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玉芳
(福建省寿宁县大同小学,福建 寿宁 355500)
教师摒弃传统单一知识灌输的教学模式,归还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学内容,搜集、筛选中国传统文化内容,通过创设真实、生动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团队合作探究中建构知识网络,促使学生在掌握美术专业技能的同时,传承传统文化的文化内涵、艺术精华。教师明确教学目标,创新教学方案设计,以增强学生美术感知体验和情感体验为抓手,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提升学生审美能力。
教师深潜学生群体,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理解能力、美术基础等,在课堂教学中科学地融入传统文化,发掘教材和课外传统文化教学资源,适当组织古代名画展评活动,让学生在了解绘画技巧、历史故事中,内化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需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知素材,梳理教材中的传统文化资源,结合当地文化特色,加强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整合,创设传统文化学习情境,激活学生美术学习思维,多维度辅助学生初步形成美术感知,提高学生美术学习活动的参与度。教师对传统文化资源的整合分为线上和线下两部分,教师在线上的资源整合包括图片、视频、动画等美术资源的搜集、筛选、投放,以提高学生学科学习体验;教师在线下的资源整合以教材为主线,对教材内容进行科学处理,使其更高效地服务于学生。
如教学湘美版小学三年级美术下册《端午节》,以端午民俗文化“赛龙舟”为教学内容,教材中呈现不少画作案例,特别是列举古代名画,给学生带来更多视觉冲击。如清代中国画《雍正十二月行乐图》轴之《五月竞舟》、明朝仇英的《南都繁会景物图卷》等,其画面内容展现了明清时期的龙舟竞渡、锣鼓喧天的热闹场面,教师结合元朝王振鹏《龙池竞渡图》组织学生开展鉴赏活动,对场景表现、细节刻画、氛围渲染与美术手法进行重点分析,结合这些古代名画展开对比观察,学生主动观察,积极发言,课堂研学氛围逐渐形成。为促进学生学习内化,教师设计任务表现龙舟上人物动态表现活动,要求学生通过小组分工合作观察赛龙舟时龙舟上旗手、舵手、划桨手、鼓手的动态特征,参与班级展示活动。学生对赛龙舟活动兴趣高,观察细致,在具体创作时,能够抓住人物特点进行人物处理。因为是人物表现训练,龙舟造型已经确定,学生重点表现人物服饰、表情、动作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对活动表现进行点评,拓展出“奋力拼搏、百折不挠”的龙舟精神。教师利用古代名画展开介绍和讨论活动,对传统文化传承进行探究,让学生在具体操作中完成造型表现的同时,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教师依据实际教学进度,适当组织相应画法的古代名画展评活动,引导学生了解画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名画的情感内涵,调动学生对美术学科的探索欲,促使学生深入感受画面的意境。在古代名画展评过程中,教师为学生设计明确的目标,以核心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通过赏析名画的绘画技法,体会作品的美感和特点,从而丰富学科认知,潜移默化地提升审美能力和艺术思维能力。
教师借助多媒体展示古代名画作品,为学生提供鉴赏机会,促使学生形成传统文化与美术作品的自然对接,从而为文化素养的培养奠定基础。在教学《家乡的古建筑》时,教师展示古代名画《清明上河图》《黄鹤楼图》《圆明园四十景图》《岳阳楼图》等,要求学生从造型、结构、装饰等特点开展分析。学生能够主动开展观察和交流,小组内分享自己的鉴赏心得。教师进行班级巡视,对学生个性化独特理解做出积极反馈,鼓励学生从作品所处的时代、地方风俗、民间工艺等方面开展深度讨论。古建筑与传统文化有诸多融合点,教师从这个角度开展教学设计,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古代建筑名画展评活动,在丰富学生学习体验的同时,有效提升学科教学效率。
美术欣赏能力是美术学习的一项重要能力,教师组织古代名画展评活动,能够为学生带来更多鉴赏机会,引导学生规划明确的鉴赏路线,适时传授学生合理的鉴赏方法,让学生在古代名画的欣赏、讨论、评价、思考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浓厚底蕴;在深入挖掘美术作品丰富内涵中,获得更深刻的学习感悟。美术欣赏需要从挖掘美术元素着手,教师引导学生从色彩、构图、主旨、细节、意境等角度展开对应观摩,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建立民族自豪感、归属感。
教师突破教材的局限性,对接学生的日常生活,搜集、筛选适宜的民间工艺,赋予学生更大的自主操作权,设计和布置相应的操作任务,引领学生围绕美术学习的目标主线展开学习,提升传统文化融入美术课堂的契合性。
