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教育时代高校“1+X”学分互认机制建构与实践

2023-12-15 10:06:52孟俊贞杨建坡高亚伟
河南教育·高教 2023年11期
关键词:智慧教育学分制

孟俊贞 杨建坡 高亚伟

摘 要: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加多样化,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也更加强烈,这就要求高校必须突破地域限制,打破高校间的壁垒,建构多种资源交互共享平台,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学分互认的根本在于深刻认识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在人才素质结构中的地位与作用,在于深入把握人才培养规律和个体需求的变化。在智慧教育时代,高校要围绕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充分运用新技术发展成果,通过高校联盟等平台建立“1+X”学分互认机制。

关键词:智慧教育;学分制;学分互认

基金项目: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地方高校构建‘1+X学分互认机制实践研究”(编号:2021SJGLX149);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基于全生命周期的高校教学管理的智能实现研究与实践”(编号:2021SJGLX017);2021年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智慧教育时代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编号:华水政〔2022〕8号);2022年度校级本科高校研究性教学项目“‘互联网+背景下面向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导向型教学模式应用研究”(编号:华水政〔2022〕216号)

作者简介:孟俊贞(1984— ),女,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3S应用、教育理论;杨建坡(1979— ),男,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理论;高亚伟(1981— ),男,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科员,研究方向为区块链。

当前,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大变局、国内发展全局迫切要求对人才培养进行变革。随着数字技术的兴起,教育进入智慧时代,为人才培养管理改革提供了契机。通过建立学分互认机制实现人才培养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教学内容拓展、学生个性化发展等目标,发挥学分制独特优势,有利于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一、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现状分析

我国在学分互认方面加快了建设步伐,教育部近年不断推进高校间学分互认,以促进高校间的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和学生个性化发展。

(一)学分互认的理论研究不断深化

国内一些研究将我国学分互认机制分为自授学分、联盟学分、合作学分、学分认证4种模式。张金学对建设地方区域高校联盟全面加强教育资源共享进行了研究与分析;殷丙山等对中国MOOCs证书授予及学分认定进行了调查研究,提出MOOCs学分认定的七项建议;孙忠梅等在地方高校慕课共建共享学分互认的探索与实践中针对深圳大学支持下的UOOC联盟的稳步推进进行了分析;厉毅等在在线开放课程学分互认的一体化建设中搭建了“三驾马车”协同推进学分互认的平台,实现了以课程转学分思路的动态发展的资源整合。

(二)国内学分互认实践探索深入推进

2007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采取各种措施,通过推进学分制等,逐步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机制的稳定化和常规化。这一举措旨在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选择,也有助于优化教学资源,提高教育质量。之后,北京、天津等6地高校进行了实践探索,构建了不同形式的学分互认模式。16年间,在教育部的积极推动下,各高校深入开展学分互认机制改革。2019年,由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牵头,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农业大学、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河南理工大学6所高校签署了学分互认合作框架协议,建立了协商机制,开展了选课互选和学分互认。从2019年秋季至2023年春季,6校校际互选课程数累计达164门次,跨校选课人数累计达14772人。该机制的实践应用取得了显著成效,签署的校际课程互选与学分互认合作框架协议新闻被教育部、河南省人民政府、《中国教育报》、人民网等政府网站和主流媒体转载,在工作制度建设、优质特色教学资源共享、校际课程互选平台、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保障等方面進行了创新,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形成了示范性成果。

二、当前我国高校学分互认机制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国高校学分制已经推行了一段时期,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对学分互认的方法途径以及平台建设进行了诸多有益探索,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终身教育与学习理念未深入。在实施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过程中,部分学者受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没有充分认识到终身教育对整体教育的重要影响,没有把其作为整个教育体系改革和发展的战略目标。学分互认是建立在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理念基础上的,以学分为载体,实现学习者终身学习,为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提供可操作的方法。这一理念将教育从以学校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为学习者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和选择,也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优化。

第二,学分制不成熟。学分制是学分互认的基础,是一种以学分为计量单位,衡量学生学习量和学习成效的教学管理制度。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学分制的实施还没有实现完全学分制,不同程度上存在学分设置标准不统一、师资力量与课程资源不足、硬件设施落后、学制缺乏弹性、学生选课混乱、质量保障机制薄弱等问题,这些都阻碍了学分互认的实施。

