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继玲 吴曙生 (.安徽省铜陵市田家炳小学;.安徽省铜陵市新城小学)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发展他们对于美的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教育。美育即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也是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五育”并举和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今天,美育作为“五育”的其中一员,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共同目标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美育是针对当前偏重“理性教育”的现状下,协调发展教育中感性和理性的两方面,重塑感性教育的地位,以此达到全面发展的育人目的。因此,美育在学校课程体系的整体构建中,需要与其他“四育”相互协调,在整体上达到学校课程感性与理性的均衡。但从现阶段的学校美育课程实施上看,只有常规美育课堂的教育和渗透,显然不足。
美育融合多学科课程便于形成知识体系,增强对知识点的理解,在以课时为单位的教学活动中,美育作为平衡媒介在每节课理性知识输入的同时,兼顾学生的感性体验,实现理性认知与感性认识的和谐,达成课程的均衡协调,实现整体育人、全面发展。基于教学主题的学科融合是为了完成某项教学内容而采取的一种教学方式;基于生活主题的学科融合体现“贴近学生,贴近社会,贴近生活”的现代教育基本原则;基于活动主题的学科融合目的是人的发展,为了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美育融合多学科课程的意义在于更进一步落实全面育人的目标。只有明确了美育融合课程的意义,才能进一步探寻美育融合课程的路径。
美育教育到底育什么?蔡元培先生说:“以美育代宗教”。还说:“美感者,和美丽与尊严而言之,介于现象与实体世界之间,而为津梁。”从美学先驱蔡元培先生至今的中国现代美育思想史,贯穿其中的思想主线仍是健全人格,重塑灵魂。义务教育阶段艺术课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育润心,以美培元,引领学生在健康向上的审美实践中感知,体验与理解艺术,逐步提高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艺术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运用特定的媒介、语言、形式和技艺等塑造艺术形象,反应自然、社会及人的创造性活动。艺术教育以形象的力量与美的境界促进人的审美和人文素养的提升。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在于弘扬真善美,塑造美好心灵。
在小学学科教学中,将美术与语文、音乐、数学、信息技术等学科相融合,充分发挥各学科的功效和优势,丰富小学课堂教学内容,增强课堂趣味性,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美育人,以学科为主题融合多学科,充分发挥协同育人功能拓展美育文化,注重艺术与自然、生活、社会、科技的关联,汲取丰富的审美教育元素,传递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全面发展。
“大美术”教学观下,美术活动不应当仅仅局限于课内,还可以结合课内教学内容组织一些课外的美术实践活动,这样既能激发小学生的参与兴趣,同时也能借助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来更好地渗透多学科融合拓展美育文化。
组织田家炳小学文创社团走进田里体验种麦子画稻谷。自己播种麦子,许多孩子才明白麦子是如何播种,几月播种,种子是要一垄垄的整齐撒,还可以播种机大面积直接播种,通过参与劳动更珍惜食物,也感受到食物的来之不易,也对《悯农》这首诗有了感同身受的感觉,审美感知力也得到了提高。坐在金黄的稻谷旁,聚精会神地画着饱满而又低垂的稻谷,心中油然而生的对自然、对食物产生了敬畏之心,还通过创作诗歌和文章表达对秋天丰收之美的喜悦。
组织田家炳小学文创社团走进铜陵凤凰山,去欣赏铜草花之美。现场在铜草花的花海里拍照,看蝴蝶蜜蜂在花丛中采蜜忙碌,闻花香,欣赏铜草花之美,写铜草花,画铜草花。孩子们对美的观察力、感受力、感知力进一步提高,绘画语言和文字表达更真实,更感人,画面更生动,创作的作品画中有诗,诗中有画。
组织创作主题为《美的致意》的秀台节目,是把美术课堂上的绘画作业设计并制作成班服在校园文化节走秀演出,从而塑造了一种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
