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泉州市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思考

2023-12-18 17:58王家乐陈少川
中国水土保持 2023年11期
关键词:泉州市水土保持生态

王家乐,陈少川

(1.长江水利委员会 长江科学院 水土保持研究所,湖北 武汉 430010;2.水利部 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 武汉 430010; 3.泉州市水利局,福建 泉州 362000)

水土保持是江河保护治理的根本措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1]。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对水土保持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泉州市地处福建省东南沿海,在全国水土流失类型区划分中属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类型以水力侵蚀为主。强降雨、多丘陵的自然特征,加之花岗岩母质土壤抗侵蚀、抗风化能力差,导致泉州市境内易发生水土流失。随着泉州市社会经济发展,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基础设施建设强度不断加大,此外,泉州市还是福建省的主要茶产区,山地农林开发强度大等,导致控制新增水土流失的任务十分艰巨。

1 水土保持现状

泉州市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为契机,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工作部署,不断建立健全水土保持相关制度规范,强化科学规划引领,治理与监管并重,积极探索和采取有效治理措施,努力实现治理成果的效益最大化,水土保持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2021年全市水土流失率下降至10.40%,与2015年相比下降了2.95个百分点,比2021年全国平均值低17.56个百分点;全市森林覆盖率稳定在58.70%以上;主要流域14个国控、省控断面Ⅰ~Ⅲ类水质比例均达到100%,水土保持状况良好。与2015年相比,2021年泉州市水土流失面积下降了356.15 km2,降幅达23.96%,处于全省各地市的前列,其中中度水土流失面积减少了71.99%,强烈和极强烈水土流失面积减少均在50%以上,剧烈水土流失面积减少了39.31%,实现了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双下降”,水土流失治理成效显著。多年来,泉州市大力推进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工程创建,德化、永春、南安3个县(市)先后荣获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工程(县),安溪县在全省率先成功创建生态清洁小流域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工程,在2018—2021年全省水土保持目标责任考核中,泉州市连续4年获得“优秀”等次。

2 主要经验与做法

2.1 因地制宜,精准施策

以晋江、洛阳江中上游为重点,以小流域为单元,以消灭水土流失斑为主,选择重点治理县(市)、乡(镇),围绕水源和农田保护、崩岗治理、生态茶果园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等,采取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农业耕作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对斑施策、深层治理,全面打造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小流域。“十三五”期间,累计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2万hm2,超规划任务6.7万hm2的79%;建设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小流域124条,其中安溪县山都小流域在全省率先成功创建“生态清洁小流域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工程”。

2.2 立足民生,系统治理

将水土流失治理列入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以“生态宜居、兴业富民”为目标,紧密结合安全生态水系建设、美丽乡村建设,通过水土流失区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重建,切实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促进绿色农业、特色产业、生态旅游业发展,实现文明和谐乡风美,提升群众幸福指数。“十三五”期间,综合改造茶果园坡耕地0.54万hm2,全市生态茶园面积占比达70%,化肥农药持续减量增效;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3 459元,年均增长8.1%。

2.3 强化监管,源头防治

围绕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管工作的重点、难点、堵点,监管、监督检查两手发力,督促生产建设单位落实“三同时”制度;加强封山育林及陡坡地开垦管理,大力推行茶果园生态修复,推广茶树留高、埂壁留草等栽培耕作方式,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退耕、退茶、退果还林,有效遏制人为水土流失。

2.4 注重宣教,营造氛围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福建省水土保持条例》及水土保持工作典型经验为重点,充分借助电视广播、微信平台、网络、报刊等宣传媒介,不断深化水土保持国策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持续开展水土保持宣传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进工地、进田头等“六进”宣传活动,有针对性地提升重点人群水土保持意识。

3 水土保持薄弱环节

3.1 水土流失仍较为严重,治理任务依然艰巨

经过长期治理,泉州市水土流失面积已有了较大幅度减少,但目前全市仍存在1 130.38 km2的水土流失面积,其中安溪、南安、永春等县(市)水土流失率仍远高于全省平均值,其余的水土流失区域多处于二重山、三重山及远山地区,流失强度高,流失地块零散,治理难度大。

3.2 水土保持监管效能有待提高

生产建设单位未严格落实水土流失防治主体责任的现象依然存在,面对更加严格的监管要求和开发建设强度不断加大带来的日益繁重的监管任务,水土保持监督执法体系还需进一步健全,多部门联动执法机制有待推进,监管能力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3.3 水土保持多元化投入机制有待完善

泉州市水土流失防治资金主要来源于上级部门资金支持,近几年虽然市、县加大了资金投入力度,但是仍难以满足水土流失防治的需要,特别是部分山区县(市)财政困难,水土保持配套资金筹措难度较大。

4 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需求

4.1 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的需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成就“金山银山”的最大本钱[2]。近年来,泉州市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同时也处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的关键时期,水土保持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必须持续、深入推进其高质量发展,才能为推动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助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4.2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需求

截至2021年末,泉州市共有农村人口355.69万人,占总人口数量的46%,乡村振兴在泉州市社会经济发展中处于尤为重要的地位。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抓手,水土保持工作必须科学把握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要求,切合当地乡村发展实际,注重将水土保持工作与提升农业生产能力、发展特色产业、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等有效衔接,激发现代农业产业活力,不断改善乡村的生态环境基础,为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贡献水土保持力量。

