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背景下留守儿童面临的困境与应对

2023-12-18 06:54付卫东杨雅雯
团结 2023年4期
关键词:双减政策儿童

付卫东 杨雅雯

“双减” 政策实施以来, 基础教育实现了从校内到校外的巨大变化,校外培训机构纷纷退出, 学校育人的主体地位得到强化, 实现了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稳步推进。 然而, 在二元社会结构的影响之下,城乡发展表现出巨大的差异性, 农村劳动力为了谋发展大量向城市转移,导致许多农村儿童以留守状态在农村学校接受教育。 在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长时间缺乏父母的陪伴与沟通, 导致留守儿童在学习、 人际关系等方面存在着许多严重的问题。 尤其是 “双减” 政策实施后, 空闲时间增多, 由于缺少监护人有效看管, 留守儿童长时间玩手机和短视频、 看电视, 甚至网络成瘾的现象加剧。

对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而言, 他们自身的独特性导致“双减” 政策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 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未来人口素质和劳动力的培养, 关系到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也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立和可持续发展。 因此, 本文将结合当前“双减” 政策实施以来, 留守儿童面临的诸多现实问题, 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推动“双减” 政策更好地在乡村学校落地, 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一、 “双减” 背景下留守儿童面临的现实困境

为了全面了解“双减” 政策执行过程中留守儿童面临的现实困境,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团队于2022 年3~6 月期间对来自湖北、 贵州、 浙江、 湖南、四川和广东6 个省份的8436 名乡村中小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其中留守儿童占比56.5%。 问卷回收后, 对其数据进行了汇总、 清洗和分析, 发现留守儿童在作业质量、 学习负担和 “双减” 政策满意度等方面存在突出问题, 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 不仅会影响我国 “双减” 政策的持续推进, 还会阻碍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1.留守儿童的作业管理质量有待提升

“双减” 政策规定, 学校要依据学段的不同分类明确作业总量, 初中生书面作业完成时间最多不超过90 分钟。 课后作业减少, 空闲时间增多,意味着学生需要在有限的课堂内充分消化学习内容以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相应的作业, 同时也意味着学生拥有了更多可自由支配的时间, 这对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以及时间规划能力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然而, 在课题组围绕乡村学校学生作业完成时间以及作业质量等方面展开的调查中, 调查数据显示, 有32.1%的学生经常会因为作业没有完成而晚睡, 差异性分析结果显示, 留守儿童较非留守儿童这一现象更加显著。 调查显示, 留守儿童的作业质量也普遍低于非留守儿童。 作业完成时间长短以及作业质量高低是衡量学生对课堂学习内容掌握情况的有效指标。 可见, 大多数留守儿童的课堂学习效率并不高, 导致其作业完成时间较长、 作业质量较低。 在问卷有关 “没有作业的空闲时间学生一般会做什么” 的选项中,同非留守儿童相比, 留守儿童更倾向于玩手机/电脑、 看电视来消磨时间。 因此, “双减” 政策实施后, 尽管留守儿童空闲时间增多, 由于缺少父母的监管和陪伴, 他们普遍将这些时间用于娱乐,长时间玩手机/电脑也是导致学习效率不高、 作业质量低的原因之一。

2.留守儿童的学习负担没有明显减轻

课后服务是 “双减” 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削减校外培训, 开展学校课后服务, 解决了课后无人看管的问题。 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和锻炼运动的展开, 不仅有效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还能为学生提供更加公平均衡的教育环境。 然而, 关于学校开设课后服务内容的调查数据显示,27.8%和15.6%的留守儿童选择了 “讲授课本知识” 和 “自主活动”。 并且问卷关于 “在参与课后服务后学习负担变化情况” 的调查中, 结果显示, 留守儿童的学习负担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究其原因, 留守儿童所在学校大部分是县城以下的城镇学校或乡村学校, 这些学校的课后服务类型相对单一, 且变相成为教师授课、 作业练习的延伸, 并没有实现 “双减” 政策规定的特色服务, 因此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留守儿童的学习负担。 此外, 调查数据显示, 大多数留守儿童表示希望课后服务的内容包括娱乐类 (游戏、 电影)、体育类 (球类运动、 武术等) 的活动。 可见, 大多数留守儿童愿意参加课后服务, 且希望可以参加更多种类的课后服务活动。

