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任祝 魏颖 周元 杨莉 王银芳 薛瑞楠(天津市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兴起,对现代产业体系带来了全面、深刻、持续的改变,推动了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数字经济与产业深度融合成为产业转型发展的新动能,促进产业链延伸拓展,形成完善、稳定、健康的产业链。近年来,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强劲,总体呈稳步发展态势,进一步向做强做优做大的方向迈进。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3年)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50.2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0.3%,数字经济占GDP比重达到41.5%,其中数字产业化规模达到9.2万亿元,产业数字化规模为41万亿元,占数字经济比重分别为18.3%和81.7%。数字技术创新作为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是推动优势产业强链、新兴产业建链、传统产业延链补链的重要基础,能够不断提升产业链效率和优化产业链布局,逐步成为壮大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近年来,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发展数字经济,高度重视数字技术创新工作,数字技术创新取得新进展、实现新突破。
从 国 家 层 面 看, 《 国 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等重要文件相继出台,数字经济已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数字经济发展战略纲要》作为首个国家层面的数字经济整体战略,数字经济发展被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 明确“十四五”期间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目标和重点任务。《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提出加快数字中国建设,增强数字经济发展质量效益。从地方层面看,各省市纷纷加大数字经济布局力度,对标国家层面规划制度体系,陆续出台数字经济相关规划、行动计划、指导意见等,积极推动数字经济政策落地实施。
数字技术创新具有周期长、投入高、风险大等特点,近年来,科技部等相关部委采用重大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方式集中优质创新资源大力支持数字技术创新,我国的数字技术创新能力获得持续提升。衡量数字技术创新能力的指标主要包括R&D(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R&D人员、信创企业情况、信息领域学术成果影响力等,据统计,2012年至2021年,我国R&D经费投入从1.03万亿元增长到2.8万亿元,投入总量位居世界第二;2012年至2021年,R&D人员全时当量从325万人年增长到572万人年;2021年,我国在信息领域PCT国家专利申请量超过3万件,在计算机技术、数字通信领域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均居世界第一。
“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到“增强关键技术创新能力”,近年来,我国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集成电路、高性能计算机等关键数字技术领域不断取得突破。据统计,2012年至2021年,我国数字技术授权专利数量排全球第一,是排名第二的美国的2.9倍;2021年,国内人工智能技术专利申请量全球占比70.9%,位居全球第一,我国人工智能专利产出从2012年至2021年平均增长率达到26%;2021年我国区块链专利申请数量占全球的比重超过84%,占据全球榜首;我国在高性能计算机领域继续领跑,国际超算大会发布最新TOP500榜单中,我国共有173台超算入榜;集成电路领域涌现了龙芯、申威、飞腾、海光、兆芯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龙头企业。
数字技术应用程度即数字技术创新与产业的融合程度,具体表现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数字技术创新与传统技术创新相比,具有通用技术属性,不仅催生和赋能与该技术相关的产业,同时能够促进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数据显示,2012年至2021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从11万亿元增长至50.2万亿元,占GDP比重从21.8%提升至41.5%,数字产业化规模从2.95万亿增长到9.2万亿元,产业数字化规模从6.53万亿元增长到41万亿元,数字技术创新作为实现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稳定器”和“加速器”的作用愈加凸显。
产业基础高级化是实现产业链现代化的重要前提,是提升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性水平的关键。我国制造业规模庞大,门类齐全,但与制造业强国相比较,我国产业基础能力不强,部分领域的产业链关键资源和关键环节长期受制于人,在产业链协同性方面,链链之间联动性不足、对接不畅等现象较为明显,基础研究与产业化脱节现象较为突出,存在“断链”风险,带来产业链的韧性不强、稳定性不够,导致产业链不完整。
技术创新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和源泉,是提升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性水平的核心推动因素。我国科技领域存在大而不强的现象,虽然创新研发投入总量居于世界前列,但基础研究投入相对不足,基础创新研发投入强度与发达国家相比具有较大差距。据统计,我国基础研究投入中政府占主导地位,其中中央财政基础研究投入占95%以上,而企业在基础研究投入中占比较低(不足1%)。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体系不完善,一定程度上制约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推动数字技术创新与产业深度融合,能够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从产业链企业端来看,多数企业受数字化转型思维缺乏、资金约束、投入与产出收益不成正比等各方面因素影响,对企业数字化转型持观望态度;从产业链数据端来看,目前,数据资产积累薄弱,产业协同水平较低,多数企业仍处于应用感知阶段而非行动阶段;从数据链供应端来看,数字鸿沟较为明显,核心数字技术及第三方服务供给相对不足,供给端与需求端不平衡问题仍较为突出。
数字经济时代,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成为企企、链企、链群之间信息与知识交流分享重要媒介,促进各类生产要素之间协同发展,是实现产业协同的关键。一是数据要素能够提高产业链抗冲击能力,通过数据要素高效连接链上企业产品生产、分配、消费全过程,促进企业之间信息共享,面对外界冲击能够迅速做出反应并采取应对措施。二是数据要素加速生产要素流动,扩大链上企业经济活动范围,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改变生产要素时空局限,打破原有产业链边界,提升产业链运作效率。
