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新探

2023-12-14 12:11田海舰
关键词:公民道德道德时代

田海舰,连 童

(河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

推动公民道德素质和社会道德风尚达到更高水平,对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公民道德建设,推动思想道德建设取得显著成效。2019年10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1],全面总结了公民道德建设的实践经验,深刻剖析了道德建设领域存在的不足和问题,科学分析了新时代对公民道德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提出一系列符合时代要求的新思想、新理念、新举措,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学界在学习、解读《纲要》的基础上,对加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目标、路径、方法、机制等内容进行了研究。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个大局”高度,以经济全球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转型、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为背景和视角,将道德建设与传统美德之善联系起来,“从历史与逻辑统一的维度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2]总体来说,学界对《纲要》解读得多,关于如何落实得少;对道德模范宣传报道得多,对当前出现的新问题研究得少。显然,这与时代发展的要求、人民群众的期待、道德实践的需求不相适应。因此,立足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新起点,在解决面临的新问题、探索提升的路径方面还具有很大空间。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上,必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推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3]

一、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新起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深入推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以及人民生活水平跃上新的大台阶。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站在新时代新征程的历史起点上,有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新时代经济发展为公民道德建设创造了新的物质条件

2001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颁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目标和任务。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54万亿元,居世界第2位,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良好基础。新时代十年,“我们经过接续奋斗,实现了小康这个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我国发展站在了更高历史起点上。……我国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增长到114万亿元,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达百分之十八点五,提高七点二个百分点,稳居世界第二位”[3]。2021年,“我国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保持全球领先地位,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壮大,产业链韧性得到提升,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民生保障有力有效,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和发展,促使公民的交往空间进一步扩大。经济的发展总体上为公民主体意识、责任意识、权利意识、创新意识的形成创造了条件,激发了公民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中国人民的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极大增强,奋斗精神更加昂扬,焕发出更为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为社会良好道德风气的形成提供了积极氛围。总之,经济发展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为创造“自由地独立地创造以纯人类道德生活关系为基础的新世界”[5]提供了可能。

(二)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加强领导下取得的,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下取得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道德力量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不可或缺的因素。他多次强调,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6]。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论述,阐明了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重大意义和根本任务,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思想保证、价值遵循和精神动力。

(三)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为公民道德建设指明了新的前进方向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3]中国梦“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7]中国梦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和道德理想,包含着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强调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个人理想与国家民族的奋斗目标紧密相连,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价值倾向。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人们不再仅仅满足于物质生活的改善,同时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要有雄厚的经济基础、物质条件,还要有可靠的法治保障、完善的政治制度和先进的思想道德。新时代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反映的是人民要求和人民利益,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促进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密团结在一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筑牢道德根基。

二、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新形势

公民道德建设是一个赓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发展性是公民道德建设的内在质性”[8]。《纲要》立足于新时代的历史背景,面对道德建设中存在的新问题,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公民道德建设,将培养时代新人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符合时代发展要求。

(一)新内涵——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眼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需要和时代主题,凝结着全体中国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凝聚中国力量的思想道德基础”[1]。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各个方面,是公民道德行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主义道德的精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7]

《纲要》将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公民道德建设,极大地丰富了公民道德建设的内涵,赋予其鲜明的时代特色。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对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高度概括,表达的是国家的意志;“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公民对现实社会的价值诉求和期待,表达的是社会秩序;“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则是公民的基本价值追求和道德准则要求,是社会成员的基本道德规范,表达的是社会成员的道德自律。只有将道德主体从传统的“个人”拓展到国家、社会、个人的更高层面,才能以最优化的组合方案对利益进行协调分配,全面科学地规范公民、国家与社会的行为取向[9]。在国家道德、社会道德和公民道德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至关重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能够有效避免人们的思想混乱,进而形成团结奋斗、崇德向善的精神力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倡导,是我们党和国家对道德体系的开拓性认识,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

(二)新问题——社会道德失范出现新动态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公民道德水平也有了显著提升。但是,在国际与国内形势深刻变革的背景下,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的影响,公民道德建设领域出现新的问题。

1.受外来文化冲击,部分社会成员道德观念模糊。21世纪,我国逐步形成了对外开放的新的发展格局,大量国际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文化资源涌入,这在拓宽公民视野、增加价值选择自由度的同时,在一些领域和部门也造成了部分人不同程度存在信仰迷失、价值多元、道德失范等问题,一些社会成员是非、善恶、美丑不分,见利忘义、唯利是图,损人利己、损公肥私。新自由主义以人性自私论、私有制永恒论和市场万能论为理论基石,以反社会主义、反公有制、反国家干预为政治取向,宣扬自由化、私有化和市场化;极端个人主义与享乐主义冲击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消费主义、物质主义盛行,将公民纳入“拜物教”的控制;历史虚无主义随意歪曲中华文化和民族历史,丑化、虚化、抹黑我们党、英雄和领袖的形象,攻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伤害公民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2.熟人社会向生人社会转型,诚信问题成为道德建设痛点。在传统熟人社会中,社会成员依据高尚的道德情感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随着城镇化、市场化的发展,“陌生人”成为现代社会公民参与社会生活的新形象,“工具理性的规则”成为“现代城市文明的底色”[10],传统道德模式失去了其存在的前提。在陌生人社会中,道德品质对人的约束力弱化,因彼此熟悉而产生的“厚信任”(thick trust)被消解,社会失信现象井喷式爆发,“怀疑一切”成为社会交往的价值指向,诚信焦虑成为道德主体新的社会心态。

