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磊 陈德富 王 敏
[电子科技大学 成都 611731]
2016年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提出了课程思政的建设工作,要求每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20年6月,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对高校课程思政工作作出了进一步的部署,强调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紧跟时代要求,高校教学管理部门需要设计出科学的课程思政体系,明确每门课程的功能定位。同时每一门课程在思政教学的设计上都应当是个相对独立完整的系统,能从不同维度承载多个思政功能,而不是凌乱发散[1]。课程思政所具有的广泛性、隐教性、多样性等特点,使其在具体实施上存在着痛点和难点[2]。它的实施路径需要较强的系统性、动态性和导向性思维[3]。柯政从目标、内容、教学和评价四个维度分析了如何实施课程思政[4]。项波等认为做好“课程思政”建设,应充分考虑课程思政建设的定位、体系、课程、考评这四个方面的问题[5]。
课程思政是一个长期性、系统性、基础性的战略工程,是一种教育理念、一种思维方式,一种教育实践,更是一个系统工程[6]。在对课程思政日益重视的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总体布局还存在痛点,无法体现合力与有效性,针对具体课程的系统性的思考和设计还有待推进。
综合梳理课程思政的研究,一是从高校的管理者、从整体视角研究课程思政的思路和工作,二是从具体课程的实际运行角度,分享课程建设经验。从现实情况看,课程思政的具体设计、教学与实施还存在难点,尤其是课程思政如何与不同专业、不同领域的课程相融合,这需要学术界和教学一线的教师深耕探索。本文以电子科技大学创业类通识课程为主,提出了新工科建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的内在协同统一性,并对创业管理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作了详细阐述。
本文基于创业管理的课程思政实践,提出了“新工科建设”“创新创业”“课程思政”三位一体的课程观,如图1所示。三位一体,体现协同育人,教书育人本为一体、同频共振的价值取向。三位一体,表现在新工科建设、创新创业教育与课程思政的有效结合,有机统一内化到课程设计和具体教学过程中。三位一体,反应于学生的最终学习成果覆盖以上三个维度的目标。
图1 三位一体观的创业课程图示
首先,从三位一体的核心环节分析。教育之本在于立德树人,教育之基在于价值塑造。无论新工科培养方案、创新创业教育,还是课程思政教学,其本质上都是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而三位一体的核心就是立德树人,三方面工作都要服从于、服务于立德树人的根本。立德树人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德育思想的传承创新,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发扬,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新时代教育的现实要求[7]。
其次,从三位一体的不同维度分析:
第一,从新工科建设的背景及需求角度分析。新工科代表最新的产业或行业发展方向,指的是正在形成的或将要形成的新的工程[8]。新工科建设的内涵就是以立德树人为引领,以应对变化、塑造未来为建设理念,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为主要途径,培养未来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9]。新工科建设总体目标是培养具备好奇心、跨界与团队合作能力、全链条设计创新与独创思维、家国情怀与格局胸怀的工程科学的发现者、工程系统的设计者与创造者、商业价值的创造者和实现者[10]。新工科建设必须把课程思政建设作为重要基础性工作,它与课程思政统一于高等教育的供给侧改革,并共同服务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11]。
新工科建设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工程教育评价中列明了包括工程知识、问题分析、工程与社会、个人与团队等12项指标,成为工程教育教学的参照系。在新工科的培养方案和培养体系中,创新创业居于重要的地位。新工科教育也应进一步创新理念和过程,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素质[12]。
可见,在新工科的培养方案中有非常明显的“突破性”“创新性”“开创性”创新创业元素。同时新工科的课程培养目标明确了培养具有家国情怀、高度责任感的复合型工程师,契合课程思政要求。
