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粮仓”行业发展现状、问题制约及对策建议

2023-12-15 06:11:46王向仁
农业灾害研究 2023年8期
关键词:粮仓水产品渔业

王向仁

荔城区海洋与渔业执法大队 东甲中队(荔城区自然资源局),福建莆田 351100

民以食为天,食物安全问题不仅关系到人类生存问题,还关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安全与社会稳定[1]。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新时代发展海洋渔业,既是建设海洋强国的关键,也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一环。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解决好群众吃饭问题、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是当前的首要任务。这就要求树立正确的大食物观,既要向陆地要食物,也要在海洋中耕海牧渔,建设我国的海上大型牧场、发展“蓝色粮仓”。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新阶段”,土地、环境、资源等供需形势已明显发生改变,人们对日常食品需求要求更加多样化。为保障我国食物安全和满足国民不断增长的食物消费需求,减轻陆域食物生产的生态环境压力,须跳脱出陆域空间的生产局限性,将食物生产区域延伸至海洋,深入挖掘海洋资源在食物供给方面的巨大潜能,富含各种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高营养、低脂肪的海洋产品是人们日常生活重要的食物来源[2]。

近年来,我国已初步建成海洋食物供给体系。例如:“中国大黄鱼之都”宁德,是目前全国乃至全球规模最大的人工集鱼种育苗、海水养殖、生产加工、销售出口于一体的大黄鱼产业基地,形成的大黄鱼全产业链带动了30万人就业及相关行业发展,促进了福建东部沿海地区创收增效等。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年底,我国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数量已达136个。海洋牧场已经初具规模,但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受生态环境、资源衰退、自然灾害、质量安全和用海政策等的影响,整个产业面临问题比较突出。

1 “蓝色粮仓”发展现状

1.1 海洋渔业资源丰富

我国辽阔的海域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海域总面积约为300万km²,海岸线漫长,总长度大概3.2万km(其中大陆岸线长是海岸总长度的一半,约1.8万km),海域纵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3个气候带,是名副其实的海洋大国。海域有海洋生物约2万种,海域空间资源、水体资源和渔业资源蕴藏量巨大,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

联合国相关组织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的海洋捕捞量总量约为7 880万t;海洋及淡水养殖总产量约为8 750万t,约占全球产量的49%;藻类总产量3 600万t(其中97%来自海水养殖)。目前,我国海洋渔业资源正在稳中有进地开发利用中,行业发展呈现出高速化、立体化和现代化的趋势。

1.2 海洋渔业捕捞配套设施逐渐完善

我国是渔业强国也是渔船大国,统计数据可知2021年末我国渔船总数量为52万多艘、总吨位超过1 000万t;2022年我国远洋作业渔船共有2 500多艘,近年来海洋捕捞设施高质量发展,重大渔业捕捞配套设施稳步推进。《全国沿海渔港建设规划》(2018—2025)为沿海各地区开展渔港建设提供了基础依据。

目前,我国渔业捕捞设施向智能化转型,渔港码头交通运网、能源供应网等现代渔业配套设施逐渐完善,极大改变了以往渔船渔民“上岸抓岩礁、下船舢板摇、避风到处逃”的局面,从根源上解决了渔船无处避风、安全保障低等捕捞业的老问题。

1.3 渔业供需市场强大

中国营养学会教育培训中心专家黄磊主任医师在接受21世纪经济记者专访时指出:“不是仅仅局限于怎么吃,更是从大健康的角度来推荐平衡膳食,引导合理的食物消费,以维护和促进健康。”随着我国中等收入群体逐渐增多,人们更加重视追求食品的安全、质量和营养,大众食品需求呈现出向多样化、高端化、服务化的发展趋势,“蓝色粮仓”作为优质的动物蛋白质来源备受大众青睐。

近年来,学者开始聚焦中国食物营养供给平衡问题,认为解决中国食物营养安全问题任重而道远[3-4]。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可知,我国2021年人均水产品消费量约40 g/d,远不及《中国居民膳食消费指南》(2018年版)中每日摄入水产品标准(50~100 g)的下限,国内优质海洋食品市场需求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蓝色粮仓”生态环境脆弱性问题突出

