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符号在沉浸式戏剧舞台文本中的表现

2023-12-17 01:36王佳琳宋岩峰
剧作家 2023年5期
关键词:戏剧符号舞台

■ 王佳琳 宋岩峰

当符号以物的身份“代表”其他事物的同时,符号才成为符号。符号学家罗兰·巴特的理论认为,一个符号由“能指”和“所指”构成,能指是物质的中介物,所指为其心理再现,能指和所指结合为一体的过程称为意指,其产物便是符号。

人类的思维活动和信息交流的过程离不开符号,人的意识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符号化的过程,而符号是对思维进行重组和表现的工具。符号作为人类认识事物的媒介,是信息载体信息储存和表达的工具,也是表达思想情感的物质手段。视觉符号所指代的内容源于人类的精神世界之中,但其形象又从客观物质世界所提取。视觉符号的目的就是通过固定的图样来表达设计者抽象的思维概念,并传达给观众。因此,为了更加有效地进行精神和信息的传达,设计者必须选择设计和受众双方都熟知且认同的事物作为视觉符号的来源,或简化,或具体①。

戏剧舞台设计所使用的视觉符号,其设计则是以戏剧文本为核心,通过复杂多样的视觉符号构建舞台。而作为近几年在国内快速发展的新戏剧形式——沉浸式戏剧,通过剧本与舞台(整个剧场)设计,使得观众与演员共同处在丰富多样的事件和信息之中。因此沉浸式戏剧的舞台设计解读视觉符号相较于传统舞台的视觉符号有所突破。

一、被解读的双重性:沉浸式戏剧的舞台

沉浸式戏剧(Immersive Theatre)这个概念最早起源于英国,其灵感源于20 世纪60年代美国戏剧评论家理查·谢克纳的环境戏剧理论。特点在于打破传统镜框式舞台的演出形式,将演员的表演从传统舞台释放到各种场景,如街头、仓库、花园等广阔舞台;把观众从固定的席位中释放到整个具有流动性的表演和广阔的舞台上进行探索;演员与观众互动,甚至单独表演将信息传达给某个观众,观众在互动的同时,身份发生转换,成为剧中的一部分,第四堵墙随之瓦解,观众与演员的界限被消弭,沉浸感油然而生。

因此固定舞台变为整个空间流动的表演,观众的参与和散点分布的多线叙事是沉浸式戏剧最为突出的几个特点。在整个空间舞台不停走动的观众,肉眼所看之处,都有相应作为信息解释剧情的视觉符码,或渲染氛围,或提供线索,或互动指导等,不同含义的视觉符号共同组成整个空间舞台参与叙事。

舞台美术的视觉设计以剧本思路为核心,将观众的需求放在首位,把缥缈的思维固化为立体的写实道具,既满足观众的视觉范围,又能够全方位地创造剧场的舞台环境。因此写实视觉符号设计,具备在短时间解读的双重性,即不仅被直观解读,还能够通过互动进行信息暗示。

(一)视觉符号的直观解读

游动的观众决定着视觉符号在舞台上的可解读性,快速且直观,通过符号传达剧本发生的时间、空间。例如沉浸式戏剧代表性作品——《不眠之夜》。上海版的《不眠之夜》发生在上海麦金侬酒店,五层楼作为整个大舞台供观众自行探索。在昏暗近似于全黑的环境下,观众随着工作人员的指引,在不同楼层观看不同的故事线。《不眠之夜》场景道具的细节有种极致的完美,不同空间暗示当下所处的环境,观众探索完不同空间就会获得相应的“故事碎片”信息,结束时观众将分散的信息梳理整合成完整故事。剧场内部的空间装饰,也就是观众肉眼最能直观解读的符号,暗色的丝绒布和胡桃木色的家具组合,复古的风格直观体现出20 世纪30 至60 年代的家具特征,体现出老式但具有贵族气息的酒店环境背景。更多细节体现在空间陈设之中。例如802 房间,用来裱画的画框浮夸而又华丽的贝壳纹理、缠绕在画框上的枝条纹,茶几上由复杂的勾编制成的蕾丝杯垫,复杂枝叶纹所描绘的旧铜色花瓶等,而这些所构成的画面能快速解读为西方贵族生活气息的视觉符号,与整个故事的风格一脉相承,直接将观众拉入剧本之中。

