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否定性违实条件句的对比研究

2023-12-17 18:41:07王莹莹黄珊
逻辑学研究 2023年4期
关键词:条件句真值构式

王莹莹 黄珊

1 引言

NC 条件句是指条件句标记中含有否定词的一类违实条件句,如英语中“if not for”引导的条件句和汉语中“要不是”引导的条件句。1其它语言如德语、西班牙语、喀克其奎语中都有NC 条件句,参见[4,7]。

(1)a.If not for Mary going to the store,we wouldn’t have salsa.([4],例2)

b.要不是玛丽去了超市,我们就不会有番茄酱吃。

相较于一般的违实条件句,NC 条件句具有一些独特的性质,比如前件一定为真,不支持Anderson 式推理(见例(2))2Anderson([1])用(2a)这样的例子来说明一般的违实条件句的前件不一定总是违实的,具有可取消性。因此,一般的违实条件句的违实义是会话含义(implicature)。;表达前因后果的推理关系,不支持回溯推理(backtracking inferences,见例(3))。3根据例(3)中的语境可知,下雨是导致电线短路的原因。因此,由汽车电线短路而不能启动到天下雨的推理是由结果到原因的推理,即溯因推理。这种表达溯因推理的条件句也称作认知性解读(epistemic reading)的条件句([4,7])

(2)a.If John were not sick with the measles,he would have the same temperature he does now;therefore,I conclude he doesn’t have the measles.([4],例20)

b.#If not for John being sick with the measles,he would have the same temperature he does now;therefore,I conclude he doesn’t have the measles.([4],例21)

c.要是张三没得麻疹,他的体温就会是现在这样。因此,张三没得麻疹。

d.#要不是张三得了麻疹,他的体温就会是现在这样。因此,张三没得麻疹。

(3)语境:假设家里的汽车一切正常,除非下雨才会导致电线短路。昨天没下雨,汽车也一切正常。

a.If the car hadn’t started,it would have to have rained.([4],例28)

b.#If not for the car starting,it would have to have rained.([4],例31)

c.要是汽车启动不了,那一定是下雨了。

d.要不是汽车启动了,那一定是下雨了。

鉴于其上述特性,一些学者从形式语言学的角度对NC 条件句的句法语义进行研究。主要包括Henderson([4])对英语中“if not for” NC 条件句的解释,Ippolito和Su([7])、Yang([19])、Qin([13])等对汉语中“要不是” NC 条件句的解释。此外,对于“要不是”违实条件句,不少学者还从历时、语用、修辞等多个方面考察其特点。([10,20,21,23-25,29])然而,目前“要不是” NC 条件句与其他语言中的NC 条件句的对比研究尚未展开;以往学者主要关注NC 条件句的共性,而未有探索汉语中的“要不是” NC 条件句的个性。因此,本文试图通过英汉对比的手段来考察汉语中的“要不是” NC 条件句,进一步发掘其独特性,并从形式语言学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和刻画。

下文首先介绍英语中的“if not for” NC 条件句及其因果模型的解释理论,然后以此为基础对汉语中的“要不是” NC 条件句的句法、语义和语用特性进行对比研究。

((3a)实际上可理解为“If we had learned that the car didn’t start,we could conclude that it would have to rain.”),区别于表达前因后果的本体性解读(ontic reading)的条件句(见下文)。

2 因果模型与“if not for” NC 条件句的解释

违实条件句的语义解释一直是学界的一个难题,其核心问题是:违实性假设是如何实现的?Ramsey([14])从信念修正理论的角度指出,人们做违实性假设的时候首先将前件加入其信念集,然后再做出适当的修正使得信念集保持一致。Lewis([11])基于可能世界语义学提出,违实世界就是那些对现实世界做出极小改变后使得前件为真的可能世界。然而,这里的关键问题是:对信念集如何修正?对现实世界如何做极小改变?之后的几十年学者们都在围绕着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其中,Schulz([17])在该问题的研究上有重要突破。基于Lewis 的理论框架,她认为:极小改变有两种,一种是尽量保留更多的规则,一种是尽量保留更多的事实;通过这两种途径得到的违实世界正好对应自然语言中两种解读的违实条件句——认知性的和本体性的。考察下面的例子:

(4)Jim 和Jack 昨天大吵一架,今天Jim 还很生气。

a.If Jim were to have asked Jack for help today,there would have to have been no quarrel yesterday.(认知性解读)

b.If Jim were to have asked Jack for help today,I would have been surprised.(本体性解读)([4],例1)

(4a)是基于人们吵架后很生气的情况下不会找对方帮忙这一规则得到的,即要是Jim 真的找了Jack 帮忙,就能推出他们之间没吵过架。在推理的过程中,昨天吵架的事实显然被放弃了。类似这样的推理又被称作回溯推理(如(3a)和(3c))。与之不同,(4b)中的违实推理不需要改变过去已发生的事实,而是在认定吵架这一事实发生了的情况下进行推理的,而规则(即人们吵架之后很生气的情况下不会找对方帮忙)被放弃了。根据Lewis,这种极小改变可看作是某个不起眼的奇迹(an inconspicuous miracle)所造成的。由此可见,同样的违实性假设在同一语境中可以通过以上两种不同的途径得到不同的推理结果。

