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众视角下出版业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战略目标与推进路径

2023-12-15 00:17
出版科学 2023年5期
关键词:出版业中国式权益

丛 挺

(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上海,200093)

1 背 景

党的二十大报告围绕“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心任务,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科学完整的战略部署,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从主要特征、本质要求、总体目标和必须把握的重大原则等方面全面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报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特征之一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作为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出版业在满足广大读者阅读学习需求,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发展上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中更好地贡献出版力量,推进出版业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是应有之义。作为探索人类文化传播与文明传承的重要驱动力,出版业中国式现代化既具有各国出版业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我国自身国情和制度的中国特色。系统回答出版业中国式现代化这一重大时代命题,揭示其发展动力与目标,是中国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服务文化自信自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出版强国的使命所在。

当前关于出版业现代化的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展开,包括出版业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特征与发展历程[1][2][3]、出版在现代化国家建设中的重要作用[4]、出版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系[5][6]、出版业和出版企业高质量发展与现代化进程[7][8]等。然而现有研究大多是探讨出版在国家现代化发展的支撑作用,从多元视角观照出版业现代化发展的研究有所欠缺,尤其是结合受众视角,对出版业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发展趋势研究较为缺乏。

作为传播学领域的基础概念,受众在广义上指信息传播的接收者,应用到不同领域可转化为用户、读者等。受众理论虽起始于西方传播学对传播效果的探索,但经过近一个世纪来国内外学者的持续研究,已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受众观,包括作为大众的受众,作为社会群体的受众,作为“市场”的受众,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作为人民的受众等,为理解和阐释出版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立足受众视角,从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出发,研究出版业现代化发展的科学内涵、战略目标与推进路径,具有重要的学术和实践价值。

2 基于受众多元向度的出版业中国式现代化科学内涵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相关论述中,其核心是围绕人的现代化展开,从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世界的关系等多种角度探索人类文明新形态。从这个意义上讲,本研究提出的受众视角,本质上是遵循“人的现代化”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探索出版业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之路。以下主要从受众的主体向度、需求向度和权益向度,系统阐释出版业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

2.1 基于受众主体向度的出版业中国式现代化

主体性是自主性、独立性、自由性和创造性的统一体,是现代性的基本价值原则。中国式现代化高度重视人民的主体性,牢牢把握人民的主体性地位不动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通过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为人的个性、能力和知识的全面发展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受众主体性是人的主体性在信息传播活动中的延伸,指的是受众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根据主体自我与劳动实践的需要, 有意识地、批判地、自觉地进行信息选择与吸收的一种素质[9]。相关学者从知识受众角度提出受众本位观,强调受众作为主体的价值[10]。基于受众主体向度的出版业中国式现代化是将人作为价值主体,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本质价值追求,不断推动出版业由传统向现代转化,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推动人的活动的全面发展,受众通过自主性的阅读学习活动来发展包括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在内的各种合理需要。二是推动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在知识的获取和分享过程中,人们形成价值认知,获得价值认同,实现个人社会关系的全面丰富。三是推动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通过阅读和交流,使受众个体的能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提升,形成独立的价值观,并且增加社会群体的丰富性。四是推动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通过出版发行活动,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全民素质提升,《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就将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作为精品出版的核心目标。五是推动人类的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版业始终贯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基本方针,将促进人类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作为重要发展目标。

2.2 基于受众需求向度的出版业中国式现代化

恩格斯曾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10 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11]。社会需求是社会不断发展进步和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推动力,而社会需求往往以社会矛盾的形式表现出来。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在出版领域,这一主要矛盾则表现为受众日益增长的向往美好生活的精神文化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出版生产之间的矛盾。

