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宇飞,任艳路,郑蕴轩
(东北财经大学a.体育经济研究中心;b.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5)
自2015年北京申办冬奥会获得成功以来,中国冰雪经济发展迅速,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初级滑雪者市场。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极大地激发了亿万群众的冰雪热情,促进了中国冰雪运动的快速发展,也为国内北方地区冰雪经济带来显著的发展红利。[1]辽宁省作为国内冰雪资源和旅游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近些年紧抓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发展机遇,通过一系列举措力促“白雪换白金”,以提升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为重点突破口。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加快推进冰雪经济的深层次发展,大力推动冰雪经济强省建设,已经形成了初级的市场规模,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冰雪经济发展目标不够清晰,冰雪产品体系不够健全,整体产业效能不够突出,大众冰雪消费潜力未被充分挖掘等问题制约着辽宁省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因此,本研究围绕辽宁省冰雪经济存在的发展困惑和大众冰雪消费需求升级的发展趋势,探讨后冬奥时期辽宁冰雪经济供给转型对策,进一步促进辽宁冰雪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也为国内其他地区冰雪经济发展带来启示与参照。
冰雪经济是以冰雪资源为特征、以气候条件为依托的经济,涵盖冰雪运动赛事、冰雪大众活动、冰雪旅游、冰雪装备制造、冰雪运动培训以及跟冰雪运动上下游产业相关的餐饮、交通、商业、文化、娱乐、康养等多个领域和产业,是以冰雪为基础的多种社会和经济活动的综合体。[2]“冰”与“雪”作为自然生态资源有着内部的价值循环特性,可生成价值化和资本化资源,进一步培育成冰雪经济相关产品和产业体系。从宏观层面,冰雪经济是对“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的延伸和具体实践,是以冰雪“冷资源”促进产业发展的“热经济”,是以白色自然资源促进绿色健康发展的生态价值观,也是生态经济化与经济生态化耦合发展模式的重要体现。在中观层面,冰雪经济具有带动区域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功能,通过探寻冰雪市场价值,挖掘当地冰雪资源禀赋特征,锚定冰雪经济发展方向,进一步延伸冰雪产业链、整合创新链,激发产业发展潜力,提高区域产业转型和就业增收,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应同向共行,带动地区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3]在微观层面,冰雪经济在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上提供产品和服务,将北方寒地人民传统的冰雪生存活动拓展至经济领域和健康生活领域,依托冰雪资源为大众创造经济产品,围绕“冰”与“雪”培育相关产业以及与其他领域动态融合的衍生产业,包括赛事、旅游、培训、服装、餐饮、娱乐等行业,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滑雪场是冰雪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国际著名的滑雪场均处于全球滑雪黄金纬度42°~46°之间。在区位优势上,辽宁省内的沈阳、抚顺和本溪等城市,均位于滑雪黄金带北纬42°左右。其中,沈阳市位于北纬41.8°,抚顺市位于北纬41.97°,本溪市位于北纬41.3°,具备发展滑雪旅游的良好先机。在资源禀赋的丰度上,辽宁省内各区域降雪期一般始于10月份,至次年的4月份结束,各地的积雪天数从15~100 天不等,冰雪资源较为丰富。特别是辽宁省东部地区冬季降雪充足,雪质松软厚实,非常适宜开展滑雪旅游。在气候条件上,辽宁省冬季白天气温一般在5℃~-15℃之间,温度条件既能满足冰雪运动和冰雪旅游的需求,同时又不容易让人冻伤,是开展冬季户外运动和开发冰雪旅游项目的理想区域之一。