4.3 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的需求

泉州市以山地丘陵为主的地貌特征使泉州生态环境存在先天的脆弱性,易发生水土流失,并由此可能带来水土资源破坏、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加剧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威胁生态安全、防洪安全、饮水安全和粮食安全,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期许的突出的制约性因素。新时期,必须深入推进水土流失精准治理、深层治理,重建水土流失区域的植被生态系统,加大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力度,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打造山清水秀、天蓝地绿的美丽泉州,是水土保持必须担当的重要任务。

5 推动新时期泉州市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的思路及举措

5.1 分类施策,精准治理

针对不同水土流失斑特性,因地制宜、对斑治理,持续消灭水土流失斑存量[3]。根据泉州市水土流失分布特征,林地、园地和建设用地是泉州市需要进行重点消斑治理的水土流失地类。应加强与林业部门的协同联动,优化采伐方式,提升林地水土流失治理质量;加强对天然林的封育修复,对针叶林纯林采取“去针套阔”等措施,优化调整树种结构,提升森林质量和生态效益;加强与农业部门的协同联动,坚持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重点建设前有埂、后有沟、壁有草、旱能灌、涝能排,林网、路网和水网一体相连的坡地防治体系;坚定不移实施最严格的水土保持监管,督促生产建设单位严格落实“三同时”制度,强化跨部门、跨区域联合执法,有效遏制生产建设项目引发的人为水土流失。

5.2 瞄准“摘帽”,重点攻坚

针对水土流失率大于10%的重点治理县(市),以铁的决心和更加行之有效的措施削减水土流失斑存量,遏制增量,着力加快推进重点县(市)“摘帽”进程。进一步摸清各县(市)水土流失现状分布,深入探索运用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成果开展水土流失图斑落地,将水土流失斑块分解到镇、村一级,并划定治理区、保护区、管控区、风险区等,尽快形成“水土流失防治一张图”,做到“一县一指挥图”“一镇一细化图”[4]。加快推进县域水土保持专项规划编制进程,围绕有效提升水土保持率的目标,将水土保持率“提率”目标分解到具体部门和乡镇。聚焦减少水土流失斑存量,按照“先易后难、先近后远”的原则,积极谋划、深度储备一批精准消斑治理项目,统筹推进,精准施策,建立水土流失斑块削减和治理措施台账。充分发挥水土保持目标责任制考核“指挥棒”作用,压实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水土流失防治主体责任。坚持示范带动,积极创建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工程,通过治理标杆,以点带面、全域推进。

5.3 提质增效,促进发展

加快推动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由减量降级向提质增效转变,创新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打造“小流域+”模式,进一步提升治理成效。以经济发达地区,城镇、村庄周边,重点水源区为重点,以小流域为单元,以山青、水净、村美、民富为目标,结合美丽中国建设、乡村建设行动和农村水系综合整治等工作,因地制宜、统一规划,实施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打造绿色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提供更多更优的水土保持生态产品[5]。

深入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提档升级,更加注重提升水土保持功能和生态服务价值,实现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转变。充分将水土流失治理成果与提升农业生产能力、发展特色产业、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等有效衔接,按照“谁治理、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水土流失治理,采取公司化运作,整合涉农资金,推动社会化治理,鼓励和引导农民大力发展林药、林菌、林花等林下经济,增强水土流失治理的主动性和可持续性。

充分发挥安溪铁观音、永春佛手等品牌优势,加大生态茶园建设力度,以茶产业为基、茶文化为魂、茶生态为核,三位一体高质量发展,打造茶旅融合的新亮点。依托永春芦柑、东璧龙眼、岵山荔枝、蓬华脐橙等特色林果产业,以优质水保生态产品、精品水保文化旅游等为抓手,着力培育生态采摘、生态旅游等富民产业,不断提升经济产业的生态质量。

5.4 多元投入,加强保障

泉州市及下辖各县(区、市)要在精准谋划、深度储备项目的基础上,通过国家重点工程、省级重点项目、省级生态村等多种渠道积极争取上级资金,严格落实地方财政配套投入,特别是要加大水土保持补偿费专项用于水土流失综合防治的力度。创新投融资机制,大力推行以奖代补、先建后补、村民自建等制度,鼓励和引导群众、农民合作社、企业、村组集体等,采取以工代赈、林权及山地经营权流转、资金入股等形式参与水土流失治理,积极探索农产品深加工头部企业对来料地水土流失治理的“反哺”,强化企业和农户的生态责任担当。

进一步发挥水土保持工作领导小组在水土保持工作中的统筹指挥、组织协调和综合推进作用,紧紧围绕本地区治理、保护和预防目标任务,深化落实河湖长制,全面推行林长制,建立统一协调、分工协作的水土保持预防保护和治理部门联动工作机制,调动社会力量和群众积极性,充分凝聚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合力,加快推动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水土保持工作体系[6]。

强化科技支撑,结合水土保持业务需求,加快推进智慧水保建设,全面提升水土保持监测、监管和执法能力。围绕水土保持生态价值实现机制、生态茶果园建设管理、面源污染防治、城市水土流失防治等泉州市水土保持工作中面临的难点问题,开展基础研究和科技攻关,积极开展水土保持科技成果和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示范推广,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

猜你喜欢
泉州市水土保持生态
水土保持探新路 三十九年写春秋
“生态养生”娱晚年
《水土保持通报》征稿简则
“十三五”期间泉州市主要河流水质变化趋势研究
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幼儿园
泉州市妇联“336”助力脱贫有高招
水土保持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水土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