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洪杰
1991 年10 月,佳木斯话剧团创作排演的八场革命历史话剧《那个燃烧的大冬天》(又名《张闻天在合江》)(编剧邵宏大、阴法勇,导演郭郅)被选为代表黑龙江省唯一一台参加北京“全国话剧交流演出”的剧目,这是该团有史以来第一次晋京演出的剧目;在我国,也是第一次把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党在相当长时期内的重要领导人张闻天的艺术形象呈现在舞台上的剧目。此剧被安排在中国儿童艺术剧场演出三天。消息传开,门票很快被抢售一空,预售窗口早早挂出了演出爆满的牌子。演出反响强烈,动人心弦。当大幕拉开,舞台上以恢宏的气势、磅礴的场面再现了张闻天不唯书、不唯上,敢于在任何情况下实事求是、坚持真理,把佳木斯建设成为号称“东北小延安”战略根据地的光辉伟绩时,台下观众报以长时间的热烈掌声。
张闻天的夫人刘英携子女来了,黄华、邓力群、曹志、李力安、肖阳、张林池等领导来了,首都新闻界和有关负责同志来了,热情的北京观众也都从四面八方赶来了。原中央农垦部副部长、合江地委第一书记张林池和夫人、原中共合江地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舜玉见到我们格外亲,连连说“好”,说我们是从“东北小延安”来,是代表黑龙江省把这样一台好戏送到首都来,这是我们的光荣!并鼓励我们要再接再厉,继承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荣传统,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深受广大群众欢迎的剧目,为人民服务。张闻天的夫人刘英(抗战胜利后,曾任中共佳木斯市委代书记)亲笔为该剧题写:“张闻天在合江”。演出结束,她紧紧拉住扮演张闻天的演员张广玉的手说:“演得太像了,太好了!”又轻轻地拍了拍扮演刘英的演员张晶的肩膀说:“你这个假刘英比我这真刘英好啊!”中国剧协、中国话剧研究会还专门为该剧召开了座谈会。会上专家、学者对该剧的编、导、演都给予了一致好评。著名导演艺术家陈薪伊、舞美设计专家薛殿杰、著名戏剧评论家程式如等还特别提出并强调了该剧服装的突出重要性。一致认为,该剧的一个耀眼的亮点,就是服装设计很有特色,表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特点和地域特点。在“大雪地”“大烟炮”的场景中,剧中人穿戴着狗皮帽子皮大哈、水獭领子皮大氅、长筒毡疙瘩皮靰鞡、棉手闷子长棉袍等不同的服装,表现出不同的阶级差别。张闻天黑色的服装使人感到他马列主义的内涵。服装散发着浓郁的黑土地的气息,真实地再现了当时革命斗争的历史画面,暗示出政治斗争和阶级斗争的严酷性。全剧人物众多,服装量大(共78 个角色,220 件服装,鞋帽绑腿等246 件),对表现该剧时代和地域特征及人物的特质,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并指出,该剧若离开了服装,戏剧的时代、民族、地域风格就无法表现,剧作家“秋肃中透着春温,在严峻中饱含热烈”的风格,观众便无法感受得到。总之,该剧服装设计体现出了“燃烧的大冬天”的寓意,烘托出诗的意境,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要特别向服装设计高玉如同志致意和祝贺。该剧在中国儿童剧场演出期间,观众踊跃,一票难求。10 月25 日,新华通讯社播发了“佳木斯话剧团首次将张闻天形象搬上了中国戏剧舞台并获极大成功”的消息。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等新闻单位对此也都做了迅速、详尽的报道。
1992年,佳木斯京剧团创作排演的京剧《霜剑摧花》被选参加全国京剧青年团队新剧目会演获演出奖。
同年,市领导决定,将佳木斯话剧团与合江电影院合并成立佳木斯艺术剧院。从此,剧团再不是“游击队”,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他们有了属于自己的阵地——剧场。
