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静
(福建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福建 福州 350015)
生活案例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道德和法治的内涵和意义。通过案例分析,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道德和法治背后的理念和原则,以及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种深入的理解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概念,从而更好地应用到自己的学习中。除此之外,生活案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道德和法治的联系和区别。通过案例分析,学生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道德和法律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以及它们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这种清晰的认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概念,从而更好地处理生活中的问题和挑战。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道德和法治的基本原则和价值观,并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法律意识。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可以了解法治、道德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理念。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需要学校和教师组织实践活动、开展社会实践,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区服务活动、实地考察、模拟法庭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法律和道德对于社会的重要性。同时,学校还可以开设与法律和道德相关的课程设计,如模拟法庭、辩论赛、调查报告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可以帮助学生培养道德意识。《道德与法治》是一门注重学生道德素养和法律知识的学科,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可以了解法律规定、道德规范和社会价值观念等方面的知识,从而培养自己的道德意识。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案例教学、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学生探讨道德问题,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从而培养出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的道德意识;同时,学生还可以了解到社会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和不良现象,加深对正义、公平、诚信等道德价值观的理解。
学生在上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之后,可以了解到基本的法律常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为学生提供基础法律知识的课程,例如法律意识、法律制度、法律文化等。学生可以从这门课程中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和原则,以及法律在社会中的作用和重要性。学生可以通过参与课堂讨论、阅读相关书籍和材料、以及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来进一步了解和应用法律知识。此外,学生还可以参加模拟法庭等活动,更深入地理解法律程序和法律职业的职责和作用。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在这门课程中,学生将学习不同的道德和法律规范,并探讨如何应用这些规范来评估行为和决策。通过这个过程,学生可以学习如何分析和评估信息,以及如何做出符合道德和法律标准的决策。此外,课程中的案例研究和讨论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通过探讨不同的案例,学生可以学习如何分析和评估证据,以及如何做出合理且基于事实的判断。学生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和辩论来提高自己的论证和逻辑思维能力,这也是培养判断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很多教师是不重视生活案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的,缺乏教学准备。教师可能没有充分准备课堂教学内容,没有充分理解和掌握课程标准,导致课堂内容单调、枯燥,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参与。这部分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仍坚持传统的教学观念,这就使其受到了应试教育理念的束缚,造成学生不得不在被动的学习状态中强行学习课程知识。很显然,这不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不利于引导学生形成正向的学习观念。忽略学生的情感需求:教师可能过于关注知识点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的情感需求,如对道德与法律问题的探究和思考,对社会公正和公平的关注,以及对道德与法律问题的实践应用等。缺乏案例分析和互动讨论:道德与法律问题往往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教师如果只是讲解相关知识点,而没有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案例分析和互动讨论的机会,就难以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思考动力。
教师在选取案例方面做得也不够到位。如果选取的生活案例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年龄、兴趣等不符合,学生可能难以理解、接受和参与讨论,甚至会失去兴趣和动力。部分教师多直接采用教材中的案例开展讲解,让学生的思维只能被束缚在教材当中,更不用说是联系到当前的社会热点事件了。还有一部分教师选取的案例严重违反了社会主流价值观:如果选取的生活案例违反社会主流价值观,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不理解和抵触,可能会适得其反。同时,不合适的案例也会对学生的人格发展产生负面影响,严重情况下还有可能导致其形成错误的三观,反而消弱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效果。教育效果不佳:如果选取的生活案例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法律素养的提升,就会导致教育效果不佳。
生活案例是《道德与法治》课程中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它能够帮助学生将道德和法律理论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并增强他们的道德判断和法律意识。部分教师虽然能够意识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加入生活案例的重要性,但是其没有充分挖掘生活案例中的价值,使案例的使用效果不如预期。如果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生活案例的教学效果不佳,可能会出现以下表现:学生缺乏兴趣和参与度低。生活案例如果不足够引人入胜,可能会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导致他们缺乏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学生难以理解案例中的道德和法律问题。此外,部分教师的教学能力也不符合新时期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对教师的要求,导致这部分教师难以与学生开展更具深度以及广度的师生互动。如果生活案例不够清晰明了,或者案例中的道德和法律问题过于复杂,学生可能会感到困惑和不知所措,从而无法正确理解和应用这些概念。
生活案例是道德与法治课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可以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堂中探讨案例,让学生自己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这样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当涉及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生活案例时,教师可以选取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案例。
