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梅
(辽宁科技学院 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 辽宁 本溪 117004)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之一, 它不仅是高校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更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培养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基础保障。 然而,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存在着许多问题。 因此, 必须不断探索各种途径和方法, 寻找更加有效的方式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党的十八大以来,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 把红色传统发扬好、 把红色基因传承好”。 作为一种珍贵的红色文化资源, 抗联红色文化凭借其独特的时代特征和思想内涵, 在近百年的历史长河中不断演绎, 已经成为我们党的一种精神密码。 目前, 这些珍贵的文化资源并未得到合理的利用, 其精神也没有很好地发扬与传承。 因此, 如何将抗联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并利用其特征及内涵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激励大学生做红色江山接班人, 不断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和水平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抗联红色文化资源多路径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通过对辽宁抗联红色文化的时代特征和思想内涵、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抗联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性以及多重路径等方面进行深入论述, 为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抗联是建立在中华民族解放事业基础上的,是中国革命战争时期的特殊历史现象, 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创造的一种新型斗争形式, 是从工农群众中快速组织、 开展革命斗争的经验总结。 抗联以工农武装自卫的方式, 对日本侵略者进行了长期的游击战争, 在长达14 年的抗日战争中, 抗联作为一支英勇抗日武装力量, 为中国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抗联斗争期间, 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思想和正确的指导方针得到了充分体现, 并深入人心, 为后来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产和文化资源[1]。
抗联红色文化不仅具有时代特征, 同时也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抗联的光辉历史, 不仅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而且具有鲜明人民性、 先进性和科学性。 其思想内涵包括: 坚定的理想信念、 高度的组织纪律、 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的革命精神、 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等。 这些思想内涵不仅是抗联的文化特征, 也是中国现代文化和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将抗联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对于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 增强学生对中国革命战争的认识和理解等产生积极的影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学校 “立德树人”工作的核心, 面对现代性境遇下多元多样化社会思潮, 思想政治教育尤显重要, 各高校也把此项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来抓。 然而, 通过调研, 从实际效果看, 当前有很多高校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之处, 具体表现如下:
一是对学生思想疏导不及时。 学生面临着生活压力、 学业压力、 就业压力和情感压力等多重压力, 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仅仅是在学生犯错误后及时进行疏导和教育, 出台事后的补救措施。 对学生的思想疏导不及时, 很容易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是高校思想教育形式单一。 高校思想教育形式大多以课堂教育、 集会宣传、 校报校刊为主。 这种形式相对呆板乏味, 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 因此, 需要探索多种形式、 多元途径的思想教育方法, 从而提升思想教育的效果。
三是教育主体责任意识不强。 在一些高校中, 存在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的 “官僚主义” 现象, 即仅局限于安排活动、 下发文件等, 缺乏对学生实际需要的关注和理解。 同时, 另一方面,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时, 也存在出勤率低、学习积极性不高的现象。
四是信息化程度不高。 当前, 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虚拟社交平台的广泛使用, 已经成为校园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 但是,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许多学校并未充分利用信息系统, 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这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代特征和青年学生群体的深度脱节。
五是师资力量不足。 高校思想教育存在指导和组织力量不足的问题, 其师资力量大多仅限于政工干部、 辅导员和普通教师等少数人群。 这些人员面临着各种事务性工作的压力, 难以专注于教育工作, 影响了教育效果。
东北抗联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历史是中国现代革命史上的一段璀璨历史, 不仅蕴含了先进的革命理论, 而且为时代赋予了鲜明的思想内涵[2]。 将抗联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 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产生积极的作用: 一是传承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抗联红色文化具有强烈的革命精神和先进性, 而且其时代特征鲜明、 思想内涵深刻, 这种红色精神能够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强化民族自豪感、 坚定理想信念。 通过学习抗联红色文化, 让学生了解那个时代的革命历史、 政治氛围和英雄事迹, 有助于激励他们学习先辈的爱国精神, 牢记国家利益重于个人利益, 培养高尚情操和道德品质; 二是培养学生的革命意识和战斗精神。 抗联红色文化是中国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蕴含着伟大的革命理念和战斗精神。 学习这种文化可以增强学生的革命意识, 激发他们的革命热情和斗志。 通过学习抗联红色文化, 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艰辛历程, 培养他们的革命意识和爱国热情, 增强其对于革命斗争的认识和理解; 三是加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抗联红色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文化传承和延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学习这种文化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让他们真正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魅力。 