然而,并非所有的违实性假设都是如此。Henderson([4])发现自然语言中有一类违实条件句——NC 条件句只能通过第二种途径,即尽量保留更多的事实去做极小改变,进而只能得到本体性解读,而不能得到认知性解读(如例(1))。Henderson指出,英语中的“if not for” NC 条件句的这一特性与其形态句法特征有关。其中,介词“for”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保证了其引出的事件性名词短语(eventive nominal)是事实性的,再结合前面的否定词就保证了其绝对的违实性,与一般违实性条件句前件可取消的违实性不同。4这一点可由两者是否支持Anderson 式推理看出来(见例(2))。下面第3 节将会进一步对此深入论述。

Henderson 进一步展示了由“if not for”引出的绝对违实性假设如何在Schulz([17])给出的因果模型的解释框架中实现其唯一的本体性解读。违实条件句的因果模型基于可能世界语义学。鉴于因果关系在NC 条件句解释中的重要作用,相比Lewis([11])对违实条件句的可能世界语义学解释,因果模型中加入了因果规则(causal law)和因果流(causal flow)。其中,因果流在模型中至关重要,它揭示了因果流向——原因处在因果流的上游,结果处在因果流的下游。这样一来,我们在对现实世界做极小改变时能够尽量保留更多的独立性事实(independent facts),即当NC 假设与结果相冲突时,处在因果流上游的原因(通常是独立性事实)仍会被保留,因而不支持回溯推理。比如,上例(3)中,下雨与汽车电线短路是因果关系,且前者是原因,后者是结果。当我们在做违实性假设“if not for the car starting”时,昨天下雨作为原因是独立性事实而被保留,因而(3b)中的回溯推理不能被接受。

具体而言,形式上,因果模型M由可能世界集W和因果结构C构成,即〈W,C〉。因果结构C=〈B,E,F〉定义如下:

(5) 定义(因果结构). 给定一个由原子句构成的有穷集合P,C=〈B,E,F〉为一个因果结构,其中:(a)B ⊆P为外生变元;(b)E=P-B为内生变元;(c)F为E中的元素Y到元组〈ZY,fY〉的函数,其中,ZY为一个P上的n元组,fY为一个真值函数:{0,1}n →{0,1}。F植根于B。5Schulz([17],第141-142 页)对植根性(rootness)的定义如下:令P 为一个有限的命题符合集,L 为P 在否定和合取封闭下得到的语言。令C= 〈B,E,F〉 为一个因果结构。我们在原子公式集P 上引入一个二元关系RF,即RF(X,Y)成立,若X 在F(Y)中出现。令为RF 上的传递闭包。对于Y ∈P,其RF 最小值(Y)的定义如下:(Y)={X∈P | (X,Y) & ¬Z∈P:(Z,X)}。然后,我们称F 植根于B,如果 是非循环的且∀Y ∈P-B :(Y)⊆B 。该定义保证了因果关系不是循环性的,即总是外生变元的真值决定内生变元的真值。

根据该定义,原子句子被分为两类:外生变元(exogenous variable)和内生变元(endogenous variable),每一个内生变元都关联一系列外生变元,前者的真值由后者来决定。由此,因果关系的结构得到了刻画。

基于此,每一个可能世界w ∈W的基础(basis)定义如下:

根据该定义,可能世界w的基础bw即为使得w为其在因果规则下封闭的最小解释函数。也就是说,作为基础的bw跟因果规则一起能够得到w上我们所知道的所有事实。鉴于此,基础中所包含的那些事实都是独立性事实。

基于基础的定义,两个可能世界相对于w的相似性定义如下:

(7) 定义(相似性). 对于w1,w2∈W:w1≤w w2当且仅当以下两个条件成立:

a.bw1∩bw ⊇bw2∩bw.

b.如果bw1∩bw=bw2∩bw,那么bw1-bw ⊆bw2-bw.

根据该定义,w1相比w2与w更相似当且仅当以下两种情况之一成立:一是w1的基础与w的基础有更多重合;二是w1的基础与w的基础的重合度与w2的情况一样,但前者未重合的部分比后者小。第一种情况保证极小改变所得到的违实性可能世界尽量保留更多基础中的事实,第二种情况意味着在保留同样多的基础中的事实的情况下,尽量保留更多的因果规则。

最后,基于相似性的定义,本体性解读的违实条件句“If it had been the case thatP,then it would have been the case thatQ”(形式化为P>>Q)的真值条件定义如下:

其中,PM为模型M中使得P为真的可能世界的集合。根据该定义,本体性解读的违实条件句P>>Q在模型M中的可能世界w上为真,当且仅当Q在使得P为真且与w最相似的可能世界上为真。不难看出,这里对违实条件句的语义解释与Lewis 最初的想法一致,不同的是,这里所定义的可能世界之间的相似性主要看重的是基础中的独立性事实。

“if not for” NC 条件句也是采用这种解释模式。但是,它与一般的本体性解读的违实条件句在形态句法层面有所不同,即“if not for”后面搭配的不是句子而是事件性名词短语(对比(9a)和(9b))。

(9)a.If not for Mary going to the store,we wouldn’t have salsa.(=(1))

b.If Mary didn’t go to the store,we wouldn’t have salsa.

为了形式化“if not for”条件句,Henderson 引入名词化操作实现对命题的转化,最终使得(9a)与本体性解读的(9b)的真值条件一致。6名词化操作就是采用名词化算子将一个命题φ 转化为一个事件性名词短语。↓φ 指称情景而非可能世界的集合。因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是“要不是”违实条件句,“要不是”后面可以搭配句子,不涉及名词化操作,这里不再阐述相关技术细节,详见文献[4]第28-30 页。

下面用一个实例来说明。假设下雨会导致比赛取消,如果不下雨,比赛就正常进行。今天下雨了,比赛也取消了。

(10)a.If not for being rained,the match wouldn’t be cancelled.

b.#If not for the match being cancelled,it wouldn’t rain.

