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涛,拥 嘎,古桑卓玛,拉巴普尺
(西藏山南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西藏 山南 856000)
油菜是世界第三和中国第一大油料作物,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2017年世界油菜收获面积达3474 万hm2,总产量达7624 万t,仅次于油棕、大豆。我国油菜常年播种面积700 万hm2以上,年产油520 万t,占国产植物油总产量的47%,是第一大国产食用植物油来源[1]。我国油菜栽培利用历史悠久,但产量水平较低,品质较差,通过有效利用国内外优异油菜资源,不断培育高产抗病优质新品种,油菜单产由1949年的487.5 kg/hm2提高到了2017年的1995.2 kg/hm2,品质由“高芥酸和高硫甙”改良为“低芥酸和低硫甙”,营养品质可与橄榄油媲美,营养和利用价值显著提升[2]。近年来随着自主品种的培育和栽培技术的提升,西藏油菜生产水平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总体水平与内地仍有较大差距,目前生产上应用的品种均为常规种。相较于常规种,杂交种能充分利用杂种优势,通常表现为生长势强、产量高、品质优[3]。因此,加强对甘蓝型油菜杂交种的培育和引种利用可以有效促进西藏油菜产业的发展。近年来西藏引种的相关研究[4-12]表明,引进适合的甘蓝型油菜品种在西藏栽培是可行的。引种的基本原理包括气候相似性、生态条件与生态型相似性原理[13],作物本身对温度和光照的感应则是影响引种成功的内部因素[14]。西藏因其特殊的地理区位,自然气候条件与我国油菜主产区有着较大差异,而西藏和青海同处青藏高原春油菜区,相对接近的气候条件为引种的成功奠定了生态基础。本研究通过引进青海省农林科学院培育的5 个甘蓝型油菜杂交种与西藏甘蓝型油菜区试对照品种进行对比试验,比较了各品种在生育期、农艺性状、产量和品质上的差异,为引进品种在西藏地区生产运用提供参考依据。
试验分别于2021年和2022年在山南市乃东区昌珠镇进行。试验区海拔3580 m,年平均温度5.8 ℃,全年无霜期130 d左右,降水量偏少,年均降水量370 mm 左右,太阳辐照强度较大,空气相对湿度较小,蒸发强烈[15]。试验地为砂壤土,肥力中上等,前茬作物为冬小麦。
供试品种共6 个,其中5 个为青海省农林科学院培育的甘蓝型春油菜杂交种,分别为“青杂4 号”“青杂7 号”“青杂9 号”“青杂124 号”以及“青杂15号”,以西藏甘蓝型春油菜区试对照品种“山油2号”作为对照。
试验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3次重复,小区长10 m,宽5 m。采用人工条播,行距为0.3 m,五叶期人工间苗,留苗密度22.5万~30.0万株/hm2。底肥施用标准为:尿素150 kg/hm2、磷酸二铵150 kg/hm2、氯化钾90 kg/hm2、商品有机肥2250 kg/hm2、硼砂15 kg/hm2。蕾薹期追施尿素120 kg/hm2,其余田间管理参照当地大田。
1.3.1 生长发育进程调查 按照油菜国家区域试验记载标准调查记载各品种的生育时期并计算生育期。
1.3.2 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调查 成熟期各小区随机取样10株,测定株高、茎粗、分枝部位、一次有效分枝数、全株有效角果数、角果长度、角粒数、千粒质量。对各小区单独收割脱粒测产,统计小区实际产量。
1.3.3 籽粒品质测定 各品种取一定数量混合均匀的油菜籽样品,用近红外色谱仪对籽粒含油量、芥酸、硫甙等品质指标进行测定。
1.3.4 数据分析 采用Microsoft Excel 软件处理数据,DPS 7.05 版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用最小显著差异(LSD)进行多重比较。
由表1 可以看出,参试品种两年平均生育期在116~142 d。“青杂4 号”生育期较对照早20 d,表现为极早熟;“青杂7 号”较对照早熟8 d,表现为早熟;“青杂9 号”“青杂12 号”“青杂15 号”表现为晚熟,分别比对照晚熟3、6、6 d。
表1 “青杂4号”等品种生育期表现
由表2可看出,参试品种株高在97.80~150.33 cm,“青杂12 号”最高,“青杂4 号”最矮,“青杂4 号”与对照差异显著(p<0.05)。茎粗在6.54~12.35 mm,“青杂15 号”最粗,“青杂4 号”最细,其中“青杂12号”和“青杂15 号”“青杂4 号”与对照差异显著(p<0.05)。分枝部位在19.00~74.14 cm,“青杂4 号”最低,“青杂12 号”最高,“青杂4 号”与对照差异显著(p<0.05)。主花序有效长度在47.13~53.37 cm,“青杂4 号”最短,“山油2 号”最长,各品种间差异不显著。一次有效分枝数在3.70~4.80个,“青杂7号”最少,“青杂15号”最多,“青杂15号”与对照差异显著(p<0.05)。主花序有效角果数在38.00~57.30 个,“青杂4 号”最少,“青杂12 号”最多,各品种间差异不显著。角果长度在6.14~9.13 cm,“山油2 号”最短,“青杂7 号”最长,且“青杂7 号”“青杂9 号”“青杂12号”与对照差异显著(p<0.05)。产量相关性状方面,单株有效角果数在128.43~197.97个,“青杂7号”最少,“青杂15 号”最多,各品种间差异不显著。单角粒数在26.03~33.37粒,“青杂4号”最少,“青杂7 号”最多,“青杂7 号”“青杂15 号”与对照差异显著(p<0.05)。千粒质量为3.24~3.75 g,“青杂9 号”最低,“青杂15 号”最高,“青杂7 号”“青杂9 号”与对照差异达到显著(p<0.05)水平。
表2 不同品种农艺性状表现
对试验的6个品种产量进行统计分析(表3),结果表明:2021年6个品种产量在89.24~220.51 kg/667 m2,其中2个品种较对照增产,分别是“青杂15号”增产5.44%,“青杂9 号”增产3.76%,产量差异不显著。2022年6 个品种产量在104.08~207.22 kg/667 m2,其中“青杂15号”较对照增产,增产幅度为21.05%,产量差异不显著。综合两年产量表现,仅“青杂15号”较对照增产,两年平均增产幅度13.25%。
表3 不同品种产量表现
从表4 可以看出,5 个青杂油菜品种芥酸含量在0.74%~6.48%,硫甙含量在25.79~66.71 μmol/g,芥酸和硫甙含量均大幅低于对照品种,表现出更优的品质。含油量在46.27%~53.24%,均表现出较高的含油量,其中“青杂4 号”含油量最低,其次为“山油2号”,剩余4个品种含油量高于对照。
表4 不同品种籽粒品质表现
试验结果表明,引进的5 个青杂油菜品种均能顺利成熟,其中“青杂4 号”表现为极早熟,“青杂7号”表现为早熟,而“青杂9 号”“青杂12 号”“青杂15 号”表现为晚熟。“青杂4 号”“青杂7 号”相较其余品种整体株型偏矮小,低密度栽培水平不利于其产量的发挥,结合其早熟特性,建议在高海拔区加大密度栽培,考察其替代当地白菜型品种的可能。晚熟品种中以“青杂15 号”综合表现最好,建议对“青杂15 号”进行多点大田生产试验示范,进一步考察该品种在西藏大田生产和推广运用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