1993 年,艺术剧院创作排演的小品《上梁下梁》《同乘一班车》《小事一桩》获东北三省大赛一等奖,环保小品《雀儿山》获全国环保小品大赛二等奖。佳木斯市所属戏曲剧团创作排演的独角戏《麻将迷》、二人转《傻子相亲》分别获“首届全国二人转观摩演出”二等奖和一等奖。1994 年,小品《上梁下梁》被选上“央视春晚”,荣获“‘春兰杯’我最喜爱的春节晚会节目”银奖。这也是有史以来佳木斯的戏剧小品第一次上“央视春晚”。
同年,黑龙江省举办全省戏曲新剧目调演,佳木斯市财政已到了极度困难的阶段,市委主管领导说:“进省是个硬道理,可要钱一分没有。”怎么办?时间紧,任务重,编剧杜景隆和我(时任市文化局主管业务副局长,该戏总导演)就住在一个为我们免费提供的浴池中完成了剧本《刘玉娘》的加工修改任务。京剧团团长姜沙求得经编厂赞助了点经编布,又带领全团演职员拆了旧布景,在大江中洗净,又把旧宫灯刷上油加上新穗,这才完成了简易布景的制作。没等合成、彩排就来到了省城铁路文化宫,没想到,剧场需演完最后一场电影后(晚九时)方能倒出来装台、合成,根本没有彩排的时间。当完成合成后,已近黎明,没有夜宵,倒头便睡,醒来就准备演出了。大幕一拉开,文化部艺术局副局长田军利就说:“看得出,你们是太困难了,一点包装都谈不上。”看戏后又说:“包装虽差,可戏真的不错!”当我向他汇报情况后,他不无感慨地说:“佳木斯这种戏剧现象体现了一种精神,一种在不投一分钱的情况下也要坚持戏剧创作、演出,并积极参加调演的精神。这种精神,值得学习和弘扬,应该写篇文章在《中国文化报》上报道一下。”调演结束,此剧共获12 项奖。
同年,佳木斯评剧团创作排演了独角戏《乡长醉酒》。这是一出新颖独特的悲喜剧,也可以说是一出具有悲剧震撼力的喜剧。剧中所塑造的主人公万乡长,既不能说他是个正面人物,也不能说他是个反面人物,他就是他,一个一心要为人民群众做些好事,还得采取不正当手段的一个基层领导的特殊典型形象。他醉酒,不同于“太白醉酒”“贵妃醉酒”,也不同于“刘伶醉酒”,那些人都是为了自己。万乡长醉酒,是出于为民造福的目的。为了给孩子们建学校求贷款而不得不醉。当他实在喝不下去的时候,想到了董存瑞为人民解放可以舍身炸碉堡,咱为老百姓建学校别说是酒哇,毒药也得照样喝下去!当他无比痛苦地喝下七杯酒时,对身旁的梅子(虚拟人物)说:“多少啦?七杯,七万啦!来,倒酒,倒哇!你看你,倒酒就倒呗,抹啥眼泪蒿子啊!没事儿,叔死不了!这孩子就这点好,知道可怜人儿……来酒,喝!”真有点赴刑场的意味!此时,观众发出了一阵笑声,心里却涌起了一种悲剧的怜悯。看来,万乡长只能算是个“悲剧人物”,而不是个“悲剧英雄”,因为他美好的动机和愿望不是通过正当程序和办法争取来的,他的死(假如他死了——最后他代表乡亲们感谢银行各位时,一头磕下去就再也没起来),也不是与不正之风斗争而牺牲的,他面对本来是自己厌恶、可憎的人和事,却违心迎合、强颜欢笑,不惜牺牲党性原则和党员干部的形象,扮演一个“小丑”的角色。他反对不正之风,却被不正之风所扭曲,成了个同流不合污的人。他表面赔笑,心里哭泣,犹如别人用鞭子抽在身上,还得说打得真舒服!此戏是用喜剧的形式表现严肃的悲剧内容,以喜剧的外衣包裹着悲剧的躯体,戏中的幽默滑稽与怜悯悲哀犹如孪生兄妹,相掺相伴,同生共存。此戏运用“寓哭于笑”“寓悲于喜”“寓庄于谐”的艺术手法,表现不正之风害死人的严肃主题,给观众以苦涩的幽默、变形的幽默,让人体味到一种悲苦、酸楚的笑意,发出含泪的笑声,这也正是此戏的真正特色。它与一般喜剧所不同的是:当大幕徐徐落定之后,没有笑声,没有掌声,观众一动不动,剧场是那样地静!也许人们都在沉思:一个乡长——作为最基层政权的代表,他想为人民群众做些好事,为什么还得采取那不正当的手段……此戏参加第四届黑龙江省地方戏会演获剧目、编剧、导演、表演一等奖。并代表黑龙江省参加第二届全国二人转观摩演出。在评奖时,评委们认为该戏从艺术水准和现实意义上可获一等奖(仅设一个),但从文艺导向方面考虑就只好评为二等奖了。1995 年,该剧又参加“重钢杯”全国百优小品大赛再获二等奖。此戏作为该团的保留剧目,深受广大观众喜爱。
1994 年,佳木斯市戏剧家协会召开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市领导非常重视,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代表市委市政府在会上讲话,充分肯定了我市戏剧工作者这多年来在困境下所取得的可喜成就,鼓励戏剧家们勇攀高峰,再立新功。特别要提及的是,大会宣布了一项特殊决定:市委副书记、市长刘海涛,市人大主任姜杰,主管副市长王志忠为市戏剧家协会名誉主席。这在佳木斯市的历史上还是头一遭,可见领导之重视。
