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随着互联网技术与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数字鸿沟差距日渐凸显,互联网时代社会经济地位不同带来的媒介效能接入差异、年轻人与老年人的文化壁垒、城镇化推进下城乡老年人以及未成年人群体在信息获取和利用上的不同加强了信息茧房效应。新时代要发挥党媒践行群众路线、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缩小数字鸿沟,促进信息平等和公平化,凸显党媒在舆论工作中的价值,讲好中国故事,既要做到不同受众阅读需求与媒体报道愿望之间的有效结合,又要创新与完善新闻的生产与运行机制,为建构党建议题和集体记忆烘托舆论氛围。
【关键词】数字鸿沟 党报 创新 路径
数字鸿沟(digital divide)是近年来对我国弱势群体冲击较大的一项因素,是在全球化、信息化发展过程中人类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由于大众在获取信息通讯技术和利用信息资源上存在差距,不同社会阶层人的知识差距不断扩大,数字鸿沟最终导致贫富两极分化的局面。[1]数字鸿沟是知识沟理论在新媒体时代的延伸与拓展,随着媒体格局的变化,互联网时代信息发展不对称和不平衡造成的数字鸿沟差距这一问题,使大众传媒和数字鸿沟现象成为传播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新时代传媒领域发生了深刻变革,党报作为传播格局中的主流媒体,在媒体融合助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充分发挥着其社会功能。在中国转型的关键期,阻止数字鸿沟降低和削弱人们对政治主体的政治认同,重视网络阵地的话语权和领导权,应对多元化价值取向带来的冲击以及网络舆论传播带来的挑战,推动党报党刊传统业务发展的同时,党报党刊在服務大众生活、弥合数字鸿沟、加快数字化转型升级以及进一步覆盖不同人群的信息差距方面,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
一、数字鸿沟对不同人群的影响
数字鸿沟扩大的根源在于社会经济结构的不平衡,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更多的是在技术层面发生改进,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媒体接触和使用状况差异导致的数字鸿沟必然存在。快速发展的数字经济在深刻改变人们生活的同时,生活模式、消费业态的更新也进一步拉大了不同人群在智能化生活上的差距。诚然,新媒介技术的普及在一定程度上弥合了不同地区和阶层之间的数字鸿沟,但由于媒介素养、经济地位等方面的差异,数字鸿沟在不同人群中呈现不同的特征。
一是社会经济地位不同带来的媒介接入效能差异。经济发达地区媒介的整体发展水平必然较高,经济发展水平制约了媒介的整体规模和媒介质量,在用户需求方面呈现不同的表征。第三方平台监测机构千瓜数据2022年的用户画像显示,目前小红书有2亿月活用户,其中72%为“90后”,50%分布在一二线城市,用户搜索以美妆、美食、母婴、家居、服饰穿搭、宠物、减肥健身等为主;2022年微博娱乐白皮书从明星、电影、剧集、综艺、纪录片、音乐演出洞察与解析,以话题、热搜、直播、超话等社交营销产品为矩阵,实现新的营销生态环境;快手用户的年度数据则表明,“60后”更关注农村政策动态、戏曲、民间故事,“70后”热衷财富管理,关心信用卡、保险、股市,“80后”最关心结婚布置,“90后”最关心汽车改装,“00后”则关注田径、羽毛球、手绘。从不同平台用户画像进行分析,数字技术的应用和普及,使不同年龄、不同性别、财富收入差距等个人的主题特征成为数字鸿沟出现的重要因素。
二是代际数字鸿沟现象凸显,中国老龄化与数字化的发展进程呈现一致性。所谓代际数字鸿沟,指的是不同年龄或世代之间对数字设备使用规范的不同所带来的差异。不同于数字原住民青年群体,受到年龄与认知等客观条件的限制,老年人的学习速度远不及数字技术和产品的更迭速度。在智能设备上,年轻人熟悉的字体大小、页面间距、符号图标,在老年人眼里看起来如“新话语体系”。而老年人喜欢的高音量、语音输入、智能阅读等功能,年轻人又觉得不够时尚。在技术、商业、教育、公共政策、社会伦理、文化心理方面存在代际数字鸿沟。许多老年人在微信聊天、预约挂号、手机支付、网约车、健康扫码等高频事项和服务场景上,遇到运用智能技术的困难,与年轻人在消费、文娱、出行、办事等生活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这种代际群体间生活方式和情感表达的差异,进一步加剧了代际隔阂、分化和矛盾。[2]城市部分老年人无法及时跟上智能时代的脚步,而农村老年人受知识、技能和条件所限,接受数字养老服务主观意愿不强,数字终端产品在界面设计、字体大小、颜色辨析度等方面没有考虑适老化设计,因此在年轻人眼中看起来方便易操作的系统,反而成为老年人难以逾越的数字鸿沟。