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进一步满足人民对食品营养不断升级的需求,不能将生产局限于陆地,要将人类食物生产区域进一步延伸至海洋空间,挖掘海洋空间资源在人们日常食物供给方面的潜力。但是与陆地农业的土地等生产要素相比,海洋的海水养殖业、海洋捕捞业易受到海洋潮流、海域气候等影响。

目前,我国近海的海洋生态功能已经有所退化,生物多样性开始降低,海水赤潮富营养化等问题已经出现。人类生产和生活所产生的各种废气、废水、废料的排放,不可避免地会对我国海洋及其近岸滩涂产生污染。一些海洋生态系统开始受损,某些地区海洋渔业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开始失调,对我国“蓝色粮仓”高效优质的海洋生物蛋白持续稳定供应产生负面冲击。

2.2 “蓝色粮仓”资源衰退状况严重

作为主要的海洋传统产业,海洋捕捞业在我国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为社会提供了丰富的海洋水产品。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专业的渔业生产队伍为我国不断增加水产品供给,有力地促进了渔民就业和渔户增收,对广大沿海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长期高强度、无限制的渔业捕捞也导致我国近海渔业资源的衰退。相关调查显示,我国“传统四大渔场”舟山渔场、南海渔场、黄渤海渔场和北部湾渔场的渔业资源面临大幅衰退的处境。

2.3 “蓝色粮仓”应对自然灾害能力不足

我国遭遇破坏力极强的风暴潮、海浪、台风等海洋灾害较为频繁。自然资源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公布数据可知,2022年我国共计发生风暴潮13次,其中有5次造成较大灾害,直接经济损失23.8亿元。近海海域共计发生灾害性海浪36次,渔业直接经济损失约2 400万元,人员死亡失踪共计9人;2021年海洋灾害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07 087.38万元,死亡失踪28人,相关灾害造成水产品损失54.67万t,受相关灾害的养殖面积高达38.853 万hm2,养殖户经济损失106.49亿元。自然灾害是我国“蓝色粮仓”建设中的重大考验,对“蓝色粮仓”安全建设的威胁巨大。

2.4 “蓝色粮仓”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突出

近年来,我国海洋产品质量安全事件频发,不仅会给我国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带来影响,还会对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影响。2022年江西、重庆等多地市场监督管理局在食品抽检中检出孔雀石绿,还有一些地方检出硝基呋喃代谢物、氯霉素等。同时,我国还存在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标准、渔业执法监管、产品检验检测等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在水产品生产加工和储藏运输以及销售等环节监管存在漏洞,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可控性、可追溯性等难以得到保证,这些不足之处严重影响着“蓝色粮仓”产品质量安全。

2.5 “蓝色粮仓”产业结构不合理

渔业结构是当前我国“蓝色粮仓”建设的主要产业框架结构,我国渔业产业发展现状总体上是以消耗资源及扩张规模为主的粗放模式,养殖产业低科技化、产品同质化、竞争无序化较为严重。渔业产业结构存在3个产业比重失衡问题:第一产业占渔业经济总产值比重过高,产能过剩;第二产业科学技术含量低,产品附加值较低;第三产业发展速度过慢,绝对值比重过低[5-7]。

3 对策与建议

3.1 优化传统海水养殖模式

当前,传统海水养殖模式已经发生改变,粗放型、消耗型的传统养殖理念已与新常态的发展要求不符,质量和效益集约型已经成为新时期的渔业产业的发展方向。这就要求在政策层面加快推动 “深蓝渔业”发展战略进程,大力发展深远海养殖,积极拓展远洋捕捞空间,以此向更深远的海洋空间开发食物资源;合理利用养殖空间,进一步提高养殖空间利用率和改善养殖生态系统,优化养殖结构、提升管理技术,预防养殖业大规模流行病的暴发[8-10]。新时期的养殖业不仅要追求优质丰富的海洋食品,更要注重合理布局、生态养殖和可持续发展等多措并举,实现海洋养殖发展和海洋生态安全共赢,进一步推进我国“蓝色粮仓”事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3.2 坚持限额捕捞、合理捕捞

