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数智化”技术赋能乡村治理分析

2023-12-14 19:17秦备张小洛王文华刘长甲
新农民 2023年33期
关键词:数智化赋能乡村治理

秦备 张小洛 王文华 刘长甲

摘要: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为解决“数智化”技术赋能乡村治理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和问题,以“对象主体目标定位-多元协同共治-数实融合推进-治理提效增温”为逻辑主线分析洛阳“五位一体”的数智技术赋能框架体系,从参与主体、基本路径、风险审视与优化发展4个维度分析了洛阳市“数智化”技术赋能乡村治理的实践,为构建现代化乡村治理体系,分类分层有序推进乡村善治提供路径参考和经验借鉴。

关键词:乡村振兴;数智化技术;赋能;乡村治理

近年来,大数据、5G、人工智能、元宇宙、数字孪生等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更新迭代和融合应用,催生了数字经济等新业态,在引领经济社会生产要素、组织形态、商业模式全方位变革的同时,对政府转型与社会治理变革的驱动作用也日益凸显[1]。其中,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在乡村中的实践应用,给农村农业领域带来了巨大影响,为乡村的现代化转型提供了契机。以“数智化”技术赋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推动数字技术与乡村治理的创新融合,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选择,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一环,也是构建现代化乡村治理体系、走向乡村善治的重要路径。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洛阳市把“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摆在现代化强市建设的优先位置。在实施农业数字化转型和数字乡村建设过程中,积极拓展“数智化”技术赋能乡村治理工作的空间,走符合经济建设规划和自身禀赋的数字化治理之路,为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的乡村治理现代化体系,实现乡村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了洛阳力量,为其他地区有序推进乡村善治提供了经验借鉴。

1 “数智化”技术赋能乡村治理面临的问题

1.1 理论研究的局限性

目前,国内针对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的研究,多注重于政策的解读、逻辑关系分析和技术建模,对于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的实践性、操作性研究较少,研究对象也多集中于江浙和沿海地区,针对中西部地区研究较少[2],将数字负担的应对问题纳入研究整体的更是少之又少[3]。治理对象的差异性造成了“数智化”技术赋能乡村治理的方案带有显著的地域性,在可移植性上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洛阳的数字乡村建设和治理,须立足自然条件、信息化基础、历史文化特色、社会情感和发展定位,明确“数智化”技术赋能方案,构建“数智化”技术赋能乡村治理的体系框架,走符合自身禀赋和定位的“数智化”治理之路。

1.2 “数智化”技术赋能面临的实际问题

“数智化”技术赋能乡村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在推动数字技术与乡村治理相融合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一系列问题,一是市域内乡村在地形地貌、经济发展、资源禀赋和数字基础建设等方面的差异,带来“数智化”技术赋能方式和空间的差异,若制定的賦能方案不能与乡村空间场域相契合,会导致数据脉络不清、主体参与度低,洛阳特色不显著、“齐步走”和“千村一面”问题。二是“数智化”技术赋能乡村治理须与洛阳市域工作部署有较强的同频性,赋能途径需深度覆盖洛阳规划部署的“五好支部”打造、“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文化生态重塑、好家风培育、数智人才培养、农业现代化发展、“雪亮工程”和“三清两建”等工作,否则易出现数据汇聚不足、覆盖面不广,赋能路径深入度不够、融合度不高,“自说自话”问题。三是政府部门业务上的条块分割会导致数据应有的价值不能充分发挥,如在数字化推进过程中,过分追求政绩数字指标,形成“数字形式主义”;村民主体数字素养不够,管理人员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不足,不能及时回应广大群众关切,易引起监督优化失位、数字负担加重等治理“失效失温”等问题。

2 “数智化”技术赋能乡村治理的体系构建

“数智化”技术赋能乡村治理需要厘定治理对象主体和目标定位,围绕“数智化”技术赋能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和待解决的问题,打造富有洛阳特色、可操作性强、协同性高的赋能方案。将柔性数字治理结构有效嵌入村民自治,采用多向度交叉模式进行多元主体协同;将参与主体、路径效能、风险挑战与优化发展纳入总体框架,多维度综合考量[4]。具体来说,结合洛阳市重点工作规划和部署,在基层组织建设、德育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村庄宜居、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服务、家风乡风文明建设、文化传承、运营管理等九大治理领域全面推进“数字+N”模式的技术和平台应用实践,构建数字基础设施、数字核心产业、数字融合应用、数字治理能力、数字生态体系“五位一体”的“数实融合”新发展格局,推进乡村数字化转型,形成乡村数字治理体系。赋能体系框架如图1所示。