[4]在市场腹地和交通优势上,作为东北地区唯一的沿边沿海省份,辽宁省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建设,市场腹地覆盖省内14 个城市,市场优势明显。同时,辽宁省具有较好的铁路、公路、港口和航空等交通优势,空间可达性好,对辽宁冰雪旅游的带动和发展作用愈加凸显。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全国拥有各类滑雪场770余家,辽宁省拥有各类型滑雪场将近40 家,在数量上排名全国第9 位,布局也相对合理,能够满足省内滑雪爱好者的参与需求。从冰雪客源来看,辽宁省虽然没有传统冰雪旅游目的地黑龙江省和吉林省受游客青睐,但区域内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和温泉康养产品依然广受游客好评,在国内冰雪旅游预订量排名前5 位的客源地城市中,沈阳居第4 位,且本省内滑雪运动爱好者众多,成为全国各大滑雪场的重要客源地之一。
辽宁省内的滑雪场基础设施建设较好,近40 家滑雪场遍布省内各地市,占地总面积达460 万平方米,其中,14 家滑雪场拥有高级雪道22 条,平均日接待滑雪爱好者能力达6 万余人次,每年滑雪人数接近150 万人,直接消费和拉动相关产业消费共8.5 亿元,而且这个数量还在逐年增加,发展潜力巨大。此外,辽宁省还拥有室内外滑冰场58 处,其中室内滑冰场8 处,分别位于沈阳市和大连市,每年参与滑冰人数达到30 余万人次。在冰雪设施的投入来源上,辽宁省的滑雪场和滑冰场主要由社会资本和民营资本建设和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百姓参与冰雪运动的初步需求,也成为国内社会资本参与冰雪设施建设的范本。辽宁省作为国内体育强省,辽宁籍运动员屡屡从奥运会到全运会荣获佳绩,这得益于辽宁省优良的体育传统、浓厚的体育氛围和基数庞大的体育爱好者。
自北京申办冬奥会获得成功以来,辽宁省以打造特色冰雪赛事活动来普及大众冰雪运动,构建省、市、县三级立体化冰雪赛事活动体系,通过举办“全民冰雪运动会”“群众冰雪系列赛”“冰雪培训冬令营”等冰雪系列活动,大力宣传冰雪运动,营造冰雪运动氛围,引导社会力量和民营资本参与、举办冰雪赛事,同时,积极推动冰雪运动进校园、进厂矿、进公园、进社区、进农村等活动,推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目标的实现。
从冰雪旅游的发展基础和优势来看,辽宁省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地理优势明显,户外温度适宜,运动传统深厚,群众基础较好,这些有利条件为辽宁省冰雪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立足新发展阶段,对标高质量发展目标,辽宁省的冰雪经济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资源和区位优势未得到有效释放,冰雪文化还未得到充分展现,冰雪产业发展动能亟待提升,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践行“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融合资源,全方位推动辽宁省冰雪经济跨越式发展。
从辽宁省现有冰雪场地设施的规模和质量来看,缺少能够举办国内外重大赛事,或是承接度假式、大型旅游目的地的滑雪场,冰雪赛事数量和规模效益缺乏。虽然省内一些地区出台相关政策提出加强冰雪旅游设施的建设,但大多数冰雪场馆设施建造水平一般、标准不高,滑雪场规模小、设施差、服务不到位。通过泰尔指数测算与实地调研,辽宁省滑冰场数量的均等化水平最低且数量较少,而滑雪场中造雪面积大于20 万平方米的只有1 家,其中15 家还是造雪面积小于5 万平方米的小型滑雪场。在设施的配套建设方面,部分雪场只有1 条索道,设备器材也多为二手的老旧产品,游客体验感较差。与辽宁省相邻的吉林省与河北省都建设了具有国际水准的滑雪场和冰雪体育小镇,比较而言,辽宁省建设和改造国际化、高标准的冰雪场馆设施已成当务之急。[5]
在冰雪产品方面,辽宁的冰雪产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产品种类单一,重复性开发和同质化趋势明显。以滑雪产品为例,辽宁的滑雪场众多,但雪道设施大体相同,产品类型基本雷同,呈现出明显的单一化、同质化特征,缺乏多样化产品的加入,也缺少地域特色文化的融入,未能体现出辽宁丰富的山地旅游资源及民俗文化资源特色,很难让旅游者形成黏性消费和“回头经济”。二是文旅融合程度不足,缺乏内涵性、高质量冰雪产品。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高度重视文化与旅游融合,强调要注重文旅融合与旅游产品的高质量发展。但现阶段,辽宁冰雪旅游项目普遍缺少创意,文旅融合度不高,产品特色不明显,上下游产业整合不够,活动内容单一乏味。[6]民族特色冰雪旅游产品本该是辽宁省冰雪经济特色,但是只开发了一些满族、朝鲜族观赏类项目和饮食产品,缺乏文旅融合创意,无法为游客提供良好的旅游体验。