三是城乡差距数字鸿沟分化严重。城镇化与老龄化是近年来社会发展的两大趋势,城乡之间信息流存在着显著不均,影响了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在信息获取、信息学习、信息处理等方面的行为能力差异,这一点在城乡两地的老年群体之间体现得更为严峻。一项有关城乡老年人数字鸿沟弥合研究的调查指出,城镇老年人的信息素养水平远高于农村老年人,由此产生了显著的城乡老年人之间的数字鸿沟现象。城市老年人在设备、信息获取能力、外部环境和互联网心理等方面都优于农村老年人。[3]由于收入来源、文化水平、网民比重等方面存在差异,城乡老年人在购买智慧养老产品消费能力上存在不同。不只是老年群体,2022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的《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2)》显示,从数字鸿沟在我国的表现看,城乡未成年人之间的使用鸿沟成为新的主要矛盾,城乡未成年人之间网络使用习惯的差异,会引发一些新的数字不公平的问题。城乡之间的网络教育质量的差异也会因此逐渐加大。在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为总目标的情况下,城乡之间数字鸿沟的存在和弥合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二、新媒体时代党报党刊的作用
作为党的主要的舆论工具,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政治活动方面发挥了舆论上的旗帜作用、导向作用、引领作用,既是宣传阵地也是学习课堂。党报党刊是治国理政的重要资源和重要手段,是了解和学习中共党史的生动素材,体现着为党服务和为人民服务的一致性,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主阵地;在数字鸿沟背景下,深入人民群众、凝聚不同阶层、拓宽群众视野、传递群众呼声,同时在深度解读、理论阐释、评论系列中具备重要的时代价值,在时代发展大势和媒体发展规律下一直发挥着主观能动性。
在传媒格局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党报不仅经常刊登快捷的时政信息,同时围绕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拓宽传播渠道,主动适应传媒变化的新形势。据人民网研究院第五次发布的《2021全国党报融合传播指数报告》,对全国366家党委机关报的融合传播情况进行考察,数据显示,报纸发行量均值比上年略有上升,党报网站原创率明显提高。党报微博分化明显,34家省级党报及293家地市级党报共计开通了485个微博账号、474个微信公众号。党报微博账号的互动情况差异较大,平均转发量、平均评论量、平均点赞量的均值分别为4.8次、2.3次、34.7次,中位数分别为0.2次、0.1次、0.7次;省级和地市级党报微博账号平均粉丝量为67.6万,比去年减少13%,94个微博账号(3个省级党报和91个市级党报)粉丝量不足1万;党报微信公众号平均发文量及阅读量下降,监测期内,平均每个党报微信公众号日均发文6.9篇,平均阅读量为4228次,文章平均阅读量的中位数为1840次,与2020年相比均有所下降。[4]从报告可以看出,党报自主可控的传播平台已经成为党报连接受众、发挥主流价值影响力的主要渠道。媒体融合从内容形态上打破了传统媒体各自的边界,微博和微信平台成为党报打造新型传播平台,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发力点。
近年来,传统纸媒发行市场呈现逐步下滑态势,销售额下降、广告减少、读者流失等现象屡见不鲜,主流发行方式以移动智能媒体和算法推荐为主。[5]公众信息获取渠道改变,纸媒竞争力下降,读者锐减导致阅读量的下滑也是不争的事实。在不少人的印象里,党报的时政报道往往千篇一律,尤其是领导活动报告、会议报告,创新难度大,创新余地小,在公众舆论领袖角色淡化甚至失位,无法引起读者兴趣。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党报党刊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因此,如何发挥传统纸媒的作用,把握好传统媒体向互联网转型的时机,将党报党刊学习好、运用好,充分利用党报党刊的“大众性”改善传播,使之适应数字鸿沟带来的信息差距,确保信息数据遵循公平和透明的原则,构建一个更丰富的话语体系,就要探索在互联网时代和新媒体技术快速发展下,实现党报这一主流媒体的影响力升级的途径。
三、党报党刊弥合数字鸿沟的可行性路径
