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建设的高校学科服务推进路径研究

2023-12-14 16:30:56蒲姗姗
关键词:一流馆员学科

蒲姗姗

(四川外国语大学图书馆, 重庆 400031)

1 引言

教育是立国之本, 是国之大计、 党之大计,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石。 而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和集中体现。 伴随着物联网、 大数据、 云计算、 人工智能、 区块链以及5G 等技术的迅猛发展, 为了提升教育发展水平, 促进高等教育的能级发展和转型, 增强核心竞争力, 2015 年10 月24 日, 国务院正式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 (简称 “双一流”), 旨在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1]。 教育部、 财政部、 国家发改委于2018 年8 月联合印发了 《关于高等学校加快 “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 指出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 以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为主线, 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提升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2]。 “双一流” 建设作为人才强国战略的衍生和落地, 是中国高等教育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寄托着国家宏愿、 彰显着中国国情、 承载着国家综合发展需求, 为实现“两个一百年” 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劲支撑。“双一流” 建设的核心是学科, 作为高校的知识、信息和文化中心以及教、 学、 研支撑机构的图书馆, 理当乘 “双一流” 建设之势, 以现代化高新技术为抓手, 以综合型人才和专业型人才培养为基石, 以学科服务转型和优化为依托, 以求达成与高等教育现代化学科建设主动、 有效、 科学的链接。

2 基于学科建设的高校学科服务

学科服务最早又称学科馆员制度, 旨在为学习、 教学、 科研提供主动性、 专业化、 深层次的文献信息服务[3]。 国内最早是1998 年由清华大学图书馆率先建立的学科馆员制度, 随即北京大学、 中科院、 复旦大学等高校图书馆纷纷尝试。2005 年, 清华大学又率先将其更名为学科服务。历经了20 多年的更新迭代, 高校学科服务的内涵和外延有了多元化、 纵深化和横向化的延伸和拓展。 学科服务是基于教学和科研, 以用户需求为中心, 以学科馆员为主体, 依托图书馆特有数据、 信息与技术资源, 面向特定机构和用户群体, 形成多方协同的一种服务模式和服务机制[4]。分析发现, 虽然国外相关研究早于国内研究, 但研究的起源却是一致的, 均是基于学科馆员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逐步兴盛起来的。 现有的相关研究成果较为丰富, 研究内容逐步多元, 研究范围逐步拓宽, 研究深度逐步深入, 研究主题也涵盖了学科馆员制度、 学科服务平台建设、 学科服务评价体系以及嵌入式学科服务模式等诸多领域。

随着“双一流” 建设战略的提出, 面向学科建设的高校学科服务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也日渐丰富。 一流的大学需要一流的学科建设, 一流的学科建设需要一流的学科服务。 高校学科服务更强调促进学科建设、 以读者用户需求为导向, 更专注于学科服务与学科建设的贴合度和精准度,推出更智慧化、 知识化、 泛在化和精准化的学科资源建设、 信息素养教育、 决策支持、 情报分析、 科技查新、 课题跟踪等学科服务。

2.1 学科建设助力高校学科服务升级和优化

“双一流” 建设的核心是一流学科建设。 高校学科建设是高校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准的集中体现, 而高校图书馆是为教学、 科研和人才培育提供支撑服务的机构, 其学科服务的开展也面临着“双一流” 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传统的学科服务侧重文献信息资源供给, 而基于 “双一流” 学科建设的学科服务更关注 “用户导向、 嵌入全程、融入一线”。 随着 “双一流” 建设的开展, 高校学科服务面对日益多元化、 精细化、 个性化和专业化的用户需求, 应根据学校定位和学科特色,深入挖掘学科发展走向, 发掘学科服务增长点,积极参与高校建设和开展核心事务, 深度切入高校教学、 学习和科研的全过程, 高度聚焦和深度契合不同背景、 不同层级、 不同领域用户的学科需求, 做到有的放矢、 全面建设和重点服务。 时代在发展, 技术在进步, 高校在转型, 学科建设和学科服务亦在革新和发展。 高校学科服务应在技术、 设备和人才的加持下, 主动作为、 升级内容、 革新路径、 优化模式, 积极投入到学科建设中。

2.2 高校学科服务助力学科建设转型和发展

学科建设促进了高校学科服务的升级和优化, 高校学科服务也为学科建设的转型和发展注入了强劲推动力。 “双一流” 背景下, 学科建设顺势催生和演化出了适用于更多领域、 类型和模式的学科服务, 例如嵌入式学科服务、 智慧化学科服务、 面向PI 的学科服务、 人工智能+学科服务以及面向科研数据管理的学科服务等。 学科建设对高校学科服务提出了更个性化、 更专业化、更智慧化的要求, 高校图书馆要因馆制宜, 在深入、 系统、 全面调研高校学科设置特色、 学科资源供给、 学科发展联盟、 学科发展前景以及学科建设预期等基础之上, 审时度势地转变学科服务意识、 升级学科服务技术、 革新学科服务手段以及更新学科服务内容。 高校智慧化学科服务就是生动的例子, 智慧化学科服务融合智能技术、 图书馆业务与学科馆员智慧, 是图书馆发展的新形态, 同时亦是未来图书馆服务发展的新态势。

