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博聪
从20 世纪20 年代开始,中国的作曲家们就在如何创作具有中国色彩的钢琴作品这条道路上不断摸索。资料显示,最早的中国钢琴作品发表于1921年《音乐杂志》的第一、四、十二期,但这些作品均是对西方乐器、西方作曲技法如何与中国曲调融合的一种尝试与学习。1934 年,贺绿汀所创作的《牧童短笛》可以说是第一首成熟的中国钢琴曲。1921年至今,大量的作曲家在如何用钢琴这一西洋乐器创作出符合中国人民审美的作品这条道路上砥砺前行,丁善德、吴祖强、杜鸣心等老一辈作曲家更是此中的佼佼者,而本文的研究对象瞿维也是其中之一。
瞿维(1917—2002 年),原名瞿世雄,1940 年到延安后改名瞿维。瞿维1933 年进入新华艺术专科学校师范系学习,但他是以美术学习为主,并选择了钢琴作为副科学习,对于自幼就喜爱音乐的瞿维而言,这是一个顺理成章的选择。1935 年,瞿维结识了冼星海,抗战爆发之后,瞿维又在上海组织的抗日救亡歌咏运动中遇到了冼星海。冼星海对从事歌咏运动的热情感染了瞿维,同时也令瞿维想要脱离“象牙塔”,开始思考艺术对社会应起的作用。1938 年5 月,瞿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次年9 月,瞿维赴陕西宜川任晋东南民族革命艺术学校音乐系主任。1940 年2 月,他与马克前往延安,并在冼星海的介绍下加入鲁艺担任助教。至此,瞿维正式进入了“鲁艺”时期的创作阶段,从延安鲁艺到后来的东北鲁艺,瞿维共创作了两首钢琴作品——《蒙古夜曲》和《花鼓》。
1955 年8 月,瞿维作为第三批学员赴莫斯科国立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以特别选修生的身份在作曲系进修四年。在这四年间,瞿维共创作了三首钢琴作品,分别是《序曲第一号》《序曲第二号》及《主题及变奏曲》。瞿维在苏联学习期间所创作的钢琴作品相较于鲁艺时期的创作,开始大胆地运用西方的作曲技术以及体裁,同时也在逐步探索与中国音乐语言的融合。
1959 年9 月,瞿维归国后进入上海交响乐团长期从事音乐创作工作。归国后的瞿维,在音乐创作上更加得心应手,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作品,如歌曲《五好工人之歌》①1965年《红旗》杂志向全国推荐十首歌曲时,将其定名为《工人阶级硬骨头》。、交响诗《人民英雄纪念碑》等。这期间瞿维共创作了三首钢琴作品——《洪湖赤卫队幻想曲》《荷花舞》及《钢琴与乐队——音诗》
瞿维一生共创作了八首钢琴作品,除《钢琴与乐队——音诗》未公开发表外,其余七首在1991年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瞿维钢琴作品集》中均有收录。这七首钢琴作品均为钢琴独奏作品,时间跨度从1941 年的《蒙古夜曲》到1978 年的《荷花舞》,其中包括了像《蒙古夜曲》《花鼓》《序曲第一号》这类以现有民间音乐作为音乐材料进行创作的,也有像《序曲第二号》《主题及变奏曲》的原创的钢琴作品以及《洪湖赤卫队主题幻想曲》《荷花舞》这类改编作品。
本文以瞿维所创作的七首钢琴独奏作品为研究对象,阐述瞿维在作品创作中所应用的民族风格因素,并根据瞿维的学习生活经历,分析影响瞿维钢琴作品创作风格的因素。
瞿维的钢琴作品中,对于民族民间音调的使用与借鉴是最为明确的风格特点,即便是在苏联学习期间,他所创作的作品也大量使用了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素材。
瞿维在“鲁艺”时创作了《蒙古夜曲》和《花鼓》两首钢琴作品,这两首作品均是以民歌曲调为音乐主题加以改编而成的。《蒙古夜曲》采用了盛家伦所记录的两首蒙古族民歌,《花鼓》采用了两段民歌《凤阳花鼓》和《茉莉花》作为音乐主题进行创作。而不同之处在于,《蒙古夜曲》在创作技法上更多地借鉴了西方的创作技法,这首作品创作于1941 年,是瞿维抵达延安的第二年,可能由于瞿维自幼的学习经历,在创作上深受欧洲浪漫主义风格的影响,虽然在作品中运用了蒙古族民歌作为音乐主题,但是创作上又类似于肖邦夜曲的创作手法。而《花鼓》则不同,这首可以说是瞿维最著名的一首钢琴作品,也是演奏与研究最多的一首作品,是当时继贺绿汀的《牧童短笛》之后极具代表性的中国钢琴作品之一。乐曲采用了《凤阳花鼓》与《茉莉花》作为音乐主题,创作技法采用了中国的叠奏手法,在调性方面也突破了西方的乐曲结束要回归主调的限制等,不论在创作技法、音乐形象还是创作的观念等方面都更加中国化。
