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霞
(山西体育职业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06)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要求: “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 学术体系、 话语体系”,既为新时代高校思政智库建设指明了方向, 同时也提出了新的任务与新要求。 作为高校特色化智库之一, 思政智库的价值与地位日渐凸显。 尤其是在当前国际形势日趋复杂, 国内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转型与恢复的新环境下, 更需要充分发挥高校思政智库的政治保证、 舆论导向、 思想凝聚、激励引导和立德树人功能, 把握新时代大学生成长发展规律, 聚焦关键问题, 提出更具操作性的意见和建议, 开展精准思政, 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涵式、 协同式、 创新式发展。
高校思政智库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智库, 承担着战略发展研究、 政策分析、 舆情引导、 人才培育等多重职能。 智库的专家学者都是本领域的佼佼者, 有着深厚的理论研究功底和丰富的探索实践经验, 其研究涉及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 学科发展、 教育实践与运用等, 目的在于为国家教育战略实施、 高校发展、 人才培育以及意识形态安全提供有效的智力支撑[2]。
从外部环境来看, 当前世界正处于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之中。 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 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全球化进程进入新的阶段。 随着互联网技术、 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 世界文化思想交流更加频繁, 为西方国家思想意识渗透提供了可乘之机, 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文化认同; 从内部环境来看, 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 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 经济发展面临新常态, 尤其是近年来受疫情的影响, 我国社会与经济发展面临严重干扰, 各类社会矛盾与问题频发, 功利主义、 拜金主义、 极端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想在青年群体中有蔓延趋势, 诱导青年产生与主流社会价值观相悖的意识与行为, 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高校作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 必须有效集中各类智力资源, 对潜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研判, 结合现实需求提供精准化的解决方案[3]。 由此可见, 高校加强思政智库建设是应对复杂社会环境的必然选择。
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 需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牢牢把握意识形态话语权, 才能够确保马克思主义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主导地位, 使人才的培育处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轨道。 然而, 受对外开放以及信息技术发展的影响, 当前高校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话语权受到了一定的冲击, 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 随着我国持续加大对外开放, 思想文化领域的交流也日渐深刻, 这在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的同时, 也导致了新自由主义、 历史虚无主义等西方思潮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冲击。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 “拔节孕穗期”, 虽然思维活跃, 但心智尚未健全, 并不具备完全的思想辨别能力, 因此, 很容易导致意识形态的扭曲, 需要精心引导; 另一方面, 随着新媒体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 意识形态的传播途径也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态势, 对大学生意识形态的渗透不再单单取决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 多元意识形态不可避免对大学生思想产生影响, 对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形成了挑战[4]。 因此, 有必要通过思政智库建设, 来创新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途径, 达到巩固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目的。
随着新时代社会发展环境的快速变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除了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外, 还需要着眼于时政与社会热点等前沿问题, 实现教学内容的完善与革新,确保教学方式与途径的与时俱进。 高校思政智库作为政治方向鲜明的新型智库, 在协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式发展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 首先, 可以围绕思想政治教育领域重大课题以及前沿热点问题, 有效汇集知识信息资源开展研究,从而为思想政治教育战略部署与决策提供智力支持; 作为交流合作平台, 可以整合专任教师、 学者、 辅导员以及社会工作者等人力资源优势, 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深化以及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 再次, 可以发挥信息共享优势, 协同高校与社会力量, 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实现对舆情的把控以及社会舆论的引导, 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影响力。 由此可见, 加快高校思政智库建设是丰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重要途径。
政治性是高校思政智库最根本、 最重要的属性。 首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贯彻执行党的教育事业的一项战略性任务, 对于培育社会主义接班人具有深远的影响。 因此, 思政智库必须紧紧围绕党的思想政治路线进行建设, 聚焦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围绕理想信念、爱国主义、 民族团结等教育教学内容开展智力支持服务, 充分体现出其政治属性[5]; 高校思政智库的重要特色之一就是服务于政治, 具有明确的政治立场与政治导向。 高校思政智库通过研究、咨询、 参谋、 决策影响等职能, 来强化政治凝聚力, 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紧随党的政治路线、 方针, 引导大学生形成符合新时代政治潮流的理想信念、 价值理念与道德观念。
