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俊刚
当下正处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重要历史交汇时期,党中央和国家对档案工作的高度重视已然为每一位档案工作者充分做好新时期的档案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而作为档案事业重要分支之一的“城建声像档案”,对于一座城市的建设、管理与规划更发挥着鉴古今、识未来的重要作用。
欲正本,先清源。若要探究城建声像档案是如何发挥其“存史资政育人”的作用并继续发展的,就必须清楚“档案”和“城建声像档案”的相关概念界定。
“档案”一词最早起源于古希腊时期,本指各类记录重大事件的文本或者存放此类文本的地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的界定,档案“是指过去和现在的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以及个人从事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军事、外事、科技等方面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1]由此可见,在除了文字、图纸、图表等传统文本形式之外,“声像档案”同样是档案实现形成、收集、整理、接收、保管、利用的重要档案类型之一。“声像档案”,就是个人或其他主体在社会发展活动中利用声音和图像等视听元素,采取录音、摄影和摄像方式所形成的档案,如照片档案、音视频档案等。在时代迅速发展、技术不断革新的新时期,声像档案由于其自身的数字化特性,从而在档案存储的便捷性、档案利用的多元性及档案传播的灵活性等方面较传统档案形式具有得天独厚的巨大优势。
而本文所着重论述的“城建声像档案”,就是指在城乡前期规划、建设活动与后期管理等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对于国家和社会具有较高保存价值的照片、音视频等声像类型的档案。结合我国大多数城市的城建档案工作实际可以发现,此类档案大多保存于城建档案馆等城建档案管理机构,城建声像档案的统一收集、严格保管、高效利用既是对城市建设工作与发展路径的真实记录,同时也具有极其多元的社会效用与文化效益。
城建声像档案作为城市建设档案工作的重要表现形式和组成部分之一,不仅在行政层面具有相应的公用价值,其在人文社会等诸多方面所表现出的丰富效用功能也应充分引起重视。
笔者结合城建声像档案工作的实际,从制作主体角度将城建声像档案的纪实功能大体分为两类。
一类是以建设单位为主体,由建设单位负责将建设工程过程中形成的前期勘察设计、中期监理施工、后期项目接收等诸多流程内容进行记录、汇总和整理并形成照片、音视频等声像资料档案。此类声像档案大多由建设者或监理者担任摄录人员,他们需要在拍摄过程中严格遵循主题、构图、色彩、景别、角度、镜头运动及解说、声音等各项专业摄像要求。由于其拍摄内容和工作性质的特殊性,此类城建声像档案大多承担着建设工程凭证与城乡发展记录等最基本的作用,即纪实记录性较强、文化艺术性较弱,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此类建设工程声像档案在归档后,专业保密性较强、可开发利用程度较低,所以一般社会公众了解甚少。
另一类是以城建档案管理机构特别是城市建设档案馆为主体,由档案工作者通过摄制照片、录制音视频等方式将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众多历史文化建筑遗存、现代重大建设工程、科学调研活动等以专业的技术手段和艺术手法记录保存下来形成的城建声像档案。由于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从宏观角度真实反映记录一座城市的变化轨迹并且为城市建设者在进行历史研究和编史修志时提供精准佐证成为了此类城建声像档案的重要使命。由于此类城建声像档案融入较多艺术创作手法及主观构思,所以其罕有涉密且可开发利用程度极高,本文所论述的城建声像档案的宣传教育功能与文化艺术功能将以此类城建声像档案为主要文本展开论述。
近年来,开放的中国不断传递出强有力的中国声音。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以及全球化态势的强劲发展,国内外良莠不齐的文化内容对广大群众产生了重要影响,更对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与传播提出了更大的挑战,而城建声像档案便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意识形态塑造形式。由于城建档案管理机构创作的城建声像档案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可以向社会大众公开宣传展示的,所以在宣传形式、传播速度、覆盖地域、开放程度等诸多方面相较于其它类型的传统档案具有更高的灵活性,所以其常常以贴近化的主题、奇观化的内容、多样化的形式给广大受众以生动形象、真实通俗的感染力与冲击力,而这也能较好的保证城建声像档案切实履行“以古鉴今”、“以史育人”的“使命”。