在国内也不乏沉浸式戏剧的尝试,在上海,还有一部旧式老上海弄堂为整个环境舞台的《里弄1992》。其中混凝土水斗里的老花脸盆、门前双童戏鲤鱼的老式门贴画、露出红砖的墙壁、旧式摇头扇等视觉符号共同构成了90年代的老弄堂景色。

(二)视觉符号的互动暗喻

视觉符号所具有的互动性在《无人入眠》中体现在道具细节所代表的剧情信息之中,类似于游戏中寻找线索进行解密,在剧中以书信、饰物、病例表、墙上贴满的纸片内的文字等信息作为线索,观众通过搜寻检查空间内部的道具来获得角色关系和情节的信息。房间内的每个物件都隐藏着剧情内部的信息,文字的载体和格式都严格按照历史原样复制,丰富精细的道具给整部剧增加了立体和真实,而其信息通过观众的主动探索展现出来,互动性由此产生。

《里弄1992》中的视觉符号也具有互动性的一面。白兰币,以上海市花——玉兰花为象征,因此白兰花所指代的符码即为老上海,当观众使用白兰币时,仿佛手持白兰花在馥郁的花香中置身于上海老街。而在使用白兰币进行抽奖或购买童年的小零食时,白兰币又从被观看转化为互动的物品,在可观可触的符号中置身于1992 年的上海老街。并且利用白兰币所交互的线索作为故事暗线碎片或者人物性格补足,使得观众能够多角度窥探人物的背景或内心,体现出沉浸式戏剧的特性中观众主动参与剧情的趣味感。

二、突破传统功能:视觉符号的创新使用

菲力克斯·巴雷特创作了最具代表性的沉浸式戏剧《不眠之夜》。巴雷特曾表示,与传统戏剧不同,他的沉浸式戏剧是将观众代替演员作为戏剧的核心。因此视觉符号的使用与传统戏剧不同之处就在于,传统的舞台上视觉符号的功能主要是暗示时间、地点;在沉浸式戏剧中,舞台转变为整个环境,以观众体验为核心,因其视觉停留短暂,视觉符号的可解读性、信息的传达更加快速,其功能不单单包括传统舞台功能,更具有细节暗示、强调、互动等功能。

(一)传统舞台的视觉符号功能

舞台空间充满着符号认知,作为符号的载体,其设计也是以符号为媒介。剧本里有关舞台设计的提示都是以“说明人,完成人”为目的,因为舞台美术设计的核心对象是人物,以演员所表演的人物为中心,配合人物体现剧本的风格思想。例如琼斯设计的《麦克白》场景,在“读信”那场戏中,锯齿形的柱廊和黑暗中的舞台配合麦克白夫人决意杀邓肯王所表现出恐怖、紧张、阴暗的气氛,暗示其残忍、狠毒的心理状态。

在现代题材越剧《林巧稚》的舞台设计中,围绕“神圣、素雅、纯净”体现符号,以白玉兰花作为全剧核心理念的符号表达,教堂窗花和白墙组成考场符号,具有明显的明清建筑部件和红十字纱幕组合为协和医院符号,北京胡同建筑局部的变化为移动符号,铁丝网展现的是沦陷时期的压抑紧迫等。这些符号写实直白,其作用始终是围绕着传统剧场式戏剧的舞台说明地点、表现人物的需求。