3.留守儿童的 “双减” 政策满意度低于非留守儿童

就 “双减” 政策满意度而言, 调查结果显示, 通过差异性分析, 留守儿童明显低于非留守儿童。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通过进一步分析得知, 一方面, “双减” 政策实施后, 学生闲暇时间明显增多, 需要家长更多进行亲子交流和陪伴教育, 而留守儿童家长外出务工, 爷爷奶奶难以满足他们父母亲情和关爱的需要。 另一方面, 调查数据显示, “双减” 政策背景下, 课后服务质量和教学质量在城乡、 校际间存在较大差距, 留守儿童所在城镇学校或乡村学校明显低于城区学校, 这种新的教育不公平导致留守儿童对“双减” 政策的满意度低于非留守儿童。

二、 应对策略

1.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增强教师作业设计和管理的能力

作业是评价学生学习掌握情况的重要工具,是锻炼学生理解、 内化课堂所学内容的有效手段。 然而作业量和完成时间的减少意味着教师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准确传授教学内容, 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并通过适量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完成课堂知识的内化吸收, 这对教师安排教学进度、合理设计作业的能力以及自身的专业素养等都提出了巨大挑战。 因此, 要找准着力点, 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第一, 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为了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 一方面教师应深入研读、 理解课标规定的学习目标, 并结合配套教材, 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 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 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另一方面, 通过开发培训研修项目来提升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例如给予个性化需求的对话式研修、 教师学科知识培训、 促进教师个体实践性知识构建的学科实训基地培训、 校本研修培训等。 此外, 智能化的教学环境也是帮助教学质量提升的有力工具。 为了有效激发留守儿童学习兴趣, 实现个性化因材施教, 可以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进行深度融合, 实现技术支持下的高效学习和精准教学。 例如, 在“云课堂” 中, “云课桌” 可以让每个留守儿童收到量身定制的练习, 可以便捷完成合作学习、分享交流, 学习过程中每位留守儿童的数据也会及时采集, 及时反馈, 帮助教师精准了解学情,有效调整教学, 针对性提供辅导。

第二, 增强教师作业设计和管理的能力。“双减” 政策背景下, 教师要根据新课标和教学目标进行系统的作业设计, 避免重复且过难的练习, 注重多样化的作业设计。 教师应根据留守儿童学习情况的不同, 设计适应其难度的作业。 学困生中不少是留守儿童, 爷爷奶奶平时在学习上也无法给予他们帮助。 对于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留守儿童, 学校教师应具体分析他们的学习情况, 制订个性化学习帮扶计划, 优先关注并辅导他们的学习, 课后服务活动中对留守儿童进行学习补差和作业辅导, 确保他们在学校保质保量地完成各项作业。 随着教育数字化的发展, 教师可以尝试依托各种资源平台实现个性化的课后评价。 例如, 通过国家中小学智慧平台, 利用作业板块为教师设计作业提供依据, 控制作业的时长和知识点的覆盖范围, 设计出适合不同水平学生的个性化作业。

2.丰富创新课程内容, 提升课后服务质量

“双减” 政策规定, 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 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 课后服务是实现学生、 家长整体减负的民心工程, 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减轻学生家庭负担的重要途径。 然而乡村学校由于升学压力、 资金匮乏等原因并没有开展相应的具有特色的课后服务, 课后服务形式单一, 且大多成为作业练习、 教师讲课的补充形式。 此外, 不少乡村学校习惯模仿城市学校的办学经验, 从而忽视了自身具有的资源环境优势, 造成了自然资源的浪费与闲置。 课后服务作为乡村学校开展素质教育、 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应当得到足够的重视。 乡村学校应当扎根乡土特色, 将自然生态、 历史传统、 风俗文化等在地化、 本土化的乡土资源融入课堂教学、 课后服务中, 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

第一, 为留守儿童开设乡土特色课程。 地方承载了本地生态、 环境、 社区、 人文、 历史等多重意义, 每一个地方的整体性和独特性为可持续导向的教学提供了最佳的情景和内容。乡村学校要结合当地的自然资源优势, 创新课后服务的内容形式, 为留守儿童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课后服务课程。 充足的自然环境资源为课程开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 学校可以以此为基础开发课后服务劳动实践课程, 让大自然作为乡村学校课后服务的活教材。 教师可以带领留守儿童种植农作物、 浇水施肥、 除草采摘, 在劳动中留守儿童可以学习知识, 将理论应用于实践, 培养自身的创造力和探索精神, 在减轻学习负担的同时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此外, 乡村学校还应该重视乡土文化艺术活动, 挖掘乡土文化资源, 激励和引导留守孩子积极参与乡村文化活动, 培养乡土艺术的意识, 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 乡土文化、 风俗人情蕴含着丰富的课程资源, 包括本土的历史文化、 饮食文化、 曲艺文化、 社交礼仪文化等乡土艺术, 这些是一切艺术的根源。 通过关注乡土文化艺术活动, 留守儿童可以更好地接触、传承和弘扬乡土艺术, 同时也丰富了他们的闲暇生活。 在课后服务活动中, 乡村学校因地制宜, 鼓励留守儿童积极参加各种社团活动, 让他们学知识、 强能力, 学唱歌、 练跳舞, 学书法、 能绘画, 学编程、 会实践, 学三球、 长体质, 让他们愉悦身心的同时, 发展自己, 成长自己。