作为消费需求在出版传播领域的体现,受众需求反映的是信息或知识接受者对购买出版商品的意愿和能力。基于受众需求向度的中国式出版业现代化是在坚持社会主义性质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价值理念的前提下,将满足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重要目标,持续推进出版业现代化进程。受众需求对出版业现代化的影响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中国作为一个人口规模巨大的发展中国家,致力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其背后所蕴含的大规模且持续增长的知识文化需求是出版业现代化发展的坚实基础。其次,伴随着全球科技浪潮和社会经济发展,受众需求趋向个性化,不同群体之间的需求呈现高度异质性特征,驱动出版业多元化供给,推动出版原创能力提升与精品生产机制建设,引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最后,在数字化背景下,受众注意力正快速由单一媒体转向多元融合媒体,并呈现出与传统出版环境下不同的消费行为模式,由此带来巨大的创新机遇和挑战,驱动出版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与深度融合发展。

2.3 基于受众权益向度的出版业中国式现代化

权益是公民受法律保护的权利和利益,保障每一个公民的合法权益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就是通过法治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

受众权益作为公民权益在传播领域的延伸,虽然不是严格的法律概念,但侧重于将受众作为权利主体加以考察,指的是享受各种传播服务及相应的物质、社会保障的公众权利和利益[12]。根据相关学者的研究,新闻传播受众权益包含通过传播视听阅读接受教育的权益,通过传播视听阅读进行文化娱乐欣赏的权益,通过传播视听阅读获知自己需要、法律允许公开传播的新闻性、实用性信息的权益,通过传播媒介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表达的权益、参与传播的权益,传播消费、传播服务社会保障的权益等[13]。王子舟教授通过对知识受众的分析,将其所拥有的权益分为平等获取知识权,自由选择知识权,知识信息知情权,知识服务保障权,批评、建议和监督权[14]。借鉴相关学者研究,结合出版受众行为的特点,可将出版领域的受众权益理解为读者权益,指的是读者利用出版物等相关资源和服务,获取知识和信息,提高自身科学文化水平,实现自我教育和自我提高的文化权益,一般分为科学知识公平获得权益、精神文化成果享有权益、精神文化产品再创造权益。当然,任何权益都是与责任相对应的,受众在合法享有一切正当权益的同时也必须履行相应的责任和义务。

受众权益对出版业现代化的影响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有利于提升出版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作为文化权益的重要组成,受众权益,特别是涉及义务教育阶段的读者权益,对引导完善出版领域的法规制度体系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推进出版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二是有利于出版从业者理解、把握出版事业宗旨的精神实质,强化受众权益意识,有助于提高出版从业者的职业道德素质,把为人民服务的出版方针落到实际工作中,切实维护受众权益,优化出版服务效能。三是有助于指导公民树立正确的受众权益意识,通过加强相关法律宣传和引导,指导公民合法行使相关权利,认真履行相关义务,保障自身权益,促进社会整体现代化水平提升。

3 受众视角下出版业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战略目标

通过对受众多元向度下出版业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揭示,本研究进一步提炼出版业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战略目标,包括受众主体导向的读者价值体系现代化、受众需求导向的出版市场体系现代化、受众权益导向的出版公共服务体系现代化。

3.1 受众主体导向的读者价值体系现代化

受众主体导向的读者价值体系现代化是出版业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读者作为出版物的阅读者和消费者,是出版业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直接体现,是一切出版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于读者价值,相关学者从市场营销学的顾客价值、消费者价值等相关概念出发,分别从感知识别观、理性对比观、情感观和体验观等维度总结读者价值概念[15]。相比于基于供给方立场的出版价值,读者价值侧重于从接受方角度揭示其价值内涵,即读者感知到出版发行活动传递的利益、价值。

