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黄古林蔺草-水稻轮作系统的SWOT 分析及其动态保护

2023-12-14 21:55:25黄盛怡王斌顾兴国
浙江农业科学 2023年10期
关键词:草席遗产地农耕

黄盛怡, 王斌, 顾兴国

(1.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亚热带林业研究所, 浙江 杭州 311400; 2.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农村发展研究所, 浙江 杭州 310021;3.农业农村部创意农业重点实验室, 浙江 杭州 310021)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人类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调发展中创造并传承至今的农业系统, 具有丰富的农业生物多样性、完善的传统知识技术体系和独特的农业生态景观。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地位及价值不断提高的大环境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推动, 优秀农业文化遗产受到重视, 优秀农业文化遗产被合理适度利用。浙江宁波黄古林蔺草-水稻轮作系统是古代人民在适应自然、辛勤耕作中留下的宝贵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是宝贵的蔺草种质资源库, 是宁绍平原数千年农耕文化的历史见证, 代表了当地人民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历史智慧, 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传统知识与技术体系和独特的生态与文化景观, 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农业文化遗产。

SWOT 作为一种常用的分析工具, 由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会(opportunities)、威胁 (threats) 四部分构成[1]。运用SWOT 分析对浙江宁波黄古林蔺草-水稻轮作系统进行全面、系统、准确的研究, 力图找出系统保护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从而提出相应的保护发展措施。保护好蔺草-水稻轮作系统, 不仅可以为遗产地今后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而且对于保护遗产地以蔺草和水稻为核心的物种多样性及乡村生态环境、发挥农业多种功能、传承地方农耕文化、开展科普科研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1 系统概况及特点

浙江宁波黄古林蔺草-水稻轮作系统 (以下简称遗产地) 位于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古林镇(E121°24′, N29°49′), 东临宁波中心城区和鄞州区石碶街道, 南靠洞桥镇, 西面为横街镇, 北侧与集士港镇、高桥镇相邻。遗产地包括西洋港村、葑里村、古林村、仲一村、蜃蛟村、龙三村、茂新村、三星村和前虞村共9 个乡村, 遗产总面积20 km2, 具有悠久的水稻与蔺草种植历史、特色的蔺草与稻米产业、独特的蔺草-水稻轮作模式、精细的农耕知识与技术、多样的耕读文化与习俗、丰富的自然与人文景观等突出特点。

1.1 悠久的水稻与蔺草种植历史

宁波余姚河姆渡遗址中发现的稻种, 说明至少在7 000 a 前中国的先民就已经学会了种植水稻[2]。遗产地内三星村芦家桥遗址的发现(距今约5 000 a),再度证明, 以河姆渡文化为代表的宁绍平原, 是我国著名的稻作生产区[3]。芦家桥遗址出土的芦苇席、野生灯芯草 (又称蔺草、席草) 等的残片,表明遗产地也是我国蔺草利用发源地之一。成书于公元前710 a 的 《左传·桓公二年》 有 “……故昭令德以示子孙: 是以清庙茅屋, 大路 (辂) 越席,大羹不致, 粢食不凿; 昭其俭也。” 的记载, 鄞州古属越国, 而越地的蔺草主要产自鄞西, 并且应该来自人工种植。因为 “越席” 之说见于文字记载,证明当时人们已经普遍使用草席。这说明, 至少在2 700 a 以前遗产地先民已经开始种草织席。

1.2 特色的蔺草与稻米产业

作为中国蔺草之乡, 遗产地的蔺草是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黄古林商标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华老字号, 黄古林草席编织技艺被评为浙江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仲一村被确定为黄古林草席编织技艺传承基地。遗产所在区域是我国蔺草产业集中分布区, 依托该区域丰富的蔺草资源和精湛的草编技艺, 目前已形成了从种植基地、加工企业、供应链管理, 到线上线下销售, 再到相关休闲农业拓展的蔺草全产业链协同发展格局[4]。2017 年, 海曙区蔺草产业全产业链被认定为浙江省示范性农业全产业链。遗产地同时也是重要的水稻产区, 利用稻米加工形成特色米食深受群众喜爱, 如汤圆、金团、擂沙麻团、青金团、灰汁团、米馒头、酒酿等。

