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玉钦 杨玉仁
(甘肃政法大学, 甘肃 兰州 730070)
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大学调研时指出: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 要注重方式方法, 把道理讲深、 讲透”。[1]问题导向教学模式以问题为导向, 遵循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教学思路, 将教材重难点问题、 对学生有教育意义的热点问题、 学生困惑问题融入课堂, 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问题导向教学模式架起了学生与课程之间的桥梁,教师带领学生从未知走向已知, 从排斥走向认同, 从被动接受走向主动探索, 更好地提升教学效果, 实现育人目标。
问题导向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分析问题, 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有利于学生形成主体意识, 发挥主体作用, 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 一方面, 问题导向教学模式聚焦学生的身心健康, 了解学生关注的热点、 焦点问题和面临的困惑, 深入发掘问题背后所涉及的思政课必须回答的问题, 将学生的关注点与教学内容相结合,为学生答疑解惑。 另一方面, 在教学过程中, 为突出学生体验, 教师可以利用案例问题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境或通过实践探寻答案;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突出学生的中心地位, 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提升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获得感和成就感。 此外, 问题导向教学模式坚持以学习成果为指引, 学生由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积极主动学习的探索者, 促使学生学习的内生动力不断被激发, 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
问题导向教学模式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 教师要吃透教材, 将教学重难点与学生的需求点有机结合起来, 将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 架起教学内容通往学生大脑和心灵的桥梁, 这种教学模式需要教师不断夯实理论功底、 丰富知识储备、 增长学识阅历, 提升个人魅力, 使自身理论水平得以提升。 在课堂教学环节中, 问题设置的技巧、 引导学生讨论的方式、 课堂总结内容的筛选、 课堂把控等环节要求教师拓宽自身的视野范围、 提升课堂驾驭能力、 训练思维方式、 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 从而使自身教学能力得以提升。
问题导向教学模式在教学理念上将理论与现实相结合、 现象与本质相结合, 有效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 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 避免了过去忽视理论知识, 将思政课讲成了心灵鸡汤, 重视形式忽视内容, 无法实现教学目标的现象。 问题导向教学模式以切合实际问题为导向, 优化教学内容, 突出教材重难点; 整合教学资源, 避免学生对教学内容出现碎片化理解, 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 从“知—情—意” 多方面调动学生, 促进 “知识—能力—情感” 多维度教学目标的实现。 教学以问题为导向, 以专题式教学方式将教学知识点和学生兴奋点相结合, 设置具有开放性和探索性的问题, 促进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 得出教材的观点和结论, 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最精髓的思想和方法。 教师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多样互动形式, 促进学生用历史思维和逻辑思维分析问题, 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教师以案例为切入点, 引起学生情感共鸣, 引导学生从情绪到情感再到情怀的过渡, 促进学生情感升华。此外, 教师通过设置实践活动, 寻求学生从认知层面和情感层面主动进入到实践活动中, 做到知行合一, 实现思政课立德树人的目标。
问题导向的教学模式是以问题为核心, 为了避免问题缺乏启发性、 局限于概念解释、 缺乏针对性等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问题设计应遵循针对性、 探究性、 拓展性、 主体性, 实现聚焦 “问题靶”; 厘清 “问题域”, 形成 “问题链”, 营造“问题场”[2]。
教师所设计的问题要具有指向性, 有助于提升教学实效性。 首先, 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具有鲜明的理论指向, 突出理论性, 注重学理性的支撑, 引导学生坚定理论自信。 问题的解答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体现理论深度, 避免设计的问题出现错误观点, 降低思政课的辨识度[3]。 其次, 教师设计的问题要具有鲜明的价值指向, 避免设计的问题泛娱乐化, 选取具有教育价值的问题, 能够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 价值观。再次, 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具有实践指向, 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 在实践中领会 “道理” “学理”, 使学生知其言更知其意, 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实现理论与现实相结合。
教师所设计的问题要具有探究性, 有助于激发学生问题意识和探究能力。 一方面, 教师设计的问题要具有挑战度, 激发学生的挑战勇气和探究欲望, 使学生从已有知识领域拓展到未知领域, 层层深入地分析问题, 形成从点到线再到面的思维方式, 探索问题的答案。 另一方面, 教师通过案例导入和专题讲授, 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索精神, 使学生在不断解决旧问题、 发现新问题的循环中掌握知识。
教师所设计的问题要具有拓展性, 有助于帮助学生丰富完善知识体系。 一方面,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所设计的问题能够体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历史与现实的结合, 教师在课堂中可以从不同角度对问题进行阐释, 对问题进行立体全面的分析。 另一方面, 教师所筛选的问题, 在课堂有限的时间中,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主要结论, 仍需学生在课后通过阅读相关书籍, 对于问题形成更加全面的了解, 形成更加完善的结论, 使学生的视野不断拓宽, 思维方式不断拓展。