所谓读者价值体系,是不同层次和维度读者价值的统一体。研究读者价值体系的目的在于解构不同读者价值要素之间的结构关系,建构功能完备的读者价值体系。参考现有研究成果,站在文化商品接受者维度,可将读者价值体系分为功能价值、情感价值、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所谓功能价值是指读者从出版产品或服务的使用而获取的直接效用,如一本书承载的知识具有实用性,能满足读者的实际需求。情感价值是指读者从出版产品或服务中所获得情感层面的效用,有些读者在购买某位作者的作品时出于与该作者的情感连接,这会使其在消费体验过程中增加从该产品上获得的情感价值。文化价值则是指读者通过消费出版产品或服务而获得文化品位提升的效用,如读者在消费某些出版产品过程中对其文化内涵的充分认同,实现文化品位提升,从而收获其文化价值。精神价值是读者价值体系中的最高层次,是读者对出版产品或服务品牌价值观的高度认同,从而产生的心理共鸣乃至于精神互动。除了上述价值要素,跳出单纯的消费者维度,读者价值体系还包含作为参与方的读者价值。正如本雅明所言,“接受者(读者、观众、听众等)不仅是从前意义上的消费者,而成了艺术生产积极的参与者”[16],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读者成为知识生产和传播活动的价值共创主体[17],深度参与作品的价值生成过程。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读者作为接受方深度参与作品的意义建构,通过对作品的反思性认识,形成作品完整的知识价值呈现;二是读者作为参与方,通过文字表达和情感分享等方式,实现高阶价值共鸣,放大情感价值、精神价值。

关于不同层次读者价值之间的关系,一方面,不同层次的读者价值之间存在客观差异,反映了人对价值认识的程度不同。功能价值一般对应的是价值认知,即读者对产品或服务形成的概念、知觉和判断;情感价值对应的是价值认可,即读者对产品倡导的理念产生了信任,但尚未达到一致的程度;文化价值对应的是价值认同,即读者对产品或服务品牌所倡导价值观具有主动趋向性;精神价值对应的是价值共鸣,即读者对相关出版品牌形成高度认同甚至信仰的心理状态。另一方面,不同层次的读者价值之间也存在相互作用和转化的可能,如功能价值在不断提升的情况下会转化形成相应的情感价值和文化价值,而精神文化价值则建立在高水平的功能和情感价值基础上。

读者价值体系现代化是在依循读者价值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出版活动,实现不同层次读者价值的全方位提升和新的读者价值持续生成。功能价值层面,通过高质量出版内容生产和制作,摆脱低水平重复生产,打造出版精品,提升读者实际阅读收益。情感价值层面,通过为读者提供独特的出版产品和服务体验,超越单纯的图书消费,与读者之间建立起稳定的情感联系。文化价值层面,通过赋予出版品牌以丰富的文化内涵,使其成为文化身份概念的承载者,提升读者的文化审美品位。精神价值层面,通过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整合出版企业价值观、社会主流价值观,从人类价值取向和人性需求层面,实现出版品牌与读者的精神联结,影响和塑造读者价值观。当然,在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读者价值体系现代化还体现独特的中国特色。出版业在满足读者精神文化需求的过程中,并不是一味地迎合,而是在精神层面有效引导读者,通过将满足需求和价值引导相结合,赋予广大读者以强大的精神力量。

3.2 受众需求导向的出版市场体系现代化

受众需求导向的出版市场体系现代化是出版业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体现。出版市场体系作为文化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指的是各类出版产品和服务市场、出版生产要素市场在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中形成的出版市场有机整体。建立现代出版市场体系对建设文化强国、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促进文化产业繁荣发展起到重要基础作用。出版市场体系由各类出版子市场构成,具体包括出版产品和服务市场、出版要素市场、出版经营组织及中介市场等。其中出版产品和服务市场是提供与受众各类精神文化需求相关的产品和服务市场;出版要素市场指的是生产出版产品和服务所必需的有形或无形的要素和资源所构成的市场,一般由资本市场、人才市场、信息技术市场、产权市场等多个市场构成;出版组织机构即参与出版经营交易活动的市场主体和文化中介组织,前者以出版企业为代表,后者包括各类出版行业协会、信息服务机构等。