民间工艺美术的品种繁多,主要分为绘画、雕塑、玩具、刺绣染织、服饰、家具器皿、戏具、剪纸、纸扎灯纸、编织等,兼容人们生活需求和精神需求,能够直观地反映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审美,是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教师筛选实践性强、趣味性高、开放性足的民间工艺融入美术课堂,带领学生从单纯绘画技能的学习转变为美术文化的综合学习,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知,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
小学生对实践操作类活动有特殊热情,教师利用好这一教学契机,组织创新教学活动,让更多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在主动探索中培养自主探索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在教学《布艺温馨》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出示一些布艺制作的布袋、荷包、香囊、钥匙包等物品,让学生通过轮流传看近距离观察这些布艺物品,并鼓励学生发表见解,思考改进方案,激发学生手工制作的能动性。教师适时布置课后训练任务,要求学生收集生活中的旧衣服、毛巾、手套等闲置材料,根据材料的质地、花色,运用裁剪、填充、捆扎、缝合、装饰等手法制作一个布艺作品。学生通过观察、评价活动,已对布艺制作有一定了解,能够顺利完成训练任务。
综上所述,网络语言的出现对汉语言文学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冲击。面对网络语言的冲击,人们应该加强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重点对普通话和拼音进行推广和运用,并能够对网络语言进行合理控制,让汉语言文学经受住网络语言的冲击,并得到传承和发展。
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是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创意思维、文化理解等个性化发展。教师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落脚点,设计和布置更多具有针对性、趣味性的实践操作任务,增加开放性、自主性的实践操作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学科知识应用场景,启迪学生的创意思维,激发学生实践操作参与兴趣,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让学生在多样化的美术实践活动中提升创造性学习能力。
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科学地推出生活观察和实践操作任务,力求让学生获得良好学习体验。如教学《搭建框架》,教师设计和布置探究训练任务,要求学生观察商场、家具店、庆典活动现场等场景中的花架子,分析其所用到的制作材料、编制方法、装饰特点等,并利用生活中的材料模仿编制作品带回班级参与展示交流活动。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架子有更多感触,能够积极探索生活中的框架作品。为了给学生带来更多学习启迪,教师鼓励学生利用网络搜集带有传统文化属性的艺术作品,并观看其制作视频,为学生的实践操作提供技术支持,从而使学生能够顺利完成优秀的作品,并从中获得成就感。
教师深潜学生群体,全方位了解制约学生个性化审美能力发展的因素,对接学生日常生活,综合考量学生生活认知基础,科学设计渗透民间工艺的教学方案,组织多元化实践操作活动,为学生创造更多接触民间工艺作品的机会,让学生在感知民间工艺特色中探寻创作灵感。民间工艺与美术学科教学内容有诸多关联之处,教师深入剖析民间工艺作品的作用和价值,结合美术学科特性,将民间工艺融入课堂教学是明智之举。
教师优化教学设计,摒弃传统的“学生展示、教师评价”的单一形式,对评价方式进行创新,创建多样化的展评机会,鼓励学生将古诗词应用到美术作品评价中,搭建传统文化学习背景,让学生在鉴赏诗画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教师在展评活动的组织过程中,需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理解能力、诗词掌握度等多种制约因素,关注学生在展评活动中的学习表现,动态调整评价内容、评价方式、评价程序、评价语言等,以确保活动的顺利开展。展评活动方案设计时,教师对诗词的运用效果进行理性评价,对学生的感知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引导学生在参与美术学习探索活动中调动多种感官,符合美术活动系统性的属性。
教师具备学情调查意识,针对不同学力的学生设计不同操作方案,并给予必要的技术干预,助推展评活动进度。在教学《水墨动物》时,教师引入吴作人画的《池趣》,并教授作品中金鱼的画法,要求学生观摩欣赏画中金鱼的形态、构图,鼓励学生自由构思和设计题材,完成作品创作。当学生把作品展示出来后,教师以“鱼跃青池满,莺吟绿树低”的引导性评价,引导学生进入鱼在荷叶间嬉戏的夏日荷塘景象。对于古诗词储备较多的学生,教师要求其以描写池塘景象的诗句进行作品评价,对于古诗词储备较少的学生,可以用成语代替,创建传统文化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从美术作品中感受中国画的魅力。
