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阿祥
按照普遍的说法,唐朝从618年到907年,共历290年。这是不准确的。因为从690年九月到705年二月,国号是“周”不是“唐”,皇帝姓“武”不姓“李”,这样的情形,客观地说就是改朝换代。
唐朝这样的情形,与汉朝颇为相似。在长寿的汉朝或说西汉、东汉中间,夹着个好像匆匆过客一样的15年的新朝;而在长寿的唐朝的前期,也夹着个好像匆匆过客一样的15年的周朝。新朝与汉朝的外戚、“表演大师”王莽相始终,周朝与唐朝的皇后、强势女人武照相始终。
当然,新朝的王莽与周朝的武照也有不同。在《汉书》中,王莽被贬入“列传”的末尾,也就是被视为乱臣贼子;而在《旧唐书》《新唐书》中,“则天皇后”武照被尊为“本纪”,实际是认可了她的皇帝身份。王莽的结局是被悬首碎尸,死无葬身之地;而武照至今陪伴着她的夫君李治,安详地躺在陕西关中那高大的乾陵里。又同样是皇帝,王莽与武照还有个最大的不同,王莽是男人,武照是女人。
武照,中国传统帝制时代里、男权社会中,唯一一位真正的女皇。
“武照”其名
因为这样的女皇身份,武照可谓妇孺皆知。直到今天,数不清的电影、电视、讲坛、演义小说、学术专著以及闲扯八卦中,武照都是正说、戏说、歪说、瞎说以至“色说”的热门人物。只是这诸多的“说”中,竟然常把武照的“名”给说错了。比如世人习称的“武则天”,“则天”既不是她的名,也不是她的字,而是她82岁亦即生命的最后一年才拥有的尊号,所以称从小到大的武照为“武则天”,可谓不伦不类。再如有部近百集长的电视剧《武媚娘传奇》,就更离谱了:《武媚娘》本是民间倡优时常弹唱的一首俗曲,描写房中行乐之事;至于唐太宗李世民称才人武照为“武媚”,本是戏谑之称,如何能成为剧集的“正名”呢?还有,武照在做皇帝的前一年亦即689年,改“照”为“曌”,这是她特造的新字,意为日月当空、普照神州大地,所以我们可以称她的本名“武照”、改名的“武曌”,在一般情况下,是不宜称“武则天”的,更不能称“武媚娘”。
武照其人
回到主题,人们为什么喜欢说武照呢?道理很简单:武照既是女人,又是皇帝。历史本来就是由男人与女人共同创造的,但能够细说的男人太多,能够细说的女人太少,所以逮着一位能够细说的女人,自然不会轻易放过。如果复杂些思考,这武照也确实值得细说:
她的人生经历充满传奇。她两度入宫。14岁一入宫,做了11年的才人,然后出宫做了4年的尼姑;30岁二入宫,做了3年的昭仪、28年的皇后、7年的皇太后、15年的皇帝、1年的皇太后。她先后嫁了李世民、李治这对父子皇帝,也生了李显、李旦这对兄弟皇帝。
她美貌端庄而又性格刚烈。她长得天庭饱满,前额方正,下巴宽厚,眉清目媚,这符合大唐王朝的审美标准。据说洛阳龙门石窟的卢舍那大佛,就是由她出资,照着她的容貌雕塑的。但她更相信铁鞭、铁锤、匕首的力量。还在做唐太宗李世民才人的时候,面对一匹难以驯服的烈马,她说这有何难,我先用铁鞭抽它,它要不服,我再用铁锤砸它脑袋,再要不服,我就拿匕首割断它的喉咙。这样的话语从一个幼弱女子的口中吐出,只听得唐太宗心里一阵阵发紧。武照陪伴唐太宗多年,唐太宗好色,武照善养(武照与李治生有二女四子),两人之间竟无骨肉留在世间,可见男女关系应该相当冷淡。
她的手腕残忍冷酷。在上一篇中,我说到了唐太宗皇后长孙氏,如果说长孙皇后是柔顺宽厚的典型,那唐太宗才人武照就是残忍冷酷的标本。她以铁鞭、铁锤、匕首对付烈马,也以这样的方式清除攀升道路上的各种障碍。她断去已经打入冷宫的王皇后、萧淑妃手足,置于酒瓮之中,要把她们浸泡得骨肉消融,萧淑妃曾经发出这样的毒誓:“阿武妖猾,乃至于此!愿他生我为猫,阿武为鼠,生生扼其喉!”她毒杀亲姐姐韩国夫人武顺、亲外甥女魏国夫人贺兰氏甚至太子李弘,又逼太子李贤自杀;她广开“告密”之门,大肆任用酷吏清除异己,诛杀、贬斥反对她的贵戚重臣和李唐宗室。真是得位不以其道,杀人心狠手辣!