目前,我国的海洋渔业捕捞能力过剩和近海渔业资源进一步衰退已经成为现实,渔业管理部门要根据目前我国近海实际捕捞情况,完善伏季休渔等限制捕捞力度制度;加大对渔民保护海洋资源的宣传力度;坚持并改善当前的渔业管理制度、限制对渔业资源破坏力强的渔具的使用,优化近海捕捞作业;系统性规划我国远洋渔业发展,鼓励我国近海捕捞大中型渔船向远洋渔业发展;增殖放流渔业资源苗种、人工投放鱼礁、建设藻床等手段,营造出立体化、综合性、多营养层次的海洋生态系统,多层次立体化拓展我国“蓝色粮仓”“生产车间”[11-12]。

3.3 推广高科技、立体化养殖

根据我国不同海域海情特点及适养渔业品种,进一步研发不同类型抗风浪能力、抗海流能力的海洋养殖网箱,升级并完善水下监视系统、网衣清洗机、自动投饵设备、数字化管理系统等配套设施,促进渔业养殖自动化、高效化。从科技支撑角度考量,将苗种选育、渔业苗种增殖放流、人工鱼礁建设与现代化生产管理技术进行有机结合,综合考虑各个海区海洋功能区划情况、水质环境、水深流场底质、渔业养殖核心规划等要素规划海洋牧场建设[13-14]。

3.4 推进安全放心养殖生产

深海鱼口感细腻、鱼肉嫩爽并且富含蛋白质、矿物质等微量元素,是接近有机的低脂肪高蛋白绿色海洋食品。例如:我国“深蓝1号”网箱养殖的三文鱼等鱼类含中老年人需要的具有调节血脂、提高免疫力等功能的不饱和脂肪酸,是中老年“三高”人群的优质食品。我国应构建水产品精深加工和质量安全全产业链的可追溯体系,借鉴日本等发达国家管理经验。生产和经营者有义务向水产品消费者提供基本的信息,包括从种苗培养到海产品销售全过程的食品安全信息。中国应大力开展“蓝色粮仓”海产品精深加工新技术和核心加工设备研发,加强水产品品牌建设,建立并推广水产品品牌认定、品牌保护、质量推广体系,提高我国水产品品牌在国际上的竞争力[15-16]。

3.5 创新推动发展动力转换

进入新时期,海洋渔业产品的需求形势已经发生明显变化,加快渔业产业创新和推动“蓝色粮仓”行业发展动能转换尤为重要。当前,“蓝色粮仓”项目开展必须立足于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实践创新、理念创新等方面的创新,进一步深化“蓝色粮仓”行业科研人才及智库布局、行业先进管理理念等建设,借助“政企合作”“校企联合”“企研组合”,降低渔业资源消耗,提高渔业单位产量,发展生态渔业,保障渔业产品安全,不断提高“蓝色粮仓”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断通过科技投入提升渔业行业经济效益,提高行业整体生产率,满足人们对渔业产品需求的优质化、高端化、服务化要求,进而推进我国“蓝色粮仓”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4 结束语

目前,中国经济社会已经进入“新阶段”,土地、环境、资源等供需形势已明显发生改变,人民对日常食品需求要求更加多样化。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丰富并且高营养、低脂肪的海洋产品是人们重要食物来源。“蓝色粮仓”项目能够有效缓解陆地生态环境压力,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发展我国海洋渔业经济。“蓝色粮仓”的建设需要以优化传统海水养殖模式、坚持限额合理捕捞、推广高科技立体化养殖、推进安全放心养殖生产、创新推动发展动力转换等为基础,通过联合政府相关部门、行业经营主体、渔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多方参与,采纳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加强行业对外开放、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资金注入,进而助力“蓝色粮仓”事业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粮仓水产品渔业
好粮仓就是硬底气
今日农业(2022年14期)2022-09-15 01:44:00
冰岛2020年水产品捕捞量102.1万吨
今日农业(2021年4期)2021-11-27 08:41:35
多数水产品价格小幅下跌
今日农业(2021年15期)2021-11-26 03:30:27
欢迎订阅2020年度《河北渔业》
世界农药(2019年4期)2019-12-30 06:25:06
粮仓
水产品批发市场价格行情
粮仓
宝藏(2017年10期)2018-01-03 01:53:09
树懒的粮仓
幼儿画刊(2017年5期)2017-06-21 21:17:02
中菲渔业合作重启 菲渔业代表团来华培训交流
中国水产(2017年2期)2017-02-25 07:56:08
湖南省渔业协会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