3.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网络道德建设滞后乏力。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推广与普及,网络空间成为公民社会生活的新场域。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79亿人,较2022年12月增长1 109万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6.4%[11]。但是,由于网络法治、网络道德建设的滞后,网络空间成为公民道德失范现象的“集中地”,部分网络平台充斥着暴力、色情信息,不法分子利用网络窃取他人隐私,进行诈骗活动,网络交往“圈地”现象严重,诱发网络鄙视链,“饭圈”乱象丛生。新时代新征程、新形势新挑战决定了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具有与以往不同的新任务、新要求、新思路、新举措。

(三)新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人才的培养是增强国力的根本,培养什么样的人才问题是任何时代都要面对的重大问题。”[12]2001年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将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我国道德教育实践的根本遵循。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6]。《纲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深度贴合时代育人的新要求,将“培养时代新人”作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新任务、新目标。“时代新人”必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要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有道德。其中,有理想是灵魂,有本领是基础,有担当是关键,有道德是前提。在当代中国,只有做到坚定信仰、求真务实、敢于担当、崇德扬善、勇于开拓,才能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13]。 “时代新人”在政治觉悟、思想水平、道德品质、文化素养等方面同新时代的发展要求相符合,听从时代的召唤,将个人前途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紧密结合,在奋斗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道德建设归根结底是人的建设,是人的德行的培养和造就。培养“时代新人”是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突出强调了公民道德建设的实践性、人民性和时代性,推动我国公民道德建设达到新的历史高度。值得指出的是,道德建设为“时代新人”的培育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和底色,但“时代新人”是集多种素质于一身的综合型人才,其培养还需要政治、法律、文化、艺术等多重因素集中发力、联动结合。

三、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新路径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思想的引领、文化的滋养、道德的支撑。加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面对根本任务的时代转变,道德难题的不断变化,必须对公民道德建设的路径进行探索和创新。

(一)坚持从实际出发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国情出发,针对道德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根据不同区域、不同层次和不同群体的实际情况开展不同形式的道德实践活动。《纲要》提出,“坚持提升道德认知与推动道德实践相结合,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1]。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根本在于生产实践。这是因为“正像社会本身生产作为人的人一样,社会也是由人生产的”[14],社会是人们交互活动的产物,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和。这种关系的核心是以劳动为基础的生产关系,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因此,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从实际出发,必须尊重不同层次、不同职业、不同领域、不同部门对道德建设的不同要求,实事求是地开展道德实践活动,深化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例如,文明城市、文明村镇的建设要突出利民、惠民、便民;文明单位建设要立足行业特色与职业特点,培育职业精神,树立行业新风;文明校园建设要聚焦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文明家庭建设要弘扬家庭美德,培育优良家风,形成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遵循道德建设规律

道德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在本质上是一种反映经济基础并由其决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政治、法律不同,道德是一种非制度化的、内化的社会规范,依靠社会舆论以及人们的信念、习惯、传统和教育来起作用。同时,道德是人类的一种实践精神,是“人类把握世界的特殊方式,是人类完善发展自身的活动”[15]。道德的特殊规范性表明,新时代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只有遵循道德建设规律,才能事半功倍。

要坚持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相结合。先进性道德要求鼓励先进,坚持集体主义原则、社会主义道德观,倡导共产主义道德,引领道德发展的前进方向;广泛性道德要求照顾多数,团结、凝聚不同道德水平的公民群体,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公民道德的“最大公约数”,形成全社会范围内的道德认同,从整体上推进良好社会秩序和道德风尚的形成。要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在全社会形成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的理想信念、道德观念、精神风貌。要做好先进典型选树、关爱工作,积极申报推荐各类先进典型,做好身边好人宣传,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对生活困难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进行帮扶和走访慰问,在全社会树立“好人有好报”的舆论导向。要发挥先进典型带动作用。先进典型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杰出代表,是推进公民道德建设最鲜活最生动的教材,有着很强的示范性和辐射力。要建设“好人榜”“善行义举榜”“最美家庭榜”等宣传阵地,组织先进典型评议会,传播先进典型事迹,评议身边的文明行为与不文明现象,引导公民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

要坚持自律与他律相结合。坚持内外并举,坚持外在规则规范向内在品质转化固化的统一。道德规范只有为公民真心实意地接受并转化为人的情感、意志和信念时,才能得到实施。要注重通过反省内求、慎言躬行、慎独自律等独特的自我修养方法,引导公民个体注重修身正己、自我启蒙、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规范、自我完善,提高自身涵养和素质。