1.3 独特的蔺草水稻轮作模式

遗产地有一句俗语: “水稻是米缸, 蔺草是钱庄”。可见稻米和蔺草对当地居民生活的重要影响。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在历经千年的岁月沧桑中, 这里的人们, 仍然保持着独有的传统农作方式——蔺草-水稻轮作模式, 并不断发展出独具特色的草稻文化, 成为中国悠久农耕历史与文化中的一朵奇葩。简而言之, 蔺草-水稻轮作系统就是“一季蔺草, 一季晚稻”。每年6 月底至7 月初, 人们在收割后的蔺草田里播种晚稻; 10 月下旬至11 月上旬,晚稻成熟收割, 开始又一季的蔺草种植, 循环往复,仅遗产地范围年轮作面积将近666 hm2。

1.4 精细的农耕知识与技术

遗产地数千年的农业生产, 形成了一整套科学合理的农耕知识与技术体系。水稻传统种植形成了二耕三耙翻耕整地、浅水插秧深水护苗、浅水勤灌活灌与适当露田相结合、谷粒黄熟适时收割等农耕知识与技术; 蔺草传统种植技术包括培育壮秧、精整本田、施好基肥、批掘草秧、适时栽种、灌水施肥、耘田除草、防病治虫、割尖促蘖、适期收割、晒草并把、进仓储藏12 个步骤。遗产地手工织席的工序繁多, 根据流程可分为编织前、编织中、编织后3 个环节共18 道工序。传统的草席编织必须以2 人为一组, 一人压扣, 一人叉草, 配合默契,这是黄古林草席有异于其他各地的独特制法。除草席外, 遗产地人民还将蔺草用于垫、靠、戴、扇、挂、拎、饰等日常生活用品的编织与制作中, 可谓衣食住行皆与蔺草有关。

1.5 多样的耕读文化与习俗

遗产地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都会遵循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家风家训, 逐渐形成了浓厚的耕读文化。千百年来遗产地流传下来 “滑子故事” “卖席桥” “黄古林草席行” “黄古林皮草行” 等民间传说故事, 以及众多的谚语习俗。编席十字歌以及“日里席机头, 夜里活狲头” 等谚语生动的描述了草席的编织过程; 婚嫁备草席、春冬耕祭祀等传统民俗已融入人们的生产生活; 龙骨水车、推苗、沙尖、木犁、耙、锄头、坑锨阐刀、横刀、三翻凳等传统农具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与稻米相关的饮食文化、生活艺术更是丰富多彩。这些农耕文化深深地根植于民间, 代代相传, 延续至今。如今的遗产地人民, 通过米食文化节、冬耕文化节、春耕文化节、席乡文化节等节庆活动, 不断将地方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1.6 丰富的自然与人文景观

遗产地沃野平畴、河流纵横, 蔺草和水稻是遗产地的环境背景和核心组成要素, 农田成方, 沟渠成行, 蔺草绿海与稻田风光交替变换, 形成一年四季多变的农田景观。遗产地内30 条河道交错流动,蜿蜒曲折, 樟树、重阳木等百年古树与古桥、水系融合形成典型的水口景观; 丰富的水资源也是农田丰收的保证。古村落安静祥和, 河流环绕, 置身其中犹如走进了一幅立体的画卷, 村落保留着 “缘水而建, 聚族而居” 的浙东典型平原水乡村落形制, 村内古宅、古桥、古亭、宗祠、寺院等随处可见, 构成了底蕴深厚的古村落景观。千百年来遗产地农民编制售卖草席, 形成了古街古市, 发达的水系成为运输的主要途径, 河流两岸开设码头, 沿街有用于专门销售草席的席行和用于零散草席及草席原材料交易的固定地点——席行跟, 众多遗迹留存至今, 形成了独特的人文景观。