为了提高各专业剧团的演出质量和演员的专业水平,也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日益增长和多方的需求,佳木斯市从1986年开始,每两年举办一次全市(含所辖市县)专业剧团中青年演员汇报演出和业务考核,并评出奖项,可用于职称评定。又从1987 年开始,每两年举办一次“佳木斯艺术节”。这些活动得到市领导的关心和重视,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市里还挤出经费予以支持。
1994 年12 月,佳木斯艺术剧院创作、排演了大型校园剧《托起明天的太阳》(编剧姜维义、朱红赤、吕诚、孙琦、杨威;导演孟庆生、付小萍)。该剧表现的是学校开展“五心”教育,即“忠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社会、关心献给他人、孝心献给父母、信心留给自己”,提出了全社会热切关注的在新时期如何培养教育下一代的问题,并呼吁全社会都来关心这个问题。该剧在艺术形式和手法上,打破了以往单调、守旧、传统的话剧模式,运用了布莱希特叙述诗性戏剧的理论和演剧方法,即在总体结构上的叙述性(依靠间离效果)与场面的戏剧性(引起共鸣)相结合,在总体上保持冷静思考的前提下,在局部产生情感活动(这种情感不是因为“动之以情”才“晓之以理”,而是由批判态度所激发出来的因“晓之以理”才“动之以情”)的辩证戏剧。出新,是该剧的一大亮点,一改过去话剧舞台的单调和沉闷,焕发出清新异样的生机和光彩。
该剧在当地演出后,自筹经费到北京等地演出,引起了轰动效应。艺术剧院分两个剧组,市评剧团、汤原县艺术团也都组团演出,不仅在本省演出,还赴全国十几个省市演出;不仅进京演出,还进中南海演出。演出的效果是十分令人振奋的——每逢演到动情之处,全场皆是抽泣声,学生们激动地把签了名的红领巾、校服献给演员,共青团员们向演职人员献上团旗,还有人情不自禁地走上舞台发表演讲。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胡可和表演艺术家王夫棠看戏后来到台上,满含热泪给演职员们深深地鞠了一躬,激动地说:“很久没看到这样的好戏了,谢谢你们!”并称此戏是“壮我中华之志,激我中华之情”的优秀剧目。有十家大报的记者联名写信给总书记江泽民,请他亲临剧场看戏。进中南海礼堂演出后,受到全国政协副主席杨汝岱和文化部常务副部长高占祥的热情赞扬,又一次称这是在当前戏剧不景气的情况下出现的“佳木斯戏剧现象”。据不完全统计,新华社、《人民日报》、《文艺报》、《中国文化报》、《北京日报》、《戏剧电影报》、《文化月刊》、《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中外文化交流》、《学术交流》、《剧作家》、《黑龙江日报》等全国和省市各大报刊,发表了《一台反映“五心”教育的话剧两个月演出百场》《小剧团火爆京城》《催人泪下,唤人警醒》《救救孩子、救救家长》《升起在最东方的一缕话剧晨曦》《太阳启示录》《没有观众就没有戏剧生命》《推陈出新,走向市场——话剧〈托起明天的太阳〉的启示》《从话剧〈托起明天的太阳〉看布莱希特理论在中国》等消息和评论八十余篇。演出一直持续到1996 年,共演出近4000 场,被称之为“戏剧的太阳现象”。1996 年6 月13 日新华社播发了《文化部公布历届获奖剧目演出场次排行榜〈托起明天的太阳〉高居榜首》的电讯稿。该剧荣获国家文化部文华新剧目大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2001 年11 月10 日在美国《达拉斯时报》专刊发表了梁洪杰、高玉如撰写的介绍、评论该戏的万字文章《中国式的布莱希特戏剧》。
1996 年佳木斯京剧团创作排演的新编历史京剧《魂断五国城》参加黑龙江省戏剧调演获一等奖,并被选参加“黑龙江戏剧晋京汇报演出”。
1997 年8 月,由佳木斯市群众艺术馆组织创作排演的小话剧《节日愉快》和小品《胎教》参加黑龙江省第四届“群星奖”大赛,分别荣获剧目大奖(只此一个)和剧目二等奖。同年11 月,小话剧《节日愉快》在全国第七届“群星奖”评奖中,荣获剧目金奖和编剧、导演、表演金奖,并被选在12 月5 日颁奖晚会上演出,中央电视台直播了现场实况。
为了让世界了解佳木斯,让佳木斯走向世界,在国际文化交流方面,佳木斯市借助祖国北疆的地缘优势,注重与邻国俄罗斯(包括前苏联)、日本等国的文化艺术交流,特别是注重戏剧文化方面的交流。