3 洛阳“数智化”技术赋能乡村治理策略

3.1 厘清治理主体,确定目标定位

一是认真梳理相关政策和规划资料,总结前期相关成果;深入乡镇政府、乡村两委、自然村庄和相关企业等一线实地调研,确保全面、准确地掌握乡村禀赋差异、数字化基础、数字技术应用现状和主体数字素养诉求等信息。确定分类化的乡村对象,厘清各参与主体的职责和治理边界,为政府部门、市场企业和村民群众“三元主体”的协同共治模式的形成奠定基础[5]。二是注重对“数智化”技术赋能乡村治理的实证研究,系统归纳成功经验的同时,对出现的共性问题进行整体性探究,以便扬长避短;根据洛阳市自身禀赋和整体规划,按照弥合城乡数字鸿沟、提升主体数字化素养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3个层次对数字乡村治理的目标进行实践层面的分解,为分类分层有序推进数字乡村治理提供主体条件。三是立足洛阳地域定位、历史文化、经济发展、地形地貌和数字化治理基础等禀赋,引入差异化的“数智化”手段,紧贴乡村实际生活和生产拓展数字技术的赋能空间,制定与乡村空间场域契合度高的赋能方案。

3.2 弥合数字鸿沟,推进协同共治

(1)锚定缺项短板,加快新型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搭建数据标准架构体系,技术向乡村一线倾斜,加速涉农信息的数字生成和数字供给,开发适用于“三农”特点的数字化、智能化应用平台,从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应用推广、数字素养提升等方面着手弥合城乡数字鸿沟。洛阳市建立了三级联动机制,加强农村千兆光网、5G、物联网、智慧冷链和仓储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完成5G网络投资8.94亿元,累计建设5G基站1万余个,实现乡镇以上和农村热点区域全覆盖。同时,还推动千兆无源光网络规模部署,实施光纤宽带网络扩容改造,100M以上宽带用户占比98.7%。通过搭建农业物联网、开发数字文旅产品、打造“数字乡民”项目等数字信息技术平台,为村民提供“新农具”。(2)政府提供政策支撑,引导企业把先进的技术带到乡村,与广大村民的生活、生产相融合,打通各主体间沟通的“堵点”,形成政府、村民和企业三元主体协同治理的格局。对偏远山区开展技术指导、咨询培训、数字素养与技能巡讲等活动,提升广大村民的数字素养;支持职业教育,创建省级职业教育精品专业示范点,吸引各类人才柔性回归乡村,采用引培结合的方式打造“智治”队伍。(3)探索多向度数字治理模式,设计柔性数字治理结构,鼓励乡贤返乡创业并参与治村。洛阳所辖县区全部建立乡贤数据库,截至2022年共收录乡贤近2.65万名,谋划项目1187个,计划投资317亿元。落地项目558个、市级试点村招募运营商37个,以“公司+农户”的模式,以“互联网+”“旅游+”“生态+”等方式,带动周边百姓共同农业致富。

3.3 重塑治理结构,深化数字融合

一方面,洛阳市出台了《洛阳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洛阳市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对优化数据服务流程、重塑治理结构作出了部署。加快政务网络和政务云建设,完成民生等重点领域数据互通、业务互联,以数据驱动农业高质量发展。逐步完善民生保障和涉农市场信息化服务,围绕特色产业、重要农产品开展覆盖全产业链的数字化改造,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全面推进