我们用P来表示“天下雨”,用Q来表示“比赛取消”。P ⇔Q表示两者是因果关系。根据语境,P为原因,Q为结果。真值表如下:

其中,w1为现实世界,方格代表每一个可能世界的基础。不难看出,w1和w4的基础只包含P,因为由P ⇔Q且P在因果流的上游可推出Q的真值;w2和w3的基础则包含P和Q,因为因果规则被违反,所有的事实都只能强行加入到基础中。现在考虑(10a)。做违实性假设使得¬P成立的可能世界只能是w3和w4,再根据(7)可知,相比w3,w4与w1更相似,因为w3和w4的基础与w1的基础的交集都为空,但w4的基础包含更少的命题,保留了因果规则。因此,Min(≤w1,¬PM)={w4}。由于Q在w4上为假,¬Q为真。因此,(10a)成立。再来考虑(10b)。做违实性假设使得¬Q成立的可能世界只能是w2和w4,再根据(7)可知,相比w4,w2与w1更相似,因为w2的基础与w1的基础有交集,而w4没有。因此,Min(≤w1,¬QM)={w2}。由于P在w2上为真,¬P为假。因此,(10b)不成立。可见,因果模型能够很好地刻画“if not for” NC 条件句的语义性质。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上面提到一般的违实条件句除了本体性解读,还有认知性解读(如(4a))。后者显然不能根据(8)中的定义来解释。如前所述,Schulz([17])认为认知性解读的违实条件句所对应的极小改变尽量保留更多的规则,而不是事实,因而可能世界之间的相似性的定义与(7)不同。Henderson([4])认为之所以如此,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认知性解读的违实条件句的前件不是绝对的违实,而是可取消的。他在文中进一步展示了在因果模型中如何从可取消的违实性假设得到其所对应的违实条件句的认知性解读。7因此,Henderson([4])不是像Schulz([17])那样通过定义另一种可能世界之间的相似性来解释认识性解读的违实条件句,而是引入了认知状态(epistemic state)、认知基础(epistemic basis)等概念,然后展示了如何从非绝对的违实性假设得到其所对应的违实条件句的认知性解读。由于下文主要研究汉语中的NC 条件句不涉及认知性解读,此处不再深入介绍相关的技术细节。

3 “要不是” NC 条件句的句法分析

相比英语,汉语中的NC 条件句较难识别,原因之一就是汉语未形成成熟的虚特征对违实句进行标记。([9,10,13,21,26,27])英语中的NC 条件句主要由“if not for”来引导(如(11a)),除此之外,还可以写成如(11b)这种更完整的形式。

(11)a.If not for Mary going to the store,we wouldn’t have salsa.(=(1a))

b.If it weren’t for Mary going to the store,we wouldn’t have salsa.([4],例9)

无论哪种形式,否定词“not”,介词“for”,后件中的助动词“would”都是不可少的,且“for”之后只能搭配名词或事件性名词短语。

汉语中的NC 主要由“要不是”来引导,后面可搭配名词短语、动词短语或完整的小句(见(12))。8除了“要不是”,“若不是”“若非”等也能引导NC 条件句。

(12)a.管材料可没经验,这是头一回,要不是你的鼓励,我真不敢担任材料组的组长哩。

b.我也很感谢你,要不是搭上你的车,这会我还在山路上挨雨淋呢!

c.这个专栏证明了当年母亲是绝对正确的。要不是她在我小时候就看出了我的长处,引我进入文学世界,我就不会有这成就。([20],例15,16,17)

然而,并非汉语中包含“要不是”的条件句都是NC 条件句。

(13)a.墙要不是白色的,就把它刷成白色的。([13],第60 页)

b.张普景说:“好好好,不跟你吵。但是,我的女儿不能叫张原则,这简直是对我的进一步挖苦。你要不是来捣蛋的,就动动脑筋取个像样的。”([21],例2)

c.你要不是不能理解我,就是根本不想理解我。([13],第60 页)

d.这要不是大悲剧就是大笑话。([21],例6)

不难看出,上例中的几个句子都是直陈条件句。此外,一些“要不是”条件句是歧义性的。比如,在语境缺失的情况下,(14)既有违实性解读,也有直陈性解读。

(14)要不是工作的事,我就休息了。

解读1:要不是工作的事,我就休息了,不会熬到现在。

解读2:除非是工作的事,我才不去休息。([10],例2)

再者,违实性解读的“要不是”条件句也不一定就是NC 条件句。比如,下面的两个句子都不表达因果关系,不是NC 条件句。

(15)a.他要不是武工队,你把我的头割了!([21],例17)

b.他要不是个贼就好了!([21],例20)

因此,汉语中的“要不是” NC 条件句需要结合语境、世界知识等来判断。9除此之外,一些标记如“早”“就好了”“真的”的使用也有助于识别汉语中的违实句。参见[9,26]。

现在的问题是:包含“要不是”的条件句为何能产生不同的解读?不同解读的“要不是”条件句是否在句法结构上有所不同?

