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中的“外人”是谁

2023-12-14 08:57:24李开升
古典文学知识 2023年11期
关键词:汉人武陵外人

李开升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为千古传诵的名篇,文中却有一些疑团至今众说纷纭,不得确解。其中对“悉如外人”中“外人”的解释,恐怕是争议最多的一个疑点了。笔者对此有一点新的发现和理解,请高明指正。

《桃花源记》这样描写渔人进入山洞中看到的桃花源: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袁行霈撰《陶渊明集笺注》)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一句,通常将“外人”释为“洞外人”,即山洞里的人来往耕种及男女穿衣都像山洞外的人一样,并无新鲜奇特之处。但紧随其后的《桃花源诗》却有“俎豆猶古法,衣裳无新制”之语,即山洞里人的祭祀及衣服还保留着古代(即秦代)的制度,那么,其衣着又如何能“悉如外人”呢?《记》和《诗》字面上似有冲突,给后人理解带来了困惑。很多人认为,从秦代到东晋,经过了五六百年,衣服形制应该有变化,故多认同《诗》的说法,对《记》“悉如外人”的“外人”作出新的解释,反对“洞外人”的旧说。自1950年代开始有文章专门辨析,至1980年代初形成高峰,至今讨论不衰。相关文章已达百篇以上,产生了各种新说,迄无定论,故有必要再做解释。

前人的几种说法

关于此句的新说主要有以下六种:

(一)“外人”即“外国人”,如袁传璋《〈桃花源记〉“悉如外人”疑义解结》、马歌东《〈桃花源记〉“外人”误读辩正》等。此说认为,此处是以外国人服制的不同来形容山洞中人衣服之奇异。这种解释的最大问题在于脱离了语境,不顾上下文气的一贯。此段从“土地平旷”至“怡然自乐”描写渔人眼中的洞中人生活场景,平常而美好,没有任何奇异之处,把他们比作衣服奇异的外国人,十分突兀而难以理解。

(二)“外人”即“世外人”“方外人”,如蒋润《〈桃花源记〉中三“外人”的辨析》。还有与此近似的,将“外人”释为“另外一个世界的人”,如高照祥《“悉如外人”质疑》。此说也有脱离语境的问题,所谓“世外人”或“另一个世界的人”,都是不同寻常的意思,与这段话强调平常的文气不合。另外,山洞里的人本来就是世外人,说他们“悉如世外人”,语义上也不通。

(三)“外人”即“古人”,即秦以前的人,如陈永中《〈桃花源记〉中的“外人”及其它》。此说在训诂上即不可通,“外人”并无此义。

(四)“外人”即“别人”,如朱尧华《还谈〈桃花源记〉之“外人”》。这种解释的主要问题也是不顾语义,“悉如别人”完全不辞。

(五)此为陶渊明的失误或传写翻刻之误,如陈正凯《“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吗—〈桃花源记〉献疑一例》认为或是作者的疏漏,或是长期传写翻刻造成的讹误。而范子烨《陶渊明笔下的一个失误》一文认为这一处细节冲突是陶渊明的一个失误,并因此而评价陶氏云:“白璧微瑕,惟在《桃源》一记!”这种推论显然是认为各种说法都解释不通才做出的无奈选择。不过此处传世版本并无异文,传刻讹误纯属猜测。至于说是陶渊明的失误,更要慎之又慎。一千多年来传诵人口的名篇,真的会有这样一处如此明显却又不为前人所知的失误吗?

(六)也有赞同“外人”即“(山洞)外边的人”之通行旧说者,为了解释《诗》与《记》的矛盾,从“衣着”当训为动词入手,反驳各种质疑,认为《桃花源记》强调洞中有屋舍、鸡犬等平常事物以及洞中人都穿着衣服(不是光着身子),是为了说明洞中人与外面人一样不是神仙鬼怪。此文对“衣着”的训释是可信的,但后面的解释却近于猜测,没有结合文本源流及历史背景综合论证,故说服力不强。

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此六种新说或文义不通,或纯属猜测,可信度都不高。这样的新说之所以能提出来,最根本的原因是旧说无法很好地解决《诗》与《记》的矛盾。我们先简要梳理、辨析一下“外人”的含义,然后再来重点解决《诗》《记》的矛盾问题。

外人指洞外汉人

我们将《桃花源记》全文出现的三个“外人”作对比之后可以发现,它们的意思是一样的,都是指洞外人。第一处是此句“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第二处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隔绝”,第三处是“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后两处“外人”指“洞外人”,学界皆无异词。仔细比对三句话,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点,三句中的“外”字各有一个相对的词:“其中”“此绝境”与“此中”,三者意思都是指山洞中,而表述稍有不同,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起到了前后呼应而不重复的表达效果。“中”与“外”相对而言,“中”指山洞中,则“外”显然指山洞外,“外人”也只能解释为山洞外的人。将“外人”解释为“外国人”“方外人”,不但如上文所说,有脱离语境甚至语义不通的问题,而且使此句中“中”和“外”的相对关系不复存在,将“其中”“此绝境”与“此中”三者的呼应关系完全打乱,忽视了作者遣词造句的用心,降低了本文的艺术水准。因此,旧说将“外人”解释为“洞外人”,应该是完全正确的。

那么,如何来解释《记》中“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与《诗》中“衣裳无新制”的矛盾呢?笔者试从文本源流和历史背景两个方面来考察这个问题,以求解开这桩聚讼纷纭的文学之谜。

宋本《太平寰宇记》所引《武陵记》中保留了一篇主题、内容与《桃花源记》极为近似的故事:

《武陵记》云:鹿山有鹿穴。昔宋元嘉初,武陵溪蛮人射鹿,逐入一石穴,穴才可容人。蛮人入穴,见有梯在其旁,因上梯,豁然开朗,桑果蔼然,行人翱翔,不似戎境。此蛮乃批树记之。其后寻之,莫知处所。(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一一八)

通过将《武陵记》的文本与《桃花源记》的文本进行比较,我们可以发现,《武陵记》的故事与《桃花源记》所记,即使不是互相袭用,也是来自同一个原型:地点都是武陵,都是无意中闯入石穴,穴中别有洞天,都是出去时做了标记也无法再找到。在对洞中情形的描写方面,鹿穴故事比较简单,不过除了没有发现者与洞中人的交流外,其他大体相同。鹿穴故事中的“桑果蔼然,行人翱翔,不似戎境”,相当于桃源故事中的“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前面的具体场景描写,前者略而后者详,这是因为鹿穴故事本身比较简单。最值得注意的是,桃源故事对洞中情形的总结是“悉如外人”,鹿穴故事的总结是“不似戎境”。前者用的是肯定的表述:像外人一样。后者用的是否定的表述:不像戎蛮之境。从两个文本整体的近似性,以及这一段描述的相似性,我们可以发现,这两种表述其实说的是同一个意思:洞中的人原来不是戎蛮,而是像外人一样。那么这里的“外人”显然指的就是非戎蛮人,即汉人(或华人)。

为什么要表达这个意思?这需要结合历史背景来考虑。在东晋至南朝时期,荆州地区(武陵在东晋、南朝宋初皆属荆州)的蛮族一般生活在深山洞穴之中。《宋书》记载荆、雍州蛮“所在多深险”“所居多深山重阻”(沈约《宋书》卷九十七《夷蛮·荆雍州蛮》)。因此对于山洞中的人,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蛮族人。这就是鹿穴故事暗含的意思:开始以为山洞里住的是戎蛮人,后来才发现“不似戎境”。只不过这种表述在《桃花源记》里变成了“悉如外人”。这与两个故事里人物的身份不同有关。鹿穴故事里的人物“溪蛮人”是蛮族,因此他将山洞的情形与戎境比较。而《桃花源记》里渔人,并没有说明是蛮族,下文写他跟洞中人毫无障碍地交流,并为其讲秦汉魏晋之事,显然作者是将渔人默认为汉人的。因此渔人将洞中情形与“外人”(洞外汉人)作比较。其中房舍、良田、桑竹、鸡犬、耕种,都是汉人生活、生产方式的典型特征。鹿穴故事比较简单,但“桑果”一词也点明了汉人从事桑蚕业的特点。这显然与蛮族的生活、生产方式不同。蛮族主要的生产方式是渔猎。即使有农业,也是刀耕火种的原始耕作方式,与汉族不同。生活方面,蛮族的服饰很有特点:“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服,制裁皆有尾形。”(范晔《后汉书》卷八十六《南蛮西南夷列传》)即用树皮做衣服,染成五颜六色,并裁制出尾巴的形状。这与汉族以布为主、常无彩色、更无尾巴的服饰,迥然不同。范晔在这一段对南蛮的描述之后,又云“今长沙武陵蛮是也”,正是东晋至南朝宋期间武陵蛮的习俗。

这里写渔人看到的洞中情形“悉如外人”,与下文要讲的洞中人是避秦乱而来,而非一直生长在山洞中的蛮族人,起到了前后呼应之效。《桃花源记》之所以为人们传颂千古,而《武陵记》所载却鲜为人知,其精彩的描写、高妙的叙事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这里的“外人”,显然与文中另两处“外人”一样,都是“洞外人”的意思。因为蛮族多生活在山洞中,汉族多在洞外,所以“悉如外人”就是说洞中人悉如洞外汉人,而不像蛮人。“男女衣着”的意思是男男女女穿着(汉人)衣服,其含义不是强调他们没有光着身子,也不是说他们非神仙鬼怪,而是强调他们不论是生产方式(如桑竹、耕种),还是生活方式(如穿著打扮),都跟洞外汉人一样,而不是深山中的蛮族。这与《桃花源诗》的“衣裳无新制”就不存在矛盾了。因为即使“无新制”的五六百年前的秦代衣服,较之蛮族人的特殊服饰,还是可以看作与洞外人一样的。

附记:本文初稿为2011年复旦大学古籍所陈正宏教授“陈寅恪论著研读”博士生课程作业,曾于2023年3月18日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举办的“解释与方法:注释学—古籍研究青年同仁论坛第十四次沙龙”上报告。

知识竞答: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打两个战国人名)

晋室东渡。(打一西汉人名)

落花已随流水去。(打一字)

猜你喜欢
汉人武陵外人
[拜托了妈妈]우리 엄마를 부탁해像外人的家人 像家人的外人
中国银幕(2022年4期)2022-04-07 21:56:28
唐律“化外人”条的法律解释
法律方法(2018年3期)2018-10-10 03:21:02
秦人称谓小议
辽代壁画墓汉人出行图浅议——以关山4号墓为例
唐律“化外人”条——政治归属与法律适用的二分视角审视
法律史评论(2016年0期)2016-11-08 01:42:54
『武陵追梦』湖南省文艺家采风创作活动艺术作品选
文艺论坛(2016年15期)2016-09-08 09:07:30
老人遗产留“外人”,儿女该反思啥?
公民与法治(2016年5期)2016-05-17 04:10:04
自作诗《武陵追梦》(书法)
文艺论坛(2016年3期)2016-03-28 06:54:10
武陵晨曦
中华奇石(2015年5期)2015-07-09 18:31:07
民族整合与文化认同:努尔哈赤汉人“恩养”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