2 保护与发展的优势与劣势、机遇与挑战

2.1 优势

2.1.1 最适宜蔺草水稻生长的自然条件

遗产地位于鄞西平原, 平均海拔4.2 m, 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 气候温和, 年平均气温17.9 ℃,湿润多雨, 年降水量1 400~1 450 mm; 日照充足,年日照2 010 h, 年无霜期259 d; 土类以水稻土为主, 土种则以黄斑田、青紫泥田及黄化青紫泥田为主。蔺草与水稻对土壤的要求相似, 土壤以黏质土壤为佳, 以微酸性到中性反应 (pH 值6~7) 为宜。遗产地属于原广德湖 (已于1117 年废湖为田) 湖域, 湖田土壤腐殖质丰富, 耕作层深厚,保肥保水性良好, 无论是气候条件还是土壤条件,都十分符合蔺草、水稻生长所需。遗产地所产蔺草草茎表面蜡质层厚, 草茎粗壮且韧性强, 茎内海绵体多, 这样草茎色泽光亮翠绿, 通气性能好, 吸水吸汗能力强[5]。

2.1.2 丰富的草编制品和米食产品系列

遗产地除不同规格的草席外, 还有草帽、枕头套、草鞋、草垫、草扇、手提袋等品种繁多的传统蔺草编制品。遗产地蔺草产业发展至今, 利用草编生产的工艺、技术和设备优势, 融入了竹、藤、皮、木浆纤维等多种原料, 开发出草编制品、仿草制品、草竹混编制品等10 个系列100 多个新品种。同时, 遗产地水稻种植历史悠久, 先民们劳动之余利用家中常见的籼米、粳米、糯米等, 以水为媒,经过磨制、搡打、蒸煮等各种方法, 创造性地开发出了花色繁多的米食制品, 这些米食制品与当地民俗结合, 其制作技艺大多传承数百年, 经久不衰。

2.1.3 享誉全球的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

遗产地蔺草种植、加工历史悠久, 蔺草制品享誉全国, 在全球也有一定影响力。早在1 200 多年前的唐朝, 古林草席已作为特产远销外地。1995年, 鄞县 (以鄞西古林镇、高桥镇、集士港镇等乡镇为主) 被农业农村部评为 “中国蔺草之乡”。2002 年, 宁波鄞州草编织品荣获国家质检总局“原产地标志认证” 和 “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近年来, 海曙区有15 个企业商标分别荣获 “中国驰名商标” “浙江省著名商标” 等, 其中古林镇黄古林工艺品有限公司先后荣获中国驰名商标、浙江老字号、中华老字号等多个称号。蔺草相关品牌的建设有力地带动了遗产地蔺草产业的快速发展, 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市场核心竞争力。

2.2 劣势

2.2.1 传统产业费力薄利致使年轻人不愿继承

遗产地蔺草种植技术繁杂, 机械化程度低, 劳作异常艰辛。传统手工编织草席成本高, 工序复杂, 辅助活多 (打麻筋、搓边绳等), 且必须需要两人共同操作, 费时费力, 又苦又累, 利润又不高。20 世纪70 年代中期, 古林镇有草席编织户近5 000 户, 目前全镇只剩几十户手工织席户, 且年龄都在60 岁以上。如此下去, 手工织席将会逐渐消失。当年青一代不再从祖辈手中学习和传承传统的蔺草种植和编织技巧, 遗产地传承千年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传统知识也将在历史中湮灭。

2.2.2 外销市场趋于饱和而国内市场有待开拓

遗产地蔺草制品90%以上出口日本, 一旦日本市场需求变化, 则直接影响出口蔺草制品的价格和需求量。近年来, 日本经济形势不景气, 加上日本年轻人的生活环境和方式逐渐西化, 蔺草出口市场明显受到影响[6-7]。据统计, 宁波出口到日本的蔺草席从鼎盛时期的每年4 500 万张下降到如今的每年1 300 万张。遗产地蔺草加工企业开始走上转型之路, 跳出传统的日本市场, 以 “内外兼修”的方式求生存。目前, 遗产地的蔺草加工企业已经开始研发一些与蔺草相关的新产品, 但市场培育与品牌打造还需要时间。