一些学者如雍茜([27])、Jiang([9])等认为“要不是”违实条件句中的“要不是”是一个词块,是经过词汇化或语法化的过程逐步形成的一个违实标记,具有其独特的性质(如绝对的违实性)。其它的“要不是”条件句中的“要不是”是通过假设连词“要(是)”与否定词“不是”共现所形成的。10根据[20],若把假设连词看成“要是”,“要不是”就是“要是不是”的缩略形式。据此,(13a)和(13b)前件中的“不是”是系动词,而“要(是)”是假设连词,两者共现形成“要不是”,因而得到直陈性解读。(13c)和(13d)中“不是”与“就是”形成格式为“不是...就是”的选择复句,作为假设连词的“要(是)”恰好与其共现形成“要不是”。(14)中的“要不是”若看成是一个词块,则得到解读1,否则得到解读2。(15)中的两个句子中的“要不是”也不是词块。该理论得到了一些证据的支持。比如,李晋霞([21])指出违实与非违实的“要不是”条件句存在韵律上的差别:前者中的“要不是”倾向是一个不宜有内部停顿的韵律整体,后者则可在“要”和“不是”之间停顿。比如,像上例(14)这样的句子,若“要”和“不是”之间没有停顿,句子易得到解读1;若两者之间添加停顿,句子易得到解读2。像(15)这种非NC 条件句也倾向在“要”和“不是”之间停顿,“不是”其实是前件中的系动词,“要”单独用作假设词。Hsu([5,6])和韩笑、李思旭([20])分别从实验和历时的角度论证了“要不是”已发展成为一个词块。

与上述观点稍有不同,Jing-Schmidt([10])认为违实性的“要不是P,Q”是一个构式。她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论证:首先,像(14)这种句子的违实性解读(解读1)不能由假设连词“要”,系动词“不是”及前件和后件表达的命题通过组合的方式得到,这样做得到的是解读2。因此,违实性的“要不是P,Q”符合构式的定义。11根据Goldberg([2]),C 是一个独立的构式,当且仅当C 是一个形式(Fi)和意义(Si)的对应体,而无论是形式或意义的某些特征,都不能完全从C 这个构式的组成成分或另外的先前已有的构式推知。其次,相比其他形式的违实句,“要不是P,Q”在表达因果关系的基础上,还有特定的语用功能,即表达某种正面或负面的情感(见第5 节)。

还有一些学者如Ippolito 和Su([7])、Qin([13])与上述两种观点相反,他们认为“要不是” NC 条件句可做拆解性分析。也就是说,“要不是P,Q”的结构仍是[要[不是P],Q],其独特的性质与否定词“不”或“不是”有关。在他们看来,这里的否定词不是一般的否定,而是一种特殊的否定,Ippolito 和Su 称之为轻否定(light negation,[18]),Qin 称之为高位否定(high negation,[15,16])。

高位否定的一个典型用法就是用于驳斥(denial)。比如,(16)中的句子既可以看作是对一个否定命题的断言(见(16a)),也可以看作是对一个肯定命题的驳斥(见(16b))。前一种情况下的否定是一般的否定,即低位否定;后一种情况下的否定是高位否定。12高位否定的句法位置高于低位否定。语义上,低位否定直接作用于命题,高位否定则不然。一些学者如Romero([15])将其看作公共背景管理算子(Common Ground management operator),指示其毗邻命题在公共背景中的状态。

(16)张三不是学生。

a.Assert(¬张三是学生)

b.Denial(张三是学生)

高位否定通常会重读,且有一个重要的性质,即不可以与否定极项(NPI)共现,而可以与肯定极项(PPI)共现,这与一般的低位否定截然不同。比如,“一些”作为PPI 通常出现在肯定语境中(见(17a)),“任何”作为NPI 通常出现在否定语境中(见(17b));然而两者在高位否定的句子中表现不同(见(17c))。

(17)a.他相信一些PPI/ *任何NPI 人。

b.他不低相信任何NPI/ *一些PPI 人。

c.他不是高认识*任何NPI/一些PPI 人(,而是认识很多人)。([13],第135 页)

Ippolito 和Su([7])以及Qin([13])都是注意到了否定性NC 条件句的前件恰好与上面包含高位否定的句子的表现一致,进而提出“要不是”中的否定是高位否定的设想。由下例(18a)可见,“要不是”引出的小句中可以用“一些”,而不能用“任何”,除非该小句本身包含低位否定词(见(18b)),与一般的条件句表现不同(见(18c))。

(18)a.要不是他相信一些PPI/ *任何NPI 人,他就不会失败。

b.要不是他不相信*一些PPI/任何NPI 人,他就不会失败。

c.要是他相信一些PPI/任何人NPI,他就不会失败。([7],例20,21,22)基于高位否定的这一性质,Ippolito 和Su 提出高位否定关联一个事实算子,预设其毗邻命题一定为真。这样一来,它与PPI 的兼容性和与NPI 的不兼容性就得到了解释;同时,“要不是” NC 条件句前件绝对的真实性也得到了解释。

然而,学者们近期的研究表明:高位否定其实不一定要求其毗邻命题为真。根据Romero([15]),高位否定除了用在陈述句中,还能用在否定性是非问句中。如(19a)所示,英语中的“either”为NPI,“too”为PPI;后者不能用在低位否定,但能用在高位否定的句子中(如(19b)和(19c))。([16])

(19)a.John isn’t低coming,either./John is coming,too.

b.John isn’t高coming,too.

c.Isn’t高John coming,too?

在(19c)这种非问句中,“John is coming”不一定是一个事实,只需说话者对其有认知上的偏向(epistemic bias),即说话者认为“John is coming”很可能为真。比如例(20)中,A 认为所有人都在这儿了,可以出发了,但B 认为John 被漏掉了,进而说出这样的问句。若B 对John 是否来一无所知,他就不会这么说。13注意,在(20)的语境中也可以用没有认知偏向的问句。比如,B 也可以说“Is John not coming?”。这里的否定词是低位否定,在这种情形下,B 对John 是否来没有认知上的偏向。

(20)A:We are all here.Let’s go!

