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雷 柏满
(1.商丘师范学院 法学院,河南 商丘 476000;2.河南师范大学 法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根植于中国土壤、符合广大人民意愿、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新型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伟大政治创造。相较于其他旧式政党制度,其优势与价值在于,有效破除了“旧式政党制度代表少数人、少数利益集团的弊端”,有效破除了“一党缺乏监督或者多党轮流坐庄、恶性竞争的弊端”,有效破除了“旧式政党制度囿于党派利益、阶级利益、区域和集团利益决策施政导致社会撕裂的弊端”[1]。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历史经验充分证明,能否始终坚持“立党为公”的政治理念,能否充分激发参政党履职潜能,能否有效汇聚政党合力,是判断政党优劣的重要指标,也是政党制度效能提升的关键所在。如此看来,参政党履职效能提升工程不仅事关各民主党派自身政治形象,而且直接影响我国新型政党制度建设成败,更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战略全局。针对参政党履职能力提升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发表诸多重要论述,为各民主党派做好参政履职提升工作提供了理论遵循与行动指南。对参政党自身而言,为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更好提升参政党履职工作成效,应着力围绕以下几个维度展开。
旗帜鲜明讲政治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各民主党派既然主动选择坚持马克思主义,旗帜鲜明讲政治也自然是应有之义。关于党的干部政治能力建设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场合作出重要指示。如,2022年3月1日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广大青年干部“要守住政治关,时刻绷紧旗帜鲜明讲政治这根弦,在大是大非面前、在政治原则问题上做到头脑特别清醒、立场特别坚定,决不当两面派、做两面人,决不拿党的原则做交易”[2];再如,2021年2月1日同党外人士共迎新春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要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引导广大成员和所联系群众不断增进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始终保持同中国共产党同心同德、团结奋斗的政治本色。”[3]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要加强政治能力建设,足见其重要性。
从推进多党合作政党制度效能看,参政党重视政治能力建设更具现实必要性。一是政治能力建设有助于帮助参政党增强多党合作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历史证明,选择了正确的道路,就选择了光明的未来。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是建立在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上的,加强政治能力建设能够提升民主党派的政治站位,进而不断夯实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指引下,自觉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事业。二是政治能力建设有助于民主党派认同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是确保多党合作事业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根本保证。加强政治把握能力建设能够帮助民主党派成员更加深刻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发展中国,更加坚定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信念。三是政治能力建设有助于民主党派成员养成底线思维,坚决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果。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推进,我们将面临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加强政治把握能力建设能够帮助民主党派保持政治定力,不为噪音所扰,不为歪风所感,不为暗流所动,不为利益所俘,在大是大非面前明辨黑白、坚定立场,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奋力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为确保参政履职精准度,参政党政治能力建设应以提升“政治三力”为核心。所谓“政治三力”,即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随着参政党自身“政治三力”的提升,无疑会助其提高研究谋划工作的政治站位、理论站位、时代站位,树立“为民尽责”情怀,站稳“为国参政”“为党分忧”立场,确保参政履职工作重点能够锚定党和国家中心工作,能够运用服务大局视野找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难点、堵点与痛点问题,多建睿智谋事之言,多献务实管用之策,积极履职尽责,在守正创新中展现应有担当与作为,自觉做中国共产党的好参谋、好帮手、好同事。
随着社会治理精细化需求增加,“让专业人干专业事”的善治理念备受推崇。在这一理论影响下,各界普遍认为,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之所以能够在某特定领域为党和国家重大决策贡献务实之言与管用之策,有力促进党和国家重大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其根本原因在于具有“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优势。不难看出,专业能力是参政党履职的核心竞争力,参政党持续提升自身专业能力是其安身立命之所在,运用专业能力参政履职是时代所需、民众所盼、大势所趋。
