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铭汐
(华侨大学)
地域文化是指在特定区域内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特定区域内的生态、民俗、习惯等文明表现[1]。它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与周边环境相融合,因此打上了地域的烙印。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区域不同气候造就了不同的地域文化。而闽南文化是中华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延伸,中原人南迁进入福建,在吸收当地居民以及历代不同民族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独具特点的地域文化,其核心特征为重乡崇祖的哲学观,爱拼敢赢的气质观,重义求利的价值观和山海交融的行为观[2]。
景观小品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上是指园林中局部小景,如水景、拱口、亭子、长廊等,狭义上是指园林中为游客提供休憩、服务、观赏等具有实用性的小型设施,包括雕塑、桌凳、垃圾箱、指示牌等[3]。景观小品是园林景观设计中的重要部分,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不同类型的文化所传达的艺术情感均各有差异,所表现出的艺术风格也迥然不同。将地域文化植入城市公园景观小品的设计中,使景观小品更具地方特色性和创新性,从而提升城市景观环境中文化内涵和场所精神。
闽南是指福建省南部地区,主要包括:厦门、泉州、漳州等地,而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在宋元时期是世界第一大港口。海外贸易的发展,形成了闽南地区客商云集场景,不同国家的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因此,无论是道教、佛教还是天主教、基督教等,在这里汇聚成和谐共生的关系。如教堂遗址、摩崖石刻、神像雕塑等,这些都为当地宗教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历史基础[4]。
在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闽南建筑极具辨识度。“红砖白石双拔器,出砖入石燕尾脊,雕梁画栋皇宫起,石雕木雕双合璧”是闽南建筑的真实写照。“出砖入石”是闽南地区独有的砌墙方式,利用形状各异的石材、瓦砾与红砖构筑墙体,不但坚固防盗,冬暖夏凉,而且古朴美观。“燕尾脊”则是闽南建筑屋脊的特点,无论是寺庙道观或是民间宅邸,屋顶多喜曲脊,并且弯曲弧度随着建筑规模而变化,等级越高,其屋脊起翘程度越明显。燕子又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吉祥物,或许是当地人期盼海外亲人能像燕子一般春来秋去、平安有福,因此这种类型的屋脊被称为“燕尾脊”。除此之外,闽南人民还根据功能将建筑划分为:民居、祠堂、寺庙、牌坊、桥梁等,其中最富有特色的是民居中的“宫殿式”俗称“古厝”建筑,以坐落于泉州的蔡氏古民居为代表。该民居建于清朝光绪年间,其建筑类型主要以三开间和五开间为主,墙体雕刻云、火、龙、凤等中华民族寓意吉祥如意的纹样作为装饰。闽南建筑是我国建筑文化中与众不同的存在,为现代设计师带来了深刻启迪。
闽南地区民间艺术包括的门类众多,如音乐、舞蹈、曲艺、工艺等。闽南民间艺术不但种类多样,而且造诣颇高。据《闽诗录》已乙集·卷四记载了描述泉州风情的诗“千家罗绮管弦鸣,柳腰舞罢香风渡,花脸妆匀酒醉生”。可见当时闽南音乐舞蹈已普及,达到相当水准。而木偶戏则在唐、五代时期就已盛行。“日月并轮长不明,木人舞袖向红炉”,描述的正是当年木偶戏表演。闽南地区众多的传统民间工艺形态,经过千年的传承和发展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比如来自“世界石雕之都”的惠安石雕,栩栩如生的厦门漆线雕,传神刻画的漳州木偶头雕刻等都是极具特色、工艺精致的传统闽南民间工艺美术,在中国民间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民间艺术深深扎根于闽南民间,融于人民日常生活、婚嫁丧娶以及各种岁时节庆的民俗活动,因次深受喜爱和关注,使得闽南民间艺术传承不息。
北滨江公园位于晋江下游的防洪堤外,公园西起黄龙大桥,东至滨海公园,总占地面积约4100亩,全长22公里,分为五园十区,现已建成投入使用的有:笋语园、笋江园、田安园、浦西园、白水营园、北峰园、沉洲园、汀州园。园内有修复的古代驿道,南音南戏的广场,约1公里长的刺桐历史铜雕墙,燕尾脊建筑,拍胸舞,制瓷技艺的群雕,历史遗留的石磨、井盆等。
保留与修复是设计中最常用的手法。每个城市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遗迹,如:房屋、桥、寺庙、牌坊、古树等。这些事物是某个历史时期城市文化的缩影,体现着当地的文化内涵。
顺济桥遗址位于泉州北滨江公园-笋语园旁晋江之上。据《晋江县志记载》:“顺济桥,在德济门外,笋江下游,旧以舟渡。南宋嘉定四年(1211年)郡守邹应龙造石桥,长一百五十丈余,翼以扶栏。以近顺济宫,因名顺济。”[5]。顺济桥反映了宋元400年间泉州南城门一带海外贸易的繁荣,是泉州“海丝文化”的见证者。在历史上,顺济桥曾多次修复,现以历史遗址状态保存。
泉郡接官亭遗址位于泉州北江滨公园-笋语园出口。接官亭又被称为观音大士亭,香火鼎盛,有“闽南活佛”之美誉。古时作为官员迎接上级官员来访之处。据郡志记载,宋元四年(1198年)临漳门外有甘棠、棠阴、龟山三桥,三桥尽处有古接官亭,供奉观音菩萨,亦称观音大士亭。观音亭建筑群造型极具闽南特色,由前后左右中五亭组成,占地面积约588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746平方米,亭内文物众多(图1)。