B:Isn’t John coming,too?([16],例6)

除此之外,Romero 发现高位否定还能用在下面的违实条件句中。

(21)a.Good that there was oil in the tank! If there hadn’t高been somePPIoil in the tank,the furnace would have exploded.

b.Good that there was oil in the tank! If there hadn’t低been anyNPIoil in the tank,the furnace would have exploded.([15],例51)

根据Romero,像(21a)这样包含高位否定的违实句条件句“If[not高P],Q”跟一般的违实句条件句一样,也不要求P一定为真;但跟上面提到的否定性是非问句一样,它要求说话者对P有认知偏向,不同于一般的违实条件句。下面的例子可以说明这一点:

(22)If there hadn’t高been somePPIoil in the tank,the furnace would not have lit.But it did light.Thus,there was some oil in the tank.([15],例62)

(23)a.#If there hadn’t高been somePPIoil in the tank,the furnace would have made exactly the noise that it in fact did.So,it’s likely that the tank was empty.

b.If there hadn’t低been anyNPIoil in the tank,the furnace would have made exactly the noise that it in fact did.So,it’s likely that the tank was empty.([15],例52a,52b)

由(22)可以看出,包含高位否定的违实句条件句可以进行MT(Modus Tollens)式推理,即由后件的否定推出前件的否定。由此可见,高位否定并不预设其毗邻命题为真(否则无需推理)。(23)则说明包含高位否定的违实条件句不支持Anderson式推理,而一般的违实极小改变函数条件句可以。根据Romero,(23a)不可接受的原因正是因为包含高位否定的违实条件句要求说话者有认知偏向,即说话者倾向于相信“there was some oil in the tank”,与结论“it’s likely that the tank was empty”相冲突;而一般的违实条件句不受该限制(如(23b))。

由此可见,尽管包含高位否定的句子跟NC 条件句有很多相似的性质(如对PPI/NPI 允准与否),但由于高位否定不预设其毗邻命题为真,NC 中的否定词不应看作是高位否定。由下面的例子可以看出,事实上,“要不是” NC 条件句并不支持MT 推理,不同于包含高位否定的“要不是”条件句:

(24)a.#要不是罐子里有一些PPI汽油,火炉是不会爆炸的。但是,火炉爆炸了,因此,罐子里有汽油。

b.要不是高罐子里有一些PPI汽油,火炉是不会爆炸的。但是,火炉爆炸了,因此,罐子里有汽油。

(24a)不可接受正是因为NC 条件句预设了前件为真,既然“罐子里有一些汽油”是一个既定事实,就无需推理;而(24b)可接受,因为“罐子里有一些汽油”只是说话者当时的认知偏向。另外,如前所述,高位否定的出现有语境限制,一般不能用作语篇的初始句(如例(20))。像(24b)这样的违实条件句可以用在下面的争论中:

(25)A:当时罐子里有汽油。

B:罐子里根本没有汽油。

A:罐子里肯定有汽油。要不是高罐子里有一些PPI汽油,火炉是不会爆炸的。但是,火炉爆炸了,因此,罐子里有汽油。

由A 和B 的对话可知,罐子里是否有汽油尚未达成共识。B 试图通过MT 推理说服A。在这种情况下,“要不是” NC 条件句反而不适合。另外,这里的“不是”要重读,且与“要”之间有停顿。

此外,与汉语中的“要不是” NC 条件句类似,Henderson([4])发现英语中“if not for” NC 条件句也不能用于MT 推理(如(26),且其前件不能是一个争议性的事实(见(27))。

(26)a.If the butler hadn’t carved the turkey,the knife would have been sharp.The knife was dull;therefore,the butler carved the turkey.

b.#If not for the butler having carved the turkey,the knife would have been sharp.The knife was dull;therefore,the butler carved the turkey.([4],例22,23)

(27)A:John went to the store.

B:No,he didn’t.

A:(Yes,he did,since:) If John hadn’t gone to the sore,he would be home right now(and he isn’t).

A:#(Yes,he did,since:) If not for John having gone to the sore,he would be home right now(and he isn’t).([4],例24)

综上所述,我们不赞同将“要不是” NC 条件句中的“要不是”做拆解性分析,下面两节的内容将进一步说明它应被看作一个构式,而其它“要不是”条件句中的“要不是”则是由“要(是)”和“不是”恰好共现形成的,其中的“不是”可能是低位否定(如系动词),也可能是高位否定。

4 “要不是” NC 条件句的真值条件

如前所述,NC 条件句只能得到本体性解读。因此,我们可以基于(8)中的定义初步给出“要不是” NC 条件句“要不是P,Q”的真值条件如下:14本文只考虑“要不是”引导小句的情况,引导名词短语和动词短语的情况可采用Henderson([4])的作用通过名词化操作来实现。

(28) 定义(真值条件(初步)). 在因果模型M=〈W,C〉中,M,w⊨要不是P,Q当且仅当Min(≤w,¬PM)⊨Q。

其中,极小改变函数Min 的定义与(8b)一样。根据该定义,“要不是” NC 条件句“要不是P,Q”在模型M中的可能世界w上为真,当且仅当Q在使得¬P为真且与w最相似的可能世界上为真。