1992 年6 月,俄罗斯犹太自治州的艺术家们应邀为佳木斯首届三江国际旅游节和佳木斯第三届艺术节演出。同年8 月,佳木斯京剧团应俄罗斯犹太自治州邀请,赴比罗比詹演出《八仙过海》等京剧,受到热烈欢迎。每场演出后,观众都久久不肯离去,争先恐后地请演员签名留念,有的热烈拥抱,高喊着:“哈拉绍!哈拉绍!”当地报纸,抢版热评,刊发诸多演出剧照,尤以有脸谱的剧照居多。期间,两国艺术家在大剧院进行了有益的艺术交流。俄罗斯的戏剧家们对中国戏曲的写意性和对生活形态极度夸张的假定性给予高度赞赏,特别对那些夸张到变形程度的“符号”,诸如云片、水旗、船桨、马鞭、脸谱等,他们说,这些有关戏剧观念的难题,在他们的戏剧中是无法突破和解决的,可是在中国的戏曲中却早已经解决了。
1994 年10 月10 日,为了庆祝中国佳木斯市与日本韭崎市谛结友好城市十周年,佳木斯京剧团应邀赴日本韭崎市演出《三岔口》《借扇》《挑滑车》《挡马》、京胡独奏《夜深沉》等,演出效果空前火爆,震动韭崎,成为该市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件大事。2007 年12 月10 日,为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35 周年和中日文化、体育交流年,日本国剧团文化座来中国演出,还专门到佳木斯艺术剧院演出了话剧《通往天国的百英里》。
以上这些活动,不仅增进了我国、特别是佳木斯市与邻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而且在文化、经济和外贸等合作方面,也都起到了积极有效的推动作用。
除以上所述,更多的是日常演出的剧目,这些剧目的内容大都是人们关心和关注的,或是引起全社会重视的题材,并且通过专场演出的形式,如“计生”“防火”“反腐倡廉”“劳动安全”“家教”“环保”“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农村”“学校”等内容,不仅进行了“阵地”(剧场)演出,还送戏上门到基层,京剧团还开辟了“梨园戏楼”小剧场,处处为观众着想;不仅唱响了主旋律,收到很好的社会效益,还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收入,减轻了国家的负担。如佳木斯评剧团1979 年创作、1980 至1981 年演出的农村题材、表现婚事新办的大型评剧《结婚前后》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演出近两百场,全国各地五十多个剧团前来索要剧本。1980 至1981 年,佳木斯工人文化宫业余文工团和佳木斯话剧团分别排演了大型喜剧《您看像谁》,反响热烈,常演不衰,公演超百场,各地剧团纷纷前来观摩学习,索要剧本和有关资料,回去排演。1982 年,话剧团排演了儿童剧《闪烁吧,繁星》,受到广大师生的喜爱和欢迎,各校纷纷包场,演出达百场。1983 年,话剧团又排演了一台歌颂普通老百姓和普通战士“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崇高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大型话剧《高山下的花环》,凡是看戏的观众都深受感动!合江地委副书记孟传生和佳木斯市委书记周文华看戏后都说,这是一出好戏,让人感动得流泪,让人深受教育,并要求全市人民都看一看这出戏。此戏演出超百场,《合江日报》还开辟了《忧国悲歌壮,丰碑矗人间——笔谈话剧〈高山下的花环〉》的专栏,对此戏展开了热烈的讨论。1984 至1985 年,佳木斯评剧团创作排演了计划生育题材的大型评剧《功与罪》。此剧尖锐地批判了当时社会超生和重男轻女、遗弃女婴等违纪、违法现象。演出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专门调此戏赴哈尔滨为中共黑龙江省全委扩大会议演出,并应邀赴大庆等地演出,场次超百。省委书记处书记王钊还亲自为此戏写出剧评《鲜花与利剑》。1986 至1987 年,佳木斯评剧团创作排演了表现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许振中带领桦川县集贤村(人称“傻子屯”)村民治愚致富、改变农村面貌事迹的大型评剧《铁树开花》,演出近百场。1998 年,佳木斯评剧团将同名苏州滑稽剧移植改编为大型轻音乐剧《一二三起步走》,赴各地演出近两百场。
