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吕金平 鲍蔓华 靳燕
前不久,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九部门联合印发《“我的家乡我建设”活动实施方案》,提出“鼓励退休干部、退休教师、退休医生、退休技术人员、退役军人等回乡定居,当好产业发展指导员、村级事务监督员、社情民意信息员、村庄建设智囊员”,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谁来建设村庄、怎么建设村庄”,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的一道必答题。相对于单单依靠留守农民,为农村注入“新鲜血液”已势在必行。其中,发挥好乡贤作用,弥补乡村人才的空心化,能够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有些家庭矛盾纠纷呈现隐蔽、突发等特点,咱们要多注意排查和收集这方面的线索。”
“村里现在仍有一些村民有迷信思想,存在盲目虚荣攀比心理,今后可以多举办一些宣讲活动。”
初秋的晌午,在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区德泽乡左水冲村一户农家院内,几位乡贤正一边乘凉,一边讨论村里的精神文明建设如何抓。
这是一支早在2011 年就成立的乡贤队伍,由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等组成。他们通过各种形式收集村情民意,掌握矛盾隐患,调解邻里纠纷。
73 岁的王玉稳退休前是一名乡村小学教师,也是一名老党员。退休后,他带头参与家乡建设,热衷调解矛盾纠纷促和谐。
“在农村,矛盾纠纷的化解离不开公序良俗的制约。乡贤们威望高、信誉好,人熟、地熟、情况熟,进得了门、说得上话,用亲情、乡情和真情化解了一大批矛盾纠纷。”左水冲村党总支书记王光奎介绍,近年来,为进一步推动移风易俗,建设文明村寨,左水冲村把乡贤作为基层治理的一支重要力量。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李小云表示,乡村人才振兴的核心是乡村所需要的人力资源回归。
一方面,这些人可以把技术、信息、知识带下乡,弥补乡村人才的空心化,以其对政策的理解,推动社会资本进入乡村,再与乡村资源结合,形成新推力。
另一方面,乡贤返乡,有利于乡村价值重回社会视野,改变歧视乡村、认为乡村衰落的观念。
近几年,位于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洪塘街道的安山村,因为一群从事设计、艺术的人员入驻而变得热闹起来。
朴地建筑工作室等20 余个设计、艺术类工作室在这里生根发芽,创造了逾千万元的年产值。而谁能想到,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无人问津的闲置厂房。
改变,就从村里来了“新乡贤”开始。
2018 年,刚过而立之年的张小晨和几位志同道合的本土建筑师、艺术家看中了安山村,开始对这里的旧厂房进行改造、装修和运营。
经过两年多的摸索,这里变身“乡野办公社区”,每天在这里办公的“新村民”多达百余人。
“城里人在给安山村带来流量、关注度和消费的同时,我们也要利用好这些优势。”张小晨说,在项目运营过程中,他们把农村资源和城市做对接,为村庄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产业联动,真正实现了富民强村。
同是80 后,归国留学生陈婧7 年前同样以“新乡贤”的身份,主动结对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王家坝村,承包了430 亩农田,建成布兰登堡艺术庄园。
如今,庄园作为江北区文旅产业基地、中小学研学基地,每年为王家坝村村民增收63万元,解决了近百名村民的就业问题。
每到周末,位于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县沙河镇棘城中街村的“树理书屋”里都会热闹非凡。
不过,这里的热闹并不是人声鼎沸的喧嚣,而是源源不断走进这里的孩子、青年和老人——他们有的安静地坐在桌前看书,有的在书架前查找自己需要的书,还有的一边翻看一边在本子上记录着。
看着这样的场景,书屋主人王树理眼中充满了欣慰与满足。
中街村是王树理的老家,他和几个兄弟姐妹从小生在这里、长在这里,这里的一草一木都记录着满满的乡愁。书屋坐落的地方,过去是几间土坯房,也是王树理一家几辈人生活的地方。
“在村里建一座书屋,是我长久以来的想法。”王树理的父亲母亲都不识字,但对学习文化却有着特别强烈的愿望。特别是老母亲,一辈子对书本、纸张非常珍视,在生活特别困难的时候,都没有放弃让兄妹四人上学读书。
一家人因读书而改变命运的经历,让王树理很早就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在外多年的工作经历也让王树理意识到,要想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的教育环境,光靠一个人、做几件事还远远不够,必须要在农村孩子的心里从小种下“要读书”的种子。而母亲在生命弥留之际留下的“希望子孙后代一定要认真读书”的遗言,更是让王树理坚定了在家乡办书屋的想法。
2021 年,王树理开始筹划书屋的建造工作。他拆掉原来的老宅,重建了一座古香古色的二层小楼。书屋目前有各类藏书3 万余册,供村民和周边各界人士免费阅读。
“书屋计划开展听书讲评、文体活动、医疗义诊、农业讲座,让更多乡亲感受知识的魅力,让乡村文化振兴真正落到实处。”说起书屋未来的规划,王树理滔滔不绝。
王树理说,现在国家鼓励有条件、有能力的人回乡参与建设,各地政府部门要积极行动起来,强化政策引导,营造共同规划家乡、建设家乡、服务家乡的氛围,这样才能让想干事的人稳得住、有期待、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