第二,创业管理的课程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创业基本概念、原理、基本过程和相关方法论,培养学生善于思考、敏于发现的创新创意思维,培养学生利用所学工科专业知识发现和识别创业机会,转化为实际创业项目的能力。课程注重学生在创新创业的实践锻炼中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健康良好的创新品格、积极向上的道德品质。针对创新创业类课程,文献[13]认为课程思政视角下高校创新创业课程的定位是在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中强调立德树人。对于工科学生而言,创业管理要求利用其专业知识发掘创业项目,并在创业训练活动中融入课程思政。新工科建设、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问题都涉及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而这个问题的本质就是课程思政。可见,创业类课程教学也纳入了新工科建设与课程思政的工作。
第三,高校课程思政的根本遵循是将知识教育与价值教育相统一、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育人性和育才性相统一。在人自身发展层面,做到充分尊重人的本质属性;在社会发展层面,将培养符合新时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终极追求[14]。课程思政立足于价值塑造,其实施必须依靠一定的载体和形式,无论新工科建设的培养方案,还是创业课程的教学内容,都是推进和落实课程思政的有效手段。
在三位一体框架下,需要明确的是三位一体的核心是立德树人,这是其他三方面工作的指南,具有纲领性、指导性意义。二是新工科建设、创新创业、课程思政各侧重于不同的角度,有独立的专业领域和工作核心,同时三个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合力。最后在三位一体的框架下,课程需要构建顶层设计,高度融合三个维度,因此课程思政设计的目标性、关联性、层次性也变得尤为重要。
电子科技大学以“唤起好奇、激发潜能”为核心理念,新工科建设紧扣时代发展,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卓越工程师为目标,全面推进新工科教育改革。作为工科学校,电子科技大学非常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是学校新工科培养体系的重要环节,也是核心通识教育的重要板块。本文以创业管理课程为例,阐述三位一体观下该课程的思政教学实践。该课程面向全校所有的本科生开设,课程的基本定位是,培养具有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的新时代青年才俊。
“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围绕课程建设目标,《创业管理》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思路是“价值引导、专创结合、多点支撑、顶层设计”。
第一, 价值引导。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提到,“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课程将树立同学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作为前提,引领具体教学活动开展。例如,在学生的创意生成环节,非常强调解决需求痛点问题,尤其是兼顾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在课堂上,产生了导盲设备、老年康养、助学助教、乡村扶贫等优秀项目选题。
第二, 专创结合。创业管理的授课对象主要是工科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利用专业知识形成创意、开展创业实践。比如在学生所提出的创业项目中,一些具有比较明显的互联网+特色、平台型项目以及与电子信息领域相关的项目等,这些项目应用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学生们的参与度也更高。
第三, 多点支撑。课程立足于讲好中国故事,讲好校友故事。通过讲解、视频、游戏、研讨教学具有可操作性、直观性、易接受性等特点,更好地实行课程思政。课程还针对不同的章节,开发、获取和利用较多的案例,强化对学生的价值塑造与人格培养。
第四, 顶层设计。课程思政是个大系统、大生态,每一门课程又有其自身的独立性和独特性,需要建立各自课程的思政方案。如图2所示,创业管理课程以创业基本过程、认知基本规律为主线,将思政教学进行了有横有纵的划分、编排与设计,从而确定每一个思政内容的位置。其中横向主要根据课程的逻辑内容线索进行划分,包括生成创意、组建团队、开展创业活动、对接创业比赛等;纵向主要按照教学目标的规律,分为知识传递、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本文认为课程思政也应该分层次,由低到高可分为行为层、目标层和理念层,分别对应于相应的教学目标。例如,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是创业管理课程思政的重要任务,基于图2的顶层设计,在行为层主要是通过团队知识的分享使同学们在课程中参与团队活动,在目标层是通过团队活动完成课程任务目标、收获团队成果,理念层则是在上述的过程中最终培养学生们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图2 创业管理课程思政顶层设计示意图
