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中雍 张耀坤 丁琦(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党的二十大报告描绘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并明确提出,要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近年来,我国促进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工作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成为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一个鲜明特征,也成为越来越多中小企业的普遍共识。
为深入了解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挑战,研究组结合大数据监测和调研调查发现,专精特新群体反映的诉求集中表现为产业链、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需求更加迫切,产融合作提振有效投资的需求更加迫切,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的需求更加迫切,有效高效服务供给的需求更加迫切,须从做大增量、做强存量两个层面着手,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扩面提质、能级跃升。
近年来,有关部门通过强化财政金融扶持、完善梯度培育体系等政策举措,支持中小企业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建立了涵盖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多层次优质中小企业体系。在各方面共同培育和努力下,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竞相涌出、蓬勃成长,成为拉动各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亮丽名片。
一是“专精特新”数量和规模齐升。通过引导中小企业以配套强产业、以专注铸专长、以创新赢市场,一大批专精特新企业脱颖而出。截至目前,国家已累计培育五批次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万余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9.8万家,其中,民营企业占比在95%左右,创新型中小企业超21.5万家,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格局基本形成。
二是“专精特新”引发高度关注。2022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向全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大会致贺信,对广大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提出殷切期望。2022年11月,在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的中国倡议被首次纳入领导人宣言,“专精特新”上升成为国际社会认同并接受的理念主张。
三是“专精特新”成为热门标的。上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各项指标表现优异,产业界和资本界对于其投融资价值更为认可,知名券商机构普遍认为“专精特新”行业风向标明显,投资布局的意愿连续增强。截至2023年6月30日,A股上市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占比超过30%,达1600余家;上半年A股新上市企业中有110多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占全部新上市企业的近七成。
四是“专精特新”加快数字化转型。数字化转型是引领中小企业加快向“专精特新”迈进的有效手段,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对1200余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开展的专项调查显示,超95%的“小巨人”企业近三年(2019—2021年)保持数字化持续性投入。参与中小企业数字化水平评测(2022年版)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超八成数字化水平等级达二级及以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掌握和灵活运用数字技术变革生产方式、商业模式和组织形态的能力日益增强。
基于大数据监测和规模性调研分析发现,在困扰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制约瓶颈中,既有长期存在的老难题和顽疾,也出现了一些新挑战。
一是平等待遇保障存隐忧。调研发现,部分大企业利用强议价地位逾期占用、变相拖欠账款甚至搞寻租,一些产业链核心企业对应付账款确权不积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反映“前清后欠”“尾款截留”“应收账款质押融资难”等问题突出,有些中小企业应收账款占营收比超50%。部分政府及央企国企项目审计流程复杂严格,项目交付几年后往往因未接受审计,导致款项不能结清且无条件调减的风险较高。二是维权和应诉能力较弱。苦于举证难、投诉时间长等因素,专精特新企业时常被盗用和侵犯专利,特别是在申请上市过程中,容易遭遇竞争对手恶意发起的专利狙击。2022年,40家企业“折戟”科创板,其中14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因知识产权纠纷和科创属性质疑等问题,导致科创板IPO审核中止。