受众需求导向下的出版市场体系现代化是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求下,针对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的总体目标,围绕出版受众需求方向,持续健全完善出版市场体系的过程,包括市场主体现代化、资源配置现代化和体制机制现代化。具体而言,在微观经营机制方面,推动市场主体做大做强,充分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建立健全现代出版企业制度,激发和释放市场主体活力;在资源要素配置方面,优化提升各类出版要素资源质量,特别是数据等新型资源要素,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增强资源要素保障能力;在市场制度建设方面,完善出版领域市场准入制度,加强出版资质管理和从业人员信用管理。

3.3 受众权益导向的出版公共服务体系现代化

受众权益导向的出版公共服务体系现代化是出版业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保障。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出版公共服务体系是指与出版产业相对应、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形成的,以社会效益为首要目标的各种具有公益性质的出版机构和服务的总和。加快出版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既是推动出版业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任务,也是维护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途径。

参考《国家“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对公共服务的分类标准,出版公共服务体系主要包含两类,即出版基本公共服务和出版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其中出版基本公共服务是保障全体人民基本文化需要、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出版公共服务,如面向老年人、盲人等特殊人群的阅读服务等,这些服务主要由政府承担,出版机构和公益性社会机构作为重要支持方保障供给。出版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则是为满足公民更高层次文化需求、保障社会整体福利水平所必需但市场自发供给不足的服务领域,政府通过支持公益性社会机构与出版机构,加大服务供给、提升服务质量,推动重点领域非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化发展,如农家书屋数字化服务升级等。

受众权益导向下出版公共服务现代化是以保障人民文化权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为目标,推动出版公共服务体系向更广空间和更深层次发展,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出版公共服务的发展过程,包括公共服务模式创新、供给效率和质量提升,社会文化氛围打造等方面。具体而言,在出版基本公共服务方面,以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导向,强化服务的标准化、均等化,重点解决社会弱势群体、边缘群体的阅读资源供给,推进盲人读物出版和盲人阅读推广等工作。在出版非基本普惠性公共服务方面,以满足并提升社会文化需求为导向,在政府引导支持下,出版机构联合社会各方力量,积极参与全民阅读推广,推动农家书屋数字化升级改造,增加优质内容供给,优化服务品质和效能,提升全民阅读参与度和影响力。

4 出版业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面临的现实挑战

党的十八大以来,出版业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取得一系列积极成就,党对出版工作的领导全面加强,出版治理效能不断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可度显著提升;出版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在提供丰富优质精神食粮的基础上,不断有出版精品力作问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全民阅读活动深入开展,农家书屋、线下实体书店建设有效推进,面向特殊群体的出版公共服务制度体系日益完善。

然而,在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出版强国进程中,出版业发展仍面临一系列现实挑战。读者价值体系现代化建设方面,出版机构和从业者对读者价值的重视程度亟须提高,对不同层次的读者价值,尤其是精神价值的挖掘有待加强。在出版市场体系现代化建设方面,市场主体创新活力不足,出版发行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包括数据、产权在内的出版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制度环境仍需完善。在出版公共服务体系现代化建设方面,政府和社会各界高度重视出版公共服务,特别是阅读推广,但在出版融合发展背景下,公共阅读服务建设面临诸多挑战,突出表现在重硬件轻服务,重过程轻效果,重管理轻保护等,如何有效提升公共服务效能,将阅读推广工作和面向特殊群体的文化权益保障落到实处,是出版业现代化发展的关键。

5 受众视角下出版业中国式现代化推进路径

根据对出版业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和发展目标的分析,结合当前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面临的现实挑战,将从受众视角探索出版业中国式现代化推进路径。

5.1 回归受众本位,推进不同层次读者价值联动

站在人的主体性立场,出版业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需要回归真正的受众本位。“现代营销学之父”菲利普·科特勒在《营销革命3.0:从价值到价值观营销》中提到,“价值驱动营销的兴起,目标是让世界变得更好,市场已经成为具有独立思想、心灵和精神的完整个体”,与传统出版营销活动中从工具理性层面强调的以读者为中心不同,基于受众本位的出版业中国式现代化是从价值理性层面出发,将读者视为具有多维度、受价值驱动的独立完整的个体,通过富有成效的出版活动,实现与读者的价值共鸣。而受众本位并不意味着出版机构单纯对读者的供给满足,而是在供给满足与价值引导之间寻求平衡,在尊重读者主体性的前提下积极开展价值引导,从而实现人文价值的传递。

