肖龙,何勇,王茂理,等.农业机械助推杂交水稻制种产业的发展[J].中国种业,2015(8):22-23.
[ 3 ] 孙静,黄培英,王际凤,等.贵州杂交水稻制种产业建设与发展[J].中国种业,2014(2):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