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邰卓佳
在古老的戏曲舞台美术体系中,服、化、道、盔被称作“行头”。“盔头作为戏曲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数百年来其发展与戏衣和靴鞋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因为不同的剧中人物,穿着款式,颜色与头饰,足饰的搭配必须吻合,力求完美统一,由此造成戏衣与盔头在长期的演变中,始终紧密相关,同步发展”。
盔头由于制作工艺的不同,可分为软胎和硬胎。软胎一般用棉布、丝质绸缎等加以刺绣缝制,所以质地较软。而硬胎一般用硬纸板制成帽坯,然后经过“镞活”“掐丝”“合里”“成型”“上红土”“沥粉”“包胶”“贴金”“点绸”“承装”这些步骤和流程,硬胎才能制作完成。盔帽作为一种重要的头上装饰,不同的造型和图案,反映出的人物、身份和地位都是截然不同的。盔帽也可分为冠、盔、帽、巾这四大类。
“冠”是帝王,贵族,道仙佛圣所戴的礼帽。一般都是以硬胎为主的,比如《1699·桃花扇》里的福王戴的平天冠、《长生殿》里唐明皇戴的九龙冠,唐帽和杨贵妃戴的凤冠,《连环计·小宴》中吕布戴的紫金冠等,这些都属于冠。没有身份的人是不能戴的!
“盔”为武将所戴,也基本是以硬胎为主,像《长生殿·埋玉》中陈元礼戴的帅盔、《单刀会》关羽戴的老爷夫子盔和周仓用的周仓盔,三国戏中赵云戴的夫子盔,《挑滑车》里高宠戴的扎巾盔,《刺虎》里一只虎李过戴的虎头盔等,都属于盔类,多用于武将上朝或行军打仗场景所戴。
“帽”有软硬之分,也有贫贱之别,上自君臣,下至百姓!毡帽就是社会地位较低者所戴的,毡帽分三种颜色,白,蓝,红,扮演老人者戴白毡帽,比如《说亲回话》里的老蝴蝶,《扫松》里的张广才戴的都是白毡帽,像《醉打山门》里的酒保和《长生殿·酒楼》的店小二戴蓝毡帽,青袍就戴红毡帽。纱帽一般就是官僚所戴,如知府,知县等,纱帽后面有两根帽翅,帽翅有三种类型,行话叫忠展、奸展、圆展,还有一种叫桃形帽展。忠纱是有功名位分较高的忠臣所戴,比如《白罗衫·看状》里的徐继祖、《见娘》里的王十朋等,奸纱一般都是扮演奸贪坏吏者所戴,比如《1699·桃花扇》里的阮大臣。圆纱一般是位分较低的官员所戴,多用于丑行,由诙谐滑稽的人物戴,比如《狗洞》里的鲜于佶。纱帽除了帽展形状上有差别,老生和小生所戴忠纱在其他细节上面也有一些不同之处。小生纱帽的帽檐中间要有美玉,老生则没有。还有一种常见纱帽叫判帽,一般为净行所饰演的判官所戴,像《天下乐·嫁妹》这折戏里,净行所饰演的钟馗就带的判帽。还有像鞑帽、僧帽、皂隶帽、罗帽。罗帽一般用得比较多,像家院(佣人),还有武戏中的短打武生所戴!一般扮演家院,佣人戴的罗帽都是以黑素罗帽为主,武生所戴罗帽就比较多了,黑素罗帽,花软罗帽,还有硬罗帽,根据人物,佩戴不同罗帽。像《打虎》里的武松戴的就是黑罗帽,《三岔口》里的任堂惠戴的就是花软罗帽,硬罗帽一般京剧武侠戏里用得比较多,如《花蝴蝶》中姜永志花冲出场时就戴硬花罗帽。
“巾”,臣子百姓家常戴的一种便帽,种类比较多,软、硬胎都有。有员外巾,相巾、文生巾、武生巾、高方巾,将巾,棒槌巾等近30 个品种。员外巾,即员外戴的帽子。另外凡是绅士、富户,也戴员外巾,比如《跪池》里的苏东坡,相巾一般都是达官、显贵在家里穿便服所戴,一般净行戴的居多。这些帽子颜色都和戏服所相呼应。还有文生巾和武生巾,文生巾也叫小生巾,凡是比较潇洒、清秀的书生和一般扮演儒雅公子的角色都戴文生巾,像《牡丹亭》里的柳梦梅。武生巾式样与文生巾相同,巾子的顶部正中插有软火焰,武生巾背没有飘带。为剧中扮演武生或武小生所戴,昆曲武生巾相对用得比较少,京剧用的比较多。高方巾一般都是家境不太富裕书生,秀才所戴,比如《绣儒记·教哥》中的郑元和。将巾一般武将配箭衣所戴,比如《长生殿·酒楼》里的郭子仪。棒槌巾一般都为戏中扮演诙谐滑稽的丑公子所戴,比如《望湖亭·照镜》里的颜秀。
以上就是盔帽的四大类,戏曲盔帽远不止这些,各种盔帽数目笼统加起来超过百种,上述提及的帽子只是舞台上经常所用的。除了这四大类,盔帽上面还有好多和戏帽相搭配的配件。髯口又叫口面,按现在的说法就是男人的胡子,它主要起着夸张人物性格和生理特征的作用,也是塑造人物造型的重要手段之一。口面的种类也分三大类:三,满,扎。
三,一般都是文人墨客,帝王官吏等人物所戴,有黑三,黲三,白三之分。