图1 泉郡接官亭遗址
在公园的景观小品设计中,再现是常用的设计手法。一般用来还原某个历史时期具有文化内涵的场景或对历史具有重大影响的人物。如传统造园中的“一池三山”就是典型的象征手法,三山象征了“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除此之外,文人墨客也经常通过赋予植物人类的品格,表达不同的意义。常见的有:竹、松、梅。利用景观小品设计元素即形态、色彩、材质等可激发人们情感共鸣,达到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精神境界。
“千年刺桐”铜浮雕位于泉州北滨江-笋语园晋江河段城墙之上。浮雕共22幅,全长6公里,高约4米,采用黄铜锻造的浮雕形式再现了泉州千年文化历史和风土人情。如“丝路扬帆”,再现了1292年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奉命从泉港护送蒙古国公主阔阔真远嫁波斯的场景。
拍胸舞石雕位于泉州北滨江公园—笋江园入口。以石雕的形式再现泉州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民间舞蹈。这组群雕是著名雕塑家刘毅设计,由17尊体魄强壮的男性舞者组成。拍胸舞又称“打花绰”和“乞丐舞”,主要流传于闽南地区、江南一带等。秦汉时闽越族被徙江淮间,为躲避迁徙闽越人逃入深山海陬甚至改族换姓,而小部份留居城镇的原闽越族人沦为贫民或乞丐,为了生活,他们依靠族传的拍胸舞沿街乞讨度命[6]。据传福建地区流行为亡故的亲人办丧事做功德超度,民谚有云“生当苏杭二州,死当福建泉州”,是指福建泉州区域大办丧事。每一场丧事的队伍中必然有拍胸舞队伍,既为丧事辟邪祛灾,同时也增添了送葬队伍的排场和隆重热闹氛围(图2)。
高山流水位于泉州北滨江公园-笋语园。该景观小品选取了天然泰山石,宽7米,高2.5米,厚1米,经千万年的风吹雨打和自然造化,石头纹理呈现出一幅高山巍峨,流水潺潺的中国画。而“高山流水”成语出自《列子·汤问》中的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暗喻知音难遇或乐曲高妙。
静影沉璧位于北滨江公园-笋语园。在闽南红砖风格的景墙下聚集很多“金蟾聚宝”“金猪献瑞”“风云变幻”等造型的泰山奇石,暗喻宏图大展,福运相随。而“静影沉璧”成语出自北宋诗人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抽象与创新是指提炼出事物中精华部分,通过现代的设计手法进行艺术加工并不拘泥于传统的材料建造形式,更简洁地表达主题意境,达到现代与传统相结合。对于地域文化而言,抽象主要是选取鲜明的地方特色进行抽象刻画。在自然层面,可以模拟当地特色的地形地貌。在人文层面,可以将民风民俗、历史人文比较抽象的精神文化通过景观小品等载体表现出来。创新则是结合现代的设计手法,运用现代的材料创造出既有地域文化特色又符合现代审美标准和生活需求的标志性建筑、设施小品。
泉州之窗位于北滨江公园-笋语园。雕塑以画框立意,采用花岗岩构成相框,通过框内的铸铜构件,观赏者可以了解到泉州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和雕刻艺术。内容涵盖了闽南建筑“燕尾脊”、砖墙“出砖入石”、古厝“三间张”和“五间张”等,将闽南地区的建筑文化采用抽象和创新相结合的方式表现出来,令游客通过现代的方式了解传统文化。
浦西天桥位于北滨江公园-浦西园大门。长约150米,宽约5米,设立8个上下通道,横跨江滨北路,连接浦西园与浦西综合体。天桥选用了泉州独具特色的“红色”为主色调,以“舞动红飘带,绽放的青春”为主题。采用了柔和的曲线和异形钢箱梁,兼具通行与观景功能。
弄潮逐浪位于北滨江公园-浦西园。五个不同颜色的圆环代表着奥运五环的解构,通过抽象的手法,演绎翻滚的巨浪,人物造型运用切面处理,突出男性人体硬朗的体块。该雕塑暗喻泉州体育事业的发展如同翱翔于海浪中的海燕一般轻盈,诠释闽南人民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图3)。
图3 弄潮逐浪铜像
泉州北滨江公园景观小品的设计是城市公园融入地域文化的优秀案例,其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依托,通过保留与修复、再现与象征、抽象与创新的方式将独具特色的闽南文化、精神内涵等通过平面图形、立体雕塑、互动装置等形态植入景观小品设计中,传承和体现了泉州的风土人情。以此案例为代表,在现代城市公园景观小品的设计中我们可以从以下2个方面进行优化。
无论是景观小品还是公园的设计,都不应该千篇一律。以泉州北滨江公园为例,我们可以看出“红色”在泉州地域文化色彩元素中的重要性。每个城市都有其独特的地域文化和色彩语言,因此在城市公园的景观小品设计中不仅要满足装饰的作用,更应该体现出一个城市独特的文化内涵及色彩偏向。
景观小品的设计意图设计师一般不会直接向人们诉说,而是通过标牌进行文字讲解。但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在城市公园景观小品设计中,我们可以增设趣味性、立体性的讲解方式,如:采用3D投影,二维码电子语音讲解、互动体验等,这样游客在没有导游讲解的情况下也可以轻松游览公园并了解园区内景观小品所传达的地域文化和精神内涵。
景观小品是城市公园景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展现地域文化和体现城市精神内涵的重要载体。为了建设更有地域特色的城市公园,园区内景观小品的设计、应用与选材需要多方面考虑。未来城市公园景观小品的设计不仅仅是为了装饰公园环境,应该以人为本,体现当地特色的地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