此外,这期间还出版了《佳木斯剧作》、《地方戏丛书》(佳木斯专集)、《剧作家》(佳木斯专号)、《北方文化》(佳木斯文化专号)、《黑龙江革命文化史料》(佳木斯专集)等。这些不仅仅是佳木斯市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戏剧成果的记录,同时也体现了佳木斯戏剧工作者们在这一历史阶段锲而不舍、辛勤创作、奋发拼搏的精神。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在全国戏剧面临剧场空旷、观众寥寥的状况下,为什么祖国边陲佳木斯市能出现一个“佳木斯戏剧现象”。
第一,是省、市等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这是关键。1996 年,省委书记岳岐峰为佳木斯话剧团创作演出的话剧《托起明天的太阳》演出超千场题词:“推陈出新,以戏育人”。佳木斯市委副书记、市长刘海涛为《托起明天的太阳》获文华新剧目大奖题词:“黑土硕果,文华飘香”。1989 年7 月,佳木斯市委书记李福顺观看佳木斯话剧团创作演出的《阿萍去向何方》后题词:“繁荣戏剧舞台,丰富人民生活”。1991 年7 月,市委书记李清林在《佳木斯剧作》题为《累累丰收果 拳拳赤子情》的序言中写道:“我非常赞赏我市戏剧工作者提倡的‘三不’精神,即对待戏剧事业的‘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痴情,‘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毅力和‘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气魄。他们正是带着这种‘三不’精神去拼搏、去登攀的。我想,我们其他各条战线、各行各业的同志,对待自己的事业如果都能有这种‘三不’精神,痴心不悔、咬定不放,并且做到业不惊人死不休,那么,我们的事业一定会取得成功,我们的民族也一定能够振兴。”领导的激励与鼓舞,使佳木斯的戏剧工作者精神振奋,极大地提高了戏剧创作和演出的热情。
第二,是佳木斯的戏剧工作者们具有一种坚忍不拔、克服万难、初心不改、团结奋斗的精神。
第三,是与时俱进,强化市场意识。佳木斯的戏剧工作者们,面对市场经济大潮,充分地认识到,戏剧只有登上市场舞台才能生存和发展。必须顺应时势,更新观念,一改过去艺术表演团体“附属”状态下的“等、靠、要”,由原来的“事业型”“国养福利型”向“经营型”“自立社会型”转化,否则,就没有出路。在这方面,首先,佳木斯话剧团在实践中,总结出了自己的经验,那就是:全团上下,团结一心,解放思想,集智攻关,用改革创新的思想和方法,打破旧的经营方式和管理体制,立新规、走新路,千方百计开拓戏剧演出市场;同时,为了补充主业之不足,充分利用剧团的人才优势,开辟“三产”搞副业,人人争先为团创收做贡献。为此,我还专门撰写了一篇题为《登上市场舞台 戏剧才能发展》的论文在《艺术研究》1993 年第2 期发表。
经验告诉我们,要想让戏剧生存和发展,主要靠两个方面:一是产品销售要对路;二是产品质量要高。佳木斯的戏剧工作者们为了达到这两点,运用了两件法宝:一是创作、演出的剧目必须是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就是从内容上必须是人们特别关心和关注的,从形式上是人们所喜欢或熟悉的。不能脱离中国观众欣赏戏剧的习惯,要注重情与理、叙述性与戏剧性、制造生活幻觉与破除生活幻觉、间离与共鸣、娱乐与教育的结合和统一。只有这样的剧目,才容易使大多数观众看得懂、看得明白。戏剧是戏剧文化。何谓文化?最简单的解释,就是“因‘文’而产生的变化”(《在文化大舞台上》第11 页)。读书,只有把书读明白了,才能说你是被文所化之人。同理,看戏,只有让观众把戏看明白了,才能达到以戏化人之目的。清代戏曲理论家、作家李渔言道:戏剧要“雅俗同欢,智愚共赏”,就是这个道理。二是坚持守正创新。就是既要守正道,又要敢于突破以往单向、狭窄、传统守旧的演剧观,探索戏剧艺术发展的新领域,不论是从思想内容上,还是从演出样式和风格体裁等方面,都开创一片新天地,使人感到别具一格、耳目一新。