1955 年8 月,瞿维作为第三批国家选派留学生与朱践耳、邹鲁前往苏联进入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理论作曲系跟随谢尔盖·巴拉萨年②谢尔盖·阿尔切密耶维奇·巴拉萨年(,1902—1982),苏联作曲家,亚美尼亚族人。曾在第比利斯音乐学院及列宁格勒音乐学院学习,后又到莫斯科音乐学院师从卡巴列夫斯基等人,并于1935年毕业。致力于中亚民族音乐研究,对中亚专业音乐的发展有较大贡献。学习作曲。在苏联留学期间,瞿维创作了《序曲第一号》《序曲第二号》以及《主题及变奏曲》三首钢琴作品。在苏联留学的这段时间,瞿维将学习到的西方创作技法大胆地应用到自己的创作中,同时也将民族音乐元素融入自己的原创作品中。
《序曲第一号》创作于1955 年,是采用古琴曲《阳关三叠》的主歌部分作为主题改编的作品,瞿维在保留原曲独有的音乐语句结构的同时,大胆地对旋律及节奏进行了处理,使这首作品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取向。《序曲第二号》虽然是与《序曲第一号》同年创作,但是风格上活泼诙谐,与前一首完全不同,同时也是作者不采用民歌作为音乐素材所创作的第一首作品。虽然如此,但是该曲的第二主题,瞿维采用了具有明显陕北民歌风格的音乐旋律。《主题及变奏曲》是瞿维在苏联时期创作的最后一首钢琴作品,创作于1956 年,采用的是西方的变奏曲结构,是当时少有的变奏曲结构的中国钢琴作品。全曲分为主题、九个变奏和尾声,主题同样采用了具有明显陕北风格的音乐元素进行创作,采用了多样的变奏手法,并且将西方的创作手法、和声思维运用到了五声调式的作品创作中,对于当时的创作而言是极大胆的尝试与突破。
1959 年7 月,瞿维学成归国。回国之后,瞿维共创作了两首钢琴独奏作品——《洪湖赤卫队幻想曲》和《荷花舞》。这两首作品其实都可以算得上是改编曲,《洪湖赤卫队幻想曲》是根据1958 年创作的歌剧《洪湖赤卫队》改编而成的,应顾圣婴之邀为其所筹备的中国钢琴作品演奏会而创作的作品。在写给张敬安③张敬安,作曲家,湖北麻城人,1949年毕业于湖北师范学院音乐系。《洪湖赤卫队》曲作者之一。、欧阳谦叔④欧阳谦叔(1926-2003),湖南湘乡人,湖北省歌剧团一级作曲,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歌剧研究会会员。《洪湖赤卫队》曲作者之一。题为《关于〈洪湖赤卫队〉幻想曲的改编》的信中,瞿维对于这首作品创作的前因及历程做了详尽的陈述。瞿维在这首作品中选用了《序曲》《赤卫队歌》和《洪湖水,浪打浪》三个部分作为音乐材料进行创作,而其中最著名的歌曲《洪湖水,浪打浪》,原曲本身就是一首湖北民歌。《荷花舞》创作于1980 年,是瞿维创作的最后一首钢琴独奏曲,音乐主题采用了组曲《秧歌场景》中的《莲花灯》改编而成,这部组曲是瞿维在苏联留学期间创作的,其中的《莲花灯》采用了陇东民歌⑤陇东民歌是流传于甘肃省东部庆阳市及平凉市部分地区的传统民歌,也称庆阳民歌。曲调创作,充满浓厚的地域色彩。
由上文可知,在瞿维的钢琴独奏作品中,无论改编作品还是独创作品,创作者都大量地采用了民族音乐元素作为素材,并且在创作手法上不断探索与创新,不仅使作品更加专业化,同时也力求使自己的创作更加民族化和群众化。
纵观瞿维的音乐创作,民族化与群众化伴随着他的整个创作历程,无论他的钢琴作品还是歌曲、交响乐,这两个词一直伴随着瞿维的音乐创作,作为他的音乐创作核心思想在一个个作品中不断被展现。从瞿维的学习背景以及早期的创作来看,彼时,他应当更倾向于西方化的音乐文化与创作,然而从1940 年瞿维进入“鲁艺”开始,有一些关键的事件一步步地影响了他的创作。
