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产业新赛道

2023-12-17 12:05:44本刊编辑部
上海经济 2023年5期
关键词:价值链韩国

本刊编辑部

近年来,全球产业链正在加速重构,本土化、区域化产业布局加快,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发展已成为产业转型升级新路径。同时,地缘政治、供应链区域化、气候变化等因素也在增加,主要国家和地区纷纷依托其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前沿优势技术,对未来产业展开前瞻性布局。中国围绕着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以及储能等领域谋划未来产业。韩国也在大力推进半导体产业、未来汽车、生物健康,希望能通过这三大创新增长产业的发展,力争在2025年前,把这些产业的竞争力提升到全球领先的地位。

在此背景下,“上海经济”论坛于近日举办了主题为“新产业新赛道——未来产业发展及中韩合作”的专题研讨会,双方学者从国内外经贸格局及产业变革新方向、双方产业合作重点及未来产业合作前景、优化营商环境、对接高标准贸易规则等多个维度进行了深度探讨,现将部分专家观点摘录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一、中韩重点产业新发展

韩国产业研究院成长动力研究本部先任研究委员赵?就汽车、钢铁、半导体这三大主要产业的中韩价值链特性进行了分析。他在发言中指出,全球价值链是指企业推进经营活动的过程中存在的,可分为策划、研发、材料零件、制造、营销、维护等多种创造价值的环节在世界范围内的配置现象,各国在参与这些价值链方面存在差异。价值链对于国家间的产业竞争与分工关系至关重要,需要从价值链层面了解本国及世界各国的竞争力,如何有效地配置价值链的作用,即如何适当地利用全球价值链。对于生产种类到产品单元多有重合的中韩两国,有必要分析各行业在价值链上的竞争、分工及合作关系。在利用技术来实现产业化的优势上,韩国需要由追逐型发展模式转为先导型发展模式。在预测未来产业发展时,首先统筹大趋势,利用包括技术需求在内的多重因素来创造新的未来产业。目前,中韩两国都非常重视初创企业的培育,需要共享信息,通过合作推动技术的商用化和有效市场化。

韩国产业研究院产业通商研究本部海外产业室副研究委员南相旭就韩国显示器产业环境变化和发展战略做了分析。他指出,显示面板作为智能交互的重要端口,已经成为新兴产业的重要基石,是电子信息领域竞争的新高地。韩国显示器产业现在处于复杂的、喜忧参半的局面——从内部环境来讲,由于高度依赖于智能手机屏幕致使产品线单一,且与京东方差距逐渐拉大;同时,由于对苹果公司的市场依存度较高,导致苹果公司决策会直接影响到显示器产业所有的相关企业。目前的大背景下,需要考虑显示器产业中韩两国企业共生的可能性,通过调整发展战略和业务重点,集中优势力量,合作共赢,或者加速产业生态系统搭建,以及为实现碳中和而进行的技术升级。

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汤蕴懿副所长对新能源汽车的全球趋势与东亚产业链合作进行了分析。就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而言,这是一个高度集中、高度竞争的市场,有中国和欧洲两大主导力量。中国新能源汽车已经完成了五大升级——贸易升级,中国主动布局全球汽车供应链;结构升级,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不断攀升;品牌升级,中国自主品牌高端化不断推进;企业升级,形成从零配件到全产业链优势;治理升级,政策重心由产品转向产业生态。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全球产业链重构加速推进的背景下,韩国车企如何利用自己的比较优势参与到新的竞争中。同时,韩国车企能否与中国车企共同构建跨境数据这一新兴贸易规则。此外,新能源汽车的更新和迭代加快,如何规避产业风险,也是中韩车企需要共同面对解决的问题。

二、中韩未来产业新赛道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综合规划处熊世伟处长介绍了国际产业链重塑背景下的上海新赛道选择。他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業变革孕育期,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产业化进程加速推进,新的产业组织形式和商业模式层出不穷。在这一大变革时代,面对全球产业链、价值链重构,我国产业门类齐全,在全球产业链中具有重要作用——我国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全部产业门类的国家,共有41个大类、207个种类、666个小类,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排名第一。在新经济形态中,小众化、个性化需求已被激活,形成“长尾”,常常成为新的引爆点,颠覆“头部”独占天下的格局。对从“长尾”切入的创新型企业,就要高度关注、善于发现价值,而不能一味求“大”,以免错失新机遇。从未来发展来看,上海要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前瞻布局新赛道和未来产业——新赛道产业将不断丰富、充实和拓展上海产业发展的内涵;掌握未来技术,就掌握未来发展的主动,却也必将经历“看不清”和“熬时间”之痛。