第三,选课制不充分。选课制是学分互认的核心,教师、课程是选课制的基础。从师资队伍方面来看,目前许多教师的知识结构较为单一,缺乏实践经验,知识更新不及时,这给新课程的开展带来了阻碍,导致教师的知识迭代不及时,限制了学生在课程选择方面的灵活性和积极性。另外,课程资源的短缺也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选课压力,使得他们很难选到适合自己的课程,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完全学分制的优势,并最终影响高校学分互认的推进。

三、学分互认机制的构建

为促进学分互认与转换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应用实践研究,课题组提出围绕一个区域高校学分互认战略联盟,构建一套跨区域学分互认、在线学分认定、国际合作办学学分认定等多种学分互认的“1+X”学分互认综合机制,以提高高校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扩大学生的学习自主权和选择权,为学生选择学分创造条件,从而提高高校办学水平和学生成长成才质量。

(一)学分互认机制构建原则

动态平衡的原则。考虑到多方利益相关者,学分互认标准和相关规定的制定在逐步形成相对稳定的互认体系的同时要与时俱进,符合国家和地方的发展需要,并及时根据国家政策、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及产业结构的变化对学分互认体系进行适当调整。

平等共赢的原则。实行学分互认的高校之间相互平等,在资源共商、共建、共享的前提下,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共同参与制定学分互认的标准,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和差异化学习需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学校的“双一流”建设。

(二)学分互认机制构建方案

第一,优化合作协议机制,在综合平衡和责任约束的基础上,优化高校战略联盟合作框架协议,实现资源共享、节约成本、服务学生的目的。制定学分互认文件及实施细则,明确学分互认的主体和个体责任,保证责任的落实。责任是否落实关乎互认机制是否被接受和认可。完善的教育教学资源共享机制是高校校际课程互选和学分互认的前提和保障。为提高机制的质量和可行性,各高校应制定具体的措施和方案,如建立更加严格的审核机制,加强对合作双方的监管,确保合作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及时根据国家政策、地方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变化对合作机制进行调整和优化,进一步探索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合作模式,充分发挥各自学校优质、特色和品牌教育教学资源优势,形成一套符合地方高校特色的合作机制。同时,省级教育主管部门也应通过经费扶持等政策,支持鼓励各高校参与课程互选。

第二,完善课程规划与选课机制,建立学分认定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明确学分认定流程。高校办学的主要任务是人才培养,培养方案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的具体体现;高校学分认定工作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培养方案的完成和执行情况关乎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1.课程规划与选课。学分互认的前提是确定学分互认的课程范围,课程的设置应符合多元化原则,可以涵盖通识课、公共基础课、优质或特色课程、教学名师或行业大师课程等,做到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专业课与通识课相结合、主修课与辅导课相结合。为确保学分互认课程符合本校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质量的要求,一方面采取为学生提供支持学分认定的课程清单,另一方面对学生可以选择哪些课程进行学分认證予以限定,如线上课程平台的选择、互认课程所在学校的选择等。学分认定可采取“选课+认定”与“自主学习+认定”的方式进行。学生根据学分互认课程范围可以在本校教务平台或选课平台上选课,也可以直接在慕课等线上课程平台上进行选课和学习,完成课程学习要求后进行学分的认定。

2.学分认定。学(课)时与学分的转换是学分互认的基准。为保证互认机制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学分互认标准和相关规定必须全面、客观、合理。所有的学分必须具有可衡量的标准和固定的换算规则,并适用无差别的学分互认模式。学(课)时是目前各高校通用的评判标准值,学分认定应遵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投入和学习效果,保持与校内同类课程一致的基本原则。同时,学分互认要说明其对应的高校学分与学(课)时的关系,通用的标准是1学分=16学时。其中,低于16学时的不予认定,16~31学时的认定为1学分,32~47学时的认定为2学分,47学时以上的认定为3学分。

