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躬耕神经外科领域,不停地与神经顽疾“较量”;他孜孜不倦地寻求治病良方,以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担起作为一名医者的责任,他就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中心副主任、脊髓外科主任贾文清教授。贾文清教授从事神经外科工作20余年,累计完成神经外科手术5000余例,首创电生理D波监测联合电位翻转指导脊髓髓内肿瘤切除技术,制定中国脊髓室管膜诊疗指南。如今的他,依然奋斗在科研与临床一线,为神经外科的未来不懈努力着。
〇 心怀赤诚踏上医学路,精研医术成神外专家
谈及为何走上学医之路,贾文清表示,自己小时候患有哮喘,经常跑医院,还曾住院治疗过,所以和医生、护士的接触就比较多。那时候,他便觉得医生这个职业很伟大,能够帮患者解除痛苦,于是渐渐就萌生了学医的想法。除此之外,贾文清还开玩笑地表示,自己小时候家里条件一般,住院期间,吃着医院食堂的饭菜觉得伙食很不错,有家里吃不到的排骨,这也成为当时的他想学医的动力之一。后来,家里人知道贾文清有从医的志向,也非常支持他。
长大后,贾文清顺利考入医学院。但学医之路却没想象得那么简单。刚上大一时学的都是基础课,包括化学、高等数学等,当时的贾文清对这些基础课程比较抵触,觉得当医生学这些知识没意义,期中考试时高等数学都没及格,经过老师的教导和自己的反思,贾文清及时调整学习态度,才在期末考试中顺利过关。后来,随着临床解剖学、生理学、基础课等课程逐渐开始,贾文清的学习动力也不断提高,成绩终于稳步前进,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在内的临床课程都是他比较感兴趣的内容,他学习起来也更加专注。渐渐地,他的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毕业后的他终于有机会留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工作。
贾文清最初想选的是外科专业,他对手术治疗和解剖学充满了兴趣和热爱。贾文清说:“外科专业是通过手术干预来治疗疾病,可直接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贾文清本科的实习医院是以神经外科闻名的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是医学中难度比较高的领域,但正是这一科的高难度和挑战性,成为吸引贾文清的重要因素。神经系统是人体最为复杂和关键的系统之一,神经外科专注于处理神经系统疾病,包括脑、脊髓和周围神经疾病,因此这一科需要深入的解剖学知识和精细的手术技巧,这些都极大地激发了贾文清的求知欲和对工作的热情。
作為一名经常从事高难度手术的神经外科医生,失败和挫折在工作中是在所难免的,在后来的神经外科工作中,贾文清遇到了不少困难。在贾文清刚刚独立主刀手术后不久,有一位被外院判“死刑”的患者辗转找到他,当时年轻气盛的贾文清迎难而上,结果那位患者的手术不仅做得很艰难,术后效果还不理想,最终患者家属选择了放弃治疗。贾文清原以为患者家属会埋怨他,令人意外的是患者家属出院前特地找到他表示感谢,说患者病情严重,他们知道医生尽力了,他们也没有遗憾了。经此一事,贾文清在术前会更加细致地做手术规划,不断提醒自己注重手术细节的把握。贾文清逐渐成了一名优秀的神经外科医生。
〇 兼顾专科技术与学术,多重身份推动医学进步
在现代医学领域,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医生们需要不断更新知识和提高技能,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医学环境。同时,科研能力的提升也是医生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有助于提高医生的职业竞争力,推动医学领域的创新和发展。
作为一名外科医生,贾主任不仅致力于治病救人,对科研工作也毫不懈怠。医者也是学者,贾主任努力兼顾专科技术与学术研究,持续学习最新的外科技术,参加学术会议和培训课程,与同行交流经验,同时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发表研究论文。在这样的历练中,他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关于外科医生与研究者、发明者之间的身份转变,我认为这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贾主任说。外科医生应通过临床实践和对患者的观察发现问题和需求,并根据实际需求提出新的研究方向,改进手术技术和治疗方法。同时,作为研究者和发明者,有效的研究成果和创新技术也可以应用于临床实践,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不管是临床医生,还是研究者、发明者,这些身份的转变都是互相促进的,都可以推动医学的进步。
除了做科研、当临床医生,贾主任还是一名优秀的管理者。管理工作不仅需要制订科室的发展规划,还需要协调资源、处理各种复杂问题。承担管理工作之初,贾主任难免会遇到许多的困惑和困难,但他很幸运,遇到了很多优秀的导师和同事无私地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智慧,给予贾主任指导和支持,同时贾主任也在管理工作中不断累积经验,提升管理技能,逐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科室管理者。
〇 立足疾病治疗效果,脊髓脊柱专科是大势所趋
