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岗课赛证”在信息安全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中的研究与实践

2023-12-14 07:39朱明宇
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课赛岗课赛证证书

朱明宇,李 梅,孙 涌,2

(1.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江苏 苏州215163;2.苏州大学TRIZ 创新发展研究中心,江苏 苏州 215031)

课程体系是教育活动的指导思想,也是培养目标的依托和具体化及人才形成的重要保障。目前,比较成熟的课程体系有“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和“基于工作课程导向”的课程体系。“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特点是直接面对职业能力,弊端是难以适应岗位中能力的需求变化,学生持续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没有得到体现,学生能力的评价显得过于片面。“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则要求学生具有从生态的、社会的、经济的、负责的角度构建工作世界的能力,这一课程体系在某些专业中表现出过于强调理论,而忽略了操作能力的培养,课程评价体系过于单一,甚至因对教学环境要求较高而难以实现。在新一轮的职业教育改革中,要真正面对实际难题,将岗位需求、课程改革、竞赛、证书进行有机结合,相互融通,形成四位一体的培养模式。[1]以此为契机,重构信息安全技术应用专业的课程体系,提升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能力,对信息安全技术应用专业建设以及重点专业群的建设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课程体系建设现状

课程体系是专业培养方案的具体表现形式。目前,大部分专业还是按照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的课程体系来进行课程安排,虽然体现了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但这不是高职教育的初衷。在这样的课程体系中,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所占比例较大,核心课程或者实践类课程所占比例较小,无法满足学生核心技能养成的要求。因此,在这样的课程体系下培养的人才与社会、岗位是割裂的,无法真正满足实际需求。[2]

当前的课程体系与竞赛要求还存在脱节现象。竞赛的要求一般是高于课程标准的,往往具有一定的选拔性。竞赛是考查学生的知识、技能、经验和职业素养的综合应用能力,更接近真实的工作场景。以信息安全类的竞赛为例,目前的竞赛种类繁多,有技能类的国赛、省赛、市赛,这些比赛倾向于动手实践,而且与设备相关性比较紧密;还有知识类的竞赛,如全国大学生网络安全知识竞赛,CTF 大赛等行业竞赛,这些大赛对学生的理论知识要求比较高。但是目前的课程体系无法满足各类大赛的要求。

目前的课程体系与证书融通性不高。由于证书的设置与岗位相匹配,这就导致不同证书之间的知识和技能体系存在较大差异,在课程设置时,只能考虑到某些课程与某证书的相关性,受学习时间和学生自身条件的限制,教师无法完全按照考证要求进行授课。

二、“岗课赛证”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构建

“岗课赛证”培养模式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创新模式。“岗”是课程设置的标准和方向,课程的设置要以岗位的实际要求为标准,主动对接职业标准,依据行业的发展动态调整课程,不仅要将行业中的成熟技能、标准转化为课程,更要时刻关注行业的前沿科技,做到与时俱进。[3]“课”是教学改革的核心和基础,也是专业的灵魂,主动推动课程改革,实现课堂革命,不断完善以学生为中心的评价制度,建立多元、多维、多方动态自适应的学生评价体系。“赛”是教学成果展示的重要形式,也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体现,充分发挥“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的作用。“证”是行业和社会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也是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引导其参与不同的竞赛,从而发挥特长,增强自信。通过“岗课赛证”四位一体全方面育人,既有助于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培养能工巧匠,又能够知行合一,让学生在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感受到职业氛围和职业精神。[4]“岗课赛证”的培养模式全方面对高职教育进行完整的梳理和明确的指导。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依据专业的具体发展状况、教师团队、学生学情等因素,选择较为有优势的方向以点到线、线到面的方式进行课程体系构建。信息安全技术与应用专业是笔者所在学校重点建设专业,也是创始专业之一。根据“岗课赛证”的内涵以及新一轮的建设与改革要求,对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相应的重构,构建了“岗课赛证”的专业课程体系。