第四,就是注重人才队伍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的讲话中指出:“繁荣文艺创作、推动文艺创新,必须有大批德艺双馨的文艺名家。要把文艺队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努力造就一批有影响的各领域文艺领军人物,建设一支宏大的人才队伍。”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佳木斯市在文化艺术方面之所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丰硕成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培养并留住了一大批优秀的文化领军人物和德艺双馨的文艺人才。在戏剧方面,佳木斯实施的是“精品战略”,说到底,就是“人才战略”。只有注重培养人才、发现人才、珍惜人才、凝聚人才、留住人才,戏剧才能发展繁荣,人才优势是文艺事业发展的第一资源。为此,佳木斯市还在黑龙江省艺校定向开办了话剧、戏曲、器乐、舞蹈等专业校外班,为佳市培养后续专业艺术人才;同时,想方设法从其他省市引进急需的专业艺术人才。
以上,就是我认为的戏剧生存、发展之路,也是出现“佳木斯戏剧现象”的根本原因,谈的都是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往事。历史的经验是极其重要而宝贵的精神财富,以史为鉴,察往知来,是激励我们继续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和源泉,值得我们认真地总结和借鉴,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我们不但要坚定历史自信,还要为创造新的历史伟业充满自信。常言道:物极必反,否终则泰。由盛而衰,由峰而谷,这是一般事物的自然规律,但这绝不意味着戏剧就会消亡,不但不会消亡,还一定会由谷而峰。这就是“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见《史记·淮阴侯列传》)。2001 年我去美国才发现,观众把剧场视为“艺术圣殿”,是“上帝”,要想看戏必须提前订票,尤其是“百老汇”,一年的票都订出去了。音乐剧《猫》,一演就是几十年,甚至几代演员就演一个戏。在俄罗斯,人称莫斯科是座“每走十步就有一个剧院的城市”。“每当夜幕降临,无数的戏剧观众冒着寒冷踏着泥泞进入无数个大大小小的剧院,在观众厅里不厌其烦地更衣换鞋,梳头描眉,时髦鲜亮地看上两三个小时精彩纷呈的演出,然后再献给演员一片热诚的掌声,便又‘全副武装’地回到那寒冷泥泞之中。”(见王晓鹰《从假定性到诗化意象》第344 页)
清代思想家、文学家龚自珍在《尊史》中讲道:“出乎史,入乎道。欲知大道,必先为史。”李大钊又说:“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平坦的,有时走到艰难险阻的境界,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够冲过去的。”当今的戏剧家和戏剧工作者,就是要不忘来时路,奋进新征程!曾有人问,在当前戏剧形势极其严峻的情况下,剧团该怎样才能生存和发展下去?我认为,无论何时,剧团的生存和发展都取决于它存在的价值,没有存在价值的剧团早晚都要被淘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是在自然界中的一条规律,任何事物都不可抗拒。从前那种“等、靠、要”的国养福利型剧团机制将一去不复返;消极等待、悲观埋怨,只能使剧团变得更糟!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广大人民群众对戏剧文化日益增长和求新求变的需要,就是剧团生存发展的前景;只有发挥我们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观照历史、开动“机器”、团结奋斗,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这一需要创造出更多、更新的好剧目,才是剧团的生存发展之路。我坚信,只要我们有自信,永不放弃,周期过后,一个姹紫嫣红的戏剧复兴局面一定会到来。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