创业管理教学内容的宽泛性和综合性的特点相对容易获取思政元素,课程的思政元素主要来自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红色革命文化、中国本土企业实践、学校校友创业案例等。依据三位一体理念,课程在思政元素的提炼上注重同新工科培养目标和认证体系相对应,同创业理论知识紧密结合。
课程的思政内容具体如表1,新工科建设、创新创业、课程思政统一到课程的教学内容中。在新工科建设维度,采用了工程教育认证评价指标,工程教育评价强调学生们能够解决现实工程问题,具有项目分析管理能力,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同时强调团队的合作以及自我的终身学习提升。在创业管理的知识布局上,能够较好的对应工程教育要求。比如,学生发起的创业项目,要求是能够解决现实社会中遇到的问题,要求体现一定的工程专业知识技能。课程在创业机会识别、创业团队管理、创业资源获取、创业精神凝练等方面能够和工程教育要求对接,同时体现课程思政特点。
表1 三位一体观下的创业管理思政要素挖掘
课程思政教学的痛点已不是元素的挖掘,而是确定思政内容后的教学实施,尤其是针对新时代工科学生的特点,传统的一些课堂教学方式难以吸引他们,课程思政教学需要创新性思考、多方面行动。
第一,项目式教学实训。
团队学习。创业是一场团队的活动,课程伊始会通过课堂游戏的方式将5~7人分为一个团队,每个团队有自己名称、项目和领导者。课程中有多个团队体验活动和团队分享任务,团队活动伴随课程的全过程。团队的表现和个人课程成绩高度相关,激发了同学们的团队参与热情和主动性。
项目导向。课程要求每个团队提出一个创业项目,以项目创意、需求分析为起点,形成该创业项目一整套完整的创业计划方案,如图3所示。每次课各小组均须汇报创业进展情况,教师加以辅导,最终各小组以路演的形式进行项目汇报。课程鼓励学生的创业项目与工科专业知识对接,特别是体现电子科技大学专业特色的项目。
图3 基于项目的创业管理过程管理
竞赛引领。课程在开篇时有意导入竞赛思维,对教育部认可的创新创业类学科竞赛进行梳理介绍。课程结束项目收官时会进行评估,主要判断学生课程中的创业项目参加创业类比赛的可行性。近两年来,部分通过课程教学所孕育的项目参加了电子商务“三创赛”、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等比赛,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项目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以项目为驱动,助力了课程思政效果,例如在创意提炼上,提升了学生们机会识别发掘能力;在项目实施中,帮助学生们塑造工程师兼创业者的素质;项目式教学还提升了学生的领导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等。
第二,多种教学手段融合。
课程思政教学实施是难点。依据课程思政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如教师讲授、案例讨论、课外作业、团队学习等开展课程思政。例如,课程开发了三个典型的课程思政案例:
(1)“华为的创业与发展”,通过对华为科技有限公司成立背景、创业之初的艰辛、三十多年的发展道路的分析总结,结合任正非的个性品质,通过案例展现企业家的能力、企业的使命与社会责任、企业的家国情怀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政要素。
(2)“樊建川和他的博物馆”,通过对樊建川的传奇经历、建川博物馆的创立和发展,以及未来愿景的展示,树立学生们追求梦想、爱国敬业精神。
(3)“校友企业创业案例”,电子科技大学有丰富的校友资源,在IT等相关领域有优秀的校友企业和企业家,通过对校友企业的介绍和挖掘,能够激发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应用于商业实践,培养同学们求真、求实、大气、大为的电子科大精神,使其爱校爱家,增强使命和责任意识。
在教学手段上,课程力图通过案例、视频、研讨等多种方式传递思政元素,注重当下现实问题的引入,达到润物细无声。
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和课程思政目标,课程借鉴百森商学院的创业教学法,采用了基于实践的玩耍、移情、创造、试验、反思等体验式学习[15],在课程中穿插了大量的游戏和课堂活动,这些游戏和体验性活动,增加了课程的趣味性,学生参与度高,互动性强,获得感强,在课程思政上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具体内容如表2所示。
表2 百森体验式教学在创业管理中的应用
第三,过程和考核牵引。
课程在考核方式上也做了比较大的创新,主要是体现过程考核的重要性、团队合作的必要性、创业能力的综合性等。课程的学生参与度和师生互动性较强,在教学过程中更注重细节上的思政元素的融入,为此,在课堂提问、学生讨论、在线教学和平时作业方面保持课程体系完整性前提下注重与思政相结合。
课程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核两部分构成,平时比例为40%,期末为60%如表3所示。期末考核主要是要求每个团队自行选择创业项目,进行前期的分析和可行性论证,完成商业计划书的撰写和模拟商业路演。