3 基于学科建设的高校学科服务亟待攻克的四大壁垒

高校学科服务已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果,但仍存在亟待攻克的壁垒, 具体如下:

3.1 意识壁垒

“双一流” 战略促使高校学科服务成为热门话题, 但这并不能掩盖学科服务整体发展仍有很大提升空间的事实。 究其根本, 馆员和教师的学科服务意识相对淡漠是其根本原因。 高校学科服务的创新力、 导向力、 前瞻力和助推力未获得应有的认可和重视, 部分高校闭门造车, 其学科服务理念停滞不前, 面对高校快速发展的前景, 缺乏与时俱进对接学科特色服务的紧迫性、 主动性和精准性, 严重阻碍了高校学科服务的良性发展, 也阻碍了学科建设的顺利展开。 相关研究表明, 高校学科服务普遍存在学科馆员配备不足的现象, 也普遍存在着学科馆员与服务系部/学院的“一对多” 现象, 即一个学科馆员必须同时为多个系部或院系提供学科服务, 这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学科服务的普及面和覆盖面, 但学科馆员分身乏术、 无力提供深入的、 定制的和精准的高质量学科服务, 更无法助力学科建设的目标实现和愿景达成。

3.2 人才壁垒

高校图书馆转型的根本是人的转型, “双一流” 建设促进了高校学科建设的健康发展, 也催生了高校图书馆的转型和升级。 学科服务的直接提供者、 参与者和推动者是学科馆员, 学科馆员是学科服务的智慧支撑。 但是, 高校学科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却与学科服务建设需求不匹配。 首先,专业学科馆员配备普遍不足, “一对多” 的学科馆员缺乏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提供量身定制的学科服务来推动“双一流” 的建设和发展。 其次, 学科馆员业务能力和专业素养亟待提升, 由于学历学位、 学科背景、 职称匹配度、 服务意识和服务经验等的影响, 学科馆员的成长滞后于学科建设和学科服务所需。 再次, 学科服务队伍的布局配置亟待优化, 应充分考虑高校发展愿景和学科特色, 规避学科劣势、 互补学科优势, 建立一支多学科、 高层次、 高素质、 复合型的学科服务专业人才队伍, 并加强学科服务的继续教育和优化培训。

3.3 用户壁垒

高校学科服务的对象是用户, 是面向所有用户的, 故应以用户为中心。 虽然高校图书馆已开展了不同种类、 层次和领域的学科服务, 但是,目前的学科服务仍存在着用户定位不清晰和用户需求度不契合的问题。 首先, 学科服务的用户主要是高校一线教师、 研究人员、 行政人员、 大学生、 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等; 按照用户职业类型和信息需求可划分为学习型用户、 科研型用户以及管理型用户[5]。 但是, 现有学科服务的用户画像却不够清晰, 导致在学科服务中存在厚此薄彼、 用力不均的现象。 其次, 高校学科服务基于用户需求的调查研究相对滞后。 多类型、 多层次、 多学科的用户需求是高校学科服务得以顺利推进的基准, 但是目前的学科服务大多是以高校管理层的主观意愿为出发点, 需求推断单调且片面, 未能建立在全面、 系统、 精准的用户需求调研上。

3.4 协同壁垒

自从“双一流” 建设工程开展以来, 高校图书馆纷纷加大学科服务在资金、 技术、 人才等维度的投资力度、 深度和广度。 但由于历史沉疴、固有成见和认知局限等多方面阻滞, 高校学科服务并未得到校领导、 各二级部门、 相关职能部门以及学生社团组织等应有的认可和重视。 在高校层面, 学科服务欠缺基于学科建设深层次研究之上的顶层布局、 规划; 欠缺立足于高等教育层面的高瞻远瞩。 学科服务仅被认作是学科建设的边缘产物, 未引起足够的关注和支持。 在图书馆层面, 学科服务大多只是图书馆一力所为、 孤军作战, 并未与相关职能部门、 二级院系、 学生社团、 公共图书馆、 大众传媒平台及其他宣传推广机构等建立协同合作关系, 因而无法为学科用户提供多样化、 精准化、 智慧化的学科服务。 现有运行机制下, 学科服务核心主体的主导作用不凸显直接造成了学科服务运作系统的权责边界模糊、 协同联动体系缺位、 沟通对接不畅等诸多乱象。