当前,我国冰雪装备制造产业呈现“外强内弱、南强北弱”的发展态势,国内大部分企业缺少核心技术,生产模式多为地段加工和贴牌生产,与国外冰雪制造企业竞争力相比明显不足。而国内冰雪装备制造企业与冰雪资源地分布呈现两极差异,器材大部分是由广东、浙江等地区的企业生产,黑龙江省和吉林省等地的企业虽然也占有一定的比例,但生产企业数量较少,未能形成产业规模。[7]而辽宁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龙头,在新中国的制造业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后续的“工业遗产”未得到充分挖掘,在冰雪装备器材方面还存在空白,冰雪装备产业发展落后,缺乏有影响力的冰雪装备制造企业。在冰雪产业链中,处于供给侧的冰雪设施建设所需的索道、造雪机、压雪车、雪地摩托等装备,高端产品基本来自进口,省内的制造企业没能充分实现产业转型,对冰雪经济发展关注不够,现有工业化制造水平和制造强省建设未能与冰雪装备产业有效融合。
从游客来源地来看,辽宁冰雪体育旅游客源绝大多数来自本省,外省客源占比较小,客源相对有限。从项目类别上看,消费人群中以体验式项目居多,拉动消费方面的动力有所欠缺。无论在游客数量上还是在消费质量上,与北京市、黑龙江省和吉林省相比,辽宁省的冰雪经济发展趋于落后状态。由于辽宁省冰雪经济发展时间较短,无论是城市的冰雪场馆还是山区的冰雪旅游度假区,雇佣的服务人员多为临时培训人员或当地村民,文化程度较低,专业服务意识和技能缺乏,整体素质不高。[8]由于辽宁省大部分冰雪旅游企业存在季节性经营情况,户外滑雪场依然是“忙一季闲三季”的状态,导致人员流动频繁,员工薪资较低,稳定性也较差。
目前,辽宁省的冰雪经济既有资源、区位和群体的发展优势,同时也存在产业链整合不够、装备制造能力弱化、发展层次和人员素质的制约,如何利用现有的基础和优势解决上述问题,结合后奥运时期的“赛事遗产和红利”,发展壮大辽宁冰雪经济,特提出以下的纾解方略。
辽宁加快发展冰雪经济,要从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两方面共同发力。一方面需要政府科学制定并组织实施本地区的冰雪经济战略发展规划和促进政策,发挥“强政府”的主导和统筹作用,高位谋划、中位协调、低位服务,强力推进冰雪经济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加快引导冰雪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冰雪产业单一业态向全要素、全方位、全域化的供给方式转变,通过设立冰雪经济发展专项基金,增强产业融合,撬动更多社会与民营资本参与合作。同时,要吸收和借鉴发达国家冰雪经济发展的有益经验,消除本土本地区制约发展的因素,以资助、贴息、奖励等形式加大对冰雪产业项目的政府扶持引导。[9]另一方面,构建冰雪经济发展的有效市场,打造良好的冰雪经济营商环境,积极引导冰雪消费,培育冰雪体育、冰雪旅游、冰雪培训等各级各类市场,改进和完善冰雪经济营商环境,减少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干预,鼓励企业联合攻关,增强创新能力,加快与国内外冰雪产业巨头合作步伐,尽快补齐产业创新能力短板。致力于从相关利益者视角出发进行制度建设,为辽宁冰雪经济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市场秩序和政策环境。
具有先进设备和高性能安全保护的冰场和雪场是推动大众冰雪健身升级的重要基础,也是推动冰雪经济发展的基础。在冰场建设上,目前辽宁室内外场地设施数量并不能完全满足广大群众冬季运动的需求,解决人民群众“去哪儿滑”的问题,应优先增加冰雪场地设施数量,相比较于户外滑雪场严苛的选址要求和建设条件,也出于对经济成本的考量,可以考虑在全省范围内引进和搭建气膜冰场,该冰场具有经济成本低、搭建速度快、适用性强的特点,可轻松实现对内部环境温度、湿度的控制,是可拆可移动、运营维护费用低、不受土地限制又环保防霾的新型体育场馆,在绿地、校园、公园均可建设,可大可小,非常契合省内群众冰雪运动广泛开展的需要。在雪场建设上,基于辽宁省的发展实际,继续增加小型滑雪场建设对冰雪经济的发展意义不大,应对现存滑雪场在评估的基础上,选择基础好、市场潜力大的滑雪场进行扩建升级,推动能够举办国内外赛事的大型滑雪场项目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冰雪旅游地的配套服务设施及功能,进一步健全和优化冰雪产业服务体系。在冰雪场馆的运营上,将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应用于冰雪场馆,提高冰雪场馆的智慧化程度。在运用效率上,可通过翔实的数据信息分析了解游客需求,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服务来满足游客需要,增强冰雪游客的消费黏性,更好地实现冰雪运动人群的扩容增效,借此拉动全省冰雪经济的发展。
