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明亮,郐世超,祁恒飞
1.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梅河医院耳鼻喉科,吉林梅河口 135000;2.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梅河医院临床药学科,吉林梅河口 135000
突发性耳聋(sudden deafness, SD)属于耳鼻喉科临床常见急症,表现为听力在72 h 内突然下降,并常伴耳鸣,如未及时治疗甚至会造成终身性耳聋。临床主要以输注糖皮质激素、改善内耳循环等药物治疗为主,但对于不同类型SD 患者疗效存在较大差异,其中低频下降型疗效最好,而高频下降型往往疗效欠佳[1]。耳后给药治疗SD 能直接作用于患处,提升病灶有效药物浓度,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2-4],但目前针对高频下降型SD 伴耳鸣治疗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研究选取2021 年6 月—2023 年6 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梅河医院收治的90例高频下降型SD 伴耳鸣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常规静脉输注及耳后骨膜下注射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和利多卡因治疗,探讨两种给药方式对疗效及血液流变学、血管内皮损伤指标变化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选取本院收治的90 例高频下降型SD 伴耳鸣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5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所有患者均签订知情同意书自愿参与,本次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伦理编号20230018)。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纳入标准:均为单耳发病,符合高频下降型SD诊断标准[5];入院前未接受过相关治疗;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中耳炎、有耳结构异常或占位者;中枢神经病变所致耳聋者;无法配合完成相关检查及评估者;疗程未结束而终止治疗者。
所有患者均常规给予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国药准字H20070226;规格:17.5 mg/支)及右旋糖酐40 葡萄糖注射液(国药准字H51020233;规格:25 g/瓶)等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国药准字H20103047;规格:40 mg/支)0.8 mg/kg+2%利多卡因(国药准字H20184148;规格:5 mL/支)10 mL+0.9%生理盐水250 mL,静脉滴注,连用10 d,在连用5 d 后每日减少甲泼尼龙琥珀酸钠8 mg 直至10 d 后停药。研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甲泼尼龙琥珀酸钠0.8 mg/kg+2%利多卡因0.3 mL+0.9%生理盐水1 mL,耳后骨膜下注射,1 次/2 d,连用5 次。10 d 为1 个疗程。共治疗1 个疗程。
于治疗1 个疗程后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价,记录治疗前后血清一氧化氮(nitric oxide, NO)、内皮素-1(endothelin-1, ET-1)水平、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及头痛、耳痛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为痊愈:听阈值恢复,且耳鸣症状消失;显效:听阈值降低≥30 db,偶有耳鸣;有效:听阈值降低15~<30 db,耳鸣频率或响度减轻;无效:听阈值降低<15 db,耳鸣无明显改善或加重[6]。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治疗前后分别采集空腹静脉血8 mL,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ET-1,硝酸酶还原法检测血清NO,全自动血流变分析仪检测血浆黏度(plasma viscosity,PV)、红细胞变形指数(erythrocyte deformability index, EDI)及血细胞比容(haematocrit, HCT)。
应用SPSS 18.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和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1 个疗程后,研究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1 个疗程后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1 个疗程后,两组患者PV、HCT 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EDI 明显升高,且研究组PV、HCT 明显低于对照组,EDI 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
治疗1 个疗程后,两组患者血清NO 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ET-1 明显降低,且研究组NO 明显高于对照组,ET-1 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NO、ET-1 水平比较()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NO、ET-1 水平比较()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
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未见明显头痛、耳痛、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
血管内皮损伤引起的内耳微血管痉挛、血液黏度升高所导致的微循环障碍可能是SD 发病的主要原因[7-8]。另外,SD 不同分型的治疗方案及预后也存在较大差异[9],高频下降型SD 疗效较差[1,10]。针对高频下降型SD,《突发性耳聋诊断和治疗指南》推荐给予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及利多卡因等联合治疗[5]。目前临床常采取静脉给药途径,但由于高频感受区处于蜗底区域,代谢活跃而血供相对较差,病变在毛细胞受损及血流减少的相互影响下,药物可能难以到达病灶而影响药效发挥[11]。
耳后骨膜下注射能促进药物快速浸润至乙状窦、听泡及外淋巴液,直达蜗底病灶区域,缩短有效治疗浓度达峰时间,从而更好地发挥其对耳蜗毛细胞及神经元的保护作用[12]。同时,耳后注射利多卡因能增强其对钠离子通道的抑制作用,进一步阻滞冲动的传入,缓解内耳异常兴奋,抑制听觉神经的异常放电活动,清除其对耳蜗的病理性刺激[13]。姚晨等[14]发现,耳后注射甲泼尼龙琥珀酸钠的SD 患者有效率明显高于地塞米松静脉滴注(91.43% vs 71.43%)(P<0.05)。郑坚[15]的研究结果显示,甲泼尼龙琥珀酸钠联合利多卡因耳后注射治疗SD 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明显提升(92.9% vs 73.8%)(P<0.05)。均表明耳后注射方式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疗效,但目前尚未发现针对高频下降型SD 患者应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联合利多卡因耳后注射的相关研究。本研究发现,治疗1 个疗程后,研究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1.11%vs73.33%)。在血液流变学方面,研究组PV、HCT 明显低于对照组[(1.26±0.18)mPa·s vs (1.62±0.23)mPa·s;(42.18±4.71)%vs (47.69±5.83)%],EDI 明显高于对照组[(0.62±0.11)vs (0.51±0.08)](P<0.05)。而在对血管内皮损伤的影响方面,研究组ET-1 明显低于对照组[(3.26±1.51)pg/mL vs (4.16±1.83)pg/mL],NO 明显高于对照组[(50.56±15.33)μmol/L vs (42.45±16.62)μmol/L](P<0.05)。表明耳后骨膜下注射能进一步降低高频下降型SD 患者血液黏度,促进血管内皮损伤的修复,从而提高临床疗效,体现了多靶点联合治疗以及耳后骨膜下注射治疗高频下降型SD 的优势,且在治疗中并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针对高频下降型SD 患者,在常规给予银杏叶提取物及右旋糖酐、ATP、维生素B1 等治疗基础上采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联合利多卡因耳后骨膜下注射能显著提高临床疗效,并能进一步降低血液黏度,促进血管内皮损伤的修复,从而改善内耳微循环,且并无明显的药物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