例如:学生在公交车上遇到老人需要让座,但是座位已经被其他人占用,这时该怎么做?在引导学生思考之后,教师可以提供一些行动方案,让学生进行讨论并尝试实践。一般来说,遇到这种情况,首先应该要考虑到老人的需求和尊重。老年人通常身体不如年轻人健康,站立时间长可能会感到疲劳和不适。因此,如果学生遇到老人需要让座,我们可以鼓励他们主动站起来,或者与其他乘客协商是否可以让出座位给老人。如果座位已经被其他人占用,我们可以向其他乘客请求协助,帮助老人腾出座位。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作为一个模范行为者,主动示范让座的正确姿势,引导学生树立尊重老人、关爱他人的良好行为习惯。同时,教师也可以与学生一起探讨老人的需求以及如何更好地帮助老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公德心和社会责任感。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可以结合现有的社会事件对学生进行反向提问。如“当老年人强行要求你让座位时,你该怎么办?”,使学生能够从多元化的角度思考以及回答问题,进而树立正向的思维观念以及辩证看问题的态度。
教师在进行案例选取的时候,可以选取道德实例:不说谎,运用的理论是德行伦理学。德行伦理学是关于道德行为的研究,主要关注人们应该如何行动才能实现良好生活的伦理学分支,它旨在探讨什么是好的品格和行为,以及如何培养这些品格和行为。德行伦理学强调的是个人的品德和道德责任,认为人们应该追求自己的人格完善,同时为他人和社会做出有益的贡献。教师需要明确的是,初中学生已经逐步形成较为成熟的观念,其也会在接触大量信息的过程中发现更多的道德问题以及法律问题。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就可以利用其好奇心旺盛且学习速度快的特点开展正向引导,让全体学生能够做到知行合一。
例如,当学生面对自己犯错而需要向家长或老师坦白时,他们应该讲真话。这个实例可以结合德行伦理学,强调人们应该恪守诚实、正直等道德品质,不说谎可以增强自己的信誉和声誉。在该案例中,当学生需要向家长或老师坦白时,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引导学生讲真话。首先,教师需要创造安全的环境:教师应该创造一个安全的环境,让学生感到他们可以信任自己。这可以通过积极的肯定和鼓励来实现,而不是通过惩罚或批评来威胁学生。其次,教师要主动了解学生的观点:在引导学生讲真话时,教师应该先了解学生的观点。教师应该询问学生关于发生错误的原因、情况和学生自己的感受。这有助于建立信任,并使学生更愿意坦白。再次,教师要鼓励学生承担责任: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承担自己的责任,并承认自己的错误。这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且让他们了解到自己的行为有后果。最后,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思考如何弥补错误: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思考如何弥补自己的错误。这可以通过与学生合作制定解决问题的计划来实现。这也有助于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可以得到纠正,并且可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与此同时,教师不应该贬低或惩罚学生,如直接斥责学生、随意与学生家长联系等,因为此类手段会让学生更不愿意坦白,并产生严重的抵触心理。教师应该采取积极的方法来鼓励学生讲真话,并帮助他们学会从错误中学习。总之,引导学生讲真话需要教师的耐心、理解和信任。教师应该通过积极的方式来鼓励学生讲真话,并帮助他们学会从错误中学习。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借助实际案例来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道德和法律的关系,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
教师在教学时,可以使用案例分析法,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如交通事故、盗窃案、虐待案等,将案例的经过、结果和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解读,引导学生思考涉及到的道德和法律问题。例如,在交通事故案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交通事故责任的认定原则”等问题,帮助学生树立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
教师还可以使用角色扮演法。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如罪犯、被害人、律师、法官等,通过模拟案件的审判过程,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法律程序和法律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不仅如此,讨论式教学法也是不错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如“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是什么?”“个人的自由与社会责任应如何平衡?”等,让学生在小组或全班讨论中自由发表观点,展开思维碰撞,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和判断,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和判断能力。
完成学习活动后,教师也需要开展针对性的评价以及反思,从一系列课堂活动中明确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将结果与新课标的要求相结合,以此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总之,通过以上方法,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感受道德和法律的重要性,了解法律的基本原则和精神,提高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当今社会,热点事件层出不穷,利用当前热点类案例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可以使学生更容易理解相关的概念和原则。教师可以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利用当前热点类案例来进行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和认知水平选择适当的热点事件。对于初中生而言,教师选择的案例不能过于复杂和敏感。例如,最近发生的一些涉及校园欺凌、网络诈骗、食品安全等案例都是比较适合作为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热点事件。
如果教师选择的是一起校园欺凌事件,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欺凌者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准则?欺凌者应该承担什么样的道德责任?受害者应该如何应对欺凌?校方和家长应该如何处理欺凌事件?欺凌是否违反了法律规定?相关法律条款是什么?在提出问题之后,教师需要提供正确的法律知识,帮助学生了解相关法律条款和规定,以便学生能够正确地判断和处理类似事件。如果教师选择用网络诈骗类型的案例进行教学,那么,对于网络诈骗事件,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相关的网络安全法律和规定,以及如何防范和避免受到网络诈骗的方法。如有必要,教师也可以与当地的公安部门开展合作,让专业的公安警察来到校内为学生开展专题宣传教育活动,使学生能够在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同时拓宽思维视野,从根本上增强其学习体验。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着重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让学生明白自己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作为学生,自己应该如何维护学校的秩序和安全?作为公民,自己应该如何为社会做出贡献?如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总之,通过适当的热点事件引导学生提高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是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该注意到的方面。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引入生活案例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道德和法律知识,提高其实际运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生活案例也将不断涌现,为《道德与法治》课程提供丰富的素材和资源,使其教学更加生动有趣、贴近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