表3 创业管理课程成绩构成及说明
期末考试主要是完成商业计划书综合性作业,其中商业计划书路演(占课程成绩的36%),路演得分由教师打分和小组互评共同决定。主要从价值性、可行性、完整性、表现力等方面评分。商业计划书文本(占课程成绩的24%),主要从项目选题意义、计划书的完整性、撰写思路与逻辑、项目论证的充分性等进行评价。
创业管理课程在评价考核环节上注重工程专业知识和课程思政在学生创业项目上的体现,项目的原理和知识、项目的价值性和社会意义在评价体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此外,过程考核能够使学生们主动参与、培养责任意识、塑造团队精神。对于商业计划书的评判,不仅考虑其商业价值,还要兼顾创业者的初衷、初心,项目本身的社会价值与贡献。此外,课程还通过学习心得、课后作业、课程考查等方式对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估。
创业管理是电子科技大学最早开设的核心通识课之一,经过几年的建设,课程内容相对成熟,教学模式相对完善。基于三位一体观,在新工科建设和课程思政的有序推进下,课程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
一是“知”,即加深了学生对创新创业以及创业精神的理解和认同。通过创业管理课程,同学们不仅学习到创业知识,更对创业思维和创业精神有了全面的理解。课程不是要学生创业,而是帮助他们塑造善于创新、勇于突破、敢于坚持、不怕失败的创业精神,这也是创业管理课程思政的核心。
二是“行”,通过专业知识与创业机会结合,树立学生社会责任感,提升创业能力。近几年的项目式教学,学生们基于工程专业知识,聚焦用户需求,提出了兼具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好项目。比如,“盲人智能手杖”“景区VR导游”“可穿戴辅助教学”等项目,融合了互联网和电子信息技术,并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
三是“知行合一”,基于课程项目,参加创业比赛,追求自我价值。课程中孕育的部分项目参加了电子商务“三创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创业比赛,并获得了省级以上奖励。
从教学效果看,学生普遍反映课堂氛围好,教师热情高,获得感强,多种手段的教学方式保证了课程的教学质量。目前,创业管理已成为学院、学校课程思政持续建设项目,并被认定为四川省创新创业示范课程。
创业管理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性、通识性课程,在新工科建设兴起和加快课程思政工作的背景下,创业管理课程被赋予更多的使命。本文主要分析结论如下:
1. 发掘新工科建设、创新创业教育以及课程思政的内涵,各自的目标要求与内容重点,通过对三者核心工作的分析,认为三者有交互性、一致性与内在统一性。目标一致性体现在新工科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和课程思政最终目标都是为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工程人才。内容交互性主要是新工科建设强调跨学科的课程体系建设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与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创业能力培养存在交叉性。此外,课程思政强调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类课程中,新工科建设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这与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创业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存在内在统一性。
2. 基于三者的内在统一性,提出了新工科建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的三位一体观,在三位一体的视野和框架下,三者协同共进,能够更大地发挥创业课程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功能。这种三位一体观不仅可以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同时也可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高素质的人才支持。
3. 立足于三位一体观,通过对创业管理课程思政教学工作的总结,提炼了工科学校创业管理课程思政的教学特点、教学方式及实施效果,提供了课程思政的有益经验。
三位一体的课程观有助于专业课程在更高的层次和维度上实施课程思政教学,创业管理课程虽然做了初步的尝试与实践,但基于三位一体观的总体设想,新工科建设、创新创业与课程思政这三个方面的工作都任重道远,形成真正的协同一体还需要教育教学从业者的持续努力,继续推动课程思政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