数字平台作为产业链发展关键载体,逐步成为促进产业链优化升级的重要发展模式,能够为产业链的生产制造、运营管理等重要环节提供全方位数字化服务,加速推动产业链数字化转型。一是数字平台有助于资源的高效利用,数字平台通过挖掘整合产业链上各类资源要素,提升产业链资源利用效率。二是数字平台通过信息整合、资源共享消除产业链之间的信息壁垒,推动产业链各环节分工细化、价值增值,助力产业链网络化协同发展,形成高端产业集群。三是数字平台有助于集聚科技创新资源和科技创新人才,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推动创新平台协同发展,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产业链创新能力。
数字产业化是指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信息通信业、软件服务业、互联网服务业等服务领域的深度应用,促进数字产业的发展。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能够提升数字技术的安全水平,促进数字技术的深度应用,释放数字技术价值。数字产业化的核心是依靠数字龙头企业示范引领带动,充分发挥数据要素价值,推动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数据要素的发展,实现专业化生产和一体化经营,优化数字产业布局,推出数字新技术和数字新产品,打造产业链优化升级的核心支撑,培育新的经济增长动能。
产业数字化是指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数字化改造,不断推进产业的转型升级。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是实现企业从原材料投入、生产制造、终端消费以及成本控制等产业关键环节的全流程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一方面通过改变传统经验的模糊管理模式,优化管理流程,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另一方借助数字孪生、数字虚拟仿真等技术实现研发创新在数字空间完成,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同时,数字技术通过提高产业链上企业的创新效率、稳定和强化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水平、提升产业链分工地位等途径不断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实现从价值交易到价值共创的转型过程,有利于提升产业链上企业的市场活力和竞争水平。
新型数字基础设施是数据要素的重要载体,对于数字技术创新赋能产业链的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转型发挥基础性支撑作用。一是优化布局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兼顾区域平衡性、时空协调性和使用经济性,统筹规划数字基础设施与传统基础设施建设,协同建设千兆光纤网络和5G网络,促进云网协同和算网融合发展。二是要把工业互联网建设放在首要位置。工业互联网作为全新产业生态模式,能够贯穿产业链全过程,促进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拓展延伸产业链条,发展优势产业集群。三是高质量建设大数据计算中心,提高数据信息发现和知识挖掘能力,加强集成电路、工业机器人、智能传感设备、软硬件系统等研发应用,为产业链全面数字化转型提供支撑。
全面打造新型数字化示范平台,推动产业链由单一链条式发展模式向网络协同式发展模式转变。一是建设共性数字技术创新研发平台,制定共性数字化解决方案,解决共性技术问题,为数字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提供信息数据支持、应用支持和标准支持,降低链上企业数字化转型成本。二是打造专业化研发创新示范平台,深入推进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平台建设,整合利用产业链内部及外部创新资源,系统打造数字化产业生态,鼓励产业链上下游资源与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平台全面融合链接,优化生产流程,延长产业链、创新链和供应链。三是建立产业协同平台。加强产业信息资源开放共享,打通产业链上下游数据流通渠道,实现产业链上下游产能、生产周期、原料与库存等协同管理,充分发挥资源整合的联动效应。
数字技术创新作为创新发展的新引擎和新动力,加速各类研发创新力量整合,进一步夯实产业基础、增强产业链韧性。一是加大数字技术基础研究,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在数字技术关键“卡脖子”领域集中攻关,逐步在数字技术领域建立自主研发为主的科技创新体系。二是构建开源技术生态,通过开源技术生态汇聚众智、降低研发成本、推动技术迭代更新和应用,引导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以及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开源技术生态构建,加大关键开源技术的研发力度,拓展开源技术应用场景。三是建立“揭榜挂帅”制、“赛马”制等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作用,实现数字技术创新从供给导向型向需求导向型转变,加速区域间创新要素流动,激发数字技术创新潜能。
产业链韧性具体体现在产业链企业竞争力、创新力、抗风险力,抓住数字化转型的新机遇,以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创新型为发展方向,培育一批数字化龙头企业,引领示范带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有助于推动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固链。一是支持龙头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倡导先行先试原则,鼓励链上龙头企业率先数字化转型,积极示范引导带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二是加强跨产业链企业合作,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打造涵盖生产研发、运营管理、消费流通等产业链关键环节生态主导型企业,支持具备明显竞争优势和较高资源整合能力的企业形成产业集群。三是推动企业数字化标准体系建设,鼓励龙头企业加快制定和执行数字化转型等关键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数字化转型领域的影响力。
全面构建数产融合人才发展体系,夯实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基础。一是建设市场化引才的数字平台,设立“数字化转型人才资源库”,加强海内外数产融合人才数据管理,既掌握数据的主动权,又能精准引才,同时,发挥行业协会、咨询公司等在数产融合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构建数产融合人才发展体系。二是建立数产融合人才培养基地,鼓励高等院校与龙头企业联合培养、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数字化转型人才的实操训练,重点培养应用型、工程型、技能型专业人才。三是强化数字技术创新人才保障,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壮大数产融合人才队伍,深入推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为数字技术创新赋能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