2.2.3 蔺草染泥固色仍存在危害身体健康风险

遗产地生产的蔺草目前主要是加工成 “榻榻米” 出口日本, 但日方市场对草席的生产工艺有严格要求, 蔺草收割后, 在烘干前必须经过染泥固色处理才允许出口到日本。染泥处理过程中会有大量的粉尘产生, 长期在高浓度粉尘环境中工作严重影响了职工的身体健康。地方政府也对蔺草加工企业进行了综合整治, 但由于蔺草染泥固色工艺没有根本改变, 粉尘作业的职业危害依然存在, 由此带来不少的社会问题, 已威胁到蔺草产业的发展前景。

2.3 机遇

2.3.1 乡村振兴为农耕文化保护提供有力支持

2018 年中央一号文件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 指出: “切实保护好优秀农耕文化遗产, 推动优秀农耕文化遗产合理适度利用。” 浙江省委、省政府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高水平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行动计划(2018—2022 年) 》 提出: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民族文化旅游、生态康养、农耕文化、观光农业、创意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 培育千亿级的农业美丽经济。” 2018 年宁波市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年行动计划 (2018—2020 年) 》 提出: “推进乡村优秀历史文脉保护传承工程, 因地制宜建设民俗生态展陈设施, 收集展览富有地域特色和群体记忆的农村历史文化遗产。” 国家和省市层面出台的各类政策措施, 为保护蔺草-水稻轮作系统优秀农耕文化提供了有力支持。

2.3.2 农业转型升级为传统农业提供发展空间

中央一号文件结合近年来农村发展实践和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趋势, 提出了 “旅游+” “生态+” 等新产业新业态模式, 这些农业农村发展新的动力将给农业农村发展带来新空间, 催生各类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遗产地已经在农业 “互联网+” 方面走在了全国蔺草行业的前列; 依托宁波大都市区, 乡村休闲农业也在稳步发展; 传统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工作也在有序进行, 随着国家农业转型升级力度的不断加大, 遗产地未来必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2.3.3 社会对农业文化遗产价值认识不断深入

随着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不断发展, 民众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认知度越来越高, 特别是2018 年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主题展”, 首次系统介绍了我国91 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特色,以及它们各自的经济、生态、技术、文化、景观等五大特征, 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宁绍平原是我国农耕文化发祥地之一, 宁波黄古林蔺草-水稻轮作系统申报中国乃至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极大提升以河姆渡和芦家桥遗址为代表的宁绍平原传统农耕文化的国内外影响力。

2.4 挑战

2.4.1 遗产保护需要政府人才和资金方面投入

蔺草-水稻轮作系统保护工作对遗产地来说还是一个新生事物, 缺少相关专业人才; 即便是原先的蔺草种质资源保护工作, 也面临着后继无人的问题; 同时, 草编继承人的培养机制还不够完善, 特别是高端工艺匠人老龄化问题突出, 技艺的代际传承明显减少。为鼓励农户传承传统农耕技术和草编技艺, 必要时需要政府采取适当的补偿和鼓励措施; 此外, 农业文化遗产的记录、整理、保存、保护, 需要现代科技载体及先进手段的支撑, 也需要政府的资金投入。

2.4.2 农耕文化保护面临宁波大都市扩张威胁

遗产地紧邻宁波大都市, 随着遗产地农村向城镇化、工业化的大步迈进, 农村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同时, 随着栎社机场的建设, 遗产地传承千年的秸秆焚烧肥田及预防病虫害的传统农耕技术不得不停止。随着遗产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当地人口流动性的加强, 越来越多的外来文化进入遗产地并开始冲击遗产地居民传统的价值观, 造成遗产地传统农耕文化保护、传承与利用中建筑风格难保、传承后继乏人、保护开发脱节、挖掘创新不够等问题。