满,一般老生,大花脸用得居多,老生用得薄而短,净行用得浓而长。一般也都是黑,黲,白三色。
扎,一般是性格豪爽、粗犷、勇猛、和莽撞的人物所戴,一般用得比较多的颜色是黑色和红色,也有其他颜色的扎,一般用得比较少。凡是戴扎的角色都要插耳毛子。还有穗子、面牌、茨菇叶、领尾、驸马套,耳毛大大小小配件有几十种,每个配件都是搭配不同戏帽,也可单用,这样就使演员在舞台上所塑造的人物更加形象也更符合人物特征。以上所述是对戏曲盔帽的简单概述。
作为一位盔箱师傅,不仅要了解和认识盔头,更重要的是要会帮演员佩戴,行话叫“勒头”。勒头是一种很重要的技艺,勒不好,轻者影响美观,严重者会影响舞台表演,甚至于造成演出中的事故。演出当天,盔箱师傅的主要工作就是给演员勒头戴盔、候场、赶场。一般勒头要先勒网子水纱,再上盔头!如果网子水纱扎不紧,盔头戴不牢固,戏台上一旦舞蹈动作幅度加大,盔头很容易就掉下来,但网子水纱如果扎得太紧,演员又会很不舒服,所以盔头师傅还要熟悉剧团里每一出戏,知道这出戏演员在台上应的是什么活儿,是文人墨客,还是将领英雄,这样勒头手上才会有数了。演员上台后,一般盔箱师傅要在下场门候着,以防万一,万一演员在台上掭头,待其下场时,盔箱师傅需要迅速补救,以便演员可以在调整完毕后再次上场。赶场一般在大戏中会比较多,由于演员中间的换装时间很短,因此往往需要在一两分钟的时间内迅速完成服装和盔头更换。盔箱师傅和各部门师傅一样,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赶场工作。比如像《1699桃花扇》这出大戏中,软巾子和硬盔头加起来共有三四十顶,而且场场都会有演员赶场换装,如果不看戏,不了解剧中人物和赶场时间的话,根本就没办法完成盔箱的工作。所以盔箱师傅不仅要有娴熟的手艺,还要经常看戏,了解剧中人物,上下场门设临时盔箱台,把赶场盔头在上下场门分配好,这样才能从容地完成大戏当中赶场和换装的工作。
演出结束摘盔头也是有规矩的。比如硬盔比较脆弱,因为结构复杂,装饰小件比较多,比较精细,稍不注意,就容易磕了、碰了或损坏变形,硬盔头都应该由盔箱师傅亲自摘下,然后存放、保管。软巾子也要摘完后稍作整理,这样也方便盔头师傅收拾和整理。但现在有些演员下场后离老远就把盔头朝台子上一扔,这种态度既是对盔箱的不尊重,也是对盔帽的亵渎,对盔头也有一定的损害。
盔头不用时,必须妥善保管好。硬盔头一般要有单独的箱子存放保管,然后将某些零部件拆下来分别收放,像软巾之类可以叠放的,也须折叠整齐,放入箱子。还有水纱网子每次演出完一定要晾、吹、晒,不然就会发霉、发馊。盔头还要定期检查零部件有没有破旧,损坏,如盔头绳时间久了容易老化、不结实,就需要更换掉。硬盔上的珠须破了,也要及时更换,软巾子时间长了,帽上的金线、银线容易脱落,就要用胶水重新粘上。尤其是去外地演出前,盔箱师傅一定要把每顶盔帽检查几遍,一是对照戏单,将演戏中即将用到的盔帽一一分拣出来放在台子上,然后下箱的时候再核对戏单人物所戴盔帽,这样就避免了遗漏和忘带的情况。待演出物资到达演出地点,盔头师傅也要第一时间把自己的物资检查、核对,如有遗漏,还有时间补救。随后便按照戏单有序地把盔帽摆放在台子上,待演出时给演员勒上。
当下的戏曲舞美部门不再只是以前所说的五箱一桌,即大衣箱、二衣箱、三衣箱、盔头箱、旗包箱和梳头桌,现在一般就叫,服、化、道、盔。除了这四个部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戏曲舞美部门慢慢又有了装置、灯光、音响、字幕,一共八个部门。作为舞美的一分子,个人觉得,自己对每个部门都应该有所了解。比如服装和化妆部门,在赶场的时候,就是盔箱师傅和他们打配合、赶时间,以最快的速度帮演员切换到另一个角色或者另一个场景中去。还有音响部门,有时因为演员在舞台上动作幅度比较大,如果话筒头还夹在护领或者戏服上,就容易出现杂音或者啸叫,这时话筒就要上头,就是把话筒头服帖地贝在演员的耳边,不能露出太多,太多会影响美观,也不能太少,太少怕收音不好,这时就要音响师和盔箱师傅合作帮演员戴到一个精准合适的位置。每到要出外演出,灯光、装置、音响就要提前先去装台,因为人员有限,盔箱部门和道具部门的师傅都会一同前去帮忙装车、装台,这也体现出舞美同志们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的职业操守,是传统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