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向煜
编者按:
当人们越来越熟悉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的都市风光,那些散落在城市角落的老街,就显得尤为珍贵。几百年的老街,承载着历史人文,充满着风土人情,浓缩着城市发展的足迹。物转星移,如今这些老街,在旧时光和年轻态之间,焕发出了勃勃生机。本期开始,我们将推出“老街新话”系列,与大家一起再度走一走老街、逛一逛石桥、听一听那些依然蓬勃律动的心率……
12月初,相城区太平老街的千年银杏,已经是满树金黄、落叶纷飞。深秋至初冬,或许是这条老街最热闹的时候,人们远道而来,为的是一览这棵璀璨的生命之树在暖阳下的耀眼光环。
不过,令人惊喜的往往不只是眼前的景色,往里走,去逛一逛太平老街,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苏州的美,是一种骨子里透出的优雅气质,这种美,不需要太多东西来填充,一两座桥、几条窄巷、一棵古树,再添一些紫藤、凌霄和小猫小狗就够了。
潺潺涓涓,氤氲缥缈,千年的岁月静好、怡然自乐,太平老街曾经拥有过一个“酥”入骨髓的名字——荻溪。
川溪纵横、荻芦摇曳,荻溪很小,小到只有沿着济民塘南北的两条街。寻常巷陌,烟火人家,这里最醒目的应该是一排荻溪仓旧址。据说苏州城内的粮仓建设可以寻到战国时期,两宋时期建了很多,但留有详细记录的都在明清时期。荻溪仓就建于明朝,作为储备官粮的粮仓,原有仓房30多间。民国时期,这里开办裕元碾米厂,俗称裕元米厂,是太平镇第一家由机器轧米的碾米厂。20世纪60年代末,碾米厂停办,改建成太平粮管所北库。
2014年,荻溪仓旧址被公布为苏州市第四批控制保护建筑。硕大的圆形建筑仿佛岁月的轮回,整齐耸立在济民塘南端,绿藤盘绕,老树新发,不紧不慢地将人带进历史的长河。
当然,现在荻溪仓早已经不存粮了。这几年太平老街逐步被打造成独具书香氛围的特色老街,荻溪仓被改造成文化产业相关的展示区,将来这里还会有一座书店。历史的米香与书香交织,是另一种优雅,令人充满期待。
早在北宋年间,《吴地记后集》载吴县二十二都,太平即为其中之一。肥沃的土地,富饶的物产,太平自古便有“鱼米之仓”的美誉。太平老街由太平街、南浜、九思街和北浜南、北岸组成,总长675米。老街不长,却极有看头,斑驳的墙壁布满了岁月的“皱纹”,街巷深处传出的乡音,让人一时分不清,身处何时。
太平老街最出名的应该是宋朝大臣王皋的故居。这位南宋名臣,与岳飞意气相投,官至太尉、柱国太傅。此外,济民塘两侧有几座清末民初的古宅第(王宅、邢宅、华宅),院落结构完整,建筑保留完好。
太平老街上,还有一座始建于晋朝的利民桥。这座至少在南宋、清光绪年间两度重建的老桥位于太平老街北端,横跨济民塘上,呈南北走向。正北,对着太平禅寺,体现了“庙对桥,桥对庙”的建桥习俗。
走进太平禅寺,不仅有着定心静气的香火味道,更有一碗能暖人心脾的太平素面。每日用心熬制的一锅素汤,不用味精提鲜,只用各类蔬菜和菌类来调味,用全素食材熬出来的酱油红汤,鲜美又清爽。太平素面目前有什锦面和罗汉菌菇面两个品种,笋片、油面筋、香菇、木耳、黄花菜等食材炒制的素浇头,清香可口,一碗热气腾腾的面足以抚慰人心。
对了,利民桥边的萝卜丝饼,也非常值得一尝。这江南地区冬季常见的小吃,外表炸得金黄,内里是洁白的萝卜丝馅,一口下去,满嘴清香。
有人说,银杏是秋天送给冬天最温暖的情诗。
太平老街上,那青砖黛瓦后屹立的银杏,像吸收了整个秋天的滋养,通身闪着金光,令人沉醉。
这棵古银杏树,树围约4.5米,主干直径1.44米,根部周长5.8米,树高近30米。相传,此树为王皋次子检校尚书郎王铎所植,是相城区生长树龄最长的古树之一。古银杏上“攀附”着一棵百年枸杞,叶片绿得发亮,果实红润饱满,生机勃勃的样子。
因为太过夺目,站在老街的任何一个角落,人们的视线都离不开这一棵。如撑开的巨伞般的银杏树,引得无数游客慕名而来,拍照留念。而若是历经了一场风、一阵雨,则是另一番震撼景象——繁华落尽,满地黄叶,美得不可方物。
对了,如今银杏树旁还设立了太平老街婚姻登记点,这个最美的时节,不少刚领完证的新人,都会一手拿着捧花,一手举着结婚证,喜气洋洋地来到银杏树下合影,不禁令人想到“‘银’为有你,三生有‘杏’”这几个字。
荻溪米仓的传奇故事,诗意老街的烟火气,金色银杏的别样浪漫……都将随着时光,续写出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