出版业在回归受众本位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多层次的读者价值传递,既不是单纯提供功能价值,也并非孤立地诉诸精神、情感链接等高阶价值,而是实现不同层次读者价值的有效联动,特别是通过价值共创机制,提供超越出版物本身的价值输出,持续提高读者的感知收益。譬如,当下关于主题出版,时常听到一种说法:主题出版物“有意义”且意义抽象宏大的比比皆是,但既“有意义”又“有意思”的却凤毛麟角[18]。主题出版机构突破内容同质化、表达方式老化、宣传方式陈旧等问题的关键在于将读者价值理念贯穿出版全流程,从内容题材与读者的接近性、创作过程与读者的互动性、营销推广与读者关联性等方面加以提升,实现主题出版物在价值认可的同时更有价值共鸣,“叫好”的同时更“叫座”。

5.2 需求牵引出版市场存量激活与增量开拓

推进需求导向的出版市场体系现代化发展,一方面需要充分满足现有市场受众需求,挖掘资源潜力,激活出版存量市场;另一方面则需要通过产品、组织、产业层面的创新,创造新的受众需求,拓展出版增量市场,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围绕激活出版存量市场,出版业现代化应强化内容资源整合,畅通产品流通渠道,优化市场体制机制,进一步破除阻碍出版资源流通的壁垒。具体而言,可从发行渠道、资源要素配置和市场制度环境等方面展开。发行是出版市场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直接关系到出版物能否顺利到达目标读者[19]。《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中专门针对出版发行业发布《出版物发行业“十四五”时期发展专项规划》,体现出对出版发行业现代化发展的高度重视。根据开卷统计数据,当前以实体书店、网上书店为代表的传统发行渠道销售面临不同程度的下滑,短视频电商作为新兴渠道则继续保持快速增长,聚集越来越多的用户注意力[20],其背后是读者消费需求和消费模式的变化。出版发行企业应适应市场环境变化,以新兴渠道建设为抓手,带动传统渠道转型升级,优化产业链供应链,最大限度释放优质出版产品的市场价值。优化资源要素配置方面,出版平台企业应以服务出版流程管理智能化为导向,着力提升行业标准化信息化水平,加强出版资源和运营环节的数据整合,更精准地满足现有市场需求,实现科技对传统出版业的高效赋能。完善出版市场制度环境方面,包括出版管理部门、出版智库、行业协会在内的多元治理主体应以建设出版高标准市场体系为目标,完善出版领域的市场准入制度,进一步规范党和国家重要文献、教材、教辅、辞书、地图等重点门类的出版资质要求,同时在不涉及国家意识形态和文化安全等出版领域,通过试点改革方式探索优化制度环境,并完善相应的准入、退出、监管和考评机制,以提升出版市场活力。

在出版增量市场开拓方面,出版现代化以知识服务为主要方向,在强化出版业资源优势基础上,从传统狭义的出版市场拓宽至更广泛的知识市场,从而为出版业现代化发展提供更大的市场空间。产品和服务创新层面,当前我国知识市场日益活跃,全社会对于高质量知识产品和知识服务的需求旺盛,而在知识服务供给端,呈现出多元供给格局[21]。出版知识服务在突破传统出版产品局限的同时,不应单纯模仿既有的知识付费产品形态,而是从真实需求或第一性原理出发,回归到不同出版产品所面对的用户真实场景,如人民法院出版社推出的法信系列产品就先后经过法信数据库的1.0 阶段、法信知识服务的2.0 阶段、知识服务和司法业务流程融合的3.0阶段等阶段的产品升级[22],以更好满足专业用户的“场景化需求”。企业创新层面,在新兴的文化消费理念和消费需求牵引下,出版企业进一步转型成为知识服务者、文化产品产权孵化平台,进而对出版企业提出流程再造和组织变革的现实要求,如知识产权出版社的“来出书”平台引入自助出版理念,从原有图书出版封闭、静态、单向的出版流程转变为开放、动态、作者读者编辑三者互动的新型出版流程,并且启动优质IP 多版权运营战略,形成作品内容的一次生产和多次销售[23]。产业创新层面,新兴知识服务形态给社会知识供给、知识需求、知识中介以及由此组成的知识市场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24],出版融合发展成为近几年出版业转型的重要方向,在受众需求驱动下,充分调动各类创新要素的整合集聚,探索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衔接的出版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开拓增量市场。