(一)基于典型岗位的岗课融合

在构建新课程体系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具体岗位为目标,全面对接职业标准。计算机类的岗位面非常宽,在课程体系设计时,无法包含全部的岗位要求,只能基于网络安全类典型岗位工作过程和标准进行设计。为了获取典型岗位的具体要求和工作标准,对往届毕业生进行了在线调研,发放调研问卷统计学生目前就业岗位的具体情况,并对紧密合作的企业进行访谈调研,从企业角度来深度了解其对岗位设置的具体要求。经过访谈和调研,明确信息安全技术应用专业典型岗位主要有:网络安全维护,信息安全,设备运维,系统集成,技术支持等岗位。通过对岗位的分析,建立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点,通过知识和技能点的组合,形成对应的课程体系。以岗课融合的方式,从岗位的实际需求出发进行教学改革,实现专业与就业对口,从而缓解学生就业困境。岗课融通,让职业教育更具有针对性,信息安全技术应用专业的岗位与专业课程对接详细过程分解如图1 所示。

图1 岗位与专业课程对接图

(二)基于1+X 证书制度的课证融合

在构建“岗课赛证”相融合的课程体系时,“课证”融通也是必需的。之前的“双证书”制度就体现出了“课证”融通的精神,为了更好地解决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紧密、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建立了1+X 证书制度。此制度给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改革指明了新的方向,增强了高职院校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和评价模式的改革动力,打通了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5]在课程设置中,必须要有效结合专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要求和标准,将相应等级技能证书的考点和技能合理融入课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掌握证书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从而保障学生证书的通过率。

通过调研发现,除了大家都比较认可的1+X证书之外,行业认证的证书也是比较受欢迎的。例如,在网络行业中,有思科的CCNA 认证,华为的CCIA 认证等,还有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水平考试中的计算机网络和信息系统两部分的认证考试。笔者所在学校还是“国家网络空间安全人才培养基地”人才输送中心、国家信息安全水平考试授权考试中心,可以充分利用这两个中心的资源,全面对接课程。通过对这些典型的证书进行深度研究,提取其重要的考试知识点和技能点,并对这些知识点和技能点进行分类和归整,利用递归的思想将其有机融合到课程体系中。这样不但将证书知识融入课程中,还主动与企业共同探讨证书相关内容,积极融入行业证书的开发过程。目前,笔者所在学校与网络安全的龙头企业山石网科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共同开发了HCSA 认证培训教材,将企业的行业认证嵌入到课程体系中,这些都极大地强化了课程体系的课证融通。信息安全技术应用专业对应专业技能等级证书、职业要求和对接课程如图2 所示。

图2 证书与课程对接图

(三)基于多种形式竞赛的课赛融合

课程与竞赛的结合始于全国技能大赛。真正推动课程改革与竞赛完全结合的是国赛、省赛、市赛。在这些比赛中,形成了政府主导,学校主体,行业参与和各方支持的局面。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内容设计围绕专业教学标准和真实工作的过程、任务与要求,对课程改革起到了重要引导作用。目前针对高职高专的赛事比较多,有政府主导的比赛,也有行业主导的比赛,还有社会机构举办的比赛,如一些协会的竞赛。在如此多的竞赛中,要根据专业的培养方案和教学目标,选择适合的竞赛,并根据竞赛的技术要求和知识要求,对专业课程进行改革和完善,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选择重要的、影响面较大的比赛中的考察点作为重点和难点嵌入到课程中,并加大重点和难点的实践比例。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不同的赛事进行分类培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让学生能够在竞赛中有所收获,增强自信心。在教学中融入竞赛,用竞赛指导教学,做到课赛融通良性循环。信息安全技术应用专业对应的技能赛项、赛项能力要求和对接课程如图3所示。