4 基于学科建设的高校学科服务推进路径

4.1 重塑学科服务意识, 拓展学科服务内容深化

高校学科服务要想契合学科建设的内在需求, 达成学科建设和学科服务的预期成效, 树立科学的、 符合时代发展的学科服务意识是关键所在。 首先, 在宏观层面上, 高校图书馆应从历史回顾、 现今审视和未来预期的多个时间维度出发, 集思广益、 博采众长, 科学规划学科服务布局, 制定实事求是的、 利于学科建设的、 契合图书馆事业长远发展的规章制度, 并在实践中不断检验、 总结和完善学科服务规章制度。 其次, 在微观层面上, 高校学科馆员应通过深度挖掘学科知识发现与创新, 主动激发需求, 成为学科领域用户科技创新与决策的引领者与启迪者[6]。 具体而言, 增强主动参与学科建设与学科服务的理念, 牢固树立并坚定践行学科服务思维意识, 指引基于学科建设的学科服务的正向、 有序、 持续建设和发展, 为学科用户提供随时随地的、 量身定制的学科态势分析、 信息素养教育、 查收查引、 课题跟踪、 资源荐购、 决策支持等形式丰富的学科服务。

4.2 点燃学科馆员智慧, 促进学科服务体系改进

优秀的学科馆员团队是高校学科服务的智慧资源和人才宝藏。 学科馆员团队的优劣直接决定了高校学科服务质量和服务体系的好坏。 首先,开启馆员 “智慧”, 重在事先高屋建瓴地实行学科馆员综合能力的重组和优化。 高校决策领导层应持有前瞻意识和整体理念, 高屋建瓴立足于高等教育事业和图书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根据学校建设和学科特色不断优化和完善学科馆员队伍, 培养与本校学科建设需求深度契合的、 拥有相应学科背景的学科馆员。 其次, 合理规划学科馆员布局, 建立系统的、 动态的、 完备的学科馆员制度。 比如, 根据学科馆员的学科专长和学科背景科学地分配对接院系, 避免造成学科馆员分身乏术的 “一 (馆员) 对多 (学院)” 现象; 学科馆员与对接院系保持密切链接和良好互动, 不断因需调整学科服务目标和手段; 再次, 培养“终身学习型” 学科馆员, 加大馆员继续教育、业务培训的支持力度, 创新学科馆员组织方式,完善学科服务评估机制。

4.3 调研学科用户需求, 推动学科服务质量升华

“双一流” 战略背景下, 传统的学科服务已不能满足日益多元化、 精准化、 专业化和跨学科化的学科用户需求。 高校图书馆应鉴往知来, 摒弃固有的、 单方面的、 零 (少) 互动的学科服务, 对用户进行持续的数据追踪, 研究用户对图书馆学科服务的感知价值跟随数据环境的变化路径[7], 建立基于学科用户需求调查研究的学科服务路径。 其一, 根据高校一流学科、 优势学科、重点学科、 特色学科等多维度的调研以及深入院系师生获得一手资料, 建立和维护动态的、 发展的、 系统的学科用户需求资料库。 其二, 夯实学科馆员与对接院系的沟通、 互动, 基于学科用户需求及时、 真实反馈动态调整学科服务路径, 提供重点突出的、 层次分明的、 兼顾全面的学科服务, 确保把个性化、 精准化、 专业化的学科服务真正提供给学科用户。 其三, 为了提高用户对学科服务的了解度和接受度, 还应加大力度, 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4.4 优化学科服务协作, 完善学科服务联盟发展

高校学科建设和学科服务要优化协同联动同盟的建设和发展, 建立协同合作长效机制。 第一, 高校图书馆应充分认识到学科服务仅凭图书馆一己之力远远不够, 学科服务的有序推进需要依靠团结协作的多方力量。 第二, 持续完善和优化学科服务机制, 跟进培养学科馆员人才建设,为高校学科服务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保障。 第三, 坚持以协同机制、 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为制度保障, 以联盟、 成员馆与学科馆员的纵向协同和学科服务小组的横向协同为组织保障, 激励各成员馆积极投入资源、 人员参与平台建设, 鼓励各馆学科馆员协同建设服务内容[8]。 第四, 变被动为主动, 多渠道、 多形式、 多层面地加大图书馆文献资源、 知识情报、 人才培养和联盟建设的宣传和推广力度和强度, 加强与相关部门的互动与协作, 畅通协同联动渠道, 搭建高质量的学科信息服务平台, 形成学科服务健康发展的强劲合力, 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撑、 制度支撑、 经费支撑和人才支撑。

猜你喜欢
一流馆员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当代陕西(2019年7期)2019-04-25 00:22:56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转聘谢承华、斗尕馆员为荣誉馆员的决定
青海政报(2018年1期)2018-07-09 05:50:56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转聘谢佐等3位馆员为荣誉馆员的决定 青政〔2017〕32号
青海政报(2017年7期)2017-07-24 14:14:41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浅谈图书馆青年馆员职业生涯规划
河南科技(2014年19期)2014-02-27 14:1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