韩国产业研究院产业通商研究本部海外产业室朴昭姬研究员描绘了碳中和时代韩国未来产业的发展方向。韩国政府于2023年4月通过了《碳中和绿色发展国家战略与第一个国家基本计划》,以2025年实现碳中和为目标,实现碳中和社会,谋求环境与经济的和谐发展。在未来产业相关政策面,韩国向低碳产业结构和循环经济转型,推行产业低碳化——实现钢铁、石油化工、半导体、显示器等主力产业的绿色转型,即实现助力产业的高附加价值化;贯穿燃料·原材料-生产工艺-产品-回收再利用全过程的碳中和;同时通过培育核心产业领先国际市场,开创包括能源产业、环保船舶、氢能源汽车生态圈等新市场。她还指出,中韩两国由于产业结构相似,主力产业均面临绿色转型挑战,可进一步促进合作。但由于中韩两国计划培育的未来产业重复度高,竞争将不可避免,因此需要找到两国差异化特征和优势,进行分工和合作。

上海外经贸大学国际贸易中心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姚为群教授对深化FTA框架下中韩产业合作阐述了自己的看法。如世界贸易组织(WTO)前总干事帕斯卡尔·拉米所说,国际贸易格局正在发生长期持续的地壳构造型变迁——疫情、大国博弈对全球供应链重构产生巨大影响,跨国公司加速多元化布局,局部脱钩正在演化,新领域竞争激烈,发展中国家进一步分化。在此国家贸易格局下,中韩产业合作依旧有新空间——

(一)中韩自贸协定升级版和中日韩自贸协定拟加入提升跨境供应链韧性的约束性条款。深化中韩两国和中日韩三国间经济协同水平,就要坚持贸易投资自由化,维护多边贸易体制,通过中日韩三边自贸协定,在“WTO+”的基础上推进“WTO X”。建议在中日韩自贸协定谈判中,应根据东亚生产网络和其中不同产业链、供应链的特点,率先加入稳定区域生产网络、提升跨境供应链韧性的约束性条款,形成基于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保护知识产权,提升全球供应链韧性的普适性规则。

(二)基于DEPA和RCEP、CPTPP跨境服务贸易、自然人移动、金融、电信和电子商务条款推进服务贸易、数字贸易。

(三)在维护韩国企业“在中国,为中国、为韩国和为全球”的发展基础上,以数字、低碳、生命科技为主导的中韩制造业和生产服务业合作。

(四)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与韩国釜山镇海经济自由区共建围绕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高标准贸易投资自由化的“中韩经济伙伴跨境合作示范区”。

三、结语

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应用经济研究所所长干春晖研究员总结时指出,在全球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和不确定性增加的国际经济环境下,市场是宝贵的战略资源,特别是中国这样拥有总人口超14亿、中等收入群体有4亿的超大规模国内市场,是我国产业发展的宝贵资源和独特优势。近年来,国内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消费结构也在快速升级,高速迭代升级的市场需求环境和丰富的应用场景对新技术、新模式、新产业、新商业模式的成功至关重要。诸如数字经济领域,已拥有3.5亿5G用户,占全球的3/4。基于超大规模国内市场的电子商务、移动支付等数字产业发展的独特本土市场优势也已初步显现。要利用好超大规模经济体的超大市场规模、生产规模经济性,研发和创新投入巨大,产业秩序完备的特点,打造成中国经济未来产业发展的新优势。在未来产业领域探索前沿科学技术攻关,确保在破坏性创新环境下,适度超前布局产业链,以扩大应用示范场景“熟化”供应链,实现超前发展。

猜你喜欢
价值链韩国
韩国“第一步”
环球时报(2022-08-06)2022-08-06 15:16:03
聚焦韩国大选
金桥(2022年4期)2022-05-05 06:10:06
浅谈低碳价值链构建——以A公司为例
韩国进入共享出行时代
金桥(2020年3期)2020-12-01 02:59:34
基于价值链会计的财务风险识别与控制
医疗器械包装发展价值链
上海包装(2019年4期)2019-08-30 03:52:56
在韩国走马观花
试析基于价值链理论的成本管理模式
消费导刊(2017年24期)2018-01-31 01:29:30
“中国制造”:助力“一带一路”价值链的提升
中国自行车(2017年1期)2017-04-16 02:54:14
基于价值链的房地产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