“数字+N”模式的技术和平台在洛阳沟域经济、栾川龙峪湾等“大健康综合体”应用实践;构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农产品电商公共服务协同供给网络,开发定制化电商服务,为农产品电商高质量发展和数字乡村高质量建设提供信息、技术、资金、人力资源等全方位保障。另一方面,洛阳市注重技术赋能路径与实际治理工作的相融合。在“五好支部”打造、“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文化生态重塑、好家风培育、数智人才培养、农业现代化发展、“雪亮工程”和“三清两建”等大项工作中拓展“数智化”技术的赋能空间,创新与洛阳市域工作部署同频性强的赋能路径。加快推进金融领域的赋能进度,建立农村数字金融规则体系和风险联防联控机制,预防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可能发生的系统性风险[6]。规范数字乡村治理平台,弘扬道德风尚,守牢黄、赌、骗、暴力等关口,扎紧信息安全篱笆。

3.4 防范数字风险,致力提效增温

(1)“数智化”技术在提高乡村治理效能的同时,也会带来数字负担等风险与挑战。因此,在推动治理范式向智能化变革过程中,加强了数字风险防范和应对。一是树立正确“数字观”,严把数据的理、聚、管、治、用5个关口,避免数字偏差,防止“数字增负”“数字依赖”和“数字涉水”造成初衷背离。二是推进平台间的融合度,避免“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引发治理力减弱风险。三是消弭“数字鸿沟”,加深数字技术与“情感治理”的融合,增加“治理温度”,预防“表面数字化”陷阱和治理结果“悬浮”风险[7]。(2)不断丰富赋能手段,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赋能体系。采用数字图像技术,分析不同类型村民在农业生产、精神寄托、职业发展等方面的需求和期冀,积极有效回应村民关切,增加“治理温度”;借助数据平台实施动态高效、分层分类、精准考核,发挥“互联网+党建”作用,拓宽监督渠道,应用“数字+监督”进行全程监督,打通乡村监察工作“最后一公里”。(3)持续提升“数智化”技术赋能乡村治理的效能,综合考量数字技术的优势和风险。在“数智化”技术赋能过程中,做到“三个坚持”和“五个下功夫”,即坚持充分发挥基础组织的领导作用,坚持创新效能评价机制,堅持“三治融合”;在以人民为中心进行顶层设计上下功夫,在以村民为主体提升数字素养上下功夫,在以“内生发展”为理念激发动能上下功夫,在以场景应用为抓手赋能增效上下功夫,在以“治理温度”为关切深化融合上下功夫。

4 结语

洛阳市在“数智化”技术赋能乡村治理过程中,对乡村主体和治理目标进行了分层分类,根据对象文化特色、资源区别、信息化基础,发展定位和社会情感等禀赋差异制定了数智化技术赋能方案,并结合市域规划和工作部署打造了赋能的基本路径,为构建现代化乡村治理体系、分类分层有序推进乡村善治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 石勇.数字经济的发展与未来[J].中国科学院院刊,2022,37(1):78-87.

[2] 赵晓峰,刘海颖.数字乡村治理:理论溯源、发展机遇及其意外后果[J].学术界,2022(7):125-133.

[3] 丁波.数字赋能还是数字负担:数字乡村治理的实践逻辑及治理反思[J].电子政务,2022(8):32-40.

[4] 武小龙.数字乡村治理何以可能:一个总体性的分析框架[J].电子政务,2022(6):37-48.

[5] 储华林.数字乡村建设创新乡村治理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25(4):17-23+52.

[6] 甘麒燕.数字经济背景下广西乡村振兴的发展路径与策略建议[J].南方农业,2023,17(6):144-147

[7] 沈费伟,杜芳.数字乡村治理的限度与优化策略—基于治理现代化视角的考察[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2(4):134-144.

基金项目:2023年度洛阳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数智化’技术赋能洛阳乡村治理研究”,项目编号:2023B465。

作者简介:秦备(1992—),男,硕士,助教,研究方向:网络安全。

通讯作者:刘长甲(1977—),男,硕士,讲师,研究方向:Web数据管理、智能控制。

猜你喜欢
数智化赋能乡村治理
艺术“赋能”,推动新时代红色精神宣讲入民心
城市治理的“数智化”路径探索
“数智化”时代会计人才供需情况及短板分析
2020用“数智化”掘金三万亿级零食市场
“大蓝鲸”系统:打造增强型的新广播
争鸣|少儿音乐教育需重新为音乐“赋能”
国内关于乡村治理理论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