她的功绩彪炳史册。因为当朝皇帝李治“风眩头重,目不能视”,可能患有严重的高血压病和耳前庭功能失调,遂使皇后武照有了参决政事的机会,而武照的能力也确实出众,“后性明敏,涉猎文史,处事皆称旨。由是始委以政事,权与人主侔矣”。在她掌理朝政、临朝称制以及称帝的将近半个世纪里,她以小人为耳目、以酷吏为爪牙,但以君子来治国、以能臣来经世,表现出高超的驭人之术;她奖励农桑,轻徭薄赋,开发边疆,巩固国防,发展科举制度,首创殿试,初设武举,发明考卷糊名办法,防止作弊,表现出积极进取的统治之道。于是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她的时代,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
她的个人生活丰富多彩。初次入宫时,妈妈拥着她哭泣,她却充满自信地说:“见天子庸知非福,何儿女悲乎”;在伺候病重的唐太宗李世民的同时,她与懦弱多情、小她四岁的太子李治发生了苟且之事;感业寺为尼期间,她朝思暮想着曾经的情人、当朝的皇帝李治。李治驾崩后,她先后有过四位男宠,建筑师冯小宝(薛怀义),御医沈南璆,世家子弟张易之、张昌宗。社会上流传着她有面首三千的说法,不足为信。
这样的武照,真是说不尽也说不清、愛也不是恨也不是的女人。武照自己大概也意识到了这些,今天乾陵前面高耸的无字碑,据说就是遵从她的遗言立的。无字有时胜过有字,这就仿佛中国传统绘画,留白的空间有时胜过渲染的画面。武照的无字碑,究竟表达了什么用意,至今众说纷纭,唯有可以肯定的是,这无字之碑,留给后人无尽的思考。比如在我的思考中,这个一世而斩的武照的周朝,就可谓中国历史上最尴尬、最无奈的统一王朝。我凭什么作出这样的定位呢?
女皇的困境
690年九月九日,武照改唐为周,晋身大周女皇。为了这一天的到来,她付出了半个世纪的努力;为了这样的身份转变,她费尽了心机。然而大功告成之日,竟也就是悲情结局的开始,年事已高的女皇武照遭遇了在男性皇帝那里根本不存在的难题,即皇位继承人选子还是选侄的难题。那么,这又是个怎样的难题呢?
首先,这是个未来的难题。在中国传统社会里,皇位继承对于男性皇帝来说是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所谓父死子继、立嫡以长,已经成为金科玉律。但武照是位女皇帝,这就麻烦了,按照前后两位宰相李昭德、狄仁杰的说法,立子(当时武照有李显、李旦两个儿子),“则千秋万岁后”,能在李唐王朝的宗庙里占有一席之地,享受子孙的祭祀,立侄(武承嗣、武三思两个侄子),则不能立庙、享祭。那么武照为什么看重这些呢?要知道,在过去,人们非常重视往生以后的立宗庙、设牌位、受祭祀等仪礼,没有了这些,往生的人就会变成无人烧香送钱、无人祭祀贡献的孤魂野鬼。具体到大周女皇武照,如果侄子继承了皇位,当然会按照自己的父系立庙、设位、祭祀,这不会有姑姑武照的位置;反之,如果儿子继承了皇位,就不存在这样的担忧,不仅自己能够庙祭无穷,而且还会福佑子孙。
其次,这是个现实的难题。武照明白,如果儿子继承了皇位,肯定会恢复唐朝,而她心血所系、事业所在的周朝将很快成为过去;如果侄子继承了皇位,虽然可以维持周朝的名分,但并无周朝的实质,因为周朝将不再是自己儿子的周朝,甚至自己的儿孙们也将遭到杀戮。
再次,这还是个饱含隐忧的难题。武照的侄子以及武氏的诸多男丁,大多才庸德浅,而且朝中重臣以及武照的男宠张昌宗、张易之兄弟也反对立武。在这种情形之下,假如武照强行立了侄子为继承人,可以想见,在她“百年”之后,不仅武氏的周朝难保长久,而且非常可能发生宫廷政变,甚至爆发大规模的血腥屠杀,这无疑极不利于江山社稷的长治久安。所以,与其自己身后周朝被灭,自己被逐出李唐宗庙,还不如自己在世时就主动表态,留下个好名声。
面对以上的三重难题,雄才大略的武照可谓遭遇了极度的尴尬、空前的无奈:一边是母子关系、政局稳定、享有祭祀、唐朝复辟、周朝不再存在,一边是姑侄关系、政局忧患、无人祭祀、周朝可能存在、唐朝也可能复辟。在经过劳心焦思的多年犹豫之后,武照终于痛苦地以周朝一世而斩为代价,选择了立子。698年九月,武照立当时的长子、曾经遭到废黜的皇帝李显为皇太子;705年正月,病重的武照传位给皇太子李显,李显给武照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帝”;二月,李显恢复国号为唐,周朝结束,唐朝复辟。十一月二十六日,82岁的“则天大圣皇帝”武照临终遗言:“祔庙、归陵,令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这份遗言实在令人感慨:破天荒地自立为帝的超强女人、铁血女皇武照,临终时刻最为关心的问题,竟然还是木主附祭于她所嫁的李家唐朝祖庙,合葬于她皇帝丈夫李治的乾陵,不再保留帝号,回归随夫而名的皇后本位。也就是说,在父系传承、祖先崇拜、儒学孔教等传统观念的制約下,武照最终放弃了大周开国皇帝的荣耀,放弃了她为之奋斗一生的女性的独立,重新回到了男权社会之中,这在当时是必然的,她只能这么做。
弦歌悠长的伟大的唐朝,因为武照这15年的周朝的插曲,平添了几多女性的柔媚与几声女皇的高亢。武照周朝之后的唐朝,又延续了200余年,然后历史进入了分裂动荡的五代十国,直到宋朝的赵匡胤、赵匡义兄弟重建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