要坚持知、情、意、行相结合。坚持知识传授、情感升华、意志巩固、道德实践的统一,引导群众从对道德文化的感知出发,从就事论事提升到就事论理,提升道德自觉,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进而外化于行、道德践履,达到日用而不觉。道德“可贵之处在于认同,重点在于践履。”[16]每个公民都要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从一言一行做起,把道德修养蕴含于生活细节里,体现在日常行为中。

(三)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3]。坚持问题导向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工作方法。但是,真正的问题导向并非是孤立的,而是与目标导向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目标的确定是从事任何一项事业的前提和依据,决定着一项事业的前进方向。历史发展证明,不同时代造就不同的人,而每个时代的发展又依赖于这一时代人民的奋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强烈愿望和不懈追求,一百多年来,无数仁人志士为这一目标献出了自己的热血和生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广大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历史的主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奋斗目标不再是美好的梦想,而是成为各族人民的现实实践。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必须适应人民现实实践的要求,坚定不移地把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自身鲜明的目标导向。“公民道德建设既要明确目标导向,又要强化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17]当代社会生活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新矛盾,要求公民道德建设必须在坚持目标导向的同时坚持问题导向,解决新问题、应对新情况、缓和新矛盾,以保证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实践性、时代性、时效性。

(四)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任务,必须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统一。

一方面,坚持整体推进,把重点放在人民群众道德品质养成上,把着力点放在引导人们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平凡事做起上,在提高广大群众认知度、认同度和自觉践行度上下工夫,鼓励公民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好品行。公民在道德建设实践中既是参与者和责任人,也是道德建设成果的享有者和受益者。公民道德建设必须充分发动和依靠群众,准确把握群众的道德需求,着力解决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道德问题,营造群众所期望的道德环境,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在参与中陶冶情操、启迪思想、提升境界。

另一方面,坚持重点突破,把着力点放在关键人群和重点领域。要抓党员领导干部“关键少数”。党员领导干部要自觉弘扬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的价值观,自觉补精神之钙、铸党性之魂、稳思想之舵,发挥道德建设的导向、示范作用。要抓青少年、社会公众人物等“重点人群”。要把德育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全面加强校风、师德建设,坚持立德树人、教书育人,根据青年学生的特点和成长规律,循循善诱,春风化雨,努力做到每一课堂不仅传播知识、而且传授美德,每一次活动不仅健康身心、而且陶冶性情,让他们都得到倾心关爱和真诚帮助,让真善美的种子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打牢思想之基、价值观之基,帮助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努力使他们“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3]。公众人物要承担社会责任,加强道德修养,积极传递正能量,做道德品行和人格操守的示范者,树立良好社会形象。要抓关键领域。坚持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重视基层实践,加强网络空间道德建设,践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在对外交往中树立自尊自信自强的中国公民风貌。比如,占领自媒体时代舆论引导新阵地。加强网络自身建设,“出台网络道德规范”,“加强网络道德的宣传力度”[18],充分运用互联网、移动通讯等新媒体为群众广泛参与搭建新平台,运用公益广告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凡人善举家喻户晓,大力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浓厚氛围,凝聚起向善、乐善、扬善的道德力量。要抓农村农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把农民群众精气神提振起来。要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孕育农村社会好风尚。要普及科学知识,推进农村移风易俗,革除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厚葬薄养、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反对迷信活动,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19]要破旧立新、移风易俗,培养新型农民,从村组抓起,从一家一户抓起。要创新村民理事会、红白理事会、矛盾纠纷调解理事会等民间自治组织设置,积极倡导团结互助邻里睦、勤俭持家不盲从、诚信守法风气正、崇尚科学不迷信等新风尚,引导村民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

(五)坚持守正与创新相结合

守正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特质。“守正”,即守正道,坚持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创新”即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现存事物,创造新事物。守正是创新的前提,创新是守正的结果。守正与创新相辅相成,体现了继承与发展、“变”与“不变”、原则性与创造性的辩证统一。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要吸收以往公民道德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围绕道德建设的根本任务,遵循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规范,结合现实需要、历史条件进行创新。创新对于公民道德建设来说,不仅在于实践维度,也在理论维度。“理论是实践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20]。因此,必须不断深化理论、完善理论,做到与时俱进。推动公民道德“建设”与“治理”深度融合,释放治理效能。“道德建设既要靠教育倡导,也要靠有效治理。”[1]“有效治理”是对“道德建设”的巩固和保障,二者双轨并行、有效联动,强化制度和法律保障,建立惩戒失德行为常态化机制,对突破底线的失德行为进行有力惩治,形成扶正祛邪、惩恶扬善的社会风气,切实将道德领域的治理效能转化为建设动能。如在乡村,坚持自治为基、法治为本、德治为先,发挥好群众组织作用,构建党组织领导的现代乡村治理体系,建设风清气正的和美乡村。

四、结语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开创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新局面,必须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

猜你喜欢
公民道德道德时代
传统仁爱思想与新时代公民道德——契合关系与糅合机制的探究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群众文化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作用分析——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系列论文之二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