脊柱疾病包括脊柱骨折、脊柱畸形、脊柱退行性疾病等,可导致患者疼痛、脊柱失稳、神经功能障碍等严重后果。目前,治疗脊柱疾病不可或缺的一种方法就是内固定技术。内固定技术通过稳定患者的脊柱结构、纠正畸形,恢复患者的脊柱功能。一般来说,脊柱脊髓疾病常有四肢症状,患者以前常会先去骨科就诊,骨科承担了大部分脊柱外科手术。现在神经外科来做脊髓脊柱手术有独特的优势, 是大势所趋。“神经外科医生做脊髓脊柱手术的优势就是我们对神经的解剖和功能十分熟悉,定位精准。”贾文清说,“另外,我们把显微镜与脊柱内固定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在显微镜下切除肿瘤,同时直接处理脊柱之后的稳定性问题。”
如今,神经外科也可以做脊髓脊柱手术,到底是哪个科室主导呢?对此,贾主任表示,神经外科和骨科医师的作用不是对立的,而是有机统一的。骨科和神经外科的发展虽然有著不同的起点和路径,但二者的规范是相同的,即科学性。任何思路、技术都应尊崇这一客观规律,随着各自理论和技术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优化、借鉴、融合,思路、技术、效果、结局才会逐步趋同。就脊髓脊柱疾病来说,这方面的手术治疗涉及神经和骨骼系统,手术中对脊髓、神经功能的保护和修复应该放到首位,同时兼顾对骨骼系统的修复和重建,这就需要神经外科和骨科的有效合作。尤其是在复杂脊髓脊柱疾病的诊疗过程中,神经外科与骨科之间跨学科的合作可以确保患者得到最佳的治疗。多学科会诊(MDT)模式可以充分发挥不同专业的优势,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全面、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贾主任又表示,MDT模式建立早期是积极有效的,体现多学科合作全面、互补的优势,但随着合作过程中不同学科之间的深度交流和学习,各方信息逐步同步,合作将变为融合,势必会产生新的学科。事实证明,近年来,一些神经外科医生积极学习脊柱科的专业知识、敢于突破传统领域划分,对脊柱手术技术由涉猎到精通,逐步进阶为全能的脊髓脊柱专科医师。神经和脊柱密不可分,脊髓脊柱专科的成立和发展是大势所趋。未来的脊髓脊柱医师也必然是身兼神经外科和骨科理论及技术为一体的复合型医师。
〇 关注脊髓脊柱未来,“非手术”治疗或成主流方式
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的发展,脊柱退行性疾病、创伤、肿瘤等病例呈增加趋势,脊柱脊髓外科的发展至关重要。为了提高患者的手术成功率和改善术后效果,脊髓脊柱外科以微创、精准治疗为主,开放手术为辅,包括神经外科的显微技术、神经内镜技术和内固定技术等。贾主任还介绍,术中计算机导航、增强现实技术和3D打印等新技术已经在治疗方式的精准化、可视化和个体化上改变了脊柱手术治疗的现状。计算机导航可以提供精确的手术定位;增强现实技术可以提供实时的解剖图像和指导信息,增强手术的可视化和提高操作准确性;3D打印技术可以定制植入物和手术导板,实现手术的个体化和提高精确性。
根据北京天坛医院脊髓脊柱外科的经验,可以从术前准备、术中和术后康复三个阶段去考量。术前准备时个体化评估患者的整体状况;术中遵循微创化、采用神经监测技术,减少手术创伤和并发症的发生;术后进行个体化的康复计划,包括早期功能锻炼、物理治疗和康复指导等,以促进患者尽早恢复功能。
手术不是疾病治疗的终点,贾主任介绍,可以预期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智能化”“非手术化”将是下一个方向,“脑机接口”“脑脊髓接口”等技术将迅速发展,传统治疗模式也将被改写。诸如“截瘫”这样的不治之症将成为过去式,有些疾病甚至不再需要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将变成新的主流治疗方式,而这些都需要医生在临床和科研中不断总结和努力创新。在脊髓修复和再生领域,近年来一些研究表明,干细胞移植和生物材料的应用有助于脊髓损伤的修复和再生。其中,干细胞可以分化为神经细胞,实现神经再生;而生物材料可以提供支架和环境,促进组织再生和修复。此外,神经电刺激和康复训练等辅助治疗方法也在不断发展,促进了脊髓损伤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和康复。
〇 当心脊髓肿瘤风险,及时筛查至关重要
贾主任介绍,脊髓脊柱疾病影响了许多人的健康,而脊髓肿瘤的危害更加不容忽视。即使很小的肿瘤也可因压迫脊髓产生严重的症状,甚至造成神经功能障碍或瘫痪。那么,脊髓肿瘤是怎么发生的呢?又有哪些方式可以提前筛查和预防呢?贾主任表示,脊髓肿瘤的发病风险和流行病学特征应根据各种肿瘤类型详细评估。一般来说,脊髓肿瘤的发病率相对较低,但会对患者的神经功能造成严重影响。脊髓肿瘤的致病风险可能包括遗传、感染和环境因素,具体的风险因素和流行病学特征需要根据不同的肿瘤类型进行评估。
目前来说,脊髓肿瘤常用的筛查和检查方法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如X线、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等,可以帮助患者检测脊髓肿瘤的存在、位置和大小,以及对肿瘤性质做出初步判断。其次为神经功能评估,包括神经系统的体格检查、神经电生理学检查和脊髓液检查等,可以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状况。部分疑难病例可以通过活检来取得脊髓病变组织样本,行病理学检查后确定病变的类型和性质。贾主任提醒,许多脊髓肿瘤患者在就诊时并不是发病的初期,而是因为其他疾病且治疗没有取得效果,才选择神经外科就诊。脊髓肿瘤的症状不尽相同,在临床上很容易被误诊为其他多种疾病。因此,及时有效的检查非常重要。贾主任表示,日常的健康体检通常不包括脊髓肿瘤的筛查,如果存在相关症状或疑虑,建议及时就医,并接受专科医生的进一步评估和检查。
参加工作以来,贾主任在医学道路上不断探索,始终牢记初心使命,练就精湛医术;从医路上,贾主任以德为先、以术为本,以仁心博爱的医者情怀,以毫厘之间的“真功夫”,为患者架起了生命之桥,全力保护“生命中枢”。
(编辑 董 玲、王 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