一是从政府层面,既要发挥财政杠杆的作用,通过发放体育消费券等形式,吸引更多群体参与冰雪运动,壮大冰雪人群消费;也要通过体教融合支持冰雪运动进校园,重点发展青年学生群体参与。可仿照新疆部分地区的做法,将有条件的中小学每周的体育课进行时间整合,建造校园雪场或冰场,让更多学生有机会来学习冰雪运动,使更多青少年掌握冰雪运动的技能,不断壮大我国的冰雪人口。二是从行业协会层面,要通过开展赛事活动引领冰雪经济发展,引领更多青少年走进冰雪场地。在冰雪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上,需要通过学习、进修、培训等形式增加冰雪专业技术人才、冰雪运动教练员、社会体育指导员等各级人才,特别是“高、精、尖”类人才,不断壮大专业人才队伍,补齐人才短板。三是从企业层面,针对现有冰雪产品单一、层次不高等问题,需要政府出台一些税收减免政策,刺激和激励企业参与冰雪产品的生产和研发,丰富冰雪产品谱系、提高产品创新能力,制造更多适合不同人群不同消费水平的产品,提升产品的娱乐化、便捷化和安全化程度,从而吸引更多人参与到冰雪运动中来,愿意体验、乐于消费。同时,企业还要不断强化安全生产,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确保游客能够安全舒适地体验冰雪运动。在冰雪活动的创新方面,可利用辽宁冬季的各种传统节日、庆典打造成为焦点和亮点,引导百姓融入冰雪体验。借鉴云南和海南等地旅游发展经验,类似于“印象·刘三姐”“印象·海南岛”等模式,打造“冰雪秀”演出,以情景复原的形式展示东北民俗生活,成为情景介入式冰雪游览目的地,打造特色冰雪剧场,进行实景演出,创造独特的北方情景剧效应,借风声、雪粒、冰雕、雪山为真实背景排演剧目,打造冰雪剧场,呈现特殊的冰雪艺术式样形式。在参与型活动上,可将辽宁少数民族文化融合到冰雪旅游产品的创新中来,如创建冰雕艺术品、雪雕、狗拉雪橇、冰雪那达慕、冰上龙舟、冰湖捕鱼、冰滑梯、冰雪美食节、冰雪旅游专列等娱乐型冰雪旅游产品。
首先,在发展思路上,要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与发展辽宁冰雪经济相融合,将冰雪经济作为辽宁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充分利用辽宁雄厚的工业基础,发展冰雪装备制造业,推进本地区的冰雪产业基地建设。其次,在发展策略上,要积极投入先进冰雪运动装备器材的研发制造,根据冰雪产业发展的需要,采用自主生产,或与国内外其他生产商、品牌商合作生产,在辽宁省内冰雪市场优先采购、使用,进而拓展国内和国际市场。最后,在保障措施上,打造冰雪装备产业集群的过程中不能缺少政府的主导作用,要合理将资金、技术、人才等各类资源整合到某一类或几类产品中,把相关利益主体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加大对冰雪装备研发、生产与经销的支持力度,整合小、弱、散以及具有潜质的企业,帮助发展中企业积极开拓市场,培育一批冰雪装备产品项目的龙头企业,在实现规模效益的同时保持高技术研发和高质量发展,从而达到集中力量、突出重点、形成优势的发展目标。
当前数字经济成为各领域、多产业重要的议题,如何实现冰雪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让广大人民通过冰雪运动达到“幸福感”,数字赋能+冰雪是可行的方式和渠道。传统的搜索引擎依然大行其道,而传播更快、效果更好的短视频更是火爆全网,抖音、微博、小红书已成为很多人每天的必备打卡,大量的冰雪运动内容也通过短视频等形式展示出来,并让更多人感受到冰雪运动的乐趣和冰雪文化的魅力,才会产生体验冰雪运动,参与冰雪旅游的冲动与行动,发掘和培养更大范围内的冰雪消费需求,从而带动冰雪产业的发展。基于此,辽宁发展冰雪经济可引入“智慧冰雪”的理念,建立冰雪旅游大数据平台,加快省内景区信息化资源共享,提升信息化、促进数字经济的网络能力。通过实时数据不断增加,形成覆盖全省各市的统筹利用、统一接入冰雪旅游数据共享大平台,推动“互联网+冰雪旅游”的数字旅游。形成全省的统一管理、统一服务平台,设置英文、日文、韩文等语种版本,面向全球游客精准服务。在各冰雪景区的智能化建设上,可利用国内领先的科技产品创新应用推广和建设平台,将“黑科技”应用在旅游场景。如用微信扫码实现场景挖掘、人脸识别应用、语音识别(小微语音机器人)、人工智能场景,通过VR、AR、融媒体互动构建等,形成强代入感的游戏、文化植入和线上线下协同的全新旅游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