组织田家炳小学文创社团走近城市文化,用线描创作《城市名片》系列和新年台历系列。台历和明信片,作为文创产品在校园文化节展出。让孩子发现美就在身边,可以感知并创造美,以此培养孩子热爱家乡和大自然的情感,从而拓展了美育文化。
通过这些实践活动把语文、历史、自然、电脑制作等学科知识和绘画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感受力、观察力、创造力和表现力。
中国的教育长期以来偏重于“文”,而忽视“物”,学生长期缺乏阅读实物的能力训练,在面对实物和艺术品时,存在严重的“物盲”和“美盲”,他们能熟读中文、英文,但不能读懂被誉为国之重器的青铜器、陶瓷,也难以读懂汉唐书法、宋元绘画,更缺乏对其他文明的文物和艺术品的认知,这与国家提倡的培养民族自信严重不符。
Effects of the water used for regeneration and the removal process of impurities of coconut shell activated carbon on the production of DCS-3 support 7 26
基于此,为推广实物教学的理念,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推出了公益教育项目“‘游于艺’中小学实物教学及推广计划”,铜陵市田家炳小学借此契机,牵手浙大艺博馆签订伙伴合作学校,开展美育实践活动。
活动中,浙大艺博馆的团队带着他们馆藏的多幅高清名画复制品来铜陵市田家炳小学给文创社团的孩子们开展现场实物教学,活动现场有名画赏析,有化学博士老师带孩子们进行矿物颜料实验,还有现场教孩子使用矿物颜料临摹绘制《千里江山图》。现场气氛热烈,同学们个个兴致盎然,意犹未尽,受益匪浅。此次活动也在浙江卫视《盛世修典第2 集——赓续》栏目专题播出。“游于艺”项目以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的师资力量做支撑,以艺术与考古博物馆为基地平台,推行以文物或者艺术品实物作为教学样本的、文与物并重的实物教学模式,将大学的专家知识转化为课堂教学知识,提升学生的阅读实物能力、美学素养和批判性思维,将“实物教学”的理念、融合多学科教学模式,提升和拓展学生的美育文化,从身边的文物开始认识、了解。一幅名画、一件文物的背后,融合了多学科的知识和内容,美术、音乐、文学、历史、政治、化学等。通过这次活动,学生的视野更开阔,同时对美术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的内心也树立了更远大的理想和目标,美育文化也得以更深入地拓展。
组织田家炳小学文创社团走进市美术馆开展现场赏析活动,聆听美术馆老师讲解名画背后的故事,通过美术馆老师深入地讲解和多幅作品欣赏,学生们感受到一幅画的背后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审美素养也得以进一步提升。
近年来,文化部门高度重视发挥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功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中小学生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学习,促进博物馆与学校的融通,充分挖掘博物馆资源,结合小学生认知规律和学校教育教学需要,将中小学语文、数学、历史、地理、科学、音乐、美术等学科教育教学和实践活动有机融入博物馆教育内容,通过博物馆实现多学科融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组织田家炳小学文创社团开展“至味中国年”主题实践研究活动。百节年为首,春节,即中国农历新年,俗称新春,春节的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活动中首先带领文创社团学生们参加了农林村的百子龙灯开光盛典和画龙灯活动,找寻和了解关于“中国年”的家乡民俗文化,现场体验美育实践活动。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举行各种庆贺新春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学校以“人间至味中国年”为主题,分成三个篇章——“忙年”“家宴”和“欢颜”进行主题创作表现。
第1 篇章:忙年。“过个大年,忙乱半年。”人们把这段复杂、认真而又辛劳的光景,叫做“忙年”。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虽然吃已经不是过年所期盼的了,人们用时间保存了传统和记忆。佳节的习俗都会在家人的忙碌下浓缩成一道美食或一桌佳肴,工艺和秘方,或简或繁,不仅衡量着一个家庭的生活水平,也展示着一个家庭的修养和习惯。但储备和加工这些食材,还有为春节忙碌准备的各项事务,也绝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而这个包含着筹备的过程,就是“忙年”的真正含义。接下来的实践活动作业就在“忙年”的篇章里开始。
第2 篇章:家宴。经历了腊月期间的紧张“忙年”,最重要的春节如期来临,“饭”又叫“年饭”。