在新媒体环境下,尽管党报党刊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和社会人群结构的变化,但党报党刊仍然是融合数字鸿沟、参与基层传播的有力媒体。它的发行范围覆盖党的各级机关、企事业及所属单位、城镇中小学和农村乡一级党委等,从城镇到乡村,传播覆盖面具有其他传媒无法比拟的优势。新的传播环境下,党报党刊积极跟进新媒体的话语体系,逐步改变了读者对党报党刊的刻板印象,在年轻读者群体中扩大了影响力和话语权。缩小数字鸿沟,党报党刊既要满足人们享受智能服务的便利性,发挥共建数字友好社会的作用,又要加強自身建设,促使理论文本向生活实践转化。
一是要做好党报党刊发行和征订工作,扩大党报党刊在不同年龄人群中的覆盖范围,消除在信息接受层面的数字鸿沟。利用组织优势,各级党组织要高度重视党报党刊发行工作,落实订阅任务,保障订阅经费,优化发行机制,做好如《人民日报》等重点党报党刊征订工作,鼓励各行业、战线、有关部门单位开展结对赠阅活动,为民营企业和困难群众、离退休干部等赠送党报党刊,扩大党报党刊的地域覆盖面、人群覆盖面、内容覆盖面。党报党刊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活文本,在思政课堂中,教师要发挥引领作用,将党报党刊总结的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传承给学生,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中传承红色基因。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和社区、楼宇等公共场所建设阅报栏或电子阅报栏,拓展党报党刊的传播空间。
二是要做好党报党刊内容创新,在内容输出上,逐步缩小党报党刊与其他媒体之间的数字鸿沟,增强党报党刊对青年群体的“数字反哺”能力。在重要会议和领导活动现场,党报拥有其他新媒体无法比拟的独特优势——在现场。如何创新表达方式和变现形式,挖掘新闻亮点,需要采编人员在报道上转换视角,在政治正确和宏大叙事里,满足大众视角。2022年,新华社《新时代微故事|马背上的国徽》报道了玛多县人民法院的法官经常骑着马背着国徽,将法庭开到牧民草场上的新闻,并迅速冲上各大社交媒体首页;中国青年网报道了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昭苏县副县长贺娇龙雪地策马“代言”而走红的新闻,吸引了大众视角,将官员是否应该出头露面直播带货的议题推向大众,并实现了推广文旅、销售农产品、招商引资等成效,拉近了群众和党员干部之间的距离。在要闻、评论、其他新闻、副刊周刊上做好主题深度报道,观点鲜明的表达中国理念,需要图片和文字内容的有效结合。
三是要满足场景化需求,通过移动客户端提高城乡居民用户满意度,弥补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党报在喜马拉雅FM推出的音频内容多为早、晚间节目,或满足用户早晚通勤期间的新闻刚需,或起到情感陪伴的作用,相比于图文、短视频,音频具有高伴随性的特点。如今,各党报都推出了自己的手机客户端,《人民日报》、中国新闻、海课新闻(人民日报海外版官方客户端)、《中国民族报》《中国妇女报》《西藏日报》等利用党报品牌的公信力、传播力和影响力,同时发挥移动互联网传播优势,聚焦时事热点,依靠高效率的互联网平台着力打造综合类新闻客户端,通过音频、视频,拓新留存有效用户。在政策扶持下,开展“党报下乡”,通过入户送报、宣扬党报手机客户端、院落宣讲、室外党报党刊阅读栏等工作,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更好地凝聚社会共识,激发人们向上的精神力量,将党的理论方针内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既要做好深度报道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又要与互联网新技术深度融合,将群众的所想所感、各界声音传递到社会中,实现党报党刊与主导意识之间的和谐共生与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陈艳红.我国数字鸿沟问题的理论分析与应对策略[J].档案学通讯,2005(06):60-63.
[2]李建宁,钟玲.基层社会治理数字化转型对数字弱势群体的影响及对策[J].领导科学,2022(02):103-106.
[3]王博.城乡老年人数字鸿沟弥合研究[D].黑龙江大学,2021.
[4]人民网.《2021全国党报融合传播指数报告》发布[EB/OL].(2021 -12 -29).http://media.people.com.cn/n1/2021/1229/c14677-32319846.html.
[5]吴锋.中共党报党刊发行模式百年历程与经验启示[J].青年记者,2021(12):24-27.
作者简介:薛晓霞,兰州日报社记者
编辑:王洪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