美术是视觉艺术,教师将观察性鉴赏诗画活动融入美术课堂,创造更多学习、交流机会,为学生在鉴赏过程中建立美术学科认知提供助力。小学生的表现欲强、好奇心重,教师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在鉴赏活动中适当留白,搭建自由表达的平台,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探索欲、求知欲,为学生美术知识体系的构建和学科能力的提升提供支持,引导学生建立文化素养基础。
互动性学习活动是学生乐见其成的学习方式,教师借助古诗、词、画等,创设古风意味十足的传统文化学习情境,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使其眼界更加开阔、思维发生碰撞,顺利启动美术学习思维,达成美术学习共识。学生学科基础学力不同、对美术作品感知力不同,教师在教学活动组织时,充分考量学生的学习实际需求,利用学生古诗词知识储备解析美术作品,能够弥补学生感知的差异性,引导学生在探索美术作品中的美学要素中,构建系统的、全面的美术鉴赏认知体系。
教材中的传统文化资源有限,且呈现碎片化,无法有效地帮助学生构建学科知识体系。教师改进教学方法,以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为教学主线,汲取其他学科中传统文化元素,加强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开发美术鉴赏校本课程,多维度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
新课改,对小学美术学科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除了带领学生掌握本学科知识,还应进行知识的延伸训练,在贴近生活的基础上,增加生动性、趣味性、实践性教学活动。为了提高学科教学内容的综合性,教师有机整合其他学科中的传统元素,借助信息技术将音乐、动画、电影、视频、图片等整合到美术教学中,丰富美术学科教学内容,促进美术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
在教学《皮影》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以皮影为元素的中国动漫《桃花源记》,引导学生了解皮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用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这种以小学生感兴趣的动画形式激趣导入课题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探索皮影的学习欲望。教师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布置制作皮影人物进行故事演绎的小组任务。小组成员能够根据自身特长明确分工,配合制作皮影人物,并创编众多有意思的故事内容。在皮影戏演绎环节,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故事演绎,组员职责分工明确,有的学生操控皮影人物,有的学生进行角色配音,有的学生融入合适的音乐元素等,有效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的同时,促使学生在高涨的学习气氛中内化学科认知,增长学科综合素养。
美术学科教学设计具有较强开放性、实践性的特质,对学生的创造力和艺术思维的培养起到导向作用。教师对美术学科教学活动开展延伸设计,挖掘当地民俗文化资源,梳理、整合各种传统文化素材,汇编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且适合当前学生的小学美术校本教材,开发美术鉴赏校本课程,搭建美术鉴赏知识框架,引导学生实施实践性学习,在鉴赏中得到更多学习启示,提升学生艺术鉴赏品味。
美术欣赏、美术讨论、美术写生、美术创作等,都带有学科特点,学生对这些学习活动有特殊参与兴趣。在《水墨画风景》的教学时,教师布置搜集、整理风景水墨画作品的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借助网络进行信息搜集、整理工作,筛选自己喜欢的作品进行研究,分析作品中运用的绘画技巧和呈现的意境,并将自己的感受记录成册带回学校进行展评。学生对网络操作熟练,能够顺利搜集到经典的绘画作品,降低实践任务的执行难度。在记录鉴赏体会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从不同维度对绘画作品开展观察和分析,锻炼学科综合能力的同时,拓宽传统文化视野。
教师在布置学习任务时,淡化各学科之间的边界,将带有传统文化属性的美术学习活动延伸到学生的学科学习和日常生活中,为学生创造更多接触传统文化的机会,帮助学生建立美术认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也可以与家长沟通,获得家长的合作支持,适时布置实践类传统文化学习亲子任务,邀请家长带领孩子参与民俗、节庆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逐步接纳传统文化元素,启迪美术学习思维,为进一步构建完善的美术认知体系夯实基础。
教师在小学美术学科教学过程中,有机融合传统文化元素,布置设计鉴赏、交流、实践任务,组织学生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美术探索学习,引导学生从单一的知识学习转变为综合素养的成长。在教学方案制定时,教师进行创新设计,以强化学生学科学习感知为准绳,适时渗透传统文化,凸显美术学科的多样性、人文性,为学生带来全新学习体验,从而提升其学科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