专业能力建设于参政党参政履职提升的重要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专业能力建设有助于民主党派成员练就“火眼金晴”,发现真问题。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愈来愈多亟待解决的新问题、新矛盾、新需求、新挑战,参政党唯有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与能力,才能做到坚持问题导向,在平常中发现不平常;才能抓住主要矛盾,从现象中总结出规律与探寻出本质,提出有针对性的真问题。参政履职只有做到“踩着鼓点跳舞”,才能真正实现“参政参到点子上,议政议到关键处”之美好预期。二是专业能力建设有助于提升参政党的洞察力,有助发现问题真成因。对参政党而言,要想提出有真正实践价值的政策建议,其前提是必须持续对关注对象的相关政策进行专业研究、对关注领域有实际的了解、对基层情况做到细致聚焦观察,上述目标的实现均需扎实的专业能力做支撑。参政者唯有通过专业能力建设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才能够提升自身分析问题能力,进而搞清问题的病情、病灶、病因,为对症下药、精准施治做好准备。三是专业能力建设有助于参政党养成科学思维,有助找到解决问题的真方法。评价民主党派的参政履职成效,关键要考核其能否针对所关注社会热点、痛点、堵塞点及难点问题提出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与对策。而上述目标的达成,同样需要参政党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为基础。参政党如果缺少科学思维和方法,根本无法完成高质量的政策建议,也无法为党和政府分忧解难,更无法为群众操心事、烦心事与揪心事贡献更多“金点子”,自然也无法完成党和国家赋予的参政履职职能。
参政党要提高参政履职竞争力,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以专业能力建设工作为抓手,努力做好“强弱项、补短板”工程,聚焦“严把入口”与“注重培训提升”两大着力点。所谓“严把入口”,就是要求参政党在发展新党员时,要紧扣界别特色,坚持在业界有“较大有影响力”这一核心条件,坚持宁缺毋滥原则,把专业不符合、参政履职能力不强者拒之门外;所谓“注重培训提升”,即各参政党要正视自身存在的短板与弱项,制定学习方案、加大培训力度、创新培训载体、拓宽培训路径,在各自党内全面开启大学习、大比拼、大转变、大提升等活动,促进党派成员专业能力建设更上新台阶。
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加强团结、合作共事,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重要制度安排,也是民主党派履行职能、发挥作用的重要形式。中国共产党历来有重视合作共事能力建设的传统,早在1954年2月6日到10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共七届四中全会上,就正式通过了《关于增强党的团结的决议》,号召全党展开加强团结工作。此后,历届中央领导均重视合作共事能力建设工作。尤其是十八大以来,为持续推进合作共事能力建设,习近平总书记针对团结与合作共事能力建设问题做过许多经典论述,如在中央政协工作会议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0周年大会上明确指出:“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是人民民主的真谛”;“要发挥好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作用,把协商民主贯穿履行职能全过程,坚持发扬民主和增进团结相互贯通、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积极围绕贯彻落实党和国家重要决策部署情况开展民主监督”[4]。再如,在十九届六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也明确指出“党团结全国人民”是其实现伟大目标的关键与保障[5]。因此,强化合作共事能力建设必将是党和国家一以贯之的追求。
合作共事能力建设有利于提升参政党参政履职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合作共事能力建设有助营造良好协商氛围。通过合作共事能力建设,有助形成“做到相互尊重、平等协商而不强加于人,遵循规则、有序协商而不各说各话,体谅包容、真诚协商而不偏激偏执”的良好协商氛围,确保不同思想观点能够得到充分表达和深入交流。二是合作共事能力建设有助于形成良性的沟通机制。民主党派的合作共事能力建设,可以帮助民主党派拓展沟通渠道、提升沟通能力,提出更多及时、务实、管用的意见建议,进而形成良性的政党协商与沟通机制,助力协商办事习惯养成。三是合作共事能力建设能够提升参政党参政履职的实效性。通过加强合作共事能力建设,参政党能够养成科学协商思维,提升“懂政协、会协商、善议政、讲纪律、守规矩”的履职本领,掌握别人易于接受的沟通方式,有助提升参政履职实效。
参政党要做好合作共事能力建设,必须高举大团结大联合旗帜,围绕参政履职重点,努力做好协商能力、协调能力与团结能力共同提升、相互促进。协商能力提升要重点培养参政党促成共识达成的本领,协调能力建设重在培育参政党兼顾多方利益的思维养成,团结能力建设要着力培育参政党崇尚集体意志的工作习惯等。参政党具有较强的合作共事能力,有助事半功倍完成参政履职任务。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我们要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把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6]。“人心向背、力量对比决定事业成败。我们提出坚持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的方针,就是着眼于形成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的同心圆。”[7]不难看出,凝聚共识合力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逻辑起点与价值指向。既然民主党派是中国共产党的好参谋、好帮手、好同事,那么把化解分歧、凝聚共识、团结干劲视为履职尽责的重要内容,无疑是参政党发挥职能的应有之义。
联系群众能力建设于凝聚共识合力的价值,主要表现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参政党有凝聚共识合力的先决条件。各民主党派均有一定数量的党员,可以有效运用组织的力量学习、贯彻与部署国家大政方针、会议精神等,相比较其他社会团体来讲,具有凝集共识合理的先决条件。二是参政党具有凝聚共识合力的专业优势。人才密集、群英荟萃是各民主党派智力优势的典型表现。参政党成员有很多是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具有明显界别特色,可以围绕民生重大关切、经济社会发展痛点与堵点等重大问题,依靠专业优势,在消除谬论、解疑释惑、引导舆论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有助科学认识传播、群众信心增强。三是参政党具有凝聚共识合力的身份优势。在就国家政策对所联系群众进行解释与宣传时,参政党往往以第三方身份出现,无形中增强了群众的信任度,更利参政履职任务的落地与实施。
参政党联系群众能力建设要重点培育“为国履职,为民尽责”情怀,把事业放在心上,把责任扛在肩上,参政履职要聚焦人民诉求,为民鼓与呼,急民众之所急,做人民利益的坚定守护者;参政党联系群众能力建设还应重在创新群众工作方法,多倾听民众心声,与民众进行充分联系,及时发现民众急、难、愁、盼问题,提升风险感知与应对能力;参政党联系群众能力建设还应重在提升自身舆论引导力,参政党要坚持正确导向,多做澄清谬误、成风化人之举,用科学方法引导民众明辨是非、鼓舞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