第3 篇章:欢颜。舞蹈、音乐、歌曲、绘画在这场盛大的中国年里,则是生活这场宴席之外的“零食”。它向人们的心灵,填注情趣和记忆。让同学们的寒假生活,乐在其中,尽享欢颜。
活动围绕“新年”主题展开,通过下乡采风感受民俗文化,体验民间音乐、舞蹈等民俗活动,以学科小组为单位制订学习任务单,相关学科老师线上对接辅导,融合多学科展开创作。
第1 篇章忙年,主要是语文、数学跟美术的融合进行写和画,以文章和制作数学手抄报,同时在此期间的冬奥会也是其中的一味视觉大餐。第2 篇章家宴,是语文跟绘画的体现和表达。第3 篇章欢颜,是音乐、舞蹈和绘画手工等融合,最后是美术、语文、音乐、数学、信息技术等多学科融合。整个创作表现形式采用“手工风琴册页”和“虎年海报设计”和主题文创礼袋的表现形式呈现。这些作品容文字、书法、绘画、手工及设计于一体,既体现了孩子们的创意构想,同时通过忙年(掸尘、买年货、包饺子、贴春联等)、家宴(年夜饭、包红包、拜年等)、欢颜(走亲访友、逛集市、堆雪人、文娱活动等)的民俗活动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有了更进一步的观察体验和感受,其中的美育价值和美育文化得以进一步拓展。
组织田家炳小学文创社团开展“花间十二声”主题实践研究活动。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二十四节气是世上最有诗意的历法,它们在四季轮回中流淌。让我们跟着四季的脚步,走在二十四节气里,把每一个平凡的日子,转化成一幅画、一首诗、一篇文章。根据十二个月二十四节气的时间规律变化,先收集二十四节气中描写花的诗句,梳理编辑成册《花与诗》。再组织学生走进大自然,提取自然界一花一草一木中最美的色彩搭配,并用颜色画在纸上,形成色卡留存,体验二十四节气的变化。创作绘画作品集《花》与《色块的力量》。同时观察、认识、收集植物枝叶、花和果实,感受自然与生命的对话是无处不在,为创作绘画作品《花草集》和文集《自然的积蓄》积累资料,让学生亲身体会了解并感受二十四节气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围绕着这些节气所形成的各种活动形式、饮食习俗,指导学生学习了解二十四节气相关知识和文化,学会讲述,并制作成视频资料。通过制作和讲述音诗画呈现,融合语文、音乐、表演、主持、信息技术等多学科知识。让美育文化进一步升华,让孩子们感受到美就在身边,就在四季变化的更迭里。
通过这一系列主题活动,有效融合多学科,同时也加强了学科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打破了学科壁垒,形成知识和学科融合,构建知识网络。并积极地建立了各学科之间的连接,学科之间的连接与融合也促进或加深了学生的理解能力,拓展和发散了学生的思维,也为以后形成校本教材提供了有效课例。
铜陵市田家炳小学文创社团的产品以文化符号形式展现在同学面前,他们会联想起曾经的生活经历、曾经的校园故事、学校的学习氛围、相同的价值追求等等,这些和校训、校徽、校歌共同构建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极具认同感。基于区域文化的文创产品以艺术品展现在众人面前同样会引起共鸣,比如在中国古铜都铜陵,绘制以“铜文化”为内容的城市明信片、邮票、台历等,引起人们的注意,使他们获得认同感,引发他们的关注,促使他们去更深入地了解,从而唤醒内心深处的真、善、美。
学科融合既是学科发展的趋势,也是产生创新性成果的重要途径。基于美育实践的文创社团依托于学校,在教师的引领下走出校园,观察社会,追溯历史,用审美感知、发现的眼光寻找周边的美好,并运用文学、数学、计算机等多学科知识以艺术产品的形式展现,在共同的目标情感下实现多学科的融合。“贴近社会,贴近生活”教育原则不仅便于形成知识体系,增强对知识点的理解,同时活动过程的交流、合作、包容、创新是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和发展。
综上所述,美育对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学科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其在各学科教学中的融合,使学科内容相互渗透,使学习价值达到最大化,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践行新时代背景下的新教育理念,并在学科融合中,充分发挥协同育人功能;汲取丰富的审美教育元素,传递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拓展美育文化建设最终达到“五育并举”的目的,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提升。当然,学校还应在不断的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积极创新、勇于探索,不断反思和调整优化,这样才能持续让多学科融合进行美育文化渗透的拓展和研究得以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