3.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国家关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通过课程互选与学分互认,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将学分互认与微专业(学位)认证进行结合。微专业的鲜明特征包括小学分、精品课程、高度聚焦和跨学科。与单门的独立课程相比,微专业(学位)课程可以帮助学生更加系统地学习某一领域的知识。学生在完成学习要求后,可以通过学分转换与学分互认,申请对应高校的微专业(学位)。这种跨学科模块的学习方式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学业发展和职业发展需求,选择不同学科和专业领域的交叉学科模块,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拓宽职业视野,增强思维灵活性,提高学术素养和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这也是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深化学分制改革,促进学科交叉,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方式。

4.学分认定流程。学分互认的程序可以进行以下设计:选课学生提出学分互认申请;课程认定单位接受学生申请,并根据选课数据在选课平台接收学生课程学习的相关材料;课程认定单位依据相关文件做出学分认定;课程认定单位在规定认定时间内公布互认学分结果,并提供学分互认结果证明;申请学分互认高校接收课程认定单位学分互认结果证明,学生取得学分。

第三,健全学分质量监督机制、网络服务机制和后勤保障机制。学分互认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想要顺利实施,除了制定学分互认政策,还要围绕学分认定构建质量监督体系,加强网络技术支持平台建设,推动后勤服务系统改革。

1.学分质量监督机制。学分质量监督机制是学分互认高校必须遵守的“纲”,应从设立机构及出台相关文件方面入手。成立学分互认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前者负责部门间的协调和沟通,确定学分标准、课程开发、互认对接程序、费用结算等;后者负责接受领导小组的具体工作安排,并制定学分互认相关文件以及负责学生学分互认的具体工作事宜等。

2.网络服务机制。智慧教育时代,先进的学分管理平台是学分互认运行的技术保障。学分管理平台方便学生进行学习,并能提供申请学分、自由选课、学分保存与积累、学分互认、学分查询等功能,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同时,使高校之间关于学分互认的工作交流更加顺畅,实现学分互认的日常工作信息化。

3.后勤保障机制。积极探索并逐步健全相应的收费管理制度。参与学分互认的高校需要将课程互选和学分互认涉及的各项经费支出纳入学校的常规教育经费开支范围,确保学校的课程互选和学分互认工作经费得到有效落实和规范管理。

在智慧教育时代,课题组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中心,围绕一个区域高校学分互认战略联盟,构建了一套跨区域学分互认、在线学分认定、国际合作办学学分认定等多种学分互认的“1+X”学分互认综合机制,并结合实际开展学分互认机制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推动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及创新应用,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学分互认机制和学分制改革工作模式。

参考文献:

[1]张金学,张宝歌.建设地方区域高校联盟 全面加强教育资源共享[J].中国高等教育,2013(8).

[2]殷丙山,郑勤华,陈丽.中国MOOCs证书授予及学分认定调查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6(2).

[3]孙忠梅.地方高校慕课共建共享学分互认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8(2).

[4]厉毅,邵阳博,吕长生.浙江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学分互认的一体化建设[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24).

[5]王海东.学分银行的概念溯源与模式划分[J].中国考试,2017(10).

[6]谢青松,白然,谢浩.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基础性制度:学分银行的研究现状与趋势——基于近二十年国内学分银行文献的知识图谱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10).

[7]王峰,王怡青,李志萍.地方高校校际课程互选和学分互认的研究与实践[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6).

[8]孔令帅,赵芸.美国和欧盟高校学分互认的挑战、举措与启示[J].高教探索,2015(9).

[9]张秀芹.在线课程学分认定现状、问题与对策:基于61所高校的调研报告[J].中国大学教学,2017(1).

[10]陆兴凤.在线开放课程校际学分互认体系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8(16).

[11]王宇.高校慕课学分认定的模式、维度及其拓展性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20(9).

责编:初 心

猜你喜欢
智慧教育学分制
学分制模式下的学生到课率
高职教育学分制实施策略研究
消费导刊(2017年20期)2018-01-03 06:26:59
区域智慧教育持续推进的机制创新
财务报表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高校智慧教育生态发展新挑战
亚太教育(2016年31期)2016-12-12 20:44:55
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化环境艺术设计教学
智慧教育在基础教育领域中的应用探究
基于知识图谱的智慧教育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
学分制与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探析
高校实践育人学分制模式构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