近一半的受访“小巨人”企业反映,综合融资成本仍居高不下。一方面,符合制造业项目建设期及回收期的中长期贷款品种少,难以满足技术改造、设备购置、厂房新建等产能扩充升级的现实需求。另一方面,中介费、过桥费等息外费用高,“以贷转存、存贷挂钩”等做法仍隐蔽存在。不少受访企业认为,抵押物要求高、范围窄、依赖度强且解押重抵手续烦琐,可获免抵押免担保的纯信用授信额度小。以客户合同、应收账款和知识产权等为担保品的动产和专利质押,在实践中往往效果不彰。调研了解到,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基于资产保值增值的考核要求,普遍只关注中后期项目,催芽扶苗的意愿性和驱动力不足。据统计,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自成立至首次获投的平均时长为9.97年。
一是大企业融通创新意愿不强。调研发现,市场份额稳定的大企业在创新研发、供应链准入等领域的融通主动意识低。一方面,大企业对中小企业参与技术创新的限制条件严、容错空间小;另一方面,囿于收益分配、风险共担机制不健全,大企业对开放创新资源可能造成的技术机密泄露等有所顾虑。二是科技成果转化不活跃。大数据监测显示,2022年,从高校院所受让专利的“小巨人”企业数量为300余家,受让专利共9000多次,平均每家企业不到3次;有产学研合作申请项目的“小巨人”企业占总数量比例不足一成。
一是专属服务找不到。公共服务、市场化服务和社会化公益服务质量和水平普遍不高,绝大多数服务机构推出的产品停留在浅表层面,倚重于政策解读和申报,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需求旺盛的工业品电商渠道、海外并购合规等难以满足。同时,公共性质的标准计量、测试检验、中试熟化平台等创新基础设施分布少且共享率不高。二是首创产品推广难。企业反映,新产品在推广应用中遇冷,始终遭受国内用户的歧视和不信任,采购者不敢用、不愿用,部分行业性龙头企业只采购进口或外资品牌产品。三是中高端人才引不来、留不住。专业技术技能人才以及一线车间熟练操作工严重短缺。企业技术骨干人才在职称评审时条条框框多,“重学术、轻技能”现象依然存在,特别是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往往深耕细作于产业链上下游的细枝末节,评审专家对这些领域并不熟悉。
当前,专精特新培育处于战略机遇期与关键窗口期,应明确以做大增量和做强存量为主线,着力聚焦四个方向,更大激发中小企业在全面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和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发展活力和创造力。
系统性研究指引创新型中小企业成长为专精特新企业的可行路径,引导地方坚持育种扶苗,放足活水、养好活鱼,提振发展信心和投资预期。
一是确保竞争中性原则。定期开展高规格的专项督查或审计并借此形成高压态势,集中化解政府部门和国资企业拖欠中小企业账款,对政府和央企国企项目存在的长期不验收、不审计情况强化监管。对及时进行应收账款确权以及供应链票据签发量位居前列的产业链核心企业给予财税激励,将大企业应付账款账期作为本土ESG评级的重要指标。
二是拓宽资金供给渠道。依托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以及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等,用好用足地方专项债,拉动扩大对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和服务型制造的投资力度。重点支持“链主”企业以资信传导、产业投资等方式育企扶企,引导资本围绕产业链坚持做中长期投资,允许符合条件的国有创投企业跟投。做实区域股权市场“专精特新”专板,创新开展股权投资份额转让、创业债权等差异化服务试点。下调对专精特新企业发债主体的硬性指标要求,予以科创债券和票据的贴息支持。
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在相对狭窄的产业领域牢牢锁定高端市场,夯实自主知识产权和替代接续能力,加力提升其在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韧性方面的穿针引线作用。
一是深化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实施“专利盒”优惠税制激励,引导专精特新企业加快向标准必要专利、有海外同族专利且处于产业关键环节的高价值发明专利布局。以强化绩效考核、财政支持试点、共建公益基金等方式,畅通央企国企、“链主”企业、互联网平台与专精特新企业在产研、产融、产销方面的高效对接。深化以技术资产交易为纽带、成果二次开发为关键的产学研合作,加强对开发成果的权属和处置指引。
二是强化精准服务对接。汇聚政府公共服务、市场专业服务、公益志愿服务等各类优质服务资源,以求实求新、提质增效为导向,引导服务机构对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创新探索。综合运用政府首购订购、示范应用等方式,促进社会采购者敢用、愿用,鼓励大型企业和互联网平台集中发布面向中小企业的大额采购计划。支持符合条件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人才申报各类人才项目,允许研发实力较强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单独或联合组建评审委员会开展自主评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