(二)沉浸式戏剧中视觉符号的创新

阿尔斯通提出,戏剧空间是一种暗示感知的环境,且是通过场景的细节去呈现。沉浸式戏剧《贾尼斯基基》亦是如此,因为沉浸式舞台不再固定,观众无需被迫面对舞台,演员的演区也不再固定,因此空间的每个区域都需要进行设计,如可以被翻找的遗嘱、酒柜里翻到的酒与酒杯、客厅里看报打牌和卧室里的谈话等细节,这些视觉信息的细化是传统舞台所不能具备的。传统舞台因距离原因,过小的细节是远处固定在座位之上的观众所无法观察清楚的,而沉浸式戏剧则无需顾忌这一点。观众可以随意观看真实、细节丰富的道具,翻阅书架上的书籍,观察倒地的酒杯。

在《贾尼斯基基》整部剧场景陈设中,随处可见国际象棋符号,这个符号是通过整个剧本的内核提炼而出——人心,即亲戚以及贾尼围绕他的“死亡”展开争斗,互相算计猜疑,整场戏如同棋局一般相互争斗。而棋局的符号填充在整个环境之中,例如整个演区的地板就是以棋盘格的形式去表现,棋盘的符号代表着战争场地的缩影,一旦踏上,就是彼此争斗,这恰恰也是整个戏场的主旨——人与人之间为利益不停地争斗,当观众踏入场内,也就是卷入争端的时刻。棋盘上的观众座椅也是按照比例放大的棋子,观众坐在棋子内被带入“棋局”之中。而在另一棋局的演区之中,贾尼与其亲戚进行表演,每人按照棋子规则行走在棋盘之上,以此来展示彼此的内心,作为棋子视觉符号的演员在特定环节寻求观众意见,并在互动中询问观众的参与意愿,将观众也视为一枚棋子,参与斗争。无所不在的“棋局”不断地通过细节强调其核心,这是简单线索叙事下的场景设计要点,也是因沉浸式戏剧短时效的视觉停留的特点所决定,即不断地重复弥补剧中信息。

《成都偷心》这部沉浸式戏剧在讲述三条主线(苹果、怪物、乌鸦)的故事之中,通过媒体技术体现出“未来感”主题,隐喻着人与人造人之间的区别,来塑造全新的“爱情未来主义”,提升观众的想象和联想空间。其中每个楼层都设有电话亭,公共的电话亭具备沟通能力,在剧中也是作为互动的装置,相互之间拨号,与演员或陌生人聊天,或以念诗等互动方式来获取剧内信息。剧场内图书馆、画廊、穹顶屋子等地方都有隐藏的互动装置,它们不仅仅具有解释空间的作用,还有与观众互动、提供信息的作用。

三、结语

沉浸式戏剧是对于传统戏剧的一次突破,有着其他艺术形式所缺少的立体感,目的是使观众沉浸于虚幻的现实和文本世界之中。空间是物质与精神交汇沟通的场所,对于场景细节的符号展示,其表象和藏在内部的隐喻暗示都需要观众在有限的时间内主动仔细探索,因此具象的陈设符号所表达的复杂内涵在舞台设计中的选择尤为重要。但不可否认的是沉浸式戏剧作为先锋性的戏剧表达,其前景有无限潜力,后现代所注重的个人主义思潮与交互性的私人体验变得更加重要。

不过值得思考的是,符号作为信息的物质载体,具有传递信息、寓意深刻、升华主题的功能特点,甚至有“言外之意”的感觉,因此符号也更具戏剧化和耐人寻味。中国的传统文化视觉符号复杂缤纷,在表达当代文化的同时,如何从中国的文化母体中寻求中国基因符号,并将其具象为实体物质,陈设在中国故事之中,而非简单地作为外来文化的符号展示,是值得研究的课题。利用国内所熟知的文化符号进行视觉展示,这也是中国观众能够在本土语境下解读舞台设计与感受戏剧的最为恰当的方式之一。

注释:

①参见李爽:《视觉符号的抽象程度与意义表达》,《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 年第5 期

猜你喜欢
戏剧符号舞台
军迷大舞台
军迷大舞台
有趣的戏剧课
学符号,比多少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符号的由来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戏剧类
变符号
图的有效符号边控制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