2.4.3 居民消费升级对草稻产品提出更高要求

遗产地土壤环境特别适合水稻的种植, 并且产出的稻米品质优良, 由于没有重视传统品种的选优和稻米品牌的建设, 遗产地生产的稻米产业目前并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同时, 蔺草制品既是传统的生活用品, 又是新兴的室内装饰品, 随着家用空调的基本普及和家居材料的不断创新, 蔺草制品的市场空间逐步萎缩。特别是使用传统方法生产的草席, 尽管具有做工精致, 经久耐用的特点, 但由于很难在样式上创新, 除了江浙一带的老人因为使用习惯, 对传统草席情有独钟之外, 已很难获得年轻人的认同。

3 保护发展措施

3.1 开展农耕文化普查, 确保遗产保护的全面系统

尽快开展遗产地蔺草-水稻轮作系统农业文化遗产的普查及挖掘工作, 加强文化继承、发展及流失情况的调查, 对农耕技术、传统技艺、民间文艺、艺人、习俗、谚语、歌谣、诗词、各种古建筑等进行补漏性调查; 开展资源普查与监测, 建设保护区, 为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加强蔺草-水稻轮作相关历史文化研究, 以遗产地传统村落为基本单位, 系统收集传统文化并进行整理, 出版系列丛书, 坚持举办相关传统节日。

3.2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促进农业结构提质增效

支持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能力建设, 重点培育绿色农业、生态农业, 提高标准化生产、农产品加工、市场营销能力。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开展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 集中连片推广绿色生态高效现代农业生产方式, 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推广应用农业标准化生产模式, 鼓励农业企业和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创建农业名牌产品。对农业生产进行区域布局, 建立优势农产品基地, 组织专业化生产, 扶持发展 “一村一品” 项目, 培育乡村手工艺品, 启动建设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 培育区域农产品公共品牌。

3.3 优化农村生态环境, 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在遗产地开展环境治理工程, 建立遗产地定期环境监测机制, 保障生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挖掘遗产地生态产品, 大力推进相关产品的加工、深加工, 发展壮大相关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和品牌, 形成遗产地以蔺草、稻米、雪菜等为核心的生态农产品产业链条。充分利用遗产地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的独特优势, 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8], 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创意农业、农耕体验的农业休闲项目[9], 将遗产地建成富于文化溯源、民俗风情与田园生活体验的宁绍平原蔺草-水稻轮作特色农业文化旅游地。

3.4 加快草编人才培养, 发掘草编多层次应用空间

建议有关院校特别是艺术类院校, 结合宁波市草编行业的发展需求, 加强工艺美术专业建设, 尽快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机制。草编工艺品以其工艺精美、题材丰富、具有田园气息等特点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 草编用品作为一种表达生活情趣的载体,已成为现代家居生活的一部分, 后期应充分挖掘草编在室内家居装饰, 旅游业、包装业应用方面的潜力。此外, 国内时尚设计中草帽元素的运用还比较少, 人们更注重其实用功能。因此, 草编企业可以考虑与国内时尚设计界合作, 根据市场定位和要求, 推陈出新。

3.5 加强科普宣传与交流, 提高各方遗产保护积极性

为了科普、宣传蔺草-水稻轮作系统, 编写遗产地农业文化遗产读本, 向民众解读遗产科学内涵, 引导民众自觉保护与传承; 拍摄制作 《黄古林蔺草-水稻轮作系统》 宣传片, 全面、系统、多方位反映传统农业生产系统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同时通过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媒体宣传提高蔺草-水稻轮作系统知名度; 通过科学研究、举办各种类型的会议和科普活动[10], 加强对民众的宣传, 提高其保护意识, 培养当地居民对遗产的深厚感情和文化自豪感与归属感, 从而整体提高遗产保护各方的认知水平与参与保护和发展的积极性。

猜你喜欢
草席遗产地农耕
农耕初体验
农耕旧事十二韵
西江月(2021年2期)2021-11-24 01:16:18
立足农耕 特色强校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5:12
中国世界遗产地保护与旅游需求关系
申遗重要俦;じ重要
三古董害死秦人
草席名村下高寨
世界自然遗产地监测评价研究进展
草席名村下高寨
世界自然遗产地治理绩效评价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