通过学习抗联红色文化, 可以让学生深刻体会中国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增强其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四是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 抗联红色文化作为中国现代史上重要的历史事件, 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经验和文化传承, 认识到历史对于当代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 提高其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 丰富人才培养的内涵, 提升学生综合素质[3]; 五是构建多元化的高校思想教育形式。 抗联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多样, 可以在高校思想教育中构建多元化的思想教育形态。 如组织红色文化讲座、 红色文化比赛、 红色文化志愿者服务等活动, 将抗联红色文化融入学生日常生活中, 使学生更好地了解、 领会革命精神。 总之, 抗联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很大的价值和作用, 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革命意识和文化素养, 培养他们形成高尚情操和道德品质, 为构建和谐社会、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出贡献。
各高校可以利用寒暑假时间举办 “红色” 主题实践教学活动, 使广大青年学生亲身领略红色文化, 融会红色文化资源, 剖析红色文化的内涵。 可以安排学生利用假期对省内外红色遗址遗迹展开实地调研实践活动, 汇集调查影像资料、图片资料和文字材料。 还可以发挥文科专业特长特色, 比如在旅游类专业建设上打造红色本色,以红色旅游作为专业建设基准点, 协作高校所处地域抗联红色文化资源建立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机制, 开展相关导游讲解培训工作及红色旅游产品开发、 创新、 营销等。 充分依靠旅游专业优势,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与支持下, 组建红色导游服务社团, 打造“重走抗联路” 等精品党日活动。
抗联红色文化资源不仅包括遗址遗迹, 纪念场所等传承红色文化的实物载体, 还包括革命信仰、 理想信念等深刻的精神内涵。 文化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主要载体, 利用开展文化活动的形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会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形成至关重要的影响。 将抗联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文化建设以及教育网络的构建中去, 能够更有效地起到社会主义文化教育的效果[4]。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 将抗联红色文化资源多方位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中, 实施有关抗联精神传承的精品文化工程, 开展 “领会红色基因, 凝练抗联精神” 系列活动; 利用 “主题团日、 社会实践、 研学考察、 文艺展演” 等方式, 创建红色抗联精神全方面全过程融入教学体系; 创建抗联红色文化研习、 承继、 推崇、 施行四维工作育人体系, 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新格局; 通过文艺作品舞台剧音乐剧等演绎学习抗联精神; 通过抗联文艺“大篷车” 下乡演出, 弘扬抗联精神; 让红色主题活动进到高校基层支部, 传承抗联精神等等。总之, 把抗联精神作为一种正能量, 充分发挥其在作风建设上的价值导向作用, 用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和实际行动把优秀的抗联精神延续下来, 踵事增华。
抗联红色文化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之一, 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内涵。 通过媒体手段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抗联红色文化, 提高广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历史、 文化和精神的认知和热爱。 建立红色文化宣传平台, 在高校内建立红色文化资源库, 包括纪念馆、 陈列馆或书籍、 影像、 音频等多种形式的收藏品, 以及丰富的线上展览、 数字图书馆等电子文化资源, 为学生们了解和学习抗联红色文化提供全方位支持[5]; 扩大红色文化宣传渠道, 通过微信公众号、 微博、 短视频等新媒体渠道传播抗联红色文化, 把历史文化与新技术相结合, 让年轻人更加容易接受和理解; 增加“红色文化” 相关课程、 在线教学资源等, 提高学生们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开展丰富多彩的线上红色文化活动, 组织或参加抗联红色文化的各种纪念活动, 例如抗联节、 红军长征主题演讲和宣传等。 这些活动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关注抗联红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 提高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总之, 通过媒体手段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提高学生们对抗联红色文化的认知和热爱程度, 不仅有利于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更有利于培养学生们的民族自信心、 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
抗联红色文化是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历史遗产之一, 它不仅具有浓厚的政治意义, 还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价值和文化内涵。 将这些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 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 用科研方式将抗联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大幅度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一是建设抗联红色文化研究中心是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步。 该中心可以以此为基础, 通过建立专门的调研团队, 对抗联红色文化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和整理, 形成丰富全面的红色文化教材; 二是构建多元化的课程体系。 在建设抗联红色文化研究中心的基础上, 可进一步构建多元化的课程体系。 这里的课程体系既要有针对思政课程设置的内容, 也要有与其他课程相结合的相关内容。 在思政课程设置中, 可以将抗联红色文化融合到思政课中, 并注重与时俱进的引入, 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历史, 引发共鸣, 明确自我的历史定位和担当。 同时, 还可以将抗联红色文化融入文化课程、 艺术课程等多个课程中, 使学生在不同课程内感受红色文化的熏陶; 三是加强抗联红色文化的传承。 高校应做好抗联红色文化的传承工作, 让这些文化资源进入高校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举办抗联红色文化讲座、 文艺演出、 影视展映、 实地考察等活动, 让学生感受到红色文化的魅力和深刻内涵。 同时, 还可以邀请相关专家学者讲授抗联红色文化知识, 培养更多的人才去发扬红色文化, 将其传承发扬光大; 四是打造创新型社团。 为了加强抗联红色文化的传承, 同时也为了提升青年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可以成立抗联红色文化创新型社团, 让学生参与到有关红色文化的学术研究、 文艺创作、 实地考察等活动中, 提高思辨能力, 培养创新精神。 总之, 对于高校来说, 融入抗联红色文化资源并不是一项容易的任务, 需要多部门的共同配合和不断地推进。 只有通过科学研究的方式, 结合多种渠道和途径, 才能真正做到科学融入, 并让红色文化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抗联红色文化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教育非常有效的育人资源, 将抗联红色文化资源从多方面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中, 不但可以激发大学生不畏艰险、 坚韧不拔的精神, 还可以帮助大学生确立坚定的民族文化认同感、 历史归属感, 进而形成正确三观; 还可以丰富高校思政教育内容, 创新教育形式, 提升教育质量, 使高校的思政教育高起点传承红色文化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