三、“岗课赛证”课程体系实施的保障措施

(一)加大宣传力度,统一思想

“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的模式能否在高职院校顺利进行,教学改革是否顺畅,取决于所有师生对该模式的接受和认同程度。首先,教育工作者要深刻认识该模式的重要性和可实践性,并应用到教学中。其次,要加大“岗课赛证”模式的宣传力度,帮助学生理解“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的根本意义,让学生明白“岗课赛证”的真正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学生在学习中,能够了解其岗位的真实工作过程,认识课程的重要性以及参加竞赛的目的和意义,通过参加比赛考取证书来全面提升技能和职业素养,从而培养其“大国工匠,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

(二)分层培养,因材施教

“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的主体是学生,在实施综合育人模式时,应考虑学生的差异性,进行分层培养,因材施教。高职学生在三年的学习过程中,由于其文化基础、学习习惯不同,毕业后的选择也是不一样的。有的学生能够克服自身困难,坚持学习,深入掌握文化知识,考入本科院校继续深造;有的学生动手能力很强,技能掌握得非常好,毕业后会选择就业或者创业。因此,在实施“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的模式时,要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进行分层培养,体现人才培养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特色。不同层次学生,对接不同岗位,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也有所区分,让所有学生都能学有所成,通过参与不同的竞赛,让所有学生都有实现自己的目标的机会,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证书,帮助其成就自己。

(三)坚持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

“岗课赛证”一体化育人模式中,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是改革的起点,也是破除难点、重点的必经之路。在整个一体化育人的过程中,育人的课程来自岗位,评价标准来自岗位,大赛的考核点来自工作任务。因此,校企合作的深度及广度直接影响着“岗课赛证”一体化育人培养模式在具体专业的落地和可持续性发展。[6]通过深度校企合作,将岗位带入课程,把企业的新工艺、新技术、新规范融入教学,把真实案例嵌入课程,进一步提供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同时提供良好的实习实训环境,让学生零距离对接行业和岗位,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深化校企合作,对于师资队伍的培养也很重要。通过校企合作,教师到企业顶岗,能够更好地掌握行业中的前沿技术和岗位技能,参与企业真实项目,进行产教深度融合。笔者所在学校信息安全技术应用专业是最早与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的专业之一。到目前为止,通过校企合作已经培养了上百名网络安全行业的工程师,3 名“双师型”教师;开发校企合作教材一部;同时还成为苏州市第二批校企合作示范组合。校企合作为“岗课赛证”一体化育人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保障。

(四)提升师资,打造“双师型”教师团队

高职院校的师资配置对“岗课赛证”一体化培养模式的落实起着关键性作用。因此,“双师型”教师团队的打造是非常重要的任务。高职院校需要一支专兼职结合的师资团队。通过引进行业企业中的能工巧匠进入教师团队,增强团队的实战能力;通过“老带青”的方式培养教师的教学能力,完善师资结构,并有计划地安排专任教师进企业挂职锻炼,依托深度合作的企业进行“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除此之外,需要教师进行职业技能的深造,通过现行的1+X 证书制度,考取相应的职业技能资格证书,提高职业技术能力。加强企业兼职教师和专任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提升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全力打造“双师型”教师团队,为“岗课赛证”一体化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保驾护航。

本文从现行的职业教育政策出发,对目前高职院校课程体系设计的问题及“岗课赛证”四位一体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在充分理解“岗课赛证”内涵的基础上,对笔者所在学校信息安全技术应用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重构。在课程体系重构过程中抓住典型岗位、技能、竞赛、证书,对知识与技能进行有机整合,并根据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以及岗位的变化进行动态平衡。“岗课赛证”一体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需持续发展建设,这一培养模式是将人、岗位、学校三者进行优化组合,是高职院校培养复合型技能人才的重要保障。

猜你喜欢
课赛岗课赛证证书
WJCI 收录证书
CSCD收录证书
收录证书
应用型本科院校卓越新商科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及成效——基于“岗课赛证+思政融通”模式的探讨
“岗课赛证”融通的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岗课赛证”融通育人模式探索
基于“岗课赛证”融通的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模式研究与实践
电子商务专业“岗课赛证”融通的课程重构实践研究
收录证书
以培育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课赛”融通课程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