首先, 部分教师认知上对问题导向教学出现误解, 认为问题导向教学仅是一种形式, 哗众取宠, 对于实现教学目标、 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并未形成有益帮助, 教师不愿花费过多精力和时间开展问题导向的教学探索。 其次, 是部分教师对于问题导向教学理解出现偏差, 将问题导向教学等同于提问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将标题内容由陈述句转变为疑问句, 未能提炼出有效的教学问题。 再次, 部分教师仅是针对章节内容的逻辑设计问题, 未能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的 “大逻辑”,导致所设计的问题未能很好地体现教材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最后, 部分教师设计问题未能关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普遍关切, 导致所设计的问题未能将教材知识点与学生所关切的问题结合, 互动性不强。
教师仍然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中心, 课堂教学由教师主导,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仍然扮演 “主角”, 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与教师的交流有限, 无法有效提问并深入分析问题, 依然沿用教师 “唱独角戏” 的传统教学方式, 学生依然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未能形成有效互动。 教师只能凭借经验判断学生想学什么, 关注什么, 不了解学生面临的各种困惑和实际问题, 自然对学生的不同观点也无法回应。 教师与学生长期缺乏交流, 导致学生缺乏自主提问和自主思考的内生动力, 使得课堂教学活动未能实现“教” 和“学” 的良好互动。
在传统教育模式中, 由于学生缺乏主体意识, 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同时, 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不去查阅资料, 仅依靠电子设备的搜索软件查找答案, 没有养成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习惯, 使得学生对问题教学模式感到较为陌生,无法理解问题导向教学模式的意义。 此外, 学生缺乏正确的学习动机: 一是部分学生认为这门课程对他们获得技能和工作岗位无益; 二是部分学生认为思政课的存在仅体现在分数上, 考试前临时抱佛脚, 对课本内容突击记忆即能通过考试。因此, 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思政课问题导向教学模式的构建, 教师要树立问题意识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一方面, 思政课教师要树立问题意识。 教师要立足教材内容, 梳理教材的逻辑体系, 厘清重难点问题。 从教材的观点和结论入手, 设计能够导出结论和观点的并能够导向教学目标的问题。 同时,在实际教学工作中, 教师要与学生加强沟通交流, 关切两类问题, 即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和在学习生活中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 结合教学逻辑体系, 积极给予解答和反馈。 通过专题讲授和两类问题的解答反馈, 对重难点问题从不同角度深入解读, 形成严密的教学逻辑体系。 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教师应建立与学生的平等关系, 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 时刻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 情感体验, 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科背景、 学生关注点, 结合教学内容设计问题, 使问题具有一定的挑战度和互动性, 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互动, 使学生争做知识的主人, 提升问题导向教学的实效性。
思政课由于其特有的课程性质, 应体现思想性、 政治性、 理论性, 使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 科学的理论观点和正确的价值导向, 提升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教学水平。 因此, 思政课教材内容按照理论形成发展的逻辑顺序进行编排, 体现严密的逻辑性、 理论的深刻性、 思想的引领性、体系的完整性[4]。 思政课教师在授课中, 要遵循教学内容的逻辑体系, 构建以重难点问题为逻辑主线, 以案例问题为切入点, 以两类问题为关注点的问题逻辑体系。 一方面, 设计紧扣教学目标、 能够反映教材内容、 链接章节中的重难点的问题。 同时所设计的问题能够形成问题链, 问题之间形成相互衔接、 相互支撑、 环环紧扣、 层层递进的问题逻辑体系, 充分体现教学内容的逻辑主线。 另一方面, 在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内容设计上要围绕学生困惑的问题和学生关心的问题,为学生答疑解惑, 形成双向互动。 教师把握学生的困惑点、 关注点, 结合教材内容, 运用微信公众号、 智慧教学平台主动为学生 “释疑解惑”,完善教学内容体系。
通过构建多元的教学方法, 形成学习氛围浓厚、 参与度高的互动课堂, 使学生的分析能力、探究意识得以提升、 价值观得以升华。 首先, 开展启发式教学。 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 精心设计教学问题, 以能够导出教材观点和结论的问题为起点, 启发学生的思维, 引导学生不断追问 “为什么”, 最终得出教材的观点和结论, 使学生形成问题思维。 其次, 开展体验式教学, 教师创设教学情境, 开展体验式教学, 围绕某个问题或专题开展经典唱诵、 情景剧、 VR 红色教育体验,以新颖活泼的方式将学生带入情境, 激发学生的情感, 提高学生的参与度[5]。 再次, 开展研讨式教学, 一方面, 开展小组研讨。 在课前, 教师发布研讨主题, 学生组成研讨小组, 进行资料收集、 问题分析, 形成集中意见, 撰写研究性报告。 在课堂上, 研讨小组中学生以PPT 的形式阐述小组主要观点和依据, 不同小组之间进行观点交流, 使学生主动探究, 自由表达, 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 另一方面, 开展个体研讨。 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 鼓励学生以个体为单位参加讨论, 使学生直面问题, 主动思考, 激发学生潜能[6]。 最后, 开展实践教学。 依托国有企业、 博物馆、 科研机构等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开展实践教学, 引导学生在实践中领悟问题背后的学理、 道理, 激发学生克难奋进的品格与能力, 使学生做到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