然而,(28)中的定义存在不足。如上所述,NC 条件句总是预设其前件为真;若预设不成立,则整个句子无真值。根据Henderson([4]),英语中的“if not for” NC 条件句中的这一预设条件是通过介词“for”实现的。首先,“for”不能去掉,否则整个条件句有不同的解释(对比(29a)与(29b)及(29c)与(29d))。

(29)a.If not the Corvette,what would I buy?

b.?If not for the Corvette,what would I buy?

c.If not for Mary,how would we survive?

d.*If not Mary,how would we survive?([4],例7,8)其次,介词“for”在其他情形下与事件性名词短语搭配也预设事件的真实性。比如,(30a)要求Mary 确实把咖啡酒在桌上了;(30b)要求船的确沉了。并且,由(30c)和(30d)可以看出,这些推论在疑问和否定语境中仍然保持,符合预设的性质。

(30)a.I blame Mary for coffee spilling all over the desk.

b.I am angry at Bill for the boat wrecking.

c.Who do you blame for coffee spilling all over the desk?

d.I am not angry at Bill for the boat wrecking.([4],例79a,79c,80a,80c)

另外,Henderson 指出,西班牙语中的NC 条件句也包含预设事实性的介词“porque”。

(31)Si no fueraporqueMaría ha ido a la

If NEG be.SBJbecausemaria had gone to the

tienda,no tendríamos salsa.

store,NEG have.COND.PST.1pl salsa

‘If not for Maria going to the store,we wouldn’t have salsa.’([4],例16)

然而,汉语中的“要不是” NC 条件句不包含这样的介词,尽管“要不是”与其引出的小句之间可以插入表示原因的连词“因为”。([24],第6-7 页)

(32)a.要不是因为我在场,她那小拳头就捶在小涛的身上了。

b.那晩上要不是因为老娘下了他的蒙心药,那北京姑娘就莫想活命了。([24],例12,13)

喀克其奎语中的NC 条件句也是如此:

(33)Wimanta Maria,yi-b’ison ta.

If NEG IRR Mara INFL-sad IRR.

‘If not for Maria,I would be sad.’([4],例15)

鉴于英汉NC 条件句在构造上的这一差别,尽管“if not for” NC 条件句支持组合性分析,即[if[not[forP]],Q]15虽然Henderson([4])没有给出组合性语义分析的具体操作,但该操作很容易实现,“for”可以定义为等同函数(identity function),同时预设其毗邻命题P 为真。然后通过“not”实现P 的否定,再通过“if”得到使得¬P为真的最相似世界,最后看Q 是否在其上为真。,“要不是” NC 条件句中的“要不是”应处理为一个整体或词块。加上预设条件,即由“要不是”引出的小句所表达命题一定为真,“要不是” NC 条件句的真值条件如下:

(34) 定义(真值条件(修正1)). 在因果模型M=〈W,C〉中,

a.只有当P在w上为真时,“要不是P,Q”在w上是可定义的;

b.若“要不是P,Q”在w上可定义,则M,w⊨要不是P,Q当且仅当Min(≤w,¬PM)⊨Q。

除了要求前件P为真,一些学者还注意到“要不是” NC 条件句还要求后件Q为假。([7],第229 页)比如,假设无论张三是否学习都能通过考试。事实上,张三学习了,也通过了考试。在这种情形下,(35a)中的让步性违实条件句可接受,而(35b)中的“要不是” NC 条件句不可接受。

(35)a.要是/即使张三没学习,他也能通过考试。

b.*要不是张三学习了,他也能通过考试。

但是,英语中情况略有所不同。尽管在上述语境中让步性NC 条件句不大能接受(见(36)),但在少数语境中是可以的。

(36)a.Even if Zhangsan hadn’t studied,he would have passed the test.

b.?Even if it weren’t for Zhangsan studying,he would have passed the test.([4],例100,101)

Henderson([4])提到了下面的一些例子:

(37)a.Even if it weren’t for his shaved head and long scar,Schoenburg would be easy to recognize;his tall frame and honest face stand out anywhere.

b.Her life would be impressive even if not for all this.A single parent,she spends three hours a day in the gym,before picking up her son Luis,4,from school,writing essays or driving to Oxford Brookes to attend lectures.([4],例102b,102c)

与(36)所不同的是,(37)中让步性NC 条件句的前件与后件事实上存在因果关系,只不过除了前件中的原因,还有其他原因也同样能导致后件成立。比如,对于(37a),“Schoenburg 的光头和长疤”与“认出他”之间是因果关系,但前者不是唯一的原因,“高高的个子和诚挚的脸庞”也同样能导致“认出他”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让步性NC 条件句在英语中是可接受的。(37b)也是如此。鉴于此,Henderson 指出英语中的“if not for” NC 条件句只需要预设前件为真,而不需要预设后件为假。这恰恰是他想要的结果,因为前件为真的预设条件是通过“for”来实现的,而后件没有这样的标记。

然而,(37)这样的让步性NC 条件句在汉语中只能用“要是”“即使”等引导的让步性违实条件句来表达,而不能用“要不是” NC 条件句来表达。

(38)a.*要不是他的光头和一道长疤,Schoenburg 也能很容易被认出;他高高的个子和诚挚的脸庞很显眼。

b.要是/即使不是他的光头和一道长疤,Schoenburg 也能很容易被认出;他高高的个子和诚垀的脸庞很显眼。

因此,汉语中的“要不是” NC 条件句有更严格的要求,即前件只能是唯一原因,而不能是多个原因导致同一个结果,其真值条件可以进一步强化如下:

(39) 定义(真值条件(修正2)). 在因果模型M=〈W,C〉中,

a.只有当P在w上为真,Q在w上为假时,“要不是P,Q”在w上是可定义的;

b.若“要不是P,Q”在w上可定义,则M,w⊨要不是P,Q当且仅当Min(≤w,¬PM)⊨Q。

“Q为假”的预设条件进一步说明了将NC 条件句“要不是P,Q”应处理成一个构式,其中“要不是”可看作一个词块,引导原因P,后跟结果的否定Q,进而表达P与¬Q之间的因果关联。16根据陆俭明([22]),语块(包括词块)与构式两个概念并不冲突,且构式可看作是由语块构成的。17根据陆俭明([22],第5 页),语言中有许多近义构式,或者说一个构式有很多变体。“要不是” NC 条件句也是如此。比如,“要不是今天下雨,比赛不会取消”与“要不是今天下雨,比赛怎么会取消?”表达类似的意义,但后者的后件以反问句的形式出现。又如,“要不是你从哪里把我救回来且大户给我吃了解读的药,我这条命,恐怕非对不可”与下例(42)“要不是你从那里把我救回来,要不是大叔给我吃了解毒的药,我这条命,恐怕非丢不可”表达类似的意义,而后者用两个“要不是”分别连接两个并列的原因。计算这些形式不同的“要不是” NC 条件句的真值条件可首先将其转化为典型的“要不是P,Q”条件句,再根据(39)得到其真值条件。

5 “要不是” NC 条件句的使用条件

尽管NC 条件句通常用于表达因果关系,Henderson([4])指出英语中的NC 条件句还能用于表达分析性推理。比如,虽然数字6 是偶数与被2 整除之间并非因果关系,但下面的两个句子仍是可接受的。

(40)a.If not for six being even,it wouldn’t be divisible by two.

b.If not for six being divisible by two,it wouldn’t be even.([4],例103)

Henderson 认为这正好说明了NC 条件句对于因果流的敏感性,即正是因为是偶数与被2 整除之间并非因果关系,上述推理才不计较方向性。用E来表示“6 是偶数”,用D 来表示“6 被2 整除”。其对应的真值表如下:

其中,w1为现实世界。由于D和E不是因果关系而是不可违反的规则,w1的基础为空;如果该规则不成立,只能强行将其中的命题作为基础(如w2,w3)。根据(7)中的定义可知,使得¬D或¬E为真且与w1最相似的可能世界总是w4;再根据(8)中的定义可得,(40a)和(40b)均为真。

然而,将(40)中的NC 条件句翻译成汉语,下面的“要不是”条件句显得不大自然。

(41)a.#要不是6 是偶数,它就不能被2 整除。

b.#要不是6 能被2 整除,它就不是偶数。

究其原因,以往不少学者如邢福义([24]),马明艳([23]),袁毓林([28])等曾指出“要不是”违实条件句通常有强烈的情感倾向(庆幸或遗憾)。比如,(42a)表达了庆幸,可改写为“幸亏你从那里把我救回来且大叔给我吃了解毒的药,否则我这条命恐怕非丢不可”;(42b)表达了遗憾,可改写为“可惜皮肤黑一点,否则真象是一尊活观音”。([24],第8 页)

(42)a.要不是你从那里把我救回来,要不是大叔给我吃了解毒的药,我这条命,恐怕非丢不可。(杨啸《岩画探奇》)

b.要不是皮肤黑一点,真象是一尊活观音。(庄东贤《番客婶》)

由此,对于(41)不恰当性的一种可能的解释就是分析性推理不包含情感倾向,因而不适合用“要不是” NC 条件句来表达。

然而,学者们大多不认为“要不是” NC 条件句总是伴随某种情感。比如,袁毓琳([28])就指出下面的两个句子都是中性的:

(43)a.白娘子要不是游湖遇雨,怎能碰到许仙?(刘绍棠《小荷才露尖尖角》)

b.现在,要不是因为出了这场斗殴事件,人们也许早把他忘个一干二净了。(伊始《斗殴》)

不过,也有少数学者如马明艳([23])和Jing-Schmidt([10])认为“要不是”违实条件句总表达说话人的主观态度。

(44)a.要不是改革开放,谁敢想如今这仓满缸实、油天肉地的好生活。(感激)

b.要不是你,我才不会丢包呢!(埋怨)

c.要不是卖落花生的老胡,我们的英雄也许早就没命了。(庆幸)

d.要不是在大街上,他真的想大哭一场。(无奈)([23],第18 页)

我们赞同后一种观点,因为进一步搜索语料发现:除了分析性论断,科学论断也不大能用“要不是” NC 条件句来表达,而是习惯用一般的违实条件句来表达。英语中的“if not for” NC 条件句不受此限制。

(45)a.The earth would be a frozen ball if it were not for the radiant heat of the sun.

b.如果没有太阳辐射的热量,地球就会变成一个冰球。(《柯林斯高阶英汉双解学习词典》)

c.#要不是太阳辐射的热量,地球就会变成一个冰球。

(46)a.If it were not for the vapour in the air,there would be no dew.

b.如果空气中没有水汽,就没有露水。(《汉英大词典》)

c.#要不是空气中有水汽,就没有露水。

(47)a.If not for its being carbon,it wouldn’t have this chemical structure.([4],第37 页)

b.如果它不是碳,就不会是这种化学结构。

c.#要不是它是碳,就不会是这种化学结构。

鉴于此,在形式语言学的框架下,我们认为汉语中的“要不是” NC 条件句作为一个构式在语用层面传递额外的使用条件意义(use-conditional meaning),不同于语义层面的真值条件意义。根据Potts([12]),Gutzmann([3])等,自然语言中有许多表达式和句式都表达这种意义。比如,(48a)和(48b)中的贬义性修饰词“bastard”和“damn”表达了说话者对相关对象的负面态度,但不对整个句子的真值意义做贡献;(48c)中的同位语“a former spy”与句子的剩余部分也不在同一层面上,这一点可由下面的否定测试来验证,即若Ames 以前不是间谍,不可以直接用B’中的“no”来否定;(48d)中的话题句相比正常语序的句子也传达了额外的意义,即要求话题John 对于说话者来说是活跃的。

(48)a.That bastard Kresge is famous.([3],例1a)

b.I hear your damn dog barking.([3],例2a)

c.A:Ames,a former spy,is now behind bars.([3],例50)

B:Yes,however,he was not a spy but a corrupted politician.