创新性是高校思政智库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 从本质上来看, 智库属于咨询研究机构, 必须立足于各类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和形势, 进行独立的判断、 分析、 总结, 并形成最新的研究成果, 这正是创新性的体现。 《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 也明确提出, 各类智库的建设必须以实现创新发展作为基本前提。 高校思政智库作为服务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型智库, 具有明确的创新性。 尤其是在新时代环境下, 高校思政智库建设必须立足于社会整体发展态势的变化, 从理论研究、 意识形态建设、 政策建言、 人才培育、 舆论引导等不同的研究角度入手, 通过基础调研、 信息汇总、 分析判断、 成果产出等过程, 来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发展。
协同性是高校思政智库的重要特征, 也是高效汇集发展要素的必然趋势。 首先, 从高校思政智库的专业范围来看, 不仅仅局限于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学科, 而是涉及心理学、 管理学、 社会学、 法学等多重学科的交叉综合。 因此, 高校思政智库要想取得全面、 良好的研究成果, 就必须实现校内学科相关资源的高度协同, 使其能够及时服务于相关课题的研究与成果推广[6]; 其次,高校思政智库研究课题往往需要进行大量的社会调查与信息资源支持, 这就需要坚持协同合作的理念, 持续吸纳来源于不同专业的智库研究资源, 使这些资源能够充分运用到高校思政智库建设与运行之中, 推动多样化研究成果的协同与应用。
独立性是确保高校思政智库正常运行的基本要求, 要厘清高校思政智库的隶属关系与运行机制。 从隶属关系来看, 高校思政智库是高校的内设机构, 必须拥有专职工作人员、 独立的办公场地、 配套的设施设备以及专项运营资金, 这也是确保其能够完全实现独立运行的前提和基础。 此外, 新时代高校思政智库的独立性还突出体现为具有 “管理机制改革权” 以及 “组织机构创新权”, 目的在于实现高校思政智库与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衔接与高度匹配[7]; 从运行机制来看, 作为前沿性的研究机构, 高校思政智库必须在规划发展、 研究理念、 研究过程以及成果应用等方面保持相对独立性, 这不仅是保障高校思政智库能够客观、 科学、 公正进行建言献策的重要前提, 同时也是彰显智库专业能力与学术自由环境的基本要求。
高校思政智库要广聚思政资源, 围绕立德树人、 青年研究等方面开展智库建设和决策咨询工作, 助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 强化思想引领, 传播时代强音。
新时代高校智库建设, 强化设计是前提和基础。 首先, 智库的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坚持党对智库的绝对领导, 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价值引领, 把好政治关, 立足于真实的思想政治教学问题, 加快构建特色化学科体系、 学术体系、 话语体系; 其次, 要对现存的思政智库结构体系进行全面审视, 从战略目标、 研究内容、 组织管理等方面通过交叉融合凝聚集体智慧, 对运行体系进行优化完善, 策划好选题, 构建出适合新时代思政教育教学需求的总体性规划设计方案; 再次, 求真务实, 要从创新发展的角度, 加快形成与顶层设计相匹配的制度体系, 如标准化服务制度、 项目管理制度、 人才培养制度、 研究成果传播制度、 人员考核与激励制度、 监督管理制度等, 通过将制度建设贯穿于智库运营的全过程, 来持续提升高校思政智库的实质效能。
高校思政智库作为专业化的新型智库类型,往往需要面对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存在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开展跨学科、 综合性研究, 这不是单纯依靠某一团队、 立足于某一学科所能完成。 这就要求高校思政智库必须建立起协同创新机制,凝聚各方力量, 优化资源配置, 跨学科开展协同攻关, 推动高水平研究成果的产出。 其中, 最为关键的是要协同打造一支高质量的人才队伍: 首先, 依托校内学科带头人, 形成领军式人才队伍, 实现对智库建设全方位引领, 加强智库研究的全局性视野与系统性思维能力; 其次, 要大力培养骨干人才团队, 支持鼓励思政课程教师、 交叉学科专任教师、 辅导员等参与智库相关课题研究, 从而促进多样化、 多类型智库成果的产出[8];再次, 要探索建立符合智库需求的 “旋转门” 制度, 进一步打破体制界限对于人才的束缚, 采用兼职、 外聘、 灵活指导等多样化方式, 大力引进来源于党政机关、 社会团体、 科研院所以及社会服务机构的人才加入智库研究团队当中, 实现智库人才团队的全方位拓展。
2021 年由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 明确指出: “要搭建互联互通的信息共享平台, 为决策咨询提供学理支撑和方法论支持。” 这就为高校思政智库加强信息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信息化是新时期发展的潮流和主要的特征, 已广泛应用于社会的各个行业领域。 高校思政智库作为前沿性社会服务平台, 更应当充分利用互联网、 新媒体来构建专业化信息服务平台, 强化平台优势为资源优势。 一方面,要加强信息技术的集成化应用, 通过打造集思政智库项目研究平台、 成果展示平台、 信息情报共享平台、 决策研究平台为一体的多功能、 智慧化系统, 来实现对高校思政智库运行的全方位信息技术支持, 将技术优势转化为战略优势与政策优势[9]; 另一方面, 思政智库建设应当充分重视大数据技术对智库服务的创新引领作用, 通过建立群智大数据、 舆情大数据、 公众大数据等数据库, 来进一步打破长期困扰高校思政智库发展的“信息孤岛” 瓶颈, 实现不同来源数据的高效整合与共享应用, 基于多学科交叉融合来解决重大现实问题, 提升课题研究与成果产品产出的效率。
实现高校思政智库研究成果的精准化、 高效率转化, 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服务, 是高校思政智库建立的意义所在。 高校思政智库要大力提升成果转化的程度、 拓展成果转化的渠道。 首先, 高校思政智库要及时由学科导向转变为问题导向, 提高智库研究成果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从成果评价机制、 奖励机制等角度入手, 支持鼓励研究团队出精品、 出品质, 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建言献策、 提供专业化支持。其次, 提升智库管理水平, 完善协同创新机制,建立跨界协同创新平台, 培养专业带头人, 吸引领军人才, 拓宽高校思政智库与决策部门交流、互动、 合作的渠道, 跨学科、 跨专业、 跨部门合作, 多元主体协同, 发挥集体智慧。 再次, 高校还应打造立体化的成果转化渠道: 传统途径方面, 采用举办高层次学术会议、 发表研究成果专著等途径, 提升社会知名度; 新媒体途径方面,利用微信公众号、 微博、 抖音、 学习强国等大众型工具, 广泛吸引公众粉丝, 提升社会影响力。在技术条件许可的情况下, 还可以研发专属App软件, 全面展示推广智库研究成果, 促进成果的高效转化。
新时代赋予了高校思政教育智库的新任务、新起点、 新机遇。 展望未来, 高校思政教育智库应当积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 秉持 “创新发展合作共赢” 理念, 以需求驱动、 问题驱动为出发点, 逐步深化对外交流与合作, 进一步完善组织管理机制, 探索工作新方法、 新路径, 促进符合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特征的成果产出与推广, 更好地服务于思政教学的改革创新、 有力加强对社会舆论的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