5.3 嵌入社会治理的出版公共服务优化路径

随着知识社会化和媒介社会化进程加快,出版业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和承担的功能已不局限于知识传播,而是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并逐渐成为社会治理参与的重要角色[25]。出版业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将出版的公共服务功能与社会治理目标相结合,发挥出版业自身优势,深度参与社会秩序的规范和社会权益的保障中。

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的出版公共服务的重要使命是在利益分化、价值多元的社会格局下推动建立新的社会共识,达成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论述的“多样性的统一”[26]。而在建立新的社会共识过程中,支撑主流观念的传播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的出版业发挥着重要作用。正如《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所强调,“推进国家版本馆等国家重大出版文化设施建设,持续优化馆藏内容和社会服务,充分发挥优秀出版文化资源在传承中华文明、赓续中华文脉中的重要作用”。上述规划内容为出版业发挥传播观念、传承文化功能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保障,未来出版业在探索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需要将上述功能进一步落实落细,特别是强调出版公共服务与社会整合目标之间的柔性结合。以出版融入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为例,出版业通过将自身发展置于整个城市发展的宏大系统中,深入挖掘出版与城市的内在关系,将典籍中、文物中、建筑中的城市文化融入本地生活,唤起新时代的“城市记忆”,凝聚全社会更广泛的共识和力量,形成“人人都是软实力”的生动局面,实现城市软实力的柔性输出[27]。

作为社会治理的另一面,获得感是评价社会治理成效和民众生活质量的一把重要标尺[28],而以保障公民社会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出版公共服务建设,是增加人民群众获得感的重要保障。出版公共服务现代化建设需要发挥自身在“内容+服务”领域的优势,以社会治理共同体的身份参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领域。当前围绕全民阅读,国家推出了一系列政策规划,积极引导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全民阅读推广,未来出版公共服务需要进一步解决阅读推广中供需错配的问题,在加强城市书房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围绕本地居民实际需求建立场景化落地设计,包括“出版+教育服务”“出版+养老服务”等,通过多元主体参与的方式推动具有包容性的社会知识服务。另一方面,以老年人、留守儿童、残障群体为代表的特殊群体阅读权益保障方面,需要进一步解决公共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针对特殊群体的现实需求打通服务堵点,通过在社区层面的深入调研,建立重点人群的文化需求清单,整合出版服务资源,谋划阅读服务项目,有效提高群众的获得感,切实保障其文化权益。

除此之外,在推动出版业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下,政府和行业协会在面向行业发展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29],市场不规范行为限制[30]、出版伦理规范[31]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文件,服务出版行业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未来出版业现代化发展应在现有制度框架的基础上,加强对相关公共服务政策实施效果的评估反馈,同时在行业治理具体实践中摒弃单向度管理方式,积极引导出版科技向善和阅读向善的社会观念,注重对公民基本权益的保障,实现行政管理目标、健康社会观念、文化权利保护三者之间的有效平衡。

猜你喜欢
出版业中国式权益
意外伤害与权益保护
中国式民主
以按需出版为抓手,推动出版业数字化转型
漫话权益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AR与VR技术在儿童出版业中的应用
广场舞“健身权益”与“休息权益”保障研究
你的权益被什么保证?
中国式失败
对出版业供给侧改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