第二, 为留守儿童专门设置生活特色课程。“双减” 政策背景下, 针对留守儿童特点, 学校可以专门为其制定相关的课程。 例如针对留守儿童长期缺乏父母陪伴的状况, 学校可以开设专门的留守儿童生活教育校本课程, 给予留守儿童适当的生活技能技术教育, 如对蔬菜的了解和辨别、 饭菜的营养和烧制、 衣服的清洗和缝补等。 从广义的生活技能上说, 一方面, 学校可以为留守儿童提供关于人际交往能力的指导, 帮助他们学会倾听和表达, 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另一方面, 有关消费技能的指导,大多数留守儿童的零花钱都要高于非留守儿童,指导他们制订消费计划, 合理使用手中的零花钱, 培育正确的消费观尤为重要。 针对留守儿童事故频发, 生命健康教育不足的现状, 学校可以加强留守儿童安全教育课程的设置, 包括对生命的理解、 安全保护常识、 规则和法规教育等。 除了教师的讲授, 学校可以联系卫生部门帮助留守儿童掌握求医问诊的基本常识, 懂得感冒、 疟疾等常见疾病等防止和处理, 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呵护自己的身体; 联系安全消防部门、 公安部门进行安全演练等。 此外, 还可以安排老师组织学生们观看相关的纪录片和教育新闻, 让他们从电视中知晓法律法规, 实现寓教于乐。

3.强化父母教育责任, 深化协同育人机制

“双减” 政策背景下留守儿童面临的困境仅靠学校教育是无法解决的, 要强化留守儿童外出父母的教育责任, 尽力营造家庭教育的氛围, 大力加强社区的作用, 优化校园周边环境, 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努力做到家校社协同育人, 以保障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第一, 让留守儿童家长给予更多的关怀。“双减” 政策背景下, 留守儿童的父母更应意识到自己在孩子教育中的重要性, 在追求增加收入的同时, 保持对人文关怀的重视。 父母可以合理安排出行时间, 增加回家频率, 利用农忙和假期等机会与孩子团聚, 或者尽量降低母亲的外出频率, 这对孩子的温暖成长有着重要意义。 父母要保证和孩子有密切频繁的沟通, 通过手机、微信、 QQ 等方式加强与孩子的联系, 但要注重沟通方式, 体现关爱和亲情。

第二, 培养留守儿童自主学习和生活习惯。“双减” 政策背景下, 更考验留守儿童的自主性, 形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尤为重要, 这就需要家长和学校教师密切配合。 学校教师可以采用合作教学的模式, 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留守儿童自主探究的能力。 遇到学习中难度较大的问题, 学校教师和家长鼓励留守儿童不要畏难退缩, 学校教师引导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家长通过QQ、 微信给予他们信心和勇气, 积极应对学习中的困难和挑战。 另一方面, 通过国家中小学智慧平台中的家庭教育和劳动教育板块, 家长主动和学校教师及留守儿童加强沟通, 通过三方互动和交流, 让留守儿童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同时, 通过师生交流、日常观察、 心理家访等方式, 动态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 教给他们调节情绪的方法, 及时疏导他们的不良情绪, 使留守儿童的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得到矫正。

第三, 社区定期组织一些娱乐活动。 “双减” 政策明确规定, 科学利用课余时间。 将留守儿童聚集起来, 以同伴间的相互支持替代部分父母支持。 政府可以在社区设立留守儿童之家, 并提供亲情电话、 网络视频等与家长沟通的平台, 以便关心和帮助留守儿童。 同时, 政府可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改善校园周边环境,并打击精神污染因素, 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

猜你喜欢
双减政策儿童
政策
政策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助企政策
政策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