以青岛市城市建设档案馆展出的“6·9 国际档案日·档案话百年”主题档案编研成果为例。该展览以建党百年的时间线为线索,分为“1921-1949 民国印记”、“1950-1977 建国新貌”、“1978-1991 改革春风”、“1992-2000 东部崛起”、“2001-2008 乘风奥运”和“2009-2021时尚兴城”六大版块,通过大量照片与文字的档案形式将百年来青岛在各个特殊历史时期的风貌巨变和重大发展成就展现给岛城人民。此次宣传展览一方面为青岛人民寻回了乡愁记忆,特别是让年轻市民感受到了青岛浓厚的历史韵味与人文情怀;另一方面也极大地提升了青岛群众的家国情怀与城市自信,为日后的城市发展及城建档案工作打下良好的群众基础。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彭吉象曾在其著作《艺术学概论》中谈到“寓教于乐”,他认为应当把思想教育融合到艺术审美娱乐之中,使人们从艺术作品中受到教育和启迪。2毫无疑问,城建声像档案是由声音和图像有机结合起来的档案形式,而人体的视觉与听觉恰恰是无法运用像数学公式一样的严密思维来阐释说明或定量分析的,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城建声像档案与电影电视艺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某些通过镜头真实记录的普通而又平凡的图像与声音经过档案工作者编研处理之后能让受众感受到“画外之境”以及“弦外之音”,除了能够形象直观地了解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的历程变化,还能进一步地享受到无限的艺术意蕴。
以青岛市城市建设档案馆独立制作的《岁月如歌·金口一路》专题片为例。该片时长6 分45秒,以第一人称视角自述的形式讲述了青岛市市南区金口一路的百年沧桑。全片采取了“史料+实拍”的创作手法,通过运用青岛市城市建设档案馆的相关珍贵馆藏图文档案并且与实景摄制相融合,向大家介绍了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吴素秋、中国现代文学家胡适等曾在金口一路居住生活的历史故事。动情的旁白音乐、泛黄的色调风格、奇观的史料故事,短短几分钟的短片在向观众讲述那段罕为人知历史的同时又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和艺术的美感,充分显现出城建声像档案在文化艺术层面的重要功能与效用。
由于我国城建声像档案工作起步较晚,所以在高水平数字化、多元开发利用、公众了解程度等方面都存在着不足。而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城建声像档案工作也在时刻面对着崭新的挑战,如何推动档案事业特别是城建声像档案的创新发展成为了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要提升城建声像档案内容质量,体现其丰富的人文内涵,除了前期档案收集与整理,深挖档案资源也是极其重要的任务。每座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历史底蕴和文化特色,要寻得独具特色的城市记忆和文化依归,只有坚持“内容为王”,全面深入且系统合理地挖掘档案的内容价值,加强学术研究分析力度,于此方能充分体现出城建声像档案的价值所在。
例如:青岛城建档案馆近年来开展了“口述历史、抢救城市记忆”声像档案工作,以采访的形式,真实记录城市建设亲历者的见闻和经验,回顾城市建设中不平凡的发展历史,达到留住城市记忆、传承城市文脉目的。
声像档案的多元利用可以采用以下方式:一是发挥新媒体实时共享,传播范围广的特征,使新媒体成为档案利用的重要载体。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记录好、保存好、宣传好档案资源,达到体现城建档案价值的矩阵效应,助力城建档案工作高质量开展。二是可以通过特定的专题发掘声像档案的重要意义。譬如可以通过特定的历史规律或逻辑关系对声像档案梳理,或者根据一定的任务对声像档案加以深入发掘,从而增强声像档案的关联性、完整性,进而做到系统地反映历史过程,以满足社会获得事件内在规律的档案需要。三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对声像档案资源筛选发掘,突出声像档案服务价值的精准性,增强声像档案使用价值的有效性,充分体现声像档案服务社会的功能。
近年来,青岛市城建档案馆围绕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结合馆藏珍贵档案资源,以青岛市历史建筑风貌为主题,融入青岛历史建筑在不同时期的历史背景以及“哥特式建筑风格”“城市建筑群历史沿革”等专业知识,精心编辑创作了三十余部短视频作品,以“青岛市城市建设档案馆”官方抖音号、百度“秒懂百科”等方式传播城建档案知识,宣传城市建设发展历程和历史城区保护更新优秀成果,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除了充分挖掘开发和多元利用,积极拥抱数字技术,加快数字化转型也是声像档案创新发展的举措之一。党的二十大召开以来,数字中国和智慧城市再一次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数字化改革成为时代的必答题。而随着档案数字化的不断推进,更智能和人性化的城建档案一体化平台成为诸多档案馆的不二选择。譬如加快技术升级,将城建声像档案与GIS(地理信息系统)、云计算、大数据等数字技术融合,以数字化管理的高效与便捷实现更广阔领域的共享。进入转型时代和数据时代,城建档案馆积极转型升级成为数字档案馆也是一大策略,开展声像档案信息数据整合,利用数字技术提质增效,推动城建档案数字化转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