首先,瞿维进入延安鲁艺的时间是1940 年,这个时期的延安鲁艺将之前成立的“民歌研究会”正式更名为“中国民歌研究会”⑥1939年春,延安鲁艺成立了“民歌研究会”,后更名为“中国民歌研究会”,1941年又扩大为“中国民间音乐研究会”,这个研究会一方面组织解放区音乐工作者采集民间音乐(主要是民歌),另一方面积极开展研究工作,至1946年,这个研究会共采集民间乐曲(主要是民歌)三千余首,陆续编印资料丛刊十种,从而挖掘、保存了一大批珍贵的西北民歌。,整个延安鲁艺对于民歌的收集、整理、研究、创作非常重视,而瞿维作为鲁艺音乐工作团研究科长,在安波、马克的带动下,也时常到民间收集当地的民歌并体验生活。
其次,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可以说对瞿维的一生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作为延安鲁艺的一员,瞿维是延安文艺座谈会的亲历者,在现场聆听了毛泽东关于我国革命文艺运动的经验与方向。他不仅在现场聆听了《讲话》的内容,同时也是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坚定执行者。他的创作永远是以人民为对象、以革命为目的。瞿维于1982 年、1990 年、1992 年三次发表了“关于重新学习《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文章,并且在其他文章中也多次提到《讲话》对于各阶段文艺创作的指导意义。瞿维在《关于〈洪湖赤卫队〉幻想曲的改编》中说道:“长久以来我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如何使器乐音乐能为广大群众理解和接受?”在创作中,瞿维坚定地执行了《讲话》中的内容,首先考虑的是为群众创作音乐,而为群众创作的音乐,采用群众最耳熟能详的民歌作为音乐素材进行创作是最好的路径。
再次,歌剧《白毛女》的创作与“新秧歌运动”应当也是后来影响瞿维创作的重要因素。《白毛女》作为我国歌剧创作里程碑意义的作品,本身在创作上就汲取了大量的民间音乐与戏曲音调,而“新秧歌运动”的开展也造就了像《兄妹开荒》《夫妻识字》这种具有代表性的秧歌剧作品。从1942 年文艺整风运动和延安文艺座谈会开始,“新秧歌运动”在整个延安根据地如火如荼地开展着,而瞿维是其中一员。受地域因素的影响,瞿维在苏联留学时期所创作的两首序曲也多有陕北民歌的风情。
最后,瞿维的留学与出访经历也是影响他创作的因素之一。瞿维在苏联留学期间,接触到了大量的西方作曲技法以及西方音乐作品,正因为这样,他认识到弘扬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性。所以,他在留学期间所创作的作品,大都采用了五声调式,运用地方音乐作为音乐素材进行创作。而瞿维对巴托克的推崇,也印证了他对民族音乐创作的决心。他在《巴托克给我们的启示——第十九届国际音理会第一次圆桌会议上的发言》一文中,重点论述了巴托克在收集匈牙利民间音乐以及再利用民间音乐进行创作的重要性,并在文中写道:“他深深懂 得:人民取得自由解放的基本力量就蕴藏在群众之中。他要在人民生活中去发现美的要素,通过艺术家的加工再交还给人民,用它去振奋民族精神,用它去鼓舞人民的斗争。”他对巴托克的这段论述与他的创作不谋而合,音乐为谁而创作的问题,对于瞿维而言一直是非常明确的一个问题。
纵观瞿维创作的钢琴作品,他的钢琴独奏作品不论原创还是改编,都将中华民族的音乐作为创作的素材,而为广大群众进行音乐作品创作是他一生永恒的主题。除此之外,瞿维在音乐评论、音乐教育上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而核心也是如何将音乐作品更好地在人民群众中传播,被广大群众接受。用瞿维先生自己的话说:“我们要从事的音乐事业,是要发展我们中国自己民族的,同时又是社会主义的音乐文化,为人民服务。”这段话可以说是对瞿维音乐创作最好的写照,也是当下这个时代,作为音乐工作者应该学习与坚守的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