B’:#No,he is not a spy but a corrupted politician.

d.A:John,Mary loves.([3],例57)

B:#Yes,but I haven’t thought about John.

使用条件意义具有规约性,不可取消性。18使用条件意义在以往的研究中有不同的叫法,Gutzmann([3])称之为使用条件意义或非真值规约性意义,Potts([12])称之为表情意义(expressive meaning),Jakobson([8])称之为感情意义(emotive meaning)。根据Potts([12]),表情意义有独立性(independence)、视角依赖性(perspective dependence)、即时性(immediacy)、可叠加性(repeatability)等特点。

基于“要不是” NC 条件句的上述表现,我们认为其表达的使用条件意义为其中的因果关联会对说话者产生影响。首先,在说出一个“要不是” NC 条件句之后,说话者随之否定其没有受影响就不大合适(如(49))。其次,在肯定前件与后件的否定之间因果关联的同时,听话者可以否定其对自身产生的影响(如(50)),但不用“不是啊”进行否定,跟上例(48c)类似。

(49)要不是今天下雨,比赛就不会取消。#不过,我没觉得怎么样。

(50)A:要不是今天下雨,比赛就不会取消。

B:是啊,不过我不觉得可惜。

B’:#不是啊,我不觉得可惜啊。

再次,对于(43)这类以往被看作是中性的例子,结合上下文语境不难发现说话者其实也是受影响的。比如:(43a)出自刘绍棠的《小荷才露尖尖角》,这段话是在讲俞文芉和花碧莲两个人的相遇,即因为雨才聚到了一块儿,正如白娘子跟许仙的相遇。作者在“要不是” NC 条件句之后的感叹(见(51))恰恰说明了他对此是有感触的。19(43b)出自伊始的《斗殴》,其中,“他”指的是翻三番。文中多次强调翻三番和阔嘴佑的那场斗殴不寻常。可见,那场斗殴及其造成的后果对于作者是有影响的。

(51)白娘子要不是游湖遇雨,怎能碰见许仙?看来,天作之合,雨是红线。

最后,对于(45c) 中的句子,尽管在科学文本的语境中不会出现,但换一个合适的语境就可以这么说。比如:下面的例子先是强调了太阳对于我们(包括说话人)的重要性,然后再引入“要不是” NC 条件句,就变得可接受了。

(52)太阳对我们太重要了!要不是太阳辐射的热量,地球就会变成一个冰球。

综上,“要不是” NC 条件句的使用条件定义如下:

(53)定义(使用条件). 只有当说话者受到其中所表达的因果关联影响时,说出“要不是P,Q”才是恰当的。

6 结论

本文从形式语言学的视角对比了英汉NC 条件句的异同,主要结论如下:一、句法上,相比英语中由“if not for”来引导的NC 条件句,汉语中的“要不是” NC 条件句较难识别,并非包含“要不是”的条件句都是NC 条件句。其中,非NC 条件句中的“要不是”是“要”和“不是”恰好共现形成的,“不是”可以是低位否定,也可以是高位否定;“要不是” NC 条件句应看作一个构式,不能做拆解性分析,不同于“if not for” NC 条件句。二、语义上,尽管英汉NC 条件句都表达因果关系,均能在因果模型中得到语义解释,但相比“if not for” NC 条件句,“要不是” NC 条件句不仅预设其前件为真,还要预设其后者为假,因为后者不支持多个原因导致相同结果情况下的因果推理。此外,“if not for” NC 条件句在语义上可做组合性分析,而“要不是” NC 条件句不适合。三、语用上,“要不是” NC 条件句作为一个构式表达独特的使用条件意义,即其中的因果关联对说话者产生影响,一般不能用于分析性推理和科学文本中的因果推理,而“if not for”条件句不受此限制。该项研究进一步展示了英汉两种语言在句子构成及思维方式上的差别。

猜你喜欢
条件句真值构式
聚焦虚拟条件句的变式
Hiddleston’s Causal Modeling Semantics and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Forward-Tracking and Backtracking Counterfactuals*
逻辑学研究(2017年1期)2017-06-05 14:59:58
10kV组合互感器误差偏真值原因分析
电子制作(2017年1期)2017-05-17 03:54:35
If条件句结构的范畴认知视角及翻译策略
文教资料(2016年3期)2016-03-16 20:12:26
真值限定的语言真值直觉模糊推理
基于真值发现的冲突数据源质量评价算法
“XV的(不)是Y”构式探微
语言与翻译(2014年1期)2014-07-10 13:06:14
“有一种X叫Y”构式的语义认知考察*——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的接口探索
当代修辞学(2012年2期)2012-01-23 06:44:06
写真